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登革热临床诊断

登革热临床诊断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 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 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 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
病解: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
发病机制
三种假说:二次感染、病毒变异、促进 性抗体。
病毒及抗体抑制骨髓白细胞、血小板系 统。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2日 星期二 上午1 时37分0 秒01:3 7:0021. 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1 年1月上 午1时3 7分21. 1.1201:37Janu ary 12, 2021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1年1 月12日 星期二 1时37 分0秒01 :37:001 2 January 好的安 排。上 午1时37 分0秒 上午1时 37分01 :37:002 1.1.1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 1.1221. 1.1201:3701:37 :0001:3 7:00Ja n-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1年1月 12日星 期二1 时37分0 秒Tues day , January 12, 2021
59
12
骨痛
204
42.1 腔道出血
12
2.5
腰痛
46
9.5
肝大
7
1.4
恶心呕吐 133
27.4 淋巴结肿大 7
1.4
登革热的实验室特点
项目 例数 % 项目
例数 %
WBC减少 368 76 TB升高
33 6.9
PLT减少 303 62.6 ALT升高 270 56.7

登革热热程

登革热热程

登革热热程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子传播的疾病。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蚊媒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蚊媒传染病致死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

登革热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通常持续2-7天,病情轻重不一,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皮疹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抽搐等症状。

退热期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恢复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病人的体力和免疫系统逐渐恢复。

登革热的病毒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主要由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它们是日间活动的蚊子。

病毒感染的患者在发病的5-7天内是传播病毒的主要来源,如果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后再叮咬其他人,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别人。

由于目前没有特定治疗方法,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对于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除病媒蚊:消除或减少蚊子繁殖的环境,如清除水坑、封堵容器中的积水等措施,以防止蚊子孳生和繁殖。

2. 个人防护措施:使用蚊帐、蚊香、电子蚊香等物品避免蚊虫叮咬。

在外出时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机会。

3. 社区和集体防护措施:社区或城市可以加强病媒蚊的灭蚊工作,定期喷洒杀虫剂或进行蚊子的生物控制。

4. 早期诊断和治疗:当出现登革热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病毒。

5. 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了解。

大家应当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知道如何预防和控制此病。

总之,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且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为了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排除病媒蚊、个人和集体防护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社会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的信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卫生部门的指南,登革热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标准:
1. 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出血倾向等。

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但在流行病学高发区域,结合相关的病史可以引起医生的怀疑。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登革热的关键。

这包括血液检查,例如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凝血功能检查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3. 流行病学史:患者是否居住或旅行到登革热流行地区,以及是否接触过登革病毒携带者等,都是诊断的重要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登革热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病毒性感染和发热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流感、寨卡病毒感染等。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的信息。

如果怀疑患有登革热,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登革热(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媒特别是埃及伊蚊传播,多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流行,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 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 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 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022年4月24日,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在出席活动时表示,新加坡2022年已确诊近5500例登 革热病例,超过2021年确诊总数。
谢谢观看
病因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但不耐热,50℃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 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 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 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诊断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 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为登革热。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 倍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 猩红热、伤寒、疟疾、黄热病等鉴别。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一、引言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由登革热病毒引起。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可导致高热、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重症登革热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标准1. 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如高热(体温≥39℃)、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等)。

2. 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血压下降、四肢冰冷、意识模糊等)、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衰竭)。

3.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超过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级标准,如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出血加重、出现其他系统的并发症等。

4. 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如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抗体阳性等。

5.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如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且无其他病因可以解释。

三、注意事项1.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对于疑似重症登革热患者,应尽早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3. 确诊为重症登革热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4.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四、总结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包括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严重的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超过一级标准、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以及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并尽早进行治疗。

学校预防登革热致家长一封信

学校预防登革热致家长一封信

预防登革热致家长一封信尊敬的家长:您好!近期,我省已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期,省内多地相继报告本土病例及输入病例,登革热疫情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波及范围持续扩大。

鉴于当前登革热严峻疫情形势,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保障健康,请您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一、登革热是什么登革热是人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

二、登革热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高热,12 天内可达3940℃,并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及皮疹等症状,严重患者还会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三、登革热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其预防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

因此,做好家居清洁和环境卫生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登革热现建议您和孩子一起做好以下防蚊工作:检查家中室内、阳台、天台等各类储水用的容器,一定要加盖密封,避免孳生蚊子幼虫(俗称“孑孓”);暂时不使用的容器,应倒置,避免积水;每周刷洗花瓶或容器托盆,以清除蚊卵;清理倒掉天台、阳台、飘蓬等地方闲置容器积水,包括废旧的桶、花盆、矿泉水瓶、塑料布、杂物等;登革热流行期间尽量不要种养水生植物,或改为沙子种养;暑期外出旅游时尽量不要去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区,并注意做好防蚊工作。

四、家校合作,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大家的幸福,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保护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开学在即,请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健康监测,若出现相关症状并确诊为登革热,请及时告知学校。

开学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会加强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和健康教育,每日做好晨检工作。

请家长在配合做好以上防范工作的同时,如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症状,请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到医院就诊,同时,让孩子充分休息、痊愈后再回校上课。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衷心祝愿您和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一、概述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出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临床类型。

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分布广、发病人数多、传播迅速,危害很大,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八大重点热带病之一。

由于登革病毒通过媒介蚊传播,因此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已经突破了洲际的界限,在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都有疫区。

近年来,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登革出血热的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这些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在我国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一些散发病例,包括2006年以后也曾经有一些登革热的小流行。

二、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易受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影响,对乙醚和酸敏感,可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灭活或经紫外线灭活,在60℃30分钟可灭活。

在4℃可存活数周,0℃存活2个月,—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登革病毒属于在实验室中很难检测和增殖的一类病毒,其对实验动物的致病作用不强,在某些动物体内也需作多次传代。

灵敏的方法是将登革病毒接种到白蚊伊蚊胸腔内,该病毒可以复制,并且在白蚊伊蚊体内能达到较高的滴度。

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反应。

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6天,伊蚊在此期吸取病人的血,则可传播。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

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

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型,直径40~50nm。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

外层为脂肪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抗原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及干燥,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以上。

登革病毒对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日,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日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尚未发现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肯定。

(二)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

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病毒在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

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研究人员曾在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可能不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导语: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登革热病毒一般都是通过蚊子为传播到我们人体里面来,我们一旦患上了登革热病毒不但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发热以及
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登革热病毒一般都是通过蚊子为传播到我们人体里面来,我们一旦患上了登革热病毒不但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发热以及骨关节疼痛等症状,而且还可能导致我们出现休克以及急性肝炎等症状,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对于登革热病毒的预防工作才行,下文我们介绍一下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

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

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

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

高达50%的感染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现象。

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