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论文
三国演义官渡之争作文

三国演义官渡之争作文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的故事。
曹操非常厉害,他有许多士兵,还有很多谋士。
袁绍也很厉害,他的士兵比曹操多很多,武器也很多。
我不但很喜欢曹操,还因为他比较聪明。
他用计谋战胜了袁绍,还烧掉了袁绍的粮草。
袁绍的士兵没得吃,都饿着,最后只得主动投诚。
曹操真厉害,他很聪明,像我的爸爸一样,总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我还记得老师说,官渡之战是关键的一战,曹操赢了官渡之战,就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很厉害吧!
当然了,我感觉袁绍也很可怜,他明知道自己比曹操没有钱,也有更多人,为什么还输了?我好像听说他有点儿伤心,虽说他很坏,但他也是个父亲呢!
书上的画尤其好看,一幅画画的是官渡之战,红色的火焰燃烧了起来,士兵们在战斗,黑烟滚滚,好壮美!我真想亲眼看看当时的场景,一定很震撼!
以后我要多读书,也要多学习历史,这样我才能像曹操一样聪明,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蜀汉的刘备与曹魏的曹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由曹操所属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此次战役的背景源于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对抗。
在208年,刘备率领蜀汉军队东征,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曹操则派遣一支强大的军队前往官渡,准备与刘备交战。
双方的军队在官渡展开了殊死搏斗。
官渡之战是一场激烈的战役,双方均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和军事技能。
曹操的军队采取了合围包围的战术,疲劳对手的战斗力。
而刘备则采取了坚守不出,等待时机的策略。
战斗经过了数日,最终曹操率领的军队成功击败了刘备,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胜利使得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而刘备则被迫撤退,导致蜀汉势力受到了削弱。
因此,官渡之战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其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展现了双方的军事实力,也彰显了曹操在战争中的才能和决策力。
官渡之战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于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胜利巩固了他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地位,并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而刘备的失败也削弱了蜀汉在政治上的地位,使得曹操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曹操成为了三国中最具有统一中国能力的军事家之一,为他之后的进军南方奠定了基础。
此外,官渡之战的结果还对于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操的用兵之道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采取的合围包围战术成功压制了对手,使得他在中国北方的势力稳固下来。
而刘备则在此战中展现了坚守不出的军事策略,也为他后来的巩固蜀汉势力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的胜利也使得曹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更加稳固,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霸主。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摘录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摘录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争是由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对抗引发的,而两位战略大师的交锋也使得官渡之战成为了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率领着他的精兵强将对抗着袁绍的庞大军队。
曹操采取了迂回包围的战术,成功地将袁绍军队分割成数个部分,最终在官渡之地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官渡之战的结果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格局开始逐渐清晰起来,袁绍的败北使得他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而曹操则成为了北方最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之一。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为后来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胜利对于曹操的个人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使得曹操在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还让他的权力扩展至中原地区,从而为他日后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官渡之战的结果也加速了袁绍势力的瓦解,使得北方政治格局更加清晰。
这场战役结束了袁绍对北方的统治野心,同时也为曹操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官渡之战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它也在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在这场战役中所采取的包围战术和联合兵力作战的策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来军事思想的宝贵遗产。
从历史意义和军事角度来看,官渡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战役。
它不仅决定了北方地区的统治者,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改变了北方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它影响了政治、军事和战略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之一。
官渡之战作文300字

官渡之战作文300字
近着一国演义》觉之深意有加,看到官渡之战时更是觉得
精彩,历史上名的官渡之战让人看到久久回味。
袁绍领70万大军,粮草丰足,但是袁绍疑心太重,不听
忠言,先后把田丰,泪授,打入死牢,如果袁绍肯听他两人之计,也许历史就会改写,三国里的曹操就会给袁绍代替,官渡之战让袁绍一不振,70万大军被曹操7万人马弄的全军履没,袁绍失败在于猜疑心太重,用人猜疑,曹操却在困难时虚心对待来降谋士特别是许攸来降,对官渡之战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许做进言袁绍,绍却不听从,后许降操,并献计烧绍在乌巢之粮草,导致袁军大乱,操一举再攻绍大营,绍大败,回都杀田丰。
观史之鉴今。
今天重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历史行
进到关键之处,决定胜负的往往就在于决策者决策者具有大智慧则将士以一当十;决策者胸襟宽广则谋臣略土竭忠恳智:决策者志向高远凡事则求久远,深谋之下则少过失,反之亦然。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150字作文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
年级:五年级字数:150字体裁:议论文
当我读完了《世界上的著名战役》中的一篇文章——官渡之战后,我觉得袁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有许多聪明的将领告诉他一些对自己、对这次作战计划有利益的战术,但是他一点都没有采纳,而是骄傲地使用着自己的战术。
最终,导致他们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自己也积忧成疾,最终病死。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吸取一些重要信息,来完善自己、来取长补短。
官渡之战改写作文

官渡之战改写作文魏武挥鞭——官渡之战是开始汉末官渡之战是关系到北方统一的关键战役,曹操在兵微将寡、军需补给困难的情况下重创袁绍,一战奠定北方统一的基础,迈出了魏武挥鞭中最有力的一鞭。
为什么曹操最终胜出呢?追忆越千年,官渡正拉开序幕。
汉末自董卓之乱以来,关东军阀互相吞并,在北方形成了袁绍和曹操最强大的两股势力。
建安四年春(199年),袁绍以田丰、沮授、逢纪、审配、许攸、荀谌为谋士,备步兵十万,骑万匹,陈兵黄河北岸,准备伺机灭掉曹操。
曹操在官渡前哨战中虽然击毙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和文丑,但袁绍仍然凭借强大的军力,把战线强推至官渡北面的阳武,形势对曹操非常不利。
许攸向袁绍献策,伏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袁绍宽宥,许攸转投曹操。
曹操亨茨攸之计,亲率骑兵五千,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
袁绍派遣白苞、高览突袭曹操,二人反而战败,袁军顿时溃退,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至邺城。
两年后,袁绍病故。
七年后,北方底定。
曹袁对决,《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军兵力还不到一万,而且伤者十之二、三。
现代诸多历史学家,如范文澜、张传玺、朱绍侯皆明言曹操以一万人破敌。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不可信,并给出了三点依据。
于是乎,《三国演义》说曹操率七万军迎敌,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反映。
再看袁绍兵力。
袁绍兵力记载比较属实,历来都认为是十万兵,但袁绍投入官渡的兵力也不止这个数。
袁绍战败后,曹操曾坑杀八万之众。
袁绍其余士卒“闻绍在,稍复集”。
加之逃亡士兵,其总数接近十五万。
袁绍的兵力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就经济而言,袁绍则压倒曹操。
荀谌曾言:“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又有:“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迎献帝之后,虽实行屯田,但仍旧连年征战,不得喘息,以至于官渡会战之时,粮草居然捉襟见肘。
就人力物力而言,袁绍仍旧占据优势。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汉末的主战场,也是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而该地区正是曹操统治的核心区域,区域内四处可见“多所残戮”、“数百里中无烟火”字样。
三国战役评论作文

三国战役评论作文篇一《评官渡之战:曹操的逆袭与袁绍的败北》官渡之战,那可真是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战役。
咱先来说说袁绍这一方,袁绍这人啊,家底雄厚得很,兵多将广。
好比咱村里的那个大财主,家大业大,看着就威风凛凛。
他手底下的士兵就像一群密密麻麻的蚂蚁,这架势,谁见了不得说一句“够厉害”啊。
可是呢,他这人有些小心眼,还特别爱听好话。
他手底下谋士田丰给他出主意,说咱就跟曹操打持久战,把曹操慢慢地耗死。
这袁绍呢,就觉得田丰在泼他冷水,二话不说就把田丰给关进大牢了。
就好比你家里要装修,有个明白事理的人给你出主意,你不听,还把人家给赶走了一样。
再看曹操这边,那真是不容易。
曹操兵力少得可怜,感觉就像几个人要去跟一群大汉打架似的。
不过曹操这人鬼精鬼精的,还特别会用人。
他听说许攸来投靠自己,高兴得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去迎接。
许攸这一来啊,可就给曹操指了一条明路,告诉他袁绍的粮草都放在乌巢。
曹操当机立断,带着兵就冲向乌巢。
这一路上估计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但就是有一股子冲劲。
到了乌巢那,一把火把袁绍的粮草烧得干干净净。
你想啊,袁绍那大部队没了粮草,那不就像人没了饭吃,瞬间就乱了套。
曹操就趁着这个乱劲儿,把袁绍打得屁滚尿流的。
从这官渡之战就能看出来,打仗这事儿可不是光靠人多就行啊。
袁绍空有那么多的兵力和资源,结果因为自己的小气和不会用人,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曹操虽然弱,但他胆大心细、用人不疑,愣是绝地求生成功了,这反转啊,比电视剧都精彩。
篇二《说赤壁之战:东风助力,孙刘联军的奇迹》赤壁之战,那可太有名了。
一说起这仗啊,就像过年时候聊起村里最热闹的大戏一样。
曹操这家伙啊,在官渡之战之后那是气焰嚣张得很,就想着把南边也给拿下,建立自己的超级大帝国呢。
于是就带着大军朝着孙刘联军来势汹汹地开过来了。
曹操的军队,大都是北方的兵。
这些兵到了南方就有点水土不服,就像咱北方人突然到了南方,那闷热潮湿的天气,身体可能就有点吃不消。
曹操的舰队在长江上排得密密麻麻的,那场面就像漂在水上的一群大蚂蚁。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之官渡之战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之官渡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38b458dbc1c708a1284a44db.png)
官渡之战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曹操懂得顺应事物的发展, 知晓扬长避短,并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与用人才能。
官渡之战还启示我们,做人不能以强凌弱,做事要讲求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官渡之战原因启示一.官渡之战的过程官渡之战是一场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
这一战役使曹操最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确定了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这是以弱克强的一则经典战例。
当时双方的兵力如下:袁绍拥兵十万,而曹操仅有一万。
这场战争分4个阶段,分别称为“交锋阶段”、“相持阶段”、“转折阶段”和“决胜阶段”。
第一阶段:交锋阶段,时间公元200年二月①。
袁绍进兵黎阳,并以黎阳为大本营,派遣颜良进攻白马。
白马守将向驻扎在官渡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即派关羽出马。
这次解救白马曹操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曹操虚张声势,做出北渡黄河袭击延津的架势,在延津附近,关羽率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颜良被关羽斩于马下,白马成功解围。
初胜后,曹操决定放弃白马,退守至官渡。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做的好处。
官渡之战示意图②在曹操退守到官渡后,许都的增援曹军的救援距离拉近,而黎阳的袁军到官渡的距离就增大,袁绍所用的成本就大于曹操,曹操胜利的可能性就增大。
不过对于这一点,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官渡之战是整整打了一年零五个月。
两军大部分时间是对垒,交锋时间能有八分之一就不错了。
也就是说时间弥补了补给线问题。
袁绍要想把后勤物质送到前线,时间绰绰有余。
但是我认为,由于曹操的退守,袁绍不得不进至延津,原武和乌巢,使黎阳到粮草囤积地——乌巢的距离增长,而原武与延津到达乌巢的距离也不算短,若曹操偷袭乌巢,就会使袁绍的粮草受到极大的损失。
果真,在之后的对抗中,曹操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粮草。
第二阶段,时间公元200年8月③。
在这个阶段,曹操所降伏的黄巾军投靠了袁绍;同样,刘备(这次战争中为袁绍的外援)也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
战事陷入僵持,此时,曹操没有冒然追击,而是乘机休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关键词:善择良策声东击西骄傲轻敌以少胜多一蹶不振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作战方法:
后勤补给方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后勤补给就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官渡之战中充分体现了后勤补给对战争的影响。
徐晃,由于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军粮草有功,后来还加封了都亭侯。
在这次战役中,乌巢如此重要的位置,袁绍却交给了一个好酒贪杯的无能之辈把守,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反观曹操,从前期战争准备就特别重视粮草。
大量屯田,兴修水利。
在战争处于守势的焦灼状态的时候,曹操也特别苦恼。
因此,粮草运输路线的畅通和后方粮草的充足是对不对士气最好的提升,不可不重视。
曹军的军事战略: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撤回官渡之前,属于游击战,就是利用己方的机动性消灭敌军的分散部队,同时吸引袁绍进入计划好的主战场——官渡;第二阶段为阵地战,从撤回官渡到许攸来投,作战的主要战略为吸引对方主力进攻己方主要防御阵地、如何抵挡袁军的轮番冲击、分兵作战解主战场压力;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从许攸来投到战争结束,抓住对方薄弱环节大举反攻。
袁军的军事战略: 袁绍采取正面突破的方法,但其力度有限,没有连续给曹军压力,大军龟缩不前,等待曹操粮尽自动溃败,袁绍这一着的确够阴,他有
足够的士兵和物资和曹操拖,只要继续拖下去,失败的必然是曹操。
但形势急剧逆转,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许的来投,让曹操得到了宝贵的信息,曹操马上根据这些信息,奇袭乌巢。
人才应用方面: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四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
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战术运用方面:
这一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进行阐述。
1、袁绍是攻方,曹操是守方。
2、曹操是攻方,袁绍是守方。
先看第一个方面。
在战争初期,由于实力的悬殊袁绍属于进攻方,曹操属于防守方。
战术主动权由袁绍掌握。
袁绍分兵进攻,主力过河。
并派大将颜良围攻东郡以掩护主力。
此时的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明攻袁绍据点黎阳,其实派了一支轻骑急袭东郡。
袁绍急命颜良分兵一半回延津渡口支援。
结果只剩下一半兵力的颜良被张辽、关羽袭击。
颜良全军覆没。
大将颜良的牺牲虽然并没有改变曹袁之间的兵力对比,但战争主动权的天平从此逐渐向曹操倾斜。
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如果硬拼只会让自己吃亏。
因此曹操准备撤回到据点官渡死守。
在撤兵的过程中袁绍命令文丑刘备等抢夺曹操粮草辎重,曹操将计就计在他们哄乱抢夺时一举出击斩杀文丑。
第二个方面,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始终利用自己局部优势兵力吞并袁绍分散的部队。
而袁绍自以为自己编制了一个很大的网,却彼此之间联络不紧密,致使部队力量分散。
进入后期阵地对垒的时候,袁绍仍然继续犯错,可见此人的带兵能力确实很差。
他失去了集中自己优势兵力给曹操致命一击的机会。
袁绍最大的失误就是给了曹操分兵作战的机会。
对袁绍而言,突破对方的防线是战役首演任务。
但袁绍自恃才高采用了最不明智的正面进攻。
面对曹军地处要冲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收效甚微。
袁绍应该将自己的优势兵力转化为若干兵力轮流进攻,拖住曹军主力,并派一骑兵迂回到操兵后方突袭。
这样将一举打败操兵。
由于袁绍的正面进攻作用不大,袁绍几乎放弃了进攻的所有主动权而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许攸投靠曹军,成了官渡之战的重大转折。
由于许攸的告密和献计,曹操当机立断自领五千人伪装成袁军部队迅速赶到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缺少粮草的袁绍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只有全线崩溃逃回北方去了。
官渡之战意义和作用:
官渡之战中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