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全诗赏析

一枝一叶总关情全诗赏析《一枝一叶总关情全诗赏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郑板桥写的一首诗。
那咱们就来好好赏析一下这首诗。
首先呢,咱得看看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
想象一下啊,郑板桥在衙门里休息呢,这时候听到外面竹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
这个“卧听”就特别有画面感,好像咱们能看到他躺在那儿,耳朵里全是竹子的声音。
这竹子的声音在咱们平常人听来,可能就是风刮过的声音呗,没啥大不了的。
但是郑板桥可不一样啊。
接着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
哎呀,这可就太妙了。
他怎么就能把竹子的声音听成是民间的疾苦声呢?我觉得啊,郑板桥肯定是心里一直装着老百姓的。
就像有时候我们听到外面的风声,也许只会想今天的风可真大呀,但是他呢,满脑子都是老百姓过得好不好。
也许他在想,这风这么大,那些老百姓的房子会不会被吹坏呀?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衣服保暖呢?这就像我们有时候看到下雨天,会突然担心那些无家可归的小动物一样。
他这一联想,就把竹子和老百姓联系起来了,这想象力可真不是一般的强。
然后“些小吾曹州县吏”,郑板桥说自己就是个小小的州县官吏。
他这有点自嘲的意思呢。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官有大有小,他可能觉得自己虽然官不大,但是呢,责任可不小。
这就像我们在班级里,也许只是个小组长,但是小组的事儿也得操心呀。
不能因为自己职位小就啥都不管。
我觉得他这种想法就很正。
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可就是整首诗的精华了。
这里的“一枝一叶”,表面上是说竹子的一枝一叶,实际上呢,就是说老百姓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和他的感情有关。
就好比我们看到一棵大树,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
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这样,每一个小细节都值得去关心。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看到小区里的保安叔叔,他对每一个进出的人都很关心,哪怕是小孩子丢了一个小玩具,他都会帮忙找。
这保安叔叔虽然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关心的这些小事就像郑板桥诗里说的“一枝一叶”,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田银平来源:《中国扶贫》2014年第17期兼具北国浑厚和南国灵秀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国务院1998年确定的中国文联定点扶贫地区。
十六年来,中国文联发挥自身优势,为武都区早日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少积极的努力,犹如一双温暖的大手从北京伸向甘肃,紧紧握住武都贫困地区群众的手。
这双手传递着关怀,传递着支持和力量,激励着贫困地区群众战胜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武都位于甘肃东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地方财政十分困难。
一直以来,中国文联都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采取各种形式的帮扶措施,深入实地帮助武都理思路、谋发展,申请项目资金,关心救助贫困群体,向贫困群众“送温暖、献爱心”,在资金、物资、信息、精神上给予武都大力支持和帮助,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了贫困乡村,加快了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武都的发展。
同时,中国文联以及所属各协会都为扶持帮助武都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文联历任领导也先后多次深入武都贫困山区调研,访贫问苦,考察项目。
2003年2月,中国文联胡珍副主席带队,驱车2000多公里深入武都区开展慰问活动,调研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并与陇南市和武都区党政领导进行座谈,共商加快发展、扶贫帮扶的措施办法。
期间,中国文联向武都区捐赠了一辆依维柯面包车。
2004年8月26日,中国文联与甘肃省政府联合在兰州市举办了“情铸阳关”大型文艺义演活动,义演收入全部用于甘肃扶贫事业,并向武都区捐赠40万元,之后又协调省扶贫办为武都区倾斜分配义演收入40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2005年4月2日,中国文联、甘肃省交通厅在兰州市召开帮扶工作座谈会,协调省交通厅列项285万元,修建了武都区汉王镇将军石至千坝草原公路,同时捐资20万元,用于武都区的教育事业。
2006年11月,中国文联和农民日报社为武都区200个村订阅了200份《农民日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掌握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
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古典诗歌意蕴解读

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古典诗歌意蕴解读诗歌是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光线。
“诗庄、词媚、曲谐”,“诗言志来词言情”,解读诗歌意蕴无疑是领略中国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连年来备受命题者青睐的热点题型之一。
在此,笔者结合诗家名篇和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拟从三个方面作以归纳:一.自然:1.酷爱自然、赞美自然之情世间万物皆为自然之子,歌颂自然,表达自己由衷的敬意和喜爱之情便成为历咏不衰的诗歌主题之一。
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益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酷爱生活的人材能拥有灵性、慧眼,去捕捉常人难以发觉的诗意,借助细致入微的刻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韩愈借对初生春草的刻画,表达自己对春天来临、生意盎然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也是“早春”题材惯常表达的主题,因为春回大地,万物苏醒,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而暮春时节,常令人发出好景不常在的惋叹,惜春、伤春之情是主格调,但本质上仍是源自对自然的酷爱和爱恋,也有诗人托物抒怀,借春花凋谢表达美人迟暮的失意之慨。
再如: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初冬时节一样不为人关注,但一贯旷达的苏轼却满怀喜悦地提示人们: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仍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初冬时节!结合诗题,不难发觉,本诗是将写景、咏物、赞人融为一体,在礼赞自然的同时,又赞美了刘景文的品格、节操,运思可谓巧妙。
2.忘情山水、天人合一之致古代文士尊崇“学而优那么仕”的理念,但仕途凶险,未必尽如人意,于是得志时崇儒,踊跃建树功业,失意时向佛,求得自我开解,为生命减压。
如陶渊明《饮酒》、张志和《渔歌子》再如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切。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抚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那个地址,松风、山月都似有了灵性,能解人意。
可谓情景相生、意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
王维的《青溪》中所绘意境亦是如此。
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锦集10篇)

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锦集10篇)篇1: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10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分)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1)值()(2)或()(3)去()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
(2分)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
(2分)[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2、(1)遇到(2)有的人(3)离开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篇2:郑燮《题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画郑燮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身处的恶劣环境。
B.第二句表现了竹子在逆境中的顽强和不屈。
C.“扫云扫雾”表现了竹子的.崇高精神追求。
D.本诗委婉含蓄地批评竹子好高骛远的缺点。
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一、积累(20分)阅读下面这段描写西湖的美文,完成任务。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雪湖不如夜湖”。
①夜晚的西湖,褪去了白天的浮华,显得宁静而jiāo()媚,相对于白天的躁动,夜晚的西湖多了一丝浪漫、②温馨的气息。
夜晚,西湖在月光、星光、霓虹灯光的交相辉映下,碧绿色的湖面上幽光粼粼(),还有几只小船在摇yè()。
③夜游西湖的游客们对西湖的喜爱之情_____。
1.根据语境,在上文括号中填入合适的汉字或拼音。
(3分)jiāo(_______)媚粼粼(_______)摇yè(_______)2.填入上文横线中划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2分)A.美不胜收B.油然而生C.喜出望外3.以下对联中,适合贴在敬老院大门口的一项是()(2分)A.有口皆碑留赞誉无言凝志寄哀思B.生日里快乐吉祥祝福中前程辉煌C.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D.时盛世昌春不老丰衣足食寿弥高4.语言综合运用。
[材料]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被视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到他山东高密老家参观的已有上万人,莫言老家屋边的草、地里的菜,都给人揪去了,抠墙皮、挖砖块的也不少,据说是想沾沾莫言的“文气”。
莫言的父亲打电话说:真的受不了了,家里墙皮都快抠没了。
请你替他们家拟写一条标语,有效引导游客行为。
(4分)5.将下列选项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爱心是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心是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爱心是_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①飘荡在夜空里的一首歌谣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③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④冬日里的一片阳光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②③D.②④①③6.古诗文名句默写。
(7分)(1)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景象总是饱含深情地流淌于诗人笔尖,传达着中国式美学。
2023年辽宁营口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辽宁营口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区域粘贴条形码。
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共8页。
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情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教师。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检视阅读成效..。
“()”。
青少年在博览群书、躬身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科....,激扬青春风采学文化素质,在读的广度上,不但要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还要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要注重读、思、行结合,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得到提升....、在读的深度上,不能把读书学习狭义理解为学习知识,应该________理想信念、________道德情操、________创新精神、________担当能力。
要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避免不要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1.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A.提高培养坚定陶冶B.陶冶坚定提高培养C.培养提高陶冶坚定D.坚定陶冶培养提高2.下列各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语段中加点的“在”“风采”分别是介词、名词,“阅读成效”“得到提升”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B.“青少年在博览群书、躬身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句的主干是“青少年提升素质”。
C.“在读的广度上,不但要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还要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是递进关系复句。
一言一语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几点思考

一言一语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几点思考朱文婷【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9(000)019【总页数】3页(P40-41,88)【关键词】高考; 现代文阅读; 品读语言【作者】朱文婷【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中学江苏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目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1]要想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加深对语言的热爱且能运用祖国的文字,必须在大量阅读中长期积累,借助老师的引导,品读语言,走进语言的殿堂。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题量、题型做了一些调整: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这三类文本,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二选一进行考查,调整为均作为必考内容。
可见,阅读量明显增多,这就要求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必须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目前,在现代文阅读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平时的阅读量少、速度慢、语感差,阅读能力水平不高;二是功利心强,只瞄准高考常考的题型,就题解题,不愿下功夫品读语言。
面对这种现状,语文教师除了督促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外,还应把握好文本阅读的效率,有读必练,有练必品,品练结合,只要是学生认真做了的文本,就要和学生一起品读语言。
一、品一字一词,悟思想情义品的是一字一词,悟的却是思想与情感。
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2]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品读语言,通过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感受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义,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
例如,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里有一句话:“‘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郭奋军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01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燮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作的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心忧百姓、体恤民情的朴素情感。
今年以来,米脂县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从与百姓相关的“一枝一叶”出发,转作风、兴产业、惠民生,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好评。
重点项目惠民生2015年11月24日,米脂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刚刚结束,县委便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奔赴各建设工地、生产单位,对今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视察。
在随后召开的“严以用权”第二次专题研讨会上,县委书记杨志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查摆自身用权不严、创业不实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去年以来,米脂县把推动项目建设与践行“三严三实”结合起来,以此考核干部用权律己严不严、谋事创业实不实。
米脂银河穿城而过,由于河道淤积,严重影响了排涝安全,今年,该县投资2077万元进行了清淤疏浚、河道防护、重建排污管道等综合治理,有效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河道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整治,县城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米脂城郊大桥横亘于无定河上,是连通米脂城区与河西的重要桥梁,由于年久失修,给来往通行带来很大不便。
今年,该县投资1399万元,对城郊大桥进行了彻底的维修改造,并命名为:文昌桥。
这一惠民工程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大家说:桥宽了,灯亮了,通行更方便了,并且与九龙桥、翔凤桥并驾齐驱,必将带动米脂经济繁荣发展。
据了解,今年该县共实施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城市建设、交通道路、社会事业等五大类3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5.23亿元。
截至目前,11个项目已经竣工,完成投资7.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4.7%。
转变作风暖民心米脂县姬岔便民服务中心乔圪台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民生活困难。
为了帮助该村早日脱贫致富,该县下派了工业商贸局副局长刘政军担任该村第一书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诗歌阅读教学浅论[内容提要]诗歌教学在积累的基础上注重欣赏。
而欣赏以情感为纲,从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炼字,体会诗歌的炼意。
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载体,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
同时利用诗歌知识促进阅读,尝试写作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诗歌教学鉴赏根据诗歌特点识记相关知识尝试粗浅创作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诗歌教学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
而欣赏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所以,初中三年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诗歌阅读教学。
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诗歌特点导读诗在最初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了解诗歌的特点,并根据诗歌特点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从总体上说,诗歌主要是为了表情达意,无论是具体词句还是各种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更好的抒情而存在。
真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招一式皆有意”。
所以,阅读诗歌要围绕诗人思想感情这个纲。
具体而言诗歌主要有哪些特点呢?又如何根据诗歌特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呢?(一)诗言志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
叙事诗,一般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如白居易《观刈麦》和杜甫的《石壕吏》;哲理诗,一般前两句或叙事或描写,后两句阐述一个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赵翼的《论诗》;抒情诗,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诗词以抒情诗居多,正如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诗的本质特征是“诗言志”。
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因此抒情诗的语言和各种表现手法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所以读诗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读“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体会白居易对“湖东”的“最爱”;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共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感受王勃的积极向上乐观豪迈。
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文天祥的一颗赤子之心。
还有李白的矛盾与希望,李煜深沉的亡国之痛,陶渊明归隐的淡泊之心……总之,读诗就是读人;读诗就是透过那些古旧的文字,去感应文字背后依旧鲜活的心跳与脉搏,去触摸诗人温热的情感之河;读诗就是为了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去领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受种种美好的情怀。
(二)诗歌语言凝练、含蓄。
诗歌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凝练、含蓄。
诗人总是很讲究炼字,例如贾岛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实大部分的诗歌都追求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炼字”事例。
例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燃”字用得极妙,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还有“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到“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同时诗歌中“用典”修辞的运用比较普遍,它进一步促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
无论是“炼字”还是“用典”或者用其它修辞手法,诗人都是为了达到表达情感的目地,所以,读诗重在推敲欣赏语言。
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领会诗歌情感。
首先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直接流露和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
如《琵琶行》一诗,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
而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很明显是全诗的“诗眼”。
其次我们要联系诗歌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斟酌字词赏析句子仔细推敲,反复揣摩,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欣赏其语言魅力。
再次品味字词的妙处,要抓住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语,把它们放到原句中去体会其极强的表现力、丰富的意蕴和十足的韵味;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替换某个关键词,通过反复比较来推敲其精妙之处。
(三)诗歌的抒情方式多用寄情于景。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要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意象入手,分析诗中所给的景,所叙的事是什么,然后在脑海里形成那些景和事所展示的画面,再据此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流露。
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诗人的情感主调,以此析景悟情,水到渠成。
(四)诗歌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也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钥匙。
鉴赏诗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在鉴赏的过程中去补充、丰富和发展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再创造,最后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凝练的意境表达出来。
二.识记相关知识促读诗根据诗歌特点,阅读必须具备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每一次的诗歌阅读过程中习得,把它们记住,又在下一次阅读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首先是了解重要作家的身世经历以及一些重要时代的特征。
这样能较好地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诗的主旨,要对诗人所处的朝代及诗人仕途的得意或失意有所了解。
如苏轼陶渊明李清照辛弃疾李白岑参等所写诗歌内容主旨都是他生平经历的反映。
诗歌主旨往往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有关,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其诗绝大多数表达的是忧国忧民之情。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在祖国山河支离破碎的南宋王朝,其诗大多表现了渴望被朝廷重用,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
其次了解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折射着作者的心灵之光:蓑草黄叶,代表秋的景象;冷雨秋风,则是凄凉心境的流露;寂寞梧桐,则是孤独形象的写照。
又如菊比喻隐逸,高洁;梅暗喻坚强、不屈不挠;松柏暗喻坚挺、傲岸,坚强;柳暗喻送别,留恋,伤感;鸿雁暗指思念,孤独;子规暗喻悲惨,凄恻;沙鸥暗喻飘零伤感;江水暗喻时光的流逝;酒暗喻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明月暗喻团圆或思乡;夕阳暗喻失落,珍惜美好的人生或事物;霜暗喻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人生道路的坎坷;云暗喻游子飘泊不定等。
生动丰富的形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它能起到感染读者,传达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从诗的类别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旨。
1.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依依不舍等离愁别绪。
2.怀古诗——是通过对古人建功立业事迹的赞扬,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或是通过对昔盛今衰的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3.咏物诗——通过对所咏之物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品格或精神。
4.思乡诗——表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如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则大多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家人团聚,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
5.边塞诗——大多表达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也有一些是对统治者无休止开拓疆土的不满。
6.闺怨诗——一是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二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7.田园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对黑暗官场生活的厌弃,恬淡的情怀等。
还要了解一些常见作者的风格。
例如苏轼的豁达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激愤之怀,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夸张和想象,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
以及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赋比兴、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用典、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
三.尝试粗浅创作激读诗从写作入手也是进行诗歌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诗歌教学除了在诵读赏析中品味诗人情感、体察表情达意的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以弥补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当然,学生受诗歌情境的感染,往往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契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幻化成文字,学会诗意的生活。
例如学刘方平《夜月》后,吴志翔作了一首《春》:桃花朵朵红,柳叶片片青。
梁间新燕语,门外娇莺啼。
对偶工整,措词较雅,意境也有。
想必学生对于春天有一番自己的感受,而对意象的准确选用,一定能提升他对相关诗歌的阅读能力。
所以在学生有感而发的情况下,让他们尝试粗浅的创作会提高他们诗歌的阅读能力。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诗的热情。
诗歌教学当引领学生栖息于诗歌的海洋中,吟咏古风雅韵,品悟古人情怀;在诗歌的殿堂里徜徉精神,涵养性情;在诗歌的土壤上放飞心灵,抒写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