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实验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登革热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登革热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特异性
检测时机
登革热不同诊断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信性
直接检测
可操作性
间接检测
病毒分离 核酸检测 NS1检测
可信性
IgM检测
IgG检测
登革病毒结构
细胞间病毒(未成熟)
细胞外病毒(成熟)
包膜糖蛋白
前M
(双体) 基质蛋白
核衣壳蛋白 (C蛋白)
登革病毒基因组结构
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
登革病毒分离
细胞
昆虫细胞: C6/36、AP61 哺乳动物细胞: Vero、BHK21
YF PRNT 80% 减少 DV抗体用捕获法化学发光
接种17D疫苗后黄热和登革抗体
登革病毒感染后的黄热和登革抗体
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的试剂比较
真核rEIII蛋白MacELISA法检测早期登革病人血清
OD Value
3.5
dengue virus patients sera
3.0
hantan virus patients sera
登革分型实时PCR
登革抗体检测方法
检测IgM MacELISA、免疫层析(ICT)
检测IgG 间接法ELISA、GacELISA、IFA、 免疫层析(ICT)
中和试验 特异性高,可以用于分型
登革病人血清和乙脑交叉反应
乙脑、黄热和登革热的抗体交叉反应
登革病人血清和乙脑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中和抗体和登革病毒抗体
NS1为50kD的糖蛋白 以300kD的六聚体形式分泌到血液中
DHF患者血清中NS1明显升高 激活补体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全 血管通透性增加
NS1抗原特点及其应用
一、分泌性表达,易于检测 二、出现早,发病或发病前即可检出 三、浓度高,可达50 ug/ml 四、持续时间长,初次感染可持续9-12天 五、大量临床应用验证 六、NS1抗体可能用于血清分型 七、再次感染不易检测,在发病5-7天后很少能检出 八、高浓度NS1患者发病较重 九、可检测蚊子中的NS1抗原,用于监测

登革热临床诊断及其防治

登革热临床诊断及其防治

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
伊蚊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 毒传给后代,
登革热的出现与气候、蚊虫活跃程度,及当 地的防蚊力度有关;
登革热不会人传人,一定是通过蚊子传播,因 此控制登革热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就是 灭蚊,
预防
3.保护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 自觉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强化对登
登革热患者
临床表现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
鼻衄nǜ、消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第5~8天,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约 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部分病例有 电解质紊乱、束臂试验阳性,
普通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 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
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以性病例为主,
广东省今年流行状况
2013年7月以来,我省中山、广州、佛山等多 个地市先后发生登革热传染病疫情;
截至今年10月21日,全省共报告1568例,比去 年同期上升697%,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今年11月27日,全省共报告2779例;11月 份新增1211例;
革热发现意识,
日常生活预防要点
1、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 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孽生地;
日常生活预防要点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 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休克病例与败血症、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

登革热24例临床分析

登革热24例临床分析

采用SS 1, PS3 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舛 验 , <. 为有统计学意义。 O 佥 P O5 0
2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 比 较可 以看 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
者体质 量治疗后均 有所下降 ,但对 照组 下降幅度较大 ,与治疗组 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 .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清蛋 白、血红蛋 白治疗 PO5 0 后均有 一定的改善 ,但治疗组血 浆清蛋 白、血红蛋 白治疗 后上升 幅度 均大于对 照组 ,两组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 ),结果见表 1 P0 5 0 。
杂 志,021( : -8 2 1, 11 l. 8 )7
营养 不 良可导 致机体骨 骼肌体积 与力量 、胃肠 道功能 完整性 、免
疫功 能和 抗应 激反 应 能力不 同程度 下 降 ,同时 获得性 感染 的概 率增 加、伤 口愈合 不 良、病死 率增加 ,对 于危重 患者存 在不 同的营养 障
选 择20 年4 0 8 月至2 1年4 01 月我科进 行营养支持 治疗的危 重患者5 O
例 , 选病例均符合人院时或治疗前格拉斯格昏迷评分( c ) 分 ,在 入 G S≤8 本院住院时间超过3 ,均伴有 不同程度 的吞 咽困难 ,但不伴有上消化 周
道出血及 胃肠 手术 史。男2例 ,女2例 ,年 龄3- 5 ,平均 (5 ± 8 2 67岁 5. 3
圄眶|园啊|日

21 年 9 02 月第 1 0卷 第 2 期 7
表 1 两组 治疗 前后 营 养指 标 变化 比较 表

临床研究 ・ 47 7
注 :治疗 前后 比较 < . 差 异有 显著 意 义 P 00 5 指标 影响,现报道 如下 。
功 能 ,通过 营养 素调理 代谢 紊 乱 ,调 节免 疫功 能 ,增 强机 体抗 病能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800 600 400 200
0
1.4% 2006
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例
输入病例比例
78.6%
6.7% 2007
29.0%
2008
2009
87.5% 201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
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
病例数
7000 6000
6227
5000
8~10月报告病例占92.4%
4000
7~11月报告病例占99.1% 3293
3000
2808
2000
1000
340
5
2
3
8
11
37
0
560 5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热
明显出血倾向
血液浓缩
血小板减少
血浆渗漏表现:
腹胸水、胆囊壁增厚
低蛋白血症
HCT超过正常值20%以上
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
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 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
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伴有出血 Ⅲ级: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速、
皮肤湿冷、烦躁等 Ⅳ级: 休克程度深,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6时29 分10秒 上午6 时29分0 6:29:10 20.11.2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1 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2 术语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NS1蛋白(NS1): DENV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 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地方性流行:重症预警指征:登革热可能发生重症的临床及实验室预警指标。

重症登革热: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红细胞比容(HCT):输液过量:重症登革热患者如静脉补液过多、过快或补液种类不恰当导致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或急性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和张力性腹水等表现。

3 流行病学和预防3.1 流行病学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

DENV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3.2 预防推荐意见1:本病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早发现对防控有重大意义,因此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 B1。

推荐意见2:发病5天内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医院收治病房周围要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需穿长袖衣裤,值班房安装纱门和纱窗等预防蚊虫叮咬(C1)。

2024版登革热完整版

2024版登革热完整版

01登革热概述Chapter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传播途径病毒类型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病毒变异登革热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率,不同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这也是导致登革热疫苗研发困难的原因之一。

病毒抵抗力登革热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干燥、酸、碱等敏感。

全球疫情01中国疫情02防控挑战0302登革热临床表现与诊断Chapter°C ,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心悸、其他症状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全身性疼痛。

疼痛皮疹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等。

出血0201030405典型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方法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030201诊断标准及流程01 02 0301 0203登革热治疗与预防策略Chapter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对症治疗01抗病毒治疗02中药治疗03预防措施与建议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将登革热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对易感人群进行免费接种。

疫苗研发与生产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登革热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质量和产量。

疫苗接种宣传与推广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登革热疫苗接种知识,提高公众接种意愿和接种率。

疫苗接种政策与推广04登革热并发症及风险评估Chapter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脑炎出血登革热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炎,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

脑炎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或死亡。

急性肾损伤高危人群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高危人群风险评估方法患者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心理干预康复指导05登革热对公共卫生影响及挑战Chapter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影响和挑战疫情爆发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冲击病例监测和报告的挑战疫情防控的难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情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

为了准确诊断登革热,医生通常会进行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解读,为大家提供指导意义。

1. 血液检查:在登革病毒感染后,患者的血液中可以发现一些特殊的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诊断登革热。

常见的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在登革热病例中,白细胞计数通常是正常的或轻度下降的,而血小板计数则明显下降。

2. 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压积是衡量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登革病毒感染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同时血小板功能也受到损害。

因此,患者的血小板压积通常偏低。

3. 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身体在感染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抗病毒。

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已经接触过登革病毒。

这种检测方法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血清中的中和抗体试验。

4. 病毒核酸检测:登革病毒的核酸检测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提取患者血液中的RNA或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登革病毒的存在。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登革病毒,还可以区分不同亚型的登革病毒。

5.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一种传统的登革病毒检测方法,通过将患者血液或组织标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上,培养出登革病毒。

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毒的亚型,并用于病毒发展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综上所述,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通过血液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以及细胞培养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登革病毒,并进一步了解病毒的亚型。

这些结果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防控措施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实验室检查结果仅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二次感 染异型登革病毒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 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病例(Imported case)包括境外输入病 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 前 14 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 例。 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 14 天内离开本 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 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Indigenous case)指发病前 14 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 地方性流行(Endemic):登革热呈地方性流 行的地区, 登革病毒在人群和媒介伊蚊间持续 传播循环, 疫情连年不断;成人多已被感染, 新发病例多为儿童;可出现多种登革病毒血清 型循环。
束臂试验(Tourniquet test):又称为毛细血 管脆性试验。在前臂屈侧肘弯下 4 cm 处画一 直径 5 cm 的圆圈, 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 臂, 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 舒张压之间, 持续 8 min 后解除压力。待皮肤 颜色恢复正常时, 计数圆圈内皮肤出现新的出 血点数, 新出血点超 过 10 个为束臂试验阳性。
四、临床特征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 为1~14天,多数5~ 9天。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 为三期, 即发热期、 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 病情严重程度, 登革 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 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 类型。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 24 小时内体温可达 40 ℃。除发 热外,患者还可出现以下症状: 头痛,眼眶痛, 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疼痛, 乏力, 恶心、呕吐 以及纳差, 腹痛, 腹泻等胃肠道 症状。 发热期一般持续 3 ~ 7 天。 于病程第 3 ~ 6 天在颜面、四肢 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典型皮疹为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 或融合成片的红斑疹, 其中可见 有散在小片的正常皮肤, 如红色 海洋中的岛屿,简称“皮岛”等。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如 皮下或黏膜出血、注射部位瘀点 瘀斑、牙龈出血、 鼻衄及束臂试 验阳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临床实验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09T15:13:55.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作者:张卫良冯万初
[导读]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病理科本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肝脏损害较多,肾脏损害较少,出现低血钾症。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山 528313)
【摘要】目的:对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实验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通过选取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对患者血清进行病原学检查。

对患者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各项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本次试验患者临床表现为:100%的患者发热;74.8%的患者表为头痛;39.8%的患者肌肉痛;77.8%的患者出现皮疹。

结果表明76.6%的患者白细胞降低;70.0%的患者血小板降低;57.8%为谷丙转氨酶升高;79.8%为谷草转氨酶升高。

结论:本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肝脏损害较多,肾脏损害较少,出现低血钾症。

【关键词】登革热;临床;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22-02 登革热是一种虫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类疾病。

通常的传播途径是经由埃及伊蚊或者白纹伊蚊进行传播。

在亚热带以及热带地区发生较为广泛。

其具有季节性、流行性、传播迅速、发病率较高的特点。

一般患病者但实际临床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较重。

大多表现为肌肉关节的剧烈疼痛以及高烧、皮疹、血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降低等现象[1]。

1.方法与对象
1.1实验对象
选取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56例。

患者年龄在4到8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15)岁。

其中98例年龄处在18至52岁之间,试验者以青年和壮年居多。

1.2诊断依据
发病前半个月内有去过登革热流行区的经历。

生活区域中一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病症表现为急性发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以及疲劳乏力、面部潮红。

于患病一周左右,出现多样性皮疹。

分布于四肢躯干部位以及头面部。

束臂试验呈现阳性,皮肤出现瘀点、瘀斑。

牙龈、消化道出血、肝肿大。

胸腹腔积液。

患者皮肤潮湿发冷,表现烦躁[2]。

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液产生浓缩现象。

急性期患者血清内可以分离出登革病毒。

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3]。

1.3.方法
1.3.1常规检查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检、尿检。

以及胸部X线与腹部B超检查。

对登革热病毒抗体IgM/IgM进行检查。

1.3.2病原学检查
对患者进行登革热病毒抗体检测,对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进行采集,使用免疫层析法对DF-IgM/IgM检测。

1.3.3病毒分离与鉴定
对发病1到2天的患者血清,使用C6/36细胞微量法进行分离培养,使用维持液对患者血清进行稀释,让其接种至C6/36细胞当中。

置入CO2孵箱进行培养,制成登革热NS1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分为全血、血清、血浆3个类别。

生产厂家: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W04141003WC;生产日期:2014/10/14;有效期至:2016/10/14;规格:卡型、20人份/盒;存储条件:4℃~30℃保存。

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

按照每七天一次传代的方式,进行3代盲传。

如果没有CPE的话,便将其视作阴性。

如果有CPE的话,就将其转细胞瓶培养。

收取毒株需等到病毒繁殖四分之三的细胞出现病变时。

将其置入零下80℃进行保存。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毒类型进行鉴定。

1.4检测血清登革热病毒载量
首先,将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热试剂取出,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

因为RNA容易被降解,所以如果当天没有使用的话,需要立即放回零下80℃的环境中保存。

其次,通过RT-PCR扩增,来对血清登革热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把荧光素设定成FAM。

将反应程序设定为:第一步37℃,25分钟;94℃,2分钟。

第二步设置为:94℃,15秒;55℃,15秒;72℃,20秒。

5个循环。

第三步94℃,5秒;55℃,35秒。

32个循环。

取第三步55℃荧光值。

结果判定:强阳性对照拷贝应是在5×107~1×106拷贝/mL之间。

而阴性对照即为阴性。

确定标准曲线的系数是0.98≤(R2)。

1.5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录入所选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病历资料,对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以及阳性率进行统计
2.结果
2.1病症与体征
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阳性率见表1,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头痛与皮疹。

2.2实验室检查
2.2.1血常规
43例患者WBC正常,2例升高,57例下降。

于(0,8~4.0)×109之间分布。

63例中性类的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

41例患者,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小于0.8×109。

19例PLT正常患者。

而PLT下降患者有87例。

2.2.2生化检查
13例患者胆红素高于22.2μmol/L。

最高者高达115μmol/L;57例ALT升高患者,最高者高达661U/L;89例AST升高患者,最高者高达2005U/L。

乳酸脱氢酶升高者93例;31例磷酸肌酸激酶升高患者。

26例低血钾,3例血尿素氮升高。

2.2.3病原学检查
86例DF—IgM检测呈阳性。

最早者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最迟者在发病半个月后可以检测的到。

23例DF—IgG检测呈阳性,最早者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最迟者在发病半个月后可以检出。

11例患者DF—IgM始终为阴性,对其使用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查,其中有2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为阳性。

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中,有56例在发病的3~10天出现阳性,阳性占比为45.5%。

使用C6/36细胞微量法,对11份血清进行分离,一共分离了5份登革热的病毒。

病毒分离阳性率为45.5%。

3.讨论
登革热通过伊蚊的叮咬,而将病毒传播到人体,在人体网状内皮系统繁殖。

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人体血液循环。

最终进入淋巴组织与网状内皮系统。

在其外部的组织巨噬细胞与大单核细胞再繁殖一定程度后,进入血循环,第二次造成病毒血症。

因为体液中具有登革病毒抗体,可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对补体系统进行激活,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对骨髓中的白细胞与血小板系统进行抑制,造成血小板与白细胞减少以及出血倾向。

登革热病毒一旦潜入人体血液,就会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刻,直至将白细胞消灭。

表现在人体上,一般为发热、头痛、呕吐、厌食等。

有的临床型登革热伴有明显出血以及休克。

起病过程较慢,但发病3到4天后,病情会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4]。

通过本次试验,显示本地区本次登革热病流行规模较大,病患者多数为青壮年。

临床表现典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与全身肌肉酸痛等。

本次试验,多数患者PLT、WBC降低,与以往试验相符。

患者肝功能出现明显损伤,出现黄疸。

由于病毒的侵犯,导致部分患者心肌酶学指标增加。

因为出现BUN增高的患者仅有4.2%,所以说明本次登革热对肾脏损伤较小。

较为特殊的是,本次患者出现43.0%的低血钾症。

据报道,登革热患者,蚊子感染病毒的测定滴度与其血浆病毒水平具有相当关联,患者在出现发热病状的最后几天,其血浆病毒RNA 水平会快速下降。

用定量RT-PCR的方法对RNA与DEN进行检测,相比于病毒分离的方法更为敏感与方便。

而实时荧光定量的PCR检测,可以弥补抗体检测的疏漏,作为登革热早期诊断的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娜.登革病毒的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6):997-999.
[2]李新华.“登革热”知多少[J].肝博士,2015,(1):22-23.
[3]王君平.科学防控登革热[J].保健与生活,2014,(12):16-17.
[4]周庆荣.疟疾与登革热感染1例报告[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2):1252-1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