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模电实验三极管共射放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指导老师: 张冶沁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实验类型: 电路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与调试技术;2.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方法,了解在不同偏置条件下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3.学习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频率特性等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4.了解静态工作点与输出波形失真的关系,掌握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5.进一步熟悉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3.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4.测量输入电阻5.测量输出电阻6.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7.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三、主要仪器设备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 共射电路实验板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试 实验步骤:(1)按所设计的放大器的元件连接电路,根据电路原理图仔细检查电路的完整性。

(2)开启直流稳压电源,用万用表检测15V 工作电压,确认后,关闭电源。

(3)将放大器电路板的工作电源端与15V 直流稳压电源接通。

然后,开启电源。

此时,放大器处于工作状态。

(4)调节偏置电位器,使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满足设计要求I CQ =6mA 。

为方便起见,测量I CQ 时,一般采用测量电阻R C 两端的压降V Rc ,然后根据I CQ =V Rc /Rc 计算出I CQ 。

(5)测量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将测量值、仿真值、理论估算值记录在下表中进行比较。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R L =∞、R L =1k Ω)专业: 姓名:学号: 日期: 地点:学生序号6实验步骤:(1)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的正弦波,加到电路板上的Us端。

浙江大学模电实验三极管共射放大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模电实验三极管共射放大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老师:楼珍丽成绩:实验名称: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三、实验原理图和实际电路图:五、实验步骤: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整(理论估算时β= 100~200 ,r bb'= 200 Ω,K1: ):V CC = 15V2. 测量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 v :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波形: (CH1-Vs ;CH2-Vo )V BQ (V)V BEQ (V)V CEQ (V) I CQ (mA) 理论估算值 5.24 0.713 4.473 6 测量值5.120.594.476测试条件实测值(有效值)理论值V s (mV )V i (mV )V o (V )A v A v R L =∞9.8910 1.87 187 149 R L =1k Ω 9.78 100.95595.576.53.测量输入电阻R i (R L=1 kΩ):输入电阻(实测值)理论值V s (mV) V i(mV) R i(kΩ) R i(kΩ)4. 测量输出电阻R o :5. 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 R L =∞):6. 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 R L =∞):50 9.2 1.15 0.975 输出电阻(实测值) 理论值 V o ’(V) V o (V) R o (k Ω) R o (k Ω)1.87 0.955 0.958 0.948 测试条件实测值理论值f L (Hz) f H (Hz) f L f HR L =∞ 346 112.7k / / 测试条件实测值理论值V omax (V)V imax (mV)AvAvR L =∞2.8115.2185144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波形7.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 R L =∞):注:表中“先出现”列填写“饱和失真”还是“截止失真”;“形状”列填写“削顶失真”还是“缩顶失真”缩顶失真I CQ (mA) 先出现 V omax (V) 正/负半周 形状 4.03 截止失真 3.54 正半周 缩顶失真 6.8 饱和失真 2.11 负半周 削顶失真削顶失真六、实验分析:.静态工作点实验测得的I CQ、V CEQ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而V BEQ与理论值有约可能是因为晶体三极管的工艺所限,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其导通压降在有所出入。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方法,了解在不同偏置条件下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2.学习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

3.学习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仿真电路图专业:姓名:学号:日期:地点: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静态工作点变化而引起的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1. 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 调节R W1,使Q 点满足要求(I CQ =1.5mA)。

测量个点的静态电压值2. R L =∞及R L =2K 时,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 : 保持静态工作点不变!输入中频段正弦波,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交流毫伏表测出有效值。

3. R L =∞时,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 omax (有效值)≥3V : 增大输入信号幅度与调节R W1,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交流毫伏表测出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 omax 。

4. 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测量: 采用分压法或半压法测量输入、输出电阻。

5. 放大电路上限频率f H 、下限频率f L 的测量 : 改变输入信号频率,下降到中频段输出电压的0.707倍。

6. 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 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同时出现。

三、主要仪器设备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12V 稳压源、万用表、实验电路板、三极管9013、电位器、各种电阻及电容器若干等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准备工作:a) 修改实验电路◆ 将K 1用连接线短路(短接R 7); ◆ R W2用连接线短路;◆ 在V 1处插入NPN 型三极管(9013);◆ 将R L 接入到A 为R L =2k ,不接入为R L =∞(开路) 。

模电实验-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

模电实验-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

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一、实验要求:1、电源电压VCC=12V ;2、静态工作电流ICQ=1.5mA;3、当RC=3K Ω,RL=∞时,要求VO(max)≥3V(峰值),Av ≥100;4、根据要求选取三极管,β=100~200,C1=C2=10μF ,Ce=100μF 。

二、实验原理:1.放大电路中偏置电路的设计:(1) 为了稳定静态工作点,必须满足I 1>>I BQ 及V B >>V BE 。

工程上一般选取:硅管:I 1=(5~10)I B 锗管: I 1=(10~20)I BV B =(5~10)V BE 硅管 : V B =3~5V 锗管: V B =1~3V(2) 选择V B 和计算RE :通常根据稳定条件二来选取。

若静态工作点的稳定相要求高,而放大电路的动态范围较小,则应按上限选取,反之,应用较小的值。

B BE BE EQ CQ V V V R I I -==(3) 选定I 1和计算R B2和 R B1通常根据条件一来选取。

在放大电路输入电阻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大一些。

选定后,便可以计算R B221(5~10)B B b BQ V V R I I == 11(5~10)B CC Bb BQ Vcc V V V R I I --==三、实验仿真分析:1. 设置三极管Q2N2222参数:Bf=160,Vje=0.7V,Rb=300,保存;电容参数为C1=C2=10uF,Ce=100uF; 电阻Rc=3k 。

2. 调整静态工作点(此时设Rl=1meg,即不带负载):根据ICQ=1.5mA ,算得IBQ=9.38uA,又V B =3~5V ,所以Re =2~3.33k, Rb2=32~107k, Rb1=74.6~192k.实验中并拘泥于使ICQ=1.5mA ,而是尽可能提高电压放大倍数。

取Rb1=88k,Rb2=50k,Re=2.4k,设置瞬态分析,查看输出电压波形,放大倍数约为120倍。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

实验10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共射放大电路的参数选取方法、安装与调试技术。

2.学习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方法,了解在不同偏置条件下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3.学习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

4.学习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5.进一步掌握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放大电路的最佳静态工作点•初选静态工作点时,可以选取直流负载线的中点,即V CE=1/2×V CC或I C=1/2×I CS(I CS为集电极饱和电流,I CS≈V CC/R c)这样便可获得较大的输出动态范围。

•当放大电路输出端接有负载R L时,因交流负载线比直流负载线要陡,所以放大电路的动态范围要变小,如前图所示。

当发射极接有电阻时,也会使信号动态范围变小。

•要得到最佳静态工作点,还要通过调试来确定,一般通过设置电位器的方法来调整静态工作点。

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原理图三、主要仪器设备1. MY61数字万用表2.函数信号发生器3.实验电路板实验电路板4.三极管5.导线若干6.示波器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一、调整并测量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1、调节电位器W b,使电路满足设计要求(I CQ=6mA)。

2、测量I CQ时,一般采用测量电阻Rc两端的压降V Rc,然后根据ICQ=V Rc/Rc计算出I CQ。

3、测量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用表格记录测量值与理论估算值。

(V CQ≈9V,V EQ ≈4.5V)注意:•若V CEQ<0.5V,则说明三极管已经饱和;•若V CEQ≈+V CC,则说明三极管已经截止;•若V BEQ >2V,估计该三极管已被击穿。

V BQ(V) V BEQ(V) V CEQ(V) I CQ(mA) 理论估算值 5.2 0.7 4.5 6测量值 5.11 0.62 4.47 6.00再对比仿真结果V BQ(V) V BEQ(V) V CEQ(V) I CQ(mA) 仿真值 5.27 0.69 4.44 6可见在静态工作点时,实际测得的数据基本符合理论值。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共射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特性及其应用。

实验仪器设备,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共射放大电路实验箱等。

实验原理,共射放大电路是由一个NPN型晶体管组成的放大电路。

在共射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加在晶体管的基极上,输出信号则是从集电极上取出。

当输入信号变化时,基极-发射极间的电压也会相应地变化,从而引起集电极-发射极间的电流发生变化。

由于集电极电流的变化,集电极电压也会相应地变化,从而得到输出信号。

实验步骤:1. 将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等设备连接好。

2.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使其输出一个正弦波信号。

3. 将正弦波信号输入到共射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观察输出端的波形。

4. 调节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压,观察输出端波形随电压的变化情况。

5. 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共射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输入信号的幅度较小时,输出信号的幅度基本与输入信号一致;当输入信号的幅度较大时,输出信号的幅度出现了明显的失真。

这说明共射放大电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较好的放大效果,但是在过大的输入信号下会出现失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共射放大电路作为一种常见的放大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其特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设计出更加稳定和可靠的电路。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共射放大电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三极管,实验报告,课程设计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三极管,实验报告,课程设计
创新实验项目报告书
实验名称 三极管单管放大
日期
2009.11.23
姓名
专业
通信工程
一、实验目的(详细指明输入输出)
1、深入研究三极管单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 2、研究三极管输入输出电压的幅值关系和相位关系
3、设计出能够实现不失真稳定的放大,频率范围为几十 Hz 到几千 Hz,放大能力为几 v
共射极放大电路(图一)
VBQ = Rb2/(Rb1+Rb2)*VCC ≈5V VEQ = VBQ-VBE ≈ 4.3V VCQ = VCC-ICQ*Rc = 8.1V IEQ = VE/(Re1+Re2) ≈2.3mA ICQ ≈ IEQ = 2.3mA 由万用表测出三极管β= 285 ∴IBQ = IE/(1+β) ≈8.4uA 由于 IB 非常小,所以在计算时可认为其近似等于 0 故 无旁路电容无负载时 Au = RC/(Re1+Re2) ≈1.5
8 7 6 5 4 3 2 1 0
f(Hz)
Vo(V) 50 100 200 600 1K 10K 15K 18K 20K 50K 100K 450K
五、问题总结(实验中遇到的已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刚开始集电极电阻和发射极电阻没有把握好,导致管压降过低,最大输出电压受到 很大的限制。 2、一开始对基极电流设定过低,导致管子容易出现截止失真。 3、要注意把地线单独引出,以免在测试时发生短路。 4、实验中如果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电源没有和示波器的电源接在同一个接线板上就很容 易出现自己震荡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 10 20 28 1K 10K 30K 100K 400K 600K f(HZ)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精品文档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指导老师: 张冶沁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实验类型: 电路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与调试技术;2.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方法,了解在不同偏置条件下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3.学习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频率特性等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4.了解静态工作点与输出波形失真的关系,掌握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5.进一步熟悉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3.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4.测量输入电阻5.测量输出电阻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地点:学生序号66.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7.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三、主要仪器设备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共射电路实验板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试实验步骤:(1)按所设计的放大器的元件连接电路,根据电路原理图仔细检查电路的完整性。

(2)开启直流稳压电源,用万用表检测15V工作电压,确认后,关闭电源。

(3)将放大器电路板的工作电源端与15V直流稳压电源接通。

然后,开启电源。

此时,放大器处于工作状态。

(4)调节偏置电位器,使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满足设计要求I CQ=6mA。

为方便起见,测量I CQ时,一般采用测量电阻R C两端的压降V Rc,然后根据I CQ=V Rc/Rc计算出I CQ。

(5)测量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将测量值、仿真值、理论估算值记录在下表中进行比较。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R L=∞、R L=1kΩ)实验步骤:(1)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1kHz的正弦波,加到电路板上的Us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指导老师: 楼珍丽 成绩: 实验名称: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实验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三、 实验原理图和实际电路图:
输入、输出电阻测量原理图:
Rb120.642k
Rb212k
Rc
1k Re 750
RL 1k
C122u
C222u
Ce 100u
v 1
15Vdc
out
V2
FREQ = 1k VAMPL = 10mv VOFF = 0AC = 1v
Q1
Q2N3904
in
Vdc
Vdc
四、实验须知:
五、实验步骤:
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整
(理论估算时β= 100~200 ,r bb'= 200 Ω,K1: ):
V CC = 15V
2. 测量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 v :
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波形: (CH1-Vs ;CH2-Vo )
V BQ (V)
V BEQ (V)
V CEQ (V) I CQ (mA) 理论估算值 5.24 0.713 4.473 6 测量值
5.12
0.59
4.47
6
测试条件
实测值(有效值)
理论值
V s (mV )
V i (mV )
V o (V )
A v A v R L =∞
9.89
10 1.87 187 149 R L =1kΩ 9.78 10
0.955
95.5
76.5
3.测量输入电阻R i (R L=1 kΩ):
输入电阻(实测值)理论值
V s (mV) V i(mV) R i(kΩ)R i(kΩ)
50 9.2 1.15 0.975 4.测量输出电阻R o:
输出电阻(实测值)理论值
V o’(V) V o(V) R o(kΩ)R o(kΩ)
1.87 0.955 0.958 0.948 5.测量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R L=∞):
6. 测量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 R L =∞):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波形
7.研究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 R L =∞):
注:表中“先出现”列填写“饱和失真”还是“截止失真”;“形状”列填写
测试条件 实测值
理论值
f L (Hz) f H (Hz) f L
f H
R L =∞ 346 112.7k /
/
测试条件
实测值
理论值
V omax (V)
V imax (mV)
Av
Av
R L =∞
2.81
15.2
185
144
I CQ (mA) 先出现 V omax (V) 正/负半周 形状 4.03 截止失真 3.54 正半周 缩顶失真 6.8 饱和失真 2.11 负半周 削顶失真
“削顶失真”还是“缩顶失真”缩顶失真
削顶失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