诗歌的艺术手法_1表达方式

合集下载

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制作冀永凤审核张明艳2012-5-31 11037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常见表达技巧例析:1.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2.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

• 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 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 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 豁达
三、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 用典、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和想象
• 1.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 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 文。
• 2.铺排 :即《诗经》中的“赋”,它指的是对 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 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 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 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 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 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 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 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 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 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 4.铺垫: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 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 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 常见的借代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以特征代 本体,例如朱敦儒《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 散”,“簪缨”,用衣饰特征代指统治者。再如 陈羽《从军行》中“红旗直上天山雪”,以军中 特有的“红旗”代指军队。二是以状态、属性代 本体,例如晏殊《破阵子》中“巧笑东邻女伴, 采香径里逢迎”,以花“香”的属性代指花。三 是以部分代整体,例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中“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矗。”“帆”与“棹(船桨)”,本是船的组成部分, 用以指代船。

诗歌表达手法

诗歌表达手法

诗歌表达手法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通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意境深刻的表达方式,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表达手法: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拟人:用人类的行为和特征来形容非人类的事物,让读者感受到事物的人性和情感。

3. 比拟:用类似的语言来形容不同的事物,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4. 对仗:词语或句子在结构和意义上对称,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和韵律。

5. 押韵:诗歌中的每句话都应有一定的韵律,以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感受。

6. 隐喻: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另一个词语,从而让读者领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7. 对比: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8. 反复:在同一首诗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以加深读者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

这些表达手法可以综合运用,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 说你的理由。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
1. 对仗格律:古代诗歌常采用对仗格律,包括平仄对仗、押韵对仗等,用来达到韵味悠远的效果。

2. 比喻修辞: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感情抒发:古代诗歌往往借助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景物、描写内心情感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4. 行文婉转:古代诗歌行文流畅、婉转,常采用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怀等,丰富表达效果。

5. 意象丰富:古代诗人善于描绘意象,通过具象的形象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6. 修饰描写:古代诗歌常使用修饰描写手法,通过形容词、修饰词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提升诗歌的美感。

7. 反复运用:古代诗歌常使用反复手法,重复使用某个词句,以达到强调、加深印象的目的。

8. 典故引用:古代诗歌常借用典故,通过引用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来表达情感或展示思想。

9. 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将具体的物象转化为抽象的意义,以丰富诗歌的内涵。

10. 对偶对仗:在言辞上通过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对应,音调上通过声音和声音之间的和谐与调和,来表达意象的美感和神韵。

总之,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通过押韵对仗、比喻修辞、情感抒发、意象丰富等方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 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 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 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 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 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 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 欧阳修《踏莎行》:
3、赋、比、兴
运用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 对诗歌的理解;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 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 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无名氏《孔雀东 南飞》)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 我旧时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对 事物作形象描写)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 咏的事物)。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 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 又是比。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 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 李煜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 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以乐景写哀情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增 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 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三、四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 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 颜色,也不画背景,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彩色渲染,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 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重神似。用于 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 托的写作手法。
• 白描手法的特征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 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用 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的文字,抓住人物 或景物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勾画出人 物或景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用最简练 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 象。它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地描写,不着 一句议论抒情而尽得风流。
• 陶渊明的田园诗几乎都是运用白描手法绘景状物,宋代诗 词中运用白描手法的作品也很常见。
•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zhu砍)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 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作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 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深刻主题。
• 又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 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与颈联互相结合,素描淡 抹,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成一幅优 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比,诗人着重渲染了昔日的繁华,给我们展现了 两幅美丽的图画:“尽锦衣”炫耀武功,“宫女 如花”恣情享乐。表明越王已把昔日的苦难屈辱 忘得 一干二净,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一 句充满讽刺,也深含对历史的思考。
练习
•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 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 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 —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 尾跳鱼拔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更 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所 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 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 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 静的美景。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 渲染、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无需赘言,我们主 要说说后面几种:
•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 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 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 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练习
《越中览古》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析: “只今”一句同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
虚实结合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 实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 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 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 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习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虚实结合
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 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 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 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 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 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 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 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 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抒情)
转换 记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角度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当时被安使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 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
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
请赏析诗中虚实结合手法。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 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 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 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不借助任何物, 直接抒发情感。特点是诗歌中有明显地表露作者 情感、志趣的字句,作者的情感表达直接,读者 能直观地感受到。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 白);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4、李白的《静夜思》亦是采用直抒心绪的写法, 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 《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 常啼杜鹃。”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反衬。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 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 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①你读出了什么呢? ②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 词的看法。
• 衬托的特点是,诗人描写的两种或几种事物,有 一为“主”,余者为“宾”,“宾”为“主”而 存在,为“主”服务,“宾”主要起陪衬烘托作
用。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主要有两种:正 衬、反衬
• 一是正衬。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来陪衬烘托, 以达到渲染的目的。如以美衬美,以乐景衬乐情,以 哀景衬哀情等,都是正衬。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 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 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 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 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 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 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 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 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 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 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古典诗词鉴赏
表达方式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记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议论)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 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写潭 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诗人的情谊更有多深呢?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 深厚感情。
• 二是反衬。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比如以丑 衬美,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 都是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声寂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等。
•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 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
• 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 引的神态。
(1)间接描写 即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用一事物 暗示另一事物。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参考答案
• ①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 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 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 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 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 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 处境越凄凉。
对比
• 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 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与衬托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并列的,不存在主宾关系。运用对 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 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能够突出诗人的思想,强化诗人的感情,增强作品的 说服力、感染力。诗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一般表现 为诗人刻意描绘两种景象,从而形成两种景象的对比。 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或隐或显体现于两种景象的对比之 中,这是我们在阅读运用对比手法的诗词作品时,需 要用心揣摩的地方。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 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 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 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