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课件
孙兰义教授新作《换热器工艺设计》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ppt

特性
适用范围
ϕ25×2.5
325~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0
2,4
3,6
ϕ19×2 ϕ25×2.5
△
浮头 式
GB/T 28712.1 —2012
325~1900
2,4, 3, 4.5, 6, ϕ19×2 6 9
◇
ϕ25×2.5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
TEMA标准中规定的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
图3-3 GB/T 151-1999 管壳式 换热器中的主要部件和部件代号图
⑤ F型壳体用于需要多壳体的工况,它可起到两台或多 台串联换热器的作用,并允许换热器温度交叉的出现。
3.1 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
前端管箱和后端管箱
前端管箱有封头管箱和平盖管箱两种基本型式。封头管箱(B)最常用,一 般是在管侧流体较清洁的情况下使用。平盖管箱可以是可拆式(A)也可以与 管板做成一个整体(C)。对于水冷却器,当管侧需要定期清洗且管侧设计压 力小于1 MPa时,前封头可选A型,对于高压换热器前封头宜选择D型。各管箱 详细介绍见书p6~p7。 可参考的一般选型指导:
(a)竖缺形折流板
(b)横缺形折流板
图3-11 折流板缺口方向
3.2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参数选择
折流板换热器间隙 折流板管孔与管壁之间的间隙 根据TEMA标准,对于未受支承的管子的最大长度为36 in(914.4 mm)
或更小,或者对于外径大于1.25 in(31.8 mm)的管子,该孔隙为1/32 in (0.80 mm);对于未受支承的长度超过36 in,外径为1.25 in或更小的 管子,该孔隙为1/62 in(0.40 mm)。
管壳式换热器 ppt课件

磁粉检测:通过磁场使焊接接头磁化,在工件表 面均匀撒上磁粉,有缺陷的位置会出现磁粉聚集 现象。
渗透检测:一般探测出的缺陷深度0.02mm宽度约 0.001mm,利用带有荧光染料或红色染料的渗透 剂的渗透作用,经过渗透、清洗、显示处理后用 目视法观察。
对于铬钼钢的材料,在焊接后需进行焊后热处理。
热处理目的:1、对焊缝消除应力,防止焊缝延迟 裂纹的出现。2、对焊缝消氢处理,防止氢腐蚀、 氢脆的出现。
加热方式主要有通过电加热带加热,用保温防火 棉覆盖保温。加热温度大约在200-300℃。消除 应力热处理时间在16-24h以内,消氢热处理保温 时间不少于0.5h。或用火焰加热处理。
双壁(双壁—单影、双壁—双影) 照相成像质量 :对比度、清晰度和颗粒度 像质计应用 :评定底片的灵敏度 底片评定 :判定缺陷合格与否
设备无损检测主要方法:
无损检测:包括射线透照检测、超声检测、表面检 测:(包括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前 两种主要用于探测被检物的内部缺陷,表面检测 用于探测被检物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折流板:提高壳程流体的流速,增加湍动程度并 使壳程流体垂直冲刷管束,以改善传热,增大传 热系数,并且起支持管束的作用。分为弓形和圆 环-圆盘形两种。
管板加工过程:
折流板加工过程:
车床加工管板
管板划线及打点
钻床管板钻孔
换热管预制
换热管分类:
U型换热器换热管弯管:
弯管机弯管(冷弯)
补强圈
接管法兰
补强圈信号孔通压缩空气检漏
信号孔:1、用来检验补强圈焊缝的密封性能。2、 排放补强圈和筒体间气体。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PPT课件

精选PPT
5
1.3 管壳式换热器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广泛等优点,在各工 业领域中得到最为广泛在应用。
1.3.1 基本类型 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
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式和釜式沸器五类,如图示。 1.3.1.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与壳体焊接。 1.3.1.1.1 优点: 1)传热面积比浮头式换热器大20%-30%; 2)旁路漏流较水; 3)锻件使用较少; 4)没有内漏。
4
1.2.1.3 间壁式换热器
1.2.1.3.1 间壁式换热器分类 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及其它形式的换热器。
管式换热器都是通过管子壁面进行传热的换热器。按传热 管的结构形式不同大致可分为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 器、缠绕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
其中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设备。 它占换热器总量的90%。它是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
足要求的场合.
精选PPT
11
二、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及材料
2.1 设计参数
是指用于确定换热器施工图设计、制造、检验及验收 的参数。 它主要包括设计压力P、设计温度T、厚度δ、 焊接接头系数φ、试验压力PT、公称直径DN、公称长度 LN、换热面积A、容器类别等。
2.1.1 设计压力:
指设定的换热器管、壳程顶部的最高压力,与相应
计温度。
在任何情况下,金属元件的表面温度不得超过金属材料的允许使用温 度。
2.1.3 厚度
2.1.3.1 计算厚度---- 按规范的公式计算得到的厚度。
2.1.3.2 设计厚度-----设计时必须考虑腐蚀裕量C2,计算厚度与腐蚀裕量 之和为设计厚度。
《换热器类型与结构》PPT课件

进口接管及防冲板的布置
精选课件ppt
17
● 在固定管板式中,两端管板均与壳体采用焊接连接、 且管板兼作法兰用,在浮头式、U形管式及填料函式换 热器中采用可拆连接,将管板夹持在壳体法兰和管箱法 兰之间。
管板与壳体连接结构
精选课件ppt
18
◆ 折流板
● 折流板的作用 引导壳程流体反复地改变方向作错流流动或其他形
式的流动,并可调节折流板间距以获得适宜流速,提高 传热效率。另外,折流板还可起到支撑管束的作用。
●折流板的 分类 常用折流板有弓形和圆盘-圆环形两种
弓形的有单弓形、双弓形及三弓形,单弓形和双弓 形应用最多。
精选课件ppt
19
弓形折流板
精选课件ppt
20
圆盘-圆环形折流板
精选课件ppt
21
折流板缺口尺寸
精选课件ppt
22
● 折流板的固定 折流板的固定是通过拉杆和定距管来实现的。
拉杆结构
精选课件ppt
23
三、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是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关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国家 标准。该标准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和制造的主要依据。
◆标准代号为JB/T4714~4720-92
第五章 换热设备
精选课件ppt
1
目录
1 换热设备的类型及应用 2 管壳式换热器
3 其他类型换热设备简介 4 换热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精选课件ppt
2
第一节 换热设备的类型及应用
一、换热设备的应用
◆ 定义
使传热过程得以实现的设备称之为换热设备。
二、换热设备的类型
◆ 按用途分类
冷却器 冷凝器 加热器 换热器 再沸器 蒸气发生器 废热(或余热)锅炉
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七章管壳式换热器(shellandtubeheatexchange)本章重点讲解内容:(1)熟悉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及其类型;(2)熟悉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及适用场合;(3)熟悉膨胀节的功能及其设置条件。
第一节总体结构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
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
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管程(tube-side);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shell-side)。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而另一种流体在壳与管束之间从管外表面流过,为了保证壳程流体能够横向流过管束,以形成较高的传热速率,在外壳上装有许多挡板。
以下结合不同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介绍其相应的总体结构。
1、固定管板换热器其由壳体、管束、封头、管板、折流挡板、接管等部件组成。
结构特点为:两块管板分别焊于壳体的两端,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换热管束可做成单程、双程或多程。
它适用于壳体与管子温差小的场合。
图1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结构简单、紧凑。
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数最多,旁路最少;每根换热管都可以进行更换,且管内清洗方便。
缺点:壳程不能进行机械清洗;当换热管与壳体的温差较大(大于50°C)时产生温差应力,需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因而壳程压力受膨胀节强度的限制不能太高。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壳方流体清洁且不易结垢,两流体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壳体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称为浮头。
图2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当换热管与壳体有温差存在,壳体或换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管内和管间的清洗。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l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在设计、制造、检验要求。
1 GBl51适用范围1.1 适用参数GBl51规定了标准的适用参数范围见表1.1。
表中同时列出了国外常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表1.1 适用参数范围标准DN (mm) PN (MPa) DN·PN 注GB 151 ≤2600 ≤35 ≤17500 (1)TEMA ≤2540(100”)≤20.684(3000psi)≤17500(100000)(2)ASMEⅧⅠ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主要提供了U型和固定管板的设计计算规则。
UHX篇API660ISO 16812 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体现用户对换热器的要求。
(1)GB 151中1.2: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设计与制造。
(2)TEMARCB-1.11 规定这些参数的意图是限定壳壁最厚约为3(76mm)、双头螺栓的最大直径为4″(102mm)。
是对换热器制造商的要求。
(3)上述各标准,均适用于固定、U形、浮头、填函式换热器。
(4)TEMA将换热器按使用场所分为三级,“R”---用于石油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严格要求场合;“C”---用于工业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中等要求场合;“B”---用于化工过程场合标准限定最大设计参数范围是为了避免过于笨重的、结构上的不合理设计。
对于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特别是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中、低压大直径(超过DN2600mm)换热器,作为设备整体在结构尺寸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应用标准给出的设计原则。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关键零部件管板的设计计算,GB 151对管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力学分析,从本质上讲可以认为就是一种分析设计方法,只是为了能够利用图表公式进行计算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作了某些简化和结构参数的限定,完全可以用于更大设计参数的管板设计。
仅对管板等个别零部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并不等于对换热器进行“应力分析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l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在设计、制造、检验要求。
1 GBl51适用范围1.1 适用参数GBl51规定了标准的适用参数范围见表1.1。
表中同时列出了国外常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表1.1 适用参数范围标准DN (mm) PN (MPa) DN·PN 注GB 151 ≤2600 ≤35 ≤17500 (1)TEMA ≤2540(100”)≤20.684(3000psi)≤17500(100000)(2)ASMEⅧⅠ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主要提供了U型和固定管板的设计计算规则。
UHX篇API660ISO 16812 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体现用户对换热器的要求。
(1)GB 151中1.2: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设计与制造。
(2)TEMARCB-1.11 规定这些参数的意图是限定壳壁最厚约为3(76mm)、双头螺栓的最大直径为4″(102mm)。
是对换热器制造商的要求。
(3)上述各标准,均适用于固定、U形、浮头、填函式换热器。
(4)TEMA将换热器按使用场所分为三级,“R”---用于石油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严格要求场合;“C”---用于工业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中等要求场合;“B”---用于化工过程场合标准限定最大设计参数范围是为了避免过于笨重的、结构上的不合理设计。
对于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特别是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中、低压大直径(超过DN2600mm)换热器,作为设备整体在结构尺寸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应用标准给出的设计原则。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关键零部件管板的设计计算,GB 151对管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力学分析,从本质上讲可以认为就是一种分析设计方法,只是为了能够利用图表公式进行计算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作了某些简化和结构参数的限定,完全可以用于更大设计参数的管板设计。
仅对管板等个别零部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并不等于对换热器进行“应力分析设计”。
《管壳式换热设备结构及检修》PPT课件模板

(Excellent handout training template)
Excellent handout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与检修
高密度聚乙烯装置
2021年7月23日编制
Excellent handout
第一节 换热设备的类型及应用
一、换热设备的应用
◆ 定义 使传热过程得以实现的设备称之为换热设备。 换热器是用来完成各种不同传热过程的设备。
假法兰试压) 管程试压(小浮头试压) 壳程试压(整体试压) 盲板拆除 保温恢复 拆脚手架,清理现场
2021年7月23日编制
演示
Excellent handout
2021年7月23日编制
Excellent handout
2021年7月23日编制
Excellent handout
2021年7月23日编制
换热器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 • 1)先进性—传热效率高,流体阻力小,材料省; • 2)合理性—可制造加工,成本可接受; • 3)可靠性—强度满足工艺条件。
2021年7月23日编制
Excellent handout
二、换热设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目的,换热器可以分为: 1、冷却器
1)用空气作介质——空冷器 2)用氨、盐水、氟里昂等冷却到0℃~-20℃— —保冷器
浮动管板
2021年7月23日编制
2、管束试验的壳程试验方案:(如下图)
Excellent handout
打压工具 壳体 打压工具
固定管板
浮动管板
第一步:要求确认下列任务: 1、管束换热管泄漏。 2、管束的固定板和浮动板与换热管焊接口(或胀接)泄漏。
2021年7月23日编制
Excellent handou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33
车床加工管板
Page
34
管板划线及打点
Page
35
钻床管板钻孔
Page
36
换热管预制
换热管分类:
U型换热器换热管弯管:
Page
37
Page
38
弯管机弯管(冷弯)
Page
39
管束固溶处理
对不锈钢材料管束进行固溶处理,在弯管处 进行电流短路,使弯管处瞬间达到1050℃高温。 然后向管内通入冷却水,使管束极冷,瞬间冷却。 从而达到消除弯曲所产生的内应力,恢复材料本 身的性能,同时保证换热管的弯曲半径,不回弹 的目的。
Page
53
清洗(喷清洗剂)
将管头管板表面清洗干净,防止油污等污垢影响实 验效果
Page
54
喷渗透剂(红色)
Page
55
清洗表面渗透剂
Page
56
喷显像剂(白色)
Page
57
管头焊接缺陷
缺陷处
Page
58
探伤剂
Page
59
七、管箱制造
Page
60
法兰、封头与筒节组对
Page
61
环缝焊接:采用埋弧自动焊焊接,焊前预热处理。 环缝无损检测:采用射线检测,根据图纸要求进 行20%或100%检测。 划开孔线
45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将管束套入壳体
组装另一端管板
用丙酮清洗管板孔:清除管板上残留油污及其他 污渍,防止管头焊接出现缺陷。
Page
46
划管
通过移动式车床或钻床将管头修整平齐, 管头露出管板3-5mm为宜
Page
47
管头焊接
焊接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热影响区
焊缝: 由熔池的液态金属凝固结晶而成,通常有 填充金属与部分母材组成。
当试验容器器壁金属温度与液体温度接近时,方 可缓慢升压至设计压力,确认无泄漏后继续升压 至规定的试验压力,保压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然后降至设计压力,保压足够时间进行检查,检 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
Page
72
液压试验过程示意图
Page
73
浮头式换热器试验过程:
红色为第一次试验测试位置 蓝色为第二次试验测试 位置 绿色为第三次试验测试位置
75
U型管换热器试压过程
红色为第一次试验测试位置 蓝色为第二次试验测试位置
Page
76
1.第一次打压:检查U型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强度 和密封可靠性(红色线表示区)
2.第二次打压:按总图装配后,对壳体和管程同 时加压,直至达到各自的试验压力,检查管箱、 壳体密封性是否良好(蓝色线表示区)。
Page
77
外表面处理
酸洗钝化:用于不锈钢的防腐措施,有酸洗膏和 酸洗液两种方式。通过酸洗使表面形成钝化膜达 到防腐的目的。 喷砂除锈:用于碳钢的防腐措施,利用大量快速 运动中的砂粒打击一角那个完毕的设备表面,已 达到去除氧化层、使表面产生冷硬层。
喷漆防锈:为设备表面喷漆防锈。
Page
Page
24
磁粉检测:通过磁场使焊接接头磁化,在工件表 面均匀撒上磁粉,有缺陷的位置会出现磁粉聚集 现象。 渗透检测:一般探测出的缺陷深度0.02mm宽度约 0.001mm,利用带有荧光染料或红色染料的渗透 剂的渗透作用,经过渗透、清洗、显示处理后用 目视法观察。 涡流检测:原理是电磁感应,工件接近一个带有 交变磁场的 测量线圈时,这个磁场在工件中产生 涡流状的感应电流,工件中缺陷的存在会影响涡 流磁场的变化
Page 25
五、壳体制造
Page
26
筒体与封头、筒体法兰组对焊接
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换热器筒体与筒体法兰组对环缝焊接。 U型管式换热器筒体与封头组对环缝焊接
环缝焊接。 环缝无损检测:采用射线检测方法(RT、PT)
筒体与封头组焊
Page 27
筒体与筒体法兰组焊
划开孔线:根据图纸确定好开孔位置及尺寸大小。
切割接管孔
接管法兰及补强圈与壳体组焊
补强圈信号孔通压缩空气检漏
Page
62
组焊隔板
Page
63
消除应力热处理
热处理:是将焊接装备的整体或局部均 匀加热至金属材料变相点一下的温度范 围内,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降温的过程。
Page
64
Page
65
局部热处理
Page
66
热处理规范
Page
Page
7
金相检验过程
1.制样:可能用到的设备:金相试样 切割机,预磨机,抛光机,镶嵌机 2.制好的样品进行腐蚀,采用硫酸腐 蚀。
3.放到金相显微镜上观察。用到的设 备:金相显微镜
Page 8
金相检验操作
Page9四、筒体 Nhomakorabea造过程Page
10
定料:确定换热器所需材料及尺寸
划线:确定尺寸后对材料划线、排版。
校圆
Page
21
焊后热处理
对于铬钼钢的材料,在焊接后需进行焊后热处理。 热处理目的:1、对焊缝消除应力,防止焊缝延迟 裂纹的出现。2、对焊缝消氢处理,防止氢腐蚀、 氢脆的出现。
加热方式主要有通过电加热带加热,用保温防火 棉覆盖保温。加热温度大约在200-300℃。消除 应力热处理时间在16-24h以内,消氢热处理保温 时间不少于0.5h。或用火焰加热处理。
Page 74
1.第一次试压:管束和壳体组装好, 使用工装将勾圈侧管板与壳体密封好, 壳程水压检测管头(红色线表示区)。 2.第二次试压:管箱、管束、壳体 、 浮头盖组装好,管程水压检测管箱及 浮头盖(蓝色线表示区)。 3.第三次试压:设备组装好。壳程水 压检测外头盖(绿色线表示区)。
Page
Page 23
设备无损检测主要方法:
无损检测:包括射线透照检测、超声检测、表面检 测:(包括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前 两种主要用于探测被检物的内部缺陷,表面检测 用于探测被检物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超声检测:电能-超声能-电能,一般1~10MHZ常 用1~5MHZ,设备为数字式和模拟式。
Page
40
固溶处理
Page
41
换热管管头除锈
为保证管头焊接质量换热管安装前要对管头进行 除锈处理
Page
42
管束组装过程
利用工装固定管板——穿拉杆、定距管——将折 流板、定距管依次固定于拉杆上——穿管
Page
43
穿管
Page
44
防冲挡板、滑道、旁路挡板、密封带组装于 管束之上
Page
胀管前
Page 50
胀管后
胀管方法:机械胀、液压胀
机械胀:
Page
51
•液压胀:
Page
52
管头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一般探测出的缺陷深度约0.02mm,宽 度约0.001mm,利用带有荧光染料或红色染料的 渗透剂的渗透作用,经过渗透、清洗、显示处理 后用目视法观察。又称着色检测。 检测过程:
Page
22
焊缝无损检测
对纵焊缝采用射线检测(RT)的方式进行检 验。 射线透照检测:X射线、 r射线等,X射线通过 加220V电压工作,设备有便携式和固定式,r 源:铯75、铱192、钴60(可检测200mm厚度) 射线检测工艺:步骤 :曝光---洗片---评定底片 透照方式 : 单壁(纵缝、环外、环内) 双壁(双壁—单影、双壁—双影) 照相成像质量 :对比度、清晰度和颗粒度 像质计应用 :评定底片的灵敏度 底片评定 :判定缺陷合格与否
Page
4
常用材料及性能
碳钢:强度较低,塑性和可焊性较好,价格低廉, 常用于常压或中低压容器制造。压力容器专用碳 素钢代表材料Q235R、 10、20钢、20G。 低合金钢:低合金钢是在碳素钢基础上加入少量 合金元素的合金钢。具有优良的韧性、焊接性能、 成形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代表材料:15CrMoR 、 16MnDR 。 高合金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耐高温及耐低温性 能。主要有:铬钢、铬镍钢、铬镍钼钢 、0Cr13、 0Cr18Ni9。
切割:根据划线尺寸对原材料进行切割。
Page
11
刨边(开坡口)
焊接坡口:为了保证全熔透和焊接质量,减少焊 接变形,施焊前,一般需要将焊件连接处预先加 工成各种形状。 坡口形式:I型、X型、U型、V型
V型坡口
X型坡口
Page
12
坡口完成后要求坡口表面不得有裂纹、分层、夹 杂等缺陷。
67
管箱法兰面二次加工
由于管箱法兰面在与管箱焊接过程中产生热变形, 造成法兰面密封性能降低,所以利用车床对管箱 法兰面进行二次加工。
Page
68
八、整体组装
Page
69
九、耐压试验
耐压试验的目的:在超设计压力下,考核缺陷是 否会发生快速扩展造成破坏或开裂造成泄漏,检 验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 耐压试验分类:液压试验、气压试验、气液组合 压力试验。
Page
70
气密试验
目的:气密试验的目的是检验容器的致密性。由 于气体的渗透能力比液体强,所以对于盛装毒性 程度极度和高度危害的容器和设计要求不允许有 微量泄漏的容器,在液压试验合格后,必须进行 气密试验。
Page
71
液压试压程序及步骤
容器内的气体应当排净并充满液体,试验过程中 保持容器观察表面的干燥。
熔合区 : 其加热温度在合金的固相和液相线之间, 化学成分和组织性能不均匀。因而较薄弱易产生 焊接裂纹。
热影响区 : 焊缝两侧母材,因焊接热作用发生金 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区域。
Page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