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具身性_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记录

《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4)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5)二、主动推理的理论基础 (6)2.1 主动推理的定义 (8)2.2 主动推理的核心要素 (9)2.3 主动推理与被动推理的比较 (10)三、心智在主动推理中的作用 (12)3.1 意识与认知的关系 (13)3.2 大脑结构与功能 (14)3.3 认知过程与决策机制 (16)四、大脑在主动推理中的功能 (17)4.1 大脑皮层与主动推理 (19)4.2 神经元与主动推理 (20)4.3 内分泌系统与主动推理 (21)五、行为在主动推理中的表现 (22)5.1 行为与思维的关系 (23)5.2 行为习惯与主动推理 (24)5.3 行为调整与主动推理 (25)六、主动推理的实践应用 (26)6.1 学习策略与主动推理 (28)6.2 工作效率与主动推理 (30)6.3 生活决策与主动推理 (31)七、结论 (33)7.1 主动推理的重要性 (34)7.2 主动推理的局限性 (35)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7)一、内容描述《主动推理:心智、大脑与行为的自由能原理》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通过对心智、大脑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内在机制。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思维、决策和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受到自由能原理的支配。
自由能原理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同样存在。
书中首先介绍了自由能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自由能原理在心智、大脑和行为中的体现。
人类的心智活动、大脑结构以及行为表现都受到自由能原理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和组织性。
通过对这些规律性和组织性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决策和行为的运作过程,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谈心智具身性与行动的心智特征

浅谈心智具身性与行动的心智特征一麦克道尔强调感性经验的内容毫无例外地具有概念性。
这一观点遭到一些哲学家的质疑。
质疑之一是基于人类感性经验与动物知觉的连续性。
根据这一质疑,我们与动物一样具有知觉能力,而概念能力只不过是建立在知觉能力之上的高级心智能力。
既然动物没有概念能力通常是如此假设的),却可以具有与我们一样好(有时甚至是更好)的知觉能力,那我们又怎么能说我们的知觉能力一定要有概念能力的参与呢?因此,这些哲学家认为,至少有一部分人类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的。
麦克道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像动物一样拥有对环境的知觉感受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的知觉感受性中可以区分出动物知觉这样一个成分;相反,我们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拥有这个东西,我们对环境的知觉感受性被提升至自发性能力的领地,这使得我们与它们[动物]区别开来。
二德莱福斯对于应对技能及其具身性的强调由来已久,其早年对于人工智能的批评即着眼于此。
他认为机器之所以不能模拟人的智能是因为缺乏人所具有的背景知识,而我们的背景知识主要是由与事物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而不是由关于它们的事实构成的。
按照德莱福斯的理解,这些技能是不能用抽象的符号形式来表征的;相反,它们是具身的,即具体地体现为身体对环境的灵活多变的反应技能。
德莱福斯因此称与世界打交道的能力为具身应对技能。
在德莱福斯看来,人工智能的缺陷在于它缺少一个参与的(involved)、境遇性的(situated)、物质的身体。
由于机器没有这样一个与环境打交道的身体,人所特有的智能便没有安身立命之所,他因此强调人的智能的具身性。
需要注意的是,当德莱福斯谈论人的智能的具身性时,他并不是在谈论心智的具身性,他所谈论的智能是一种应对技能。
因此,他所说的智能具身性也只是应对技能具身性。
而这种应对技能,在他看来,是一种体智,而非心智,他因此否认人类经验和行动必然具有心智特征。
他认为,应对是直接且非反思的,而这在他看来就是非概念和无心的(nonminded)。
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

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
吕公礼
( 青岛大学,青岛 266071)
提 要: 认知科学和语言的认知研究通过心智的涉身性正在发生深刻演变。现代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正汇聚为一
个基本认识: 涉身性是认知过程中多种通道神经系统的同时激活而实现的神经共享,共享在功能上是一种内在“模拟”。
“模拟”假设改变了传统的“表征观”,对重新探索和认识心智、意义及语言的认知基础具有特殊的方法论意义。
2010 年
吕公礼 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
第4 期
研究逐渐形成一个基本认识: 涉身性是认知过程 中多种通道神经系统的同时激活而实现的神经共 享( neural sharing) ,共享在功能上是一种内在“模 拟”。现代 神 经 科 学,特 别 是 近 二 十 年 来 神 经 科 学的重大发 现 为“涉 身 性 ”假 设 的 神 经 机 制 提 供 了越来越多的趋同性证据。
2 涉身性: 心身二元关系的消解及意义
心智与身体 的 关 系 是 西 方 哲 学,特 别 是 笛 卡 尔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一二元观念在西方哲学、 心理学、认知科学中衍生出很多二元对立关系,如 “思想”与“知 觉”( Lakoff & Johnson 1999: 37 ) 、 “内在”与“外 在”、“心 理 ”与“物 质”、“理 性 ”与 “情感”、“符号”与“世界”、“高级认知”与“低级 知觉”、“知觉”与“行 动”和“视 觉”与“运 动”等 ( Svesson & Ziemke 2006,Johnson & Rohrer 2007) 。 上述关系在二元论中常被视为界限分明的对立关 系。在唯理主义的语言观念中,语言作为心智的 特性,自然独立于一切身体属性和经验。涉身心 智的产生和发展正在深刻改变这种严格的对立关 系。心智涉身性重构的根本意义在于,心智与身 体及上述各种二元对立性在涉身性中被消解,从 而走向统一。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pdf

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pdf概述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具身认知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具身认知强调人类认知是通过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来构建和理解知识的。
本文将介绍具身认知的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具身认知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什么是具身认知具身认知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认知现象。
具身认知的关键观点是人类的身体、感觉和动作是认知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来构建和表达知识。
具身认知的原理具身认知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和运动系统的重要性:具身认知强调人类的感知和运动系统对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通过感知我们能够接收来自环境的信息,通过运动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
2.模拟理论:具身认知认为人类的认知是通过内部对外界情境的模拟来进行的。
人们通过模拟自己的身体感觉和动作来理解和表达知识。
3.基于经验的学习:具身认知认为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过程。
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来加深理解。
具身认知的应用具身认知的理论和原理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教育领域:具身认知可以帮助设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材料。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和体验,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计算机科学:具身认知可以用于改进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通过理解用户的身体感觉和动作,可以设计更直观和有效的交互方式。
•心理疗法:具身认知可以应用于心理疗法中。
通过帮助患者重新体验身体感觉和动作,可以促进患者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认知。
•运动训练:具身认知可以用于改善运动训练的效果。
通过身体感觉和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和表现。
•创新设计:具身认知可以用于创新设计过程中。
通过了解用户的身体感觉和需求,可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结论具身认知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人类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认知的具身性

认知的具身性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
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
具身认知已经成为认知研究的趋势,我自己也想以后做这方面的文章,所以就找了几篇有关具身认知的文献来来认识具身认知及其历史渊源,这篇文章就是我自己本人再看了文献之后随具身认知的理解。
本文主要是有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一下离身认知,也就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局限,第二部分是对具身认知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关于具身认知的心理学实验。
第一部分离身认知的局限“具身”与“离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之间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离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到“具身”为主导的心理学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
那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
两者都是指身心关系的,即是说都是对心身关系的论断,那么什么又叫做心身关系呢?心身关系是研究心和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具体来说,是关于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和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还是完全对立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看待心理实质。
心身关系研究的是心智和身体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奠定了近代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心身二元论就是指的离身关系,相对应的认知研究就是指的是离身认知。
以柏拉图哲学思想为源头的离身认知,将心智的内部状态看成是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生物神经系统类似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最著名的莫过于“图灵机”,经典的“图灵机检验”用机器编制程序,它对会话者的反应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作出的回答,机器也具有像人类一样进行思考的智能。
在计算隐喻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将心智看成是类似于计算机的物理符号系统,用计算机模拟这些事件、过程或操作。
也就是说, 身体和大脑的特性对人类的概念和理性不起任何作用。
在这种心智概念中身体以及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和身体活动图式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无视身体的哲学,在那个时代体现在形式逻辑、早期的人工智能、信息加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中。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

Embodied Cognition, Mirror Neurons and the Mind-
Body Relationships
作者: 叶浩生[1]
作者机构: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身心关系;认知心理学
摘要: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的物理结构和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对心智的塑造作用。
它挑战传统认知心理学无身认知的观点,认为认知依赖于身体,扎根于环境。
认知、身体和世界构成了
有机的整体。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镜像神经元在动作执
行和动作观察时皆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所谓内部心理过程可能就是身体动作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
认知既不是抽象符号的加工,也离不开身体。
心智和身体并非独立的二元,我们通过身体
认识世界,身体构造和身体经验决定了认知的形式和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身体与心智
是一体的。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概要

浅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关键词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性;情境性;动力系0 引言认识论探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基础、真理性和辩护。
认知科学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和扩张,是当代回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努力。
在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变革,形成了两代认知科学。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
这次革命促成了认知科学的诞生。
在随后的发展中,认知科学,特别是它的中心学科心理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即心智的内部状态视为抽象表征水平的逻辑或计算过程。
基于表征的计算范式的认知研究被称为“第一代认知科学”。
自“认知革命”之后,认知研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即从基于计算隐喻和功能主义观念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向基于具身心智观念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转变。
观念的转变导致认知研究科学范式的转变。
Lakoff和Johnson清楚地描述了这种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分别定义它们为“无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 cognitive)和“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 cognitive)。
第一代认知科学伴随Cartesian的方式将大脑皮层抽象推理的功能视作独立于人的身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则是以精神和身体、思维和行为、理性和感觉之间紧密的交互作用为特征,其中尤为重视“身体”本身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 第二代认知科学核心内容第二代认知科学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的主体,第二代认知科学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和动力学的(dynamic)。
具身性、情境性、认知发展和动力系统四者构成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观念基础。
1.1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观点:心智的具身性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embodied” 和“embodiment”这两个词还没形成统一的译法,如“缘身性、具身化、体验性”等。
具身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具身认知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不仅受到大脑的控制,还与身体的感觉、动作和环境交互密切相关。
在行为学习中,具身认知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首先,具身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模拟他人的行为。
根据镜像神经元理论,人类在观察他人进行某项行为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触发,从而产生出和被观察者类似的神经活动,导致观察者可以在大脑中模拟出被观察者的行为。
这种具身认知的作用对于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行为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滑雪,通过观察和模拟滑雪教练的动作,他可以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滑雪技巧,提高自己的滑雪水平。
其次,具身认知还可以通过感知运动信息帮助人们加速学习过程。
研究发现,当人们在学习新的动作或技能时,相比于仅仅依靠语言或符号来学习,通过身体的感觉和动作参与其中会使学习效果更好。
例如,学习弹奏乐器时,仅仅通过看乐谱和听音乐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手指的触摸和运动感受琴键才能更好地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
此外,具身认知还可以通过身体动作的反馈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行为。
在行为学习中,反馈是促进学习和改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身体动作的反馈可以提供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效果。
例如,在学习打篮球时,通过身体动作的反馈,运动员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投篮动作是否准确,从而及时调整姿势、力量和角度,提高投篮的准确率。
最后,具身认知还在情绪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的情绪和行为紧密相连,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也是通过身体感觉和动作生成的。
在情绪学习中,人们通过身体感受和表达来理解和调节情绪。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焦虑时,通过身体动作,如深呼吸、放松肌肉,可以帮助平息情绪。
反过来,情绪也会影响人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理解具身认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智具身性: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叶浩生摘要:身体在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一直处于受压抑或被遗忘的地位。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智的具身特征逐渐成为许多学科的热门话题。
具身心智的中心主张是,认知、思维、情绪、判断、推理、知觉、态度等心智活动是基于身体和源于身体的。
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塑造了心智的性质和方式。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依据,而心理学的行为实验则证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对心智产生实质性影响。
大量的中文成语借助身体感受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抽象理念和复杂情感,更进一步佐证了心智的具身特征。
关键词:心智具身性;具身心智;具身认知;认知科学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5-0117-12作者简介:叶浩生,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006)心智具身性(the embodiment of mind)是近年来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所讨论的热点。
①这类讨论围绕的主题是:身体在心理或精神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经历了西方文化思想对身体的贬抑和对心智的褒扬之后,学者们现在感兴趣的是,身体在认识世界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身体仅仅是心智的“容器”,为大脑提供感觉刺激和执行大脑发出的指令?身体的物理属性(温度、颜色和重量等)、感觉—运动系统对认知过程具有塑造作用吗?如果有,是否意味着人是“非理性”的?它将改变我们对人性的看法吗?一、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到心智具身性身体在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一直处于受压抑或被遗忘的地位。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以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划分为原型,在灵魂和身体之间做出明确区分,认为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是灵魂内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
只有理性驾驭欲望之时,灵魂才能摆脱身体的控制,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理。
对于柏拉图来说,身体玷污认识过程,是灵魂通向知识、真理和智慧的障碍。
如果说,身体在古希腊时期以一种不洁的形象受到压抑和打击,那么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西收稿日期:2013-02-10*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项目批准号:BBA110015)的阶段性成果。
①Angier N.(2010).Abstract thoughts?The body takes them literally.The New York Times,Feb.2,159(54,939).711方哲学则开创了另外一种传统,即对身体的漠视。
身体在与心智的对立中逐渐销声匿迹,被遗忘在精神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之中。
对于笛卡尔来说,理性思维与物质化的身体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是因为理性思维的存在,物质化的身体才有了存在的依据。
“我思故我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神学的、皇权的、现存的一切都是可疑的,都必须置于理性思维的天平上加以衡量。
但是唯独作为怀疑过程的“我思”是不可怀疑的。
而怀疑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必然为一个主体所拥有,所以作为怀疑主体的“我”必然存在。
在“我”之外,明明白白地存在着一个包括我身体在内的、非我的客观世界。
“心物”、“心身”二元论藉此得以确立。
在笛卡尔那里,身体没有受到诸如柏拉图式的打击。
但却受到了“漠视”。
因为身体是理性思维的副产品,不仅在知识获得过程中鲜有影响,其存在本身也依赖于理性思维的论证。
身体从认识论的范畴中消失殆尽。
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与心智关系的重新思考,以“肉身化的主体”取代了胡塞尔作为主体的“纯粹意识”。
肉身化的主体是经验中的身体。
它既非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化身体,也非主观的意识体验,而是“现象的身体”。
“由于客观身体的起源只不过是物体的构成中的一个因素,所以身体在退出客观世界时,拉动了把身体和它的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意向之线,并最终将向我们揭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和被感知的世界。
”①在胡塞尔那里,体验是纯粹意识的体验,但是在梅洛—庞蒂那里,体验是身体的体验。
身体是知觉的中心。
知觉借助于身体使我们面临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
所以,知觉是身体的知觉,而非“纯粹意识”的工具。
我们之所以能观察和思考,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感觉运动能力的、活生生的身体。
身体是经验的主体,是经验者,而不是被经验的客体。
这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同笛卡尔二元论的根本区别:在笛卡尔那里,人是一个思维的主体,是一个可以脱离身体的“精灵”,但是在梅洛—庞蒂那里,人就是他的身体。
人之所以能思维,是因为他有着一个能看、听、触、嗅和移动的身体。
“笛卡尔之所以能产生这些思想,恰恰是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身体,有着与身体紧密交织的大脑。
就我们所了解的而言,1650年2月11日清晨,当笛卡尔去世之时,他也就停止了思维。
尸检表明,严重的呼吸系统感染导致了他的死亡。
”②因此,身体现象学的本质在于用身体的表达来替代意识的表达。
意识不是一种可脱离身体的“纯粹意识”。
意识最初起源于对意向物体的觉察,即知觉。
而知觉是身体的知觉,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身体、知觉和环境是一个氤氲聚合的整体。
身体对于世界的知觉不是一种“映像”,而是被身体“塑造”出来的。
换言之,身体的特殊结构构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经验。
身体并非是“我”和世界之间的一个存在物,相反,身体塑造了“我”的存在,让我们以一种具体的、特殊的方式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
我们无法向传统认识论那样,首先考察身体,然后考察身体与世界的关系。
因为我们就是我们的身体,身体是认识的主体,存在于每一个知觉和行动之中。
它是了解和认识世界的起点和视角。
借助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现象学思想,认知科学哲学家、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论述了心智的具身特征。
在《肉身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以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Lakoff和Johnson指出,人从本质上讲,并非是可以摆脱身体束缚的精灵。
相反,人是某种神经存在物(neural beings)。
人的心智,包括所有的认知和心理过程,都必须依赖和利用身体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感觉和运动系统。
大脑不仅从感官接受各种刺激,也接受感觉—运动系统的塑造。
抽象思维从本质上讲,不是一种抽象的、与身体无关的符号加工,而是利用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提供的内容和范畴,在身体和身体体验允许的范畴内形成各种复杂的概念系统。
“依据具身认知理论模型倡导者的观点,认知过程并非定位于大脑811①②[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5页。
Gallaghe,S.&Zahavi.The phenomenological min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p.137.本身的皮层区域。
而是反映或体现在广义的身体上。
的确,具身认知的许多理论模型都假定,高级认知过程涉及到感觉—运动状态的部分激活,而且这些感觉运动状态构成了这些过程的基本成分。
”①Lakoff 和Johnson 提出三个著名的命题:第一,心智从本质上讲是基于身体的,即心智从根本上讲是具身的。
第二,思维大都是无意识的。
就像弗洛伊德所主张的那样,意识层面的思维仅仅是冰山一角。
第三,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
换言之,抽象概念并非产生于数字符号的加工,而是利用了形象比喻。
利用这些隐喻,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情感体验能为他人所理解。
而最初的、最基本的隐喻源于身体,源于身体与世界的互动。
然而,隐喻的这种作用并非止于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丰富多彩。
它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
身体隐喻只不过反映了大脑的活动方式而已。
相对于哲学、语言学对笛卡尔以来二元论思想的质疑和反思,主流认知科学,特别是符号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却一直执著于无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 )的思维模式。
在经历了行为主义对“心”的拒斥与否定之后,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认知革命”。
与行为主义对内部认知过程的排斥相比,认知革命的追随者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学科的激励下,日益把关注的焦点指向了知觉、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的符号加工模式成为心理学乃至认知科学的主流。
依照符号加工的观点,认知是介于知觉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内部心理过程。
知觉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输入,行为反应类似于信息的输出,处于其间的认知具有计算的性质,是对信息符号的加工和操纵。
这一类似三明治的模型假定了三元加工单位的存在,即输入信息的知觉加工、信息的中枢加工和作为加工结果的行为反应。
这三个单元从功能上相互独立,原则上讲,各个单元自成系统,相互之间只有信息的传输,没有因果的互动。
输入的知觉信息是符号性的,即表征了世界,但是却并非世界本身,中枢加工单元依照某种理性的规则对这些符号进行运算和加工,其性质类似于计算机的CPU 对抽象符号的操纵。
所以,认知在本质上是计算性质的,推理、判断、分类等过程实质上都是一种计算(computation )。
这种计算过程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同身体的感知和运动系统没有本质的联系。
虽然“这一活动的核心需要一个身体去执行心智的指令,也没有任何人暗示心智可以脱离大脑而存在,然而,这这场笛卡尔式的剧情里,事实就是身体在所展示的智慧活动中仅仅做出了极其贫乏的贡献”②。
在这种认知主义的观点中,认知从根本的意义上仅仅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操作,是孤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心智活动。
这一观点并不否认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但是外部客观世界仅仅是感觉刺激的起源地和行为反应的表现地。
身体的作用只是接受刺激和执行反应。
“由于认知操作始于符号输入的接受,结束于符号性编码的输出,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就被嵌套在感觉器官和运动系统的边缘外壳之间。
这样一来,认知的研究既不需要理解认知者的环境,也不需要考察二者之间的互动。
”③认知活动“发生于中枢”,独立于外部世界。
身体只是它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工具。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笛卡尔式的无身认知观日益受到质疑和挑战。
“具身认知正在横扫我们这个星球……认知是基于身体的这样一种观点在认知科学中迅速占据了显赫地位,并有望支配这一领域。
”④“这一‘身体转向’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采取的形式不同,但是在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教育学、认知人类学和语言学领域,这一转向已经表现得非常911①②③④Fraley ,R.H.&Marks ,M.J.Pushing mom away :Emboded cognition and avoidant attach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Vol 45,(2011)p.243.Wheeler ,M.Embodied cognition and the extended mind.In J.Symons &P.Calvo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p.193.Shapiro ,L.Embodied cogn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p.28.Adams F.Embodied cognition.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Vol 9,619.(2010).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