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急诊手术中使用VSD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急诊手术中使用VSD治疗的临床效果

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急诊手术中使用VSD治疗的临床效果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常常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来处理。

而在这类手术中,使用VSD(负压伤口引流系统)进行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法。

VSD治疗可以有效清洁创面、减少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本文旨在探讨VSD在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急诊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一、VSD治疗原理VSD是一种利用负压原理来清洁创面并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方法。

VSD系统由一个负压泵、一个引流管和一个负压袋组成。

在手术后,医生会在患者伤口周围放置一个或多个引流管,然后将引流管与VSD系统连接,通过负压泵形成负压环境。

负压环境可以有效清洁创面,减少组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液渗出,有助于伤口愈合。

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通常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来清理伤口、复位骨折,修复软组织损伤。

在手术中,使用VSD治疗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 清洁创面: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的伤口较大,容易受到外界污染。

使用VSD 可以有效清洁创面,减少感染风险。

2. 促进伤口愈合:VSD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液渗出,有助于创面愈合。

研究表明,VSD治疗能够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愈合时间。

3. 减少组织水肿: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的患者常常伴有严重的组织水肿,给手术治疗带来困难。

使用VSD可以减少组织水肿,有利于手术操作。

三、VSD治疗的临床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VSD在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急诊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降低感染率:VSD治疗能够有效清洁创面,减少组织液积聚,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使用VSD治疗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

2. 加速愈合:多项临床研究显示,VSD治疗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减少愈合时间。

一项针对下肢严重开放性骨关节创伤的研究显示,使用VSD治疗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平均比传统治疗缩短了一半以上。

四、VSD治疗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1. 需要专业操作:VSD治疗需要专业的护理团队进行操作,包括选择适当的引流管位置、维护VSD系统等。

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应用

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应用

探讨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疗效。

方法: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共收治骨科创伤感染患者6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vsd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引流技术,对比两组患者总疗效和愈合时间。

结果: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vsd能使感染快速得到控制,其效果优于传统的换药及引流技术,值得推广。

关键词:vsd;骨科;创伤;感染【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46-01骨科创伤极易发生创面感染,从而导致伤口延期愈合,甚至慢性骨髓炎。

vsd是近年来在骨科创伤感染治疗中应用较多的新技术,该技术由德国研究者fleischmann博士首创,并于1994年引入国内,目前已经成为骨科创伤感染的“金标准”[1],本文对我院30例患者采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6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骨科创伤不能进行i期缝合并发生创伤感染者。

男38例,女22例;年龄16-61岁,平均33.8岁。

创面为新鲜者42例,创面为陈旧感染的18例;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46例,骨髓炎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6例。

按照随机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取创面的脓性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然后行常规创伤清创,治疗组采用vsd治疗技术,vsd适当修剪后覆盖创面,连接处用丝线缝合,采用半透明薄膜将创面封闭,引流管用“系膜法”引出,不间断的使用负压进行吸引,注意观察引流情况。

1周左右时间后将vsd敷料取出,如过患者肉芽丰满并且创面较小,马上进行缝合;如过患者创面较大,则进行植皮,以恢复创面;如果患者创面较深且大,有大面积未修复软组织,则再进行2-3次的vsd覆盖直至创面植皮为止。

VSD治疗40例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VSD治疗40例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科杂 志, 2 0 0 2 , 1 0 ( 1 1 ) : l 1 3 8 — 1 l 3 8 . [ 3 ] 叶松 林 , 覃晓峰, 柯 家宝 . 人 工 股骨 头 置 换术 和全 髋 关 节置 换 术 治疗股 骨颈骨折 的对 比研 究【 J ] . 中国现代 医生, 2 0 1 2 , 5 0 ( 2 1 ) : 3 9 - 4 1 .
4 0 例, 实验 组 4 O例 , 对 照组 采 用常规 治疗方 法 , 实验 组 采用 V S D技 术治 疗 , 比较 2组 惠者 的 临床 疗效 。结果 对 照组 治愈 1 7侧 ( 4 2 . 5 %) , 显效 1 4例 ( 3 5 %) , 有 效率 为 7 7 . 5 0 / q实验 组 治愈 2 8 倒( 7 0 %) , 显效 1 1 例( 2 7 . 5 %) , 有效率 为 9 7 . 5 %, 实验组疗 效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P< 0 . 0 5 ) 。 结论 V S D 治疗 骨科 创 伤感 染的 临床疗 效明 显优 于常规 治疗 ,值得 临床 推广 。
【 关键 词 】骨科 ;创伤 感染 ; 负压封 闭引流 技术 ;临床 疗 效
中 图分类 号 :R 6 8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3 1 - 0 0 0 6 - 0 2
The Cl i ni c a l O bs e r v a t i on o f 4 0 Ca s e s o f I nf e c t i on i n Or t hope d i c Tr a um a Us i n g VSD Tr e a t me nt SHI Ba o- gu o .G 0 Gu a n — l an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予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10 d内换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Ⅱ期手术处理时间、治疗后创面面积、换药次数、应用抗生素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植皮优良率分别为(14.59±3.29)d、(14.11±1.78)cm2、(9.34±1.28)次、(2 102±125)元、(29.43±1.57)d及70.00%,观察组分别为(9.02±1.38)d、(10.22±1.54)cm2、(1.78±0.36)次、(1 688±101)元、(16.27±0.89)d及90.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应用于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之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负压封闭引流术(VSD);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骨科创伤致软组织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难治性急慢性损伤[1]。

由于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面积较大且损伤部位深,往往伴随骨质外露,易引起创面发生感染。

传统治疗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的方法为换药治疗,但是该方法疗效不显著,且创面很难愈合,特别是老年患者[2,3]。

对污染较为严重以及部分复合组织缺损而暂时无法进行Ⅰ期皮瓣以及植皮修复的患者而言,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该方法经大量文献报道显示其效果显著,因此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的8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2~71岁,平均(54.01±6.89)岁;创伤至入院时间为6 h~20 d,平均(5.59±0.22)d;创面面积范围为5 cm×7 cm~25 cm×34 cm;车祸致伤21例,高处坠落伤18例,砸压致伤15例,机械绞伤26例;上肢创伤21例,下肢创伤45例,躯干创伤14例。

VSD

VSD
表 1 两组患者疗效 比较 [ 例 ( %) ]
均年龄 ( 3 0 . 7 5±1 . 3 2 )岁 。参 与本 次研究 的所有患 者均经 相 关的临床检验确 诊 为骨科 创伤 及感 染 患者 ,且 不存在 其
他 病史干扰 ,符合 本 次研究 的基 本条 件 ,不 会对研 究结 果 造 成影响 。两组患 者 的年 龄 、性别 等一 般资 料 比较 差异 无 统 计学意义 ( P> 0 . 0 5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病例 的纳入 和排 除标 准 经 临床诊断 四肢骨科创 伤不 能 实现或不能很好 实现 1期 缝合 者 ,并 且排 除 中间新鲜 创 伤 后继发严重感染 、严重并 发症 及其它疾病 的患者 。
愈合 ,并且有 效减 少患 者 的疼痛 程度 、降低 手术 费用 、缩 短治疗时 间等 。大大提 高 了治疗 效率 并取 得 了显著 的治 疗 效果 。笔者就 V S D技术在 骨科创 伤及感 染创 面治疗 中的应 用效果进行 了分 析 ,现报告如下 。
1 资 料 和 方 法
出现皮肤坏死 ,分泌 物多 ,创 伤面 积不 变或 扩大 ,更换 敷 料次数较为频繁 。 1 . 5 数据处 理 本 次研究 的所 有数据 均采用 S P S S 1 7 . 0软 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 ,计 量 资料 以均 数加 减 标准 差 ( 4 - s ) 表示 ,采用 t 检验 ;计 数资料 以率 ( % )表 示 ,采用 检
成 实验组 和对 照组各 3 0例 。实验组患者 采用 V S D技 术进行 治疗 ,对 照组 患者采 取常规 的清创手术 进行治 疗 ,对 比两组 患者 的治 疗效果 。 结果 :实验组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 0 . 0 0 %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 3 . 3 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V S D技术在骨科创 伤及 感染创 面治疗 中疗效较好 , 值 得l 临床推广应用。

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
1 . 2 治 疗 方 法
而且 愈 合 时 间也 比较 长 。 而Vs D治 疗 方 式 是 通 过 负 压 封 闭引流 技
术, 其 引 流 管是 采 用 高 分 子 的 成 分 制 作 而成 , 具 有 高 度 的可 塑 造 首先 对 接 受 Vs DI l  ̄ i 床 治 疗 的患 者 进 行 创 伤 清 创 , 在l 2 h 之 内 性 , 可 以将 创 伤 面进 行 全 方 位 的引 流 。 引流治 疗 方 法 已经 是 现 在骨 再 进行彻底清创 , 然 后 再 对 患 者感 染 创 面 进 行 基 本 清 创 , 清 创 完 科 创 伤 面 和 感 染 创 面 中的 基 本 治疗 手段 , 也 是 外 科 治 疗 中 重 要 的

损 的地 方 得 到较 好 的 充 填 , 而且 常 规 换 药 需 要 肉芽 基 本 生 长 成 型 然 后 再 根 据 药 敏 进 行 抗 炎 , 再用 V s D进 行 负 压 引 流 。 常 规 换 药 治 之后才 能进行缝合, 往 往 在 手术 过 程 中 会 给 患 者 带 了很 大 的 疼 痛 疗 也 和 Vs D治 疗 一 样 进 行 同 时 处 理 , 并 根 据 患 者 的 创 面 情 况 在 症状 , 造 成 患 者 情 绪 不 稳 定 的现 象 。 常 规 换 药 的治 疗 方 法 也 会 使 医生在手术期间的劳动力增加, 临床 疗 效 也 得 不 到 较 大 的 提 升 。 1 ~ 2 d 之后进 行更换敷 料, 如 果创 面大或是 较深 , 感 染 床 创 面 较
M E口工cA LLA 目口日A T口R Y SCEENCES 迭 芋 裣
H 工NA ¨E A LT 工N口UB T口 Y
骨 科创 伤 及 感 染 创 面应 用V s D治 疗 的临 床 疗 效 分析

VSD在骨科感染创面应用论文

VSD在骨科感染创面应用论文

VSD在骨科感染创面的应用【摘要】目的对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42例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1例。

采用常规感染治疗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感染创面病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感染创面症状控制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感染创面;骨科;治疗感染创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临床对该类症状进行治疗的传统方法包括常规换药、生肌膏药物,清创引流的操作时间较长,患者需要承受多次换药所带来的痛苦,感染控制效果相对较差,使广大临床医生的工作量加大[1]。

本次研究对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抽取42例出现感染创面的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6例;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39.7±1.8)岁;治疗组患者中男13例,女8例;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39.9±1.7)岁。

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1.2.1对照组治疗方式采用常规感染治疗方式实施治疗,每隔1-2天更换一次敷料,创面面积较大患者采用引流条进行治疗,配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

待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行植皮术。

1.2.2治疗组治疗方式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实施治疗,将感染创面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覆盖,应用半透明薄膜对创面进行封闭处理,不间断地使用负压技术进行吸引,手术治疗后对于漏气、阻塞等情况需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敏感抗生素类药物,稳定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使用VSD治疗骨科感染伤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

使用VSD治疗骨科感染伤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

使用VSD治疗骨科感染伤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作者:刘宇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关键词】VSD;治疗;感染伤口;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67-01感染伤口是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不断换药,不仅工作量大,治疗时间长,而且费用高,增加了病人的负担。

1992年德国Fleischman博士首创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用于四肢软组织创面的治疗,应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1]。

我科于2010年开展VSD引流技术,共治疗感染伤口20例,均取得效果良好,现将疗效及护理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开始在骨科开展VSD治疗感染伤口,共计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38岁,手及手臂外伤6例,小腿及足部外伤14例,创面最大12×20cm2,最小3×3cm2 。

使用床头中心负压装置及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VSD敷料,常用三种规格:10cm×15cm×1cm;5cm×15cm×1cm;5cm×5cm×1cm。

1.2 操作方法1. 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脓液、渗液,使其内纤维分离,敞开死腔。

(2)设计VSD 敷料,根据创面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敷料。

(3)覆盖填充创面:将设计好的VSD敷料覆盖获填充创面,必要时缝合VSD敷料。

(4)贴膜:清理创面周围皮肤,在VSD敷料外覆盖3M 生物半透膜。

覆盖范围应超过创源3cm以上,保持创面的封闭性。

(5)连接负压源:将引流管连接到负压装置,开放负压,调整到200—600mmHg之间,在负压的作用下,创面呈真空状态,泡沫敷料皱缩,手触变硬、变薄,形成持续负压吸引,如引流管较多,使用三通接头将多根引流管串接到1—2个负压引流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观察分析应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
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VSD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住院时间、Ⅱ期手术时间、抗感染费用、不同时间创面愈合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抗感染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Ⅱ期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创面1周愈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3周及3周以上愈合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可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骨科创伤;感染创面;VSD
骨科创伤通常造成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软组织的损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会造成肢体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障碍,并伴有剧烈疼痛,极易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1],常规换药处理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或感染严重的患者其效果并不佳,往往需行Ⅱ期手术来进一步清创[2],不仅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也增大了患者的痛苦。

VSD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在处理创伤致皮肤软组织损伤及创面感染方面效果显著,本文将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

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8~63岁,平均(31.5±6.0)岁,创面类型:新鲜创面36例,感染创面9例,创面部位:四肢34例,腰骶部11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17~65岁,平均(32.0±5.7)岁,创面类型:新鲜创面37例,感染创面8例,创面部位:四肢35例,腰骶部10例。

所有患者均無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无患严重并发症、伴发性疾病、新鲜创伤继发严重感染者。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外科清创术,彻底清除创面异物,给予药物镇痛、创面清洗、创缘修整等处理措施,清创术后给予营养支持。

对照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常规换药处理,根据患者创面情况每隔2 d更换敷料1次,感染创面给予抗生素进
行抗炎处理,创伤较大、较深者放置引流条,定期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待创面长出新鲜肉芽时对创面行Ⅱ期缝合或植皮术。

观察组患者于伤后12 h内完成彻底清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后进行适当扩创及基本清创,选择合适的VSD材料,將泡沫置入创面并使之与创面充分接触,材料与创面之间采用间断缝合,以利于封闭固定。

用酒精除去创面及周围皮肤的油脂,然后用干纱布拭净,用生物透性薄膜封闭创面,连接负压吸引器,接通中心负压吸净渗血,恒定负压维持在125~450 mm Hg,VSD敷面出现凹陷说明负压有效,持续负压吸引24 h。

术后使用抗生素冲洗创面,在植入VSD材料7~10 d后检查创面,如果长出新鲜肉芽并生长良好,行Ⅱ期缝合或植皮术,如果创面肉芽没有长好应再行VSD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Ⅱ期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抗感染费用。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骨科创伤痊愈,感染创面2周内完全愈合,创面敷料状态良好为治愈;治疗后骨科创伤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皮肤大部分存活良好,创伤面积减小,创面分泌物量减少,长出新鲜肉芽,仍需更换敷料,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为显效;治疗后骨科创伤无明显改善,创面分泌物仍较多,植皮术后伤口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坏死,创伤面积不变或扩大为无效[3-4]。

总有效=治愈+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临床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Ⅱ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抗感染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Ⅱ期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抗感染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创面愈合情况
观察组中创面1周愈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3周愈合、3周以上愈合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骨科创伤主要是指骨折导致的创伤感染,一般创面的形成经历了炎症反应、机体修复、感染出现3个阶段,炎症阶段骨科创伤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引起出血、细胞死亡和炎性反应,血小板、崩解组织、血管周围细胞释放出细胞因子,巨噬细胞和多核白细胞清除坏死组织及细胞碎片,血肿逐渐消退,新生血管生成,肉芽组织形成,进入机体自我修复阶段;机体修复阶段骨痂形成;感染阶段骨科创伤加重,出现创面感染,患者出现炎症反应,创面分泌物增多[5-6]。

换药处理及引流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有效手段,通过换药对创面进行引流,排出创面内的坏死组织、分泌物、脓液等,促进肉芽的形成。

但这种方法在处理较大、较深的创腔时效果不佳,且易出现引流管堵塞、引流不彻底等情况[7],增大了再次感染的风险。

VSD是利用VSD材料对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吸引,有效、彻底地清除创面组织间的渗出物、坏死组织和细菌,可消灭死腔,减轻局部水肿,增加创面血流量,促进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创面,促进胶原合成,起到抗感染的作用,也为肉芽组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8]。

负压吸引可刺激细胞分泌愈合生长因子,如血管增殖因子,进而刺激组织长出新生血管,且利用生物透性薄膜封闭创面,使外界与创面隔离开,防止了细菌的进入,减少了细菌感染的发生[9]。

在应用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时,應重视密封性及引流管的管理,密封不严会导致敷料脱醇变硬,创面液性引流物吸引不彻底也会导致敷料干结变硬,此时可从引流管中注入氯化钠溶液,然后再接通负压。

引流管的质地应软硬适中,长度应在90 cm以上[10],过短会造成沉积的液体反流污染创面,维持恒定负压,并保持适当体位避免敷料及引流管受压,保持引流管的畅通。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抗感染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Ⅱ期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说明了VSD可减少换药次数,减少患者换药时的痛苦;有利于创面的愈合,特别是感染创面,减少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减少了住院费用。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了VSD的疗效。

总之,應用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可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嘉凯,潘晓华,张晓明,等.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190-191.
[2]陈秀民.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132-133.
[3]陈艳,付昆,李洪潮,等.封闭式负压吸引与常规换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7):4017-4019.
[4]杨军林.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05-106.
[5]李东风,王书沛,李先启,等.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0):7-8.
[6]苟光茂.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4):190-191.
[7]罗惠,陈利英.VSD在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41-5142.
[8]潘华,何大川.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97-98.
[9]刘德谦,吴碧涛,蔡喜传,等.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8-19.
[10]安鹏,王建,石成柱,等.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3):24-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