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
形容王羲之的书法

形容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号称“天下第一书法家”,他的字体造型有着极其鲜明的笔法特色,并被认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受到世人的敬重。
在这样的字体里,王羲之的书法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书写之中,随意而自然的奔放与舒展都显露出一股活力浑厚的气势。
笔画细腻,泼墨大致,总体上有着柔和内敛与溫柔宁静的感觉,仿佛一幅画中有着川流不息的山水之景,满屏风景尽收眼底。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与众不同,其笔式柔美,优雅洒脱,深厚沉静,彰显出一种特殊的艺术气息。
他将其所思所想和心中所有的美景与灵动,都投射到笔端,一幅奇特的画卷就此拉开序幕。
在朦胧的笔墨里,勾勒出字的部分,每细笔之间,涵义深远,五行配视,细腻动人。
无论是书或是篆刻,王羲之的字体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与丰富的内涵,在字体上他精心构思繁琐,笔锋丰腴圆润,字句勾勒圆潤,形状线条流畅沉稳,点撇横连有致,正、横、撇、点五笔和谐共舞,融入一片山水之景,让人陶醉其中,品出其中深远的书法韵。
总的来看,王羲之的书法立体而变化多端,颇具有经典的高雅之感,源于其师友们的无与伦比的完美书写,令人惊叹其神奇大气的功底,令神采不减——致敬王羲之!。
赞美王羲之书法评语和诗歌

赞美王羲之书法评语和诗歌
赞美王羲之书法评语:
1.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他的书法充满了生
命力和创造力。
2.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遒劲有力,点画沉稳,纵横有序,是典型的王家
风范。
3.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传承了中国文化精髓,是对中华文明的珍贵贡献。
4.王羲之的书法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每一个笔画都透露出他深邃的
内涵和艺术追求。
5.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奇妙表达,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
的启示和照耀。
赞美王羲之书法的诗歌:
王羲之书法意气生。
气吞山河写出情。
笔端含情凝绿意。
风骨独立照千秋。
潇洒挥毫飞光影。
意境奇妙宛如梦。
一笔千秋韵如诗。
墨致悠远呈无垠。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王羲之书法的特点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
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
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以及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
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黄庭经楷书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
在汉简中,已见雏形。
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
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
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
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
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
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
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
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
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
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
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
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
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
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评价王羲之的字体特点

评价王羲之的字体特点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的书法界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受到后世人的临摹。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特征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
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
传摹传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尽一致, 而且有的书迹未必可靠。
比如他的正书,唐朝以来声名最著者是《乐毅论》、《黄庭经》和《东方朔画赞》。
其中《乐毅论》、《黄庭经》南朝梁时已被认为是“ 逸少有名之迹”。
形容王羲之行书

形容王羲之行书
王羲之的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特点主要包括:
1.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融合了方圆并用、秾纤折中的技巧,使得作品既有雄秀之气,又不过于张扬,保持了书法的和谐与平衡。
2.自然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展现出天资自然、风神盖代的特点,其笔法如同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自然而不造作,给人以美的享受。
3.变化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变化中保持了主调,其笔势委婉含蓄,线条流畅飘逸,展现出一种潇洒自如的风格。
4.笔法精妙。
王羲之的行书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牵丝映带,使得整幅作品既流畅又富有变化。
5.章法精湛。
王羲之的行书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紧密,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技巧。
王羲之的行书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其个人品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研究报告结论

王羲之书法研究报告结论
在王羲之书法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和行书为主。
他的作品以简洁、流畅、自然的风格著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他不拘泥于传统规范,敢于创新,将个人特色和创意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他不仅注重形式美,更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
3.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富于情感和意境,能够引发观者共鸣。
他善于运用空白和留白,以及轻重结合的技巧,使得作品更具生动和艺术感。
4. 王羲之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世,并被后代书法家所推崇和学习。
他的创作和思想对后世书法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中不仅注重技法和形式美,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境界的追求。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通过书写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境界的提升。
6.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他的作品融入了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平和、豁达的心态。
7. 王羲之的书法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的赞赏和研究。
综上所述,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在形式美和艺术内涵上都具有突出的特点,不仅引发观者的共鸣,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人对王羲之的评价

古人对王羲之的评价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杰出的书法家。
由于他在书法艺术方面无人可及的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之为“书圣”。
1,王羲之的书法经历代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鉴赏大家的品评,堪称古今无二;2,王羲之是伟大的书法艺术变革家,开一代书法新风;3,他是历代书法宗师,1600多年来,大凡著名的书法家,几乎没有人不受惠于王羲之书法。
因其书法具有可临摹性,被一代又一代人当作最佳临摹范本;4,他的书论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古代多少书法家都是以王羲之书论作为主要教材来学习书法和从事书法创作的;5,他不但书品为世人所尊崇,而且人品为世人所敬仰;6,他被作为东晋初年有才能、有思想、有政治眼光、有作为的重要历史人物,写进“二十四史”之一的唐朝官修的《晋书》。
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助于他的书法长久地流传下去。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唐房玄龄、李淳风、褚遂良等共同撰写的《晋书·列传·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合传。
仔细地阐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练就书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书圣”,王羲之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书法的深深痴迷,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借鉴及教育意义。
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
王羲之的字的评价

王羲之的字的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如行云流水,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字体,人们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这是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一段关于书法的描绘.我们的汉字最初产生时是对于事物形象的模拟,后来发展为抽象的符号.抽象的东西总会给人规格化的感觉但偏偏衍生出了一门叫做书法的“艺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这期的<三联>在“有关品质”的栏目里写到了王羲之.看过之后突然就对书法产生了一点点新的感悟, 也算是灵光乍现吧.于是想起小时侯看的一本故事书<书圣王羲之>, 一时兴起翻出来又瞄了两眼,发现了一些年幼无知的我曾经忽略的东西.自打会写字之后,好象尝试着或者被迫得有过很多次练字的经历.小学那会儿,爸爸妈妈给买了庞中华的字帖,每年暑假我的计划里都有练字这一项,但鉴于意志太不坚定,爸妈的管束又不严厉, 总是开篇宏大然后立马偃旗息鼓不了了之.虽然以后每次看到人家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就心生羡慕,并且下定决心如何如何,但也就混个典型的长立志型.上高中以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字很“小气”,当时宿舍里一个同学吹嘘她写的是瘦金体(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我看了觉得挺”开阔”的,感觉很随性,还模仿了一阵子.不过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高中物理老师的字,很矫健的感觉,又很圆润.每次上课记笔记的时候,闲暇还会留意他板书的笔法.写得出神入化.那时候每次做物理练习卷子,左上角都会有手写的标明”物理”的字样,一看就是出自老师之手,看得多了以至于现在写的最流利的就是”物”字. 上大学之后更加发现很多很多写字或很漂亮或很帅气的人,可常常一问,人家都说根本没练过字,纯属天然形成,大概是资质甚好吧!其实我所谓的练字也只是停留在把字写漂亮的层面上,真正的书法大概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吧.<三联>找寻了历史上对王羲之字的评价,例如:”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入木三分”.在那本小时侯看的书里,粗浅地探寻着王羲之成长的过程.觉得一直推动他的就是一个“意”字.他最早的老师卫夫人就曾教导他要“意在笔先”,而大书法家蔡邕的一番话曾给了他很大启发“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王羲之还研究过老子和庄子的学问.<庄子>里有一段”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子,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应用到书法中的理解为字是言, 字中显示出一种韵律便是意,书法达到很高的境界时,便忘了笔下的字,而在追求一种跳动着的意韵.老子谈到过风,老子说,天和地,犹如一只风箱.这只风箱的中间是空虚的.正因为它空虚,风才能从中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天地间的空虚愈大流动的风也才愈大愈猛.王羲之应用到书法结合蔡邕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认为,怀抱放开,胸中一片空虚,性情才会充溢心中,才能有意韵从笔端奔涌而出.所谓“ 意”,也就是书法不只停留在”形”上,更能从中看到一种风骨,一种精神.这自然会和书写者的个性有关 .<三联>里写到”我们最喜欢的其实还是王羲之的行书.楷书能充分展示他内蕴的优雅,是正襟危坐的书写.一笔一划的字字精致但与行书比.总觉得行书是他洒脱不屑世事的最好寄寓更能体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在我的体会中,王羲之是一位因生活优裕而脱风尘气的清韵雅士,虽有‘骨鲠’名称,雄浑豪放之气总显不足,所以草书就嫌狂浪不够.”觉得谈到书法谈到书法家怎么一下子出来很多事情和他们有千死万缕的联系,很是微妙,而每一个分枝都能让人产生很多书法以外的认知,让你即便不是在书法上很有造诣的人也能从和他相关的事情中找到共鸣.好象它的”得意忘言”, 它的”空虚也是一种力量”,它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它的”大巧若拙”很能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境.罗哩巴嗦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尽量把自己的意图说的明白一点,但感觉还是挺混乱,只能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做托词了.王羲之的自我评价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尤当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历代对王羲之字体的评价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
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
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
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
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
“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对王羲之的评价一般来说,王羲之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
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视作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
09年亚洲周刊的调查显示,在当前现存的和未被发觉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以2.66亿美元的收购意愿排名世界第一。
王羲之本人家世显赫,世代簪缨,自己做到将军,史称“王右军”,为人性情豪爽,潇洒俊逸,学富五车,论相貌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最令人称奇的是他那一笔惊为天人的行书,中国两千年书法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
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
传摹传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尽一致, 而且有的书迹未必可靠。
比如他的正书,唐朝以来声名最著者是《乐毅论》、《黄庭经》和《东方朔画赞》。
其中《乐毅论》、《黄庭经》南朝梁时已被认为是“逸少有名之迹”。
但是, 对比楼兰出土的魏晋墨书真迹以及传世的王书《快雪时晴》、《平安》、《何如》、《奉橘》等行书帖中的楷笔, 就能发现这三种细楷刻本的笔画“单廓”,体态已失魏晋人笔下的古厚之气。
归纳王书的特征, 其实也有办法, 那就是将传世的王羲之书迹----- 无论正书、行书还是草书, 作求同存异的归纳, 其共性特征便可明了。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1.用笔———按锋直引, 迅牵疾掣;2.笔势———遒劲爽利, 环转纵引;3.笔画———銛锐方硬, 沉稳厚重;4.字态———势巧形密, 雄秀天然。
这样的归纳, 借助了前人的术语, 似乎还有些抽象模糊, 这里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⑴结体欹侧。
王书的结构是“斜划紧结”,特别是他的行草书, 因了笔势的纵引, 偏旁部件之间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关系, 字态欹侧,富有顾盼的情调。
西晋草书已见斜势, 但结构是“横斜”的“宽结” , 还不能与王书“欹侧”的“紧结”等观。
南朝羊欣说: 张( 芝) 字形不如右军 , 这是称王书以“今妍”胜张芝的“古质” , 而“今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结体的欹侧。
⑵笔势纵引。
所谓“纵引”,是指上字的末笔向下字首笔引发, 笔势在字与字之间贯通, 形成牵连映带。
王羲之写草书、行书的笔势是顺势疾行纵引, 纵快飞移的笔势钩连于字与字之间, 从而突破了以往草、行书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 使一些笔画的姿态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异的情调, 从而出现“字群结构” , 笔势的“赋形”功能便凸现出来。
⑶用笔明快简捷。
汉末赵壹讥讽张芝的弟子姜诩( 孟颖) 、梁宣( 孔达) 作草书“不思简易之旨”,“反难而迟”。
王羲之用笔是“按锋直引,迅牵疾掣”, 获得了草法“易而速”的旨趣。
他用“直引”的笔法写楷书, 比钟繇的翻笔之法来得简易。
王羲之的书法博涉多优,精于多种书体,故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
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楷书上,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变古形”。
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体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
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
范文澜说:“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繇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不仅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
”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左右波挑”,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也比较松散。
王羲之“变古形”,就是对钟繇的楷书风格进行大胆的变革,他将钟繇字体的横张改为纵展,使结体更为匀衡大方。
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也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内”和“一拓直下”的特点。
就横而言,王羲之的楷书在提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均匀大方。
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更显得遒劲潇洒。
王羲之书法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尽字之真态。
王羲之所书的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开一代新风,树百世楷模,他那深邃自然的意蕴,不激不厉的风规,勾魂摄魄的魅力,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一直到现在,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王羲之的今体之所以大受欢迎, 是因为“妍媚”的体态美观好看, 而且投合了“爱妍而薄质”的社会风尚, 前人已有论列。
我认为, 王书能够在东晋时代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 还在于王羲之的用笔简捷明快, 易于摹学。
这一点, 历代的书论家居然不置一词, 大概是“神化”王羲之书法的风气遮蔽了人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