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

河南理工大学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姓名:李钦博学号:311204000210学院:机械与动力机械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班级:热动1201指导老师:王华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6.3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设计一台煤油冷却的换热器二、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4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三、设备型式:管壳式换热器四、处理能力:14t/h五、设计要求: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
(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录一.设计概述 (3)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 (3)1.2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 (5)1.3管壳式换热器的简介 (5)二.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6)2.1. 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 (6)2.2. 物性参数及其选型 (6)2.3. 计算热负荷及冷却水流量 (7)2.4.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7)2.5.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 (8)三.工艺计算 (9)3.1. 核算总传热系数 (9)3.2. 核算压强降 (11)3.3经验公式 (12)四.设计评述 (13)参考文献 (13)一.设计概述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1.热量传递的概念热量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简称传热。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界中凡是有温差存在时,热就必然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2. 化学工业与热传递的关系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密切。
这是因为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多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例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
管壳式换热器的课程设计

避免选用不合适的材料导致设备损坏 或安全事故;注意材料的兼容性和与 其他材料的接触情况;考虑材料的可 加工性和安装维护的便利性。
04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传热效率优化
01
传热效率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管程和壳程流体的流速和温度,以及采用强
化传热技术,如增加翅片、改进管子形状等,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管件与结构
优化换热器内部的管件和 结构,减少流体流动过程 中的局部阻力,降低压力 损失。
结构强度优化
1 2
应力分析
对换热器进行详细的应力分析,确保其在正常操 作条件下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材料选择
根据使用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厚度, 以提高换热器的结构强度和耐腐蚀性。
3
支撑与固定
合理设计换热器的支撑和固定结构,以减小应力 集中和振动,提高其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
采用高导热性能的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新型涂层
利用先进的涂层技术,如陶瓷涂层、金属氧化物涂层等,增强换热器的抗腐蚀和 耐磨性能。
节能减排与环保要求
高效节能
研发低能耗的换热器,优化换热器结构,降低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环保设计
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减少换热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对换热器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
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
发电厂
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加热和冷却发电厂中的各种 流体,如锅炉给水、凝结水和冷却水等。
船舶工程
在船舶工程中,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船舶发动机 的冷却和加热,以及生活用水的加热和冷却。
采暖系统
在供暖系统中,管壳式换热器可用于将热量从热 源传递到水中,为建筑物提供热水供暖。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XXX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学院:机械与XXX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班级:11-02班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第四章:工艺计算4.1 物性参数的确定4.2 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4.2.1 传热量及平均温差4.2.2 估算传热面积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管壳式换热器是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行业。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以满足特定工艺条件下的换热需求。
在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由外壳、管束、管板、管箱、管夹等部分组成。
热量通过内置于管束中的流体在管内传递,再通过管壳间的流体传递到外壳中,从而实现热交换。
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流体的物性参数,包括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同时,还需要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以满足特定的传热需求。
传热量和平均温差是计算传热面积的重要参数,而估算传热面积则需要考虑流体的流动状态、管束的排布方式等因素。
最终,我们将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确定外壳、管束等部分的尺寸和数量,以满足特定工艺条件下的换热需求。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本项目旨在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用于将煤油由140℃冷却至40℃。
处理能力为10t/h,压强降不得超过100kPa。
具体操作条件为:煤油的入口温度为140℃,出口温度为40℃,冷却水的入口温度为26℃,出口温度为40℃。
2.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管壳式换热器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
尽管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但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据着换热器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工艺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开发适用于各类腐蚀介质的材料。
此外,结构改进也是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5.1 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在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时,需要计算并确定换热管的数量、直径和排布方式。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管壳式换热器的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设备,它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可靠高、适应性广、易于制造、处理能力大、生产成本低、选用的材料范围广、换热面的清洗比较方便、高温和高压下亦能应用。
但从传热效率、结构的紧凑性以及位换热面积所需金属的消耗量等方面均不如一些新型高效率紧凑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组成:管子、封头、壳体、接管、管板、折流板;如图1-1所示。
根据它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和釜式重沸器五类。
二、换热器的设计2.1设计参数参数名称壳程管程设计压力(MPa) 2.6 1.7操作压力(MPa) 2.2 1.0/0.9(进口/出口)设计温度(℃) 250 75操作温度(℃) 220/175(进口、出口) 25/45(进口/出口)流量(Kg/h) 40000 选定物料(-)石脑油冷却水程数(个) 1 2腐蚀余度(mm) 3 -2.2设计任务1. 根据传热参数进行换热器的选型和校核2.对换热器主要受压原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包括筒体、前端封头管箱、外头盖、封头、法兰、管板、支座等。
3.设计装配图和重要的零件图。
2.3热工设计2.3.1基本参数计算2.3.1.1估算传热面积-=220-45=175-=175-25=150因为,所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度差算术平均温度差:=P=R=查温差修正系数表得因此平均有效温差为0.82放热量考虑换热器对外界环境的散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将大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取热损失系数,则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由可的水流量:==31372.8这里初估K=340W/(),由稳态传热基本方程得传热面积:=16.552.3.1.2由及换热器系列标准,初选型号及主要结构参数选取管径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参数见上表。
从而查《换热器设计手册》表1-2-7,即下表公称直径管程数管子根数中心排管管程流通换热面积换热管长换热管排列规格及排列形式:换热管外径壁厚:d=50mm排列形式:正三角形管间距: =32mm折流板间距:2.1.1.3实际换热面积计算实际换热面积按下式计算2.2计算总传热系数,校核传热面积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式中:——管外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管内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分别为管外、管内流体污垢热阻,(m2·K) /W;—管壁厚度,m;——管壁材料的导热系数,W/(m2·K) oαiαiorr,δwλ2.2.1管内传热膜系数管内未冷却水流入,其速度为:雷诺数:对于湍流,由Dittus –Boelter关系式,有传热膜系数:其中,普朗特数: =4.87由于冷却水要被加热,故取n=0.4,即管内传热膜系数为:=927.4W/()2.2.1管外传热膜系数因换热管呈正三角形排列,根据Kern法当量直径:=故0.55流体流过管间最大截面积是其中壳体内径估算为=0.37因此,=0.216.7=雷诺数:普朗特数:壁温可视为流体平均温度,即:2.2.3总传热系数因为有污垢热阻,因此查看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可有管外有机物污垢热阻:/W管内冷却水污垢热阻:/W插入法得到=因此得到故2.2.4总换热面积由稳态传热基本方程:=8.5(1+25%)=10.62.3计算管程压力降管程压力降有三部分组成,可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流体流过直管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流体流经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流体流经管箱进出口的压力降,Pa;—结构矫正因素,无因次,对Φ25×2.5mm,取为1.4;--管程数,取2;--串联的壳程数,取1其中:对光滑管,Re=3时,由伯拉修斯式,得:因此,因此,管程压力降在允许范围内1.3.2壳程压力降采用埃索法计算公式:式中:--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Pa;--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力降,Pa;—壳程压力降的结垢修正系数,无因此,对液体取1.15;其中:式中: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力降的修正系数,对三角形F=0.5;—壳程流体摩擦系数,当Re>500时,;--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对三角形排列;--按壳程流通截面积计算的流速,。
管壳换热器课程设计

管壳换热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管壳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类型、设计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管壳换热器的选型、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热能工程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1.管壳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传递过程、传热速率、对数平均温度差等。
2.管壳换热器的结构类型:光管换热器、壳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3.管壳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换热面积计算、壳程压力降计算、管程压力降计算等。
4.管壳换热器的应用范围:石油、化工、电力、制冷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管壳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案例。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石油、化工、电力、制冷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管壳换热器的理解。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该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管壳换热器设计与应用》。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说明书题目: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和选用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09级学生姓名: 李哲学号: 2009115057指导教师: 吴峰设计起止时间:2012 年1月1日至2012 年 1月13日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和选用一、设计条件炼油厂用循环水将煤油油从230℃冷却到120℃。
柴油流量位28700kg/h;循环水初温为22℃,经换热后升温到46℃。
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
管、壳程阻力压降不大于100kPa。
试设计能完成上述任务的列管式换换热器。
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1、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2、目录;3、设计方案的确定;4、工艺计算及主体设备设计;5、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6、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汇总表;7、参考资料、参考文献;目录一.设计任务及设计条件 (3)二.设计方案 (3)1.换热器类型选择 (3)2.流程选择 (3)3.流向选择 (3)三.确定物性数据 (3)四.估算传热面积 (3)五.工艺结构尺寸计算 (3)1.管径及管内流速选择 (3)2.传热管数和传热管程数 (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5)5.壳体内径 (5)6.折流板 (5)7.其他主要附件 (6)8.接管 (6)9.壁厚的确定、封头 (7)六.换热器核算 (7)(一).热流量核算 (7)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核算 (8)2.管程表面传热系数核算 (8)3.污垢热阻 (9)4.传热面裕度 (9)(二)传热管壁温及壳体壁温计算 (9)(三)阻力计算 (10)1.管程流体阻力计算 (10)2.壳程流体阻力计算 (10)七.换热器主要计算结果汇表 (11)八.主要符号说明 (11)九.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图和管子布置图 (12)十.参考文献 (15)一.设计任务及设计条件:用循环冷却水将流量为28700Kg/h 的煤油从230℃降至120℃,冷却水为清净河水,进口温度22℃,选定冷却水出口温度46℃,设计一台列管换热器完成冷却任务。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甲苯冷凝器的设计一、设计任务 (4)二、设计要求 (4)三、工艺结构尺寸 (6)(1)管径和管内流速 (6)(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6)(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6)(4)传热管的排列和分程数法 (7)(5)壳体内径 (7)四、换热器主要传热参数核算 (8)(1)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8)(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8)(3)确定污垢热阻 (9)(4)总传热系数 (9)第二部分,甲苯冷却器的设计一、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11)(1)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 (11)(2)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并选择列管换热器的型式 (11)二、计算总传热系数 (11)(1)计算热负荷 (11)(2)冷却水用量 (12)(3)计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12)(4)总传热系数K (12)(5)估算换热面积 (12)三、工艺结构尺寸 (12)(1)管径和管内流速 (12)(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12)(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13)(4)传热管的排列和分程方法 (14)(5)壳体内径 (14)四、换热器主要传热参数核算 (15)(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5)(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6)(3)基于管内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 (16)(4)计算面积裕度 (17)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任务题目##.#万吨/年甲苯精馏塔冷凝冷却(水冷)换热系统工艺设计。
二、任务给定条件1.热流条件:流量为10500kg/h的甲苯蒸汽从120℃,0.14 MPa(绝压)冷凝到120℃,0.14 MPa(绝压) 甲苯液,再冷却到30℃;120℃甲苯汽相热焓140 Kcal/Kg,液相焓53 Kcal/Kg,30℃甲苯液相焓13 Kcal/Kg ;定性温度80℃时甲苯密度810Kg/m3 , 比热0.446(Kcal/Kg. ℃) 绝对粘度0.32(cp) ,比热0.104 (Kcal/(m.h. ℃)) 。
化工原理管壳式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管壳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2. 了解换热器类型选择、换热面积计算、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的相关理论知识;3. 掌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的主要参数及其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和校核;2. 学会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对换热器进行模拟和优化;3.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换热器相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工设备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管壳式换热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未来从事化工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包括换热器类型、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对应教材第3章第1节;2.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计算:涵盖换热器类型选择、换热面积计算、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相关理论知识,对应教材第3章第2节;3.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分析壳程、管程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探讨主要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3章第3节;4. 换热器设计实例与校核: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热器选型、设计与校核,对应教材第3章第4节;5. 换热器模拟与优化:介绍相关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方法,对换热器进行模拟和优化,对应教材第3章第5节。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管壳式换热器基本概念与结构;2. 第2周:换热器选型与设计计算;3. 第3周: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4. 第4周:换热器设计实例与校核;5. 第5周:换热器模拟与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壳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管壳式换热器的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设备,它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可靠高、适应性广、易于制造、处理能力大、生产成本低、选用的材料范围广、换热面的清洗比较方便、高温和高压下亦能应用。
但从传热效率、结构的紧凑性以及位换热面积所需金属的消耗量等方面均不如一些新型高效率紧凑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组成:管子、封头、壳体、接管、管板、折流板;如图1-1所示。
根据它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和釜式重沸器五类。
二、换热器的设计2.1设计参数参数名称壳程管程设计压力(MPa) 2.6 1.7操作压力(MPa) 2.2 1.0/0.9(进口/出口)设计温度(℃) 250 75操作温度(℃) 220/175(进口、出口) 25/45(进口/出口)流量(Kg/h) 40000 选定物料(-)石脑油冷却水程数(个) 1 2腐蚀余度(mm) 3 -2.2设计任务1. 根据传热参数进行换热器的选型和校核2.对换热器主要受压原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包括筒体、前端封头管箱、外头盖、封头、法兰、管板、支座等。
3.设计装配图和重要的零件图。
2.3热工设计2.3.1基本参数计算2.3.1.1估算传热面积-=220-45=175-=175-25=150因为,所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度差算术平均温度差:=P=R=查温差修正系数表得因此平均有效温差为0.82放热量考虑换热器对外界环境的散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将大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即:取热损失系数,则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由可的水流量:==31372.8这里初估K=340W/(),由稳态传热基本方程得传热面积:=16.552.3.1.2由及换热器系列标准,初选型号及主要结构参数选取管径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参数见上表。
从而查《换热器设计手册》表1-2-7,即下表公称直径管程数管子根数中心排管管程流通换热面积换热管长换热管排列规格及排列形式:换热管外径壁厚:d=50mm排列形式:正三角形管间距: =32mm折流板间距:2.1.1.3实际换热面积计算实际换热面积按下式计算2.2计算总传热系数,校核传热面积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式中:——管外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管内流体传热膜系数,W/(m2·K);,——分别为管外、管内流体污垢热阻,(m2·K) /W;—管壁厚度,m;——管壁材料的导热系数,W/(m2·K) oαiαiorr,δwλ2.2.1管内传热膜系数管内未冷却水流入,其速度为:雷诺数:对于湍流,由Dittus –Boelter关系式,有传热膜系数:其中,普朗特数: =4.87由于冷却水要被加热,故取n=0.4,即管内传热膜系数为:=927.4W/()2.2.1管外传热膜系数因换热管呈正三角形排列,根据Kern法当量直径:=故0.55流体流过管间最大截面积是其中壳体内径估算为=0.37因此,=0.216.7=雷诺数:普朗特数:壁温可视为流体平均温度,即:2.2.3总传热系数因为有污垢热阻,因此查看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可有管外有机物污垢热阻:/W管内冷却水污垢热阻:/W插入法得到=因此得到故2.2.4总换热面积由稳态传热基本方程:=8.5(1+25%)=10.62.3计算管程压力降管程压力降有三部分组成,可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流体流过直管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流体流经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力降,Pa;—流体流经管箱进出口的压力降,Pa;—结构矫正因素,无因次,对Φ25×2.5mm,取为1.4;--管程数,取2;--串联的壳程数,取1其中:对光滑管,Re=3时,由伯拉修斯式,得:因此,因此,管程压力降在允许范围内1.3.2壳程压力降采用埃索法计算公式:式中:--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Pa;--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力降,Pa;—壳程压力降的结垢修正系数,无因此,对液体取1.15;其中:式中: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力降的修正系数,对三角形F=0.5;—壳程流体摩擦系数,当Re>500时,;--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对三角形排列;--按壳程流通截面积计算的流速,。
计算过程如下:0.003Mpa因此,壳程压力降在允许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下面选取材料,并进行换热器的结构设计3.1结构尺寸参数a)根据换热器公称直径为400mm,选用圆筒作为换热器壳体。
壳体圆筒:公称直径DN=400mm,壁厚。
b)换热管:外径d=25mm,壁厚,换热管长度,根数n=94,受压失稳当量长度,换热管呈正三角形排列,管间距。
c)管板:刚度削弱系数,强度削弱系数。
d)螺栓:数量n=16,规格M27,30mm有效承载面积:(《换热器设计手册》)e)管箱法兰:采用GB/T9113.2_2000,凹凸面整体钢制管法兰法兰外径,螺栓孔径中心圆直径,法兰厚度C=32mm,管箱圆筒厚度,法兰宽度:3.2采用原件材料及数据a)换热管材料:碳素钢钢管 20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设计温度下的屈服点设计温度下的弹性模量(GB150-89,表15)管壁温度下的弹性模量管壁温度下的膨胀系数b)壳程圆筒材料:碳素钢Q235-B250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圆筒在壁温下的弹性模量Mpa圆筒在壁温下的线膨胀系数mm/c)管板材料:16Mn250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250设计温度下的弹性模量d)螺栓材料:40Cr(GB150-1989表2-7)常温下许用应力250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e)管箱法兰材料:16Mn由于管箱法兰为长颈对焊法兰,管箱圆筒材料弹性模量取管箱法兰材料的值,根据GB150-1989250下的弹性模量75下的弹性模量f)垫片材料:铁包石棉垫片根据GB150-1998,垫片系数m=2,比压y=11Mpa3.3壳体、管箱壳体和封头的设计3.3.1壳体的设计a)圆筒公称直径由计算知,圆筒的公称直径为400mm400mm,采用卷制圆筒。
b)圆筒厚度圆筒的最小厚度应按GB150-1989计算,但不得小于表3-1规定。
表3-1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圆筒的最小厚度 mm公称直径400如上表按附加量圆整取最小厚度为10mm表2-2壳体、管箱壳体厚度 mmQ235-A/B/C 8 8 8 8 - -400 16MnR 8 8 8 8 10 121Cr18Ni9Ti 4 4 4 6 10 14对应壳体、管箱壳体厚度也取10mm3.3.2封头设计按工作原理,设计封头应为受内压的椭圆形封头,采用长轴与短轴比为2的标准型封头。
椭圆形封头是由半个椭圆球和具有高度h的圆筒(即封头直边)构成,直边的作用是避免筒体与封头连接的还焊缝受到边缘应力的影响。
封头厚度(不包括壁厚附加量)应小于封头直径的0.3%。
由表3-3,取封头厚度为10mm表3-32.3.2封头设计按工作原理,设计封头应为受内压的椭圆形封头,采用长轴与短轴比为2的标准型封头。
椭圆形封头是由半个椭圆球和具有高度h的圆筒(即封头直边)构成,直边的作用是避免筒体与封头连接的还焊缝受到边缘应力的影响。
封头厚度(不包括壁厚附加量)应小于封头直径的0.3%。
由表2-3,取封头厚度为10mmQ235-A/B/C 8 8 8 8 - -400 16MnR 8 8 8 8 10 141Cr18Ni9Ti 4 4 4 6 10 143.4进出口设计3.4.1接管的要求接管应与壳体内表面齐平,接管应尽量沿着壳体的径向或轴向设置,接管与外部管线可采用焊接连接,在设计温度下,接管法兰不采用整体法兰,必要时可设置温度及接口、压力表接口及液面计接口。
3.4.2接管直径的计算确定接管直径的基本公式仍用连续性方程,经简化之后的计算公式:,对计算的管径进行圆整,取接近标准管径。
a) 接管上设置温度计接口、压力表接口及液面计接口b) 对于不能利用接管(或接口)进行放气和排液的换热器,应在管程和壳程的最高点设置放气口,最低点设置排液口,且最小公称直径为20mm。
3.4.3接管的外伸长度接管外伸长度也叫接管伸出长度,指接管法兰面到壳体(管箱壳体)外壁的长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l—接管外伸长度,mm;h—接管法兰厚度,mm;--接管法兰的螺母厚度,mm;—保温层厚度,mm接管外伸长度也可根据下表数据选取,选取外伸长度为150mm表3-4 PN 4.0Mpa 的接管伸出长度 mmDN\ 0-5070 150100 1503.4.4接管与筒体、管箱壳体的连接a)结构形式接管接管与壳体、管箱壳体(包括封头)连接的形式,可采用插入式焊接结构,一般接管不能凸出壳体内表面。
b)开孔补强计算具体过程见强度计算3.4.5接管的最小位置在换热器设计中,为使换热面积得到充分利用,壳程进出口接管应尽量靠近两端管板,而管箱进出口接管应尽量靠近管箱法兰,可缩短管箱壳体长度,减轻设备重量。
然而,为保证设备的制造、安装,管口距地的距离也不应靠的太近,受最小位置的限制。
a)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壳程接管最小位置,见图2-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2-1 壳程接管位置带补强圈接管:无补强圈接管:b)管箱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管箱接管最小位置,见图2-2,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2-2管箱接管位置带补强圈接管:无补强圈接管:式中:b—管板厚度,mm;—壳程/管箱接管位置最小尺寸,mm/mm;C—补强圈外边缘(无补强圈时,管外侧)至管板(或法兰)与壳体连接焊缝之间的距离,mm;--补强圈外径,mm;--接管外径,mm3.5管板与换热管3.5.1 管板3.5.1.1材料:16MnR3.5.1.2厚度根据设计要求,当采用先胀后焊连接时,管板的最小厚度(不包括腐蚀裕量)见表3-5;取(包括腐蚀裕量)。
用于无害介质的一般场合2.5.1.3布管a) 换热管的排列形式,见图2-3,本设计选择三角形错列形式图2-3布管形式b)换热管中心距换热管中心距一般不小于1.25倍的换热管外径。
常用换热管外径如《换热器设计手册》表1-6-16,即表3-6 所示:根据表中要求选取换热管中心距为S=32mm表3-6 换热管中心距 mm换热管外径d 25换热管中心距S 32分程隔板槽两相邻管中心距 44c)布管限定圆:布管限定圆为管束最外层换热管中心圆直径表3-7布管限定圆 mm表中:b—见图2-4,其值按表2-8选取,mm--见图2-4,其值按表2-9选取,mm--见图2-4,,mm--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或U型管换热器管束最外层换热管表面至壳体内壁的最短距离,且不小于10mm—垫片宽度,其值按表2-9选取,mm图3-4 布管示意图除了考虑布管限定圆直径外,换热管与防冲板间的距离也需考虑。
通常,换热管外表面与邻近防冲板表面间的距离,最小为6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