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正确使用词语二__成语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正确使用成语——精解词义,细察语境

课时2正确使用成语——精解词义,细察语境知识清单(一)成语知识一、成语特点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成语具有以下特点: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如: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
2.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3.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
例如: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4.感情的褒贬性。
许多成语蕴含着褒贬感情色彩。
例如:无所不为(贬)、无微不至(褒)。
5.结构的丰富性。
从成语的构词方式来看,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形式丰富多样。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言现象。
读懂成语,有助于理解文化,学习文言。
二、成语来源和结构汉语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历史故事,四是文人作品,五是外来文化。
成语的内部构造比较复杂。
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等。
三、成语中的文言1.成语中的古义尸位素.餐白白地登峰造.极达到文.过饰非掩饰蔚为大观.景象2.成语中的活用星.罗棋.布名词活用为状语,像星星一样;像棋子一样闭.月羞.花闭,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闭上;羞,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害羞不远.万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衣冠..禽兽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衣服;戴着帽子3.成语中的句式时不我待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持之以恒状语后置句四、成语误用类型及其规避方法附:微积累1.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春意阑珊..(将尽,衰落)不刊.之论(更改)久假.不归(借) 危.言正色(正直)七月流火.(火星) 屡试不爽.(差错)一文不名.(占有) 哀而不伤.(悲伤)不孚.众望(使人信服) 犯而不校.(计较)一傅.众咻(教导) 差.强人意(稍微)安土重.迁(不轻易) 细大不捐.(抛弃)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2.张冠李戴是对成语适用对象不了解造成的。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
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
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一、知识准备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①古代寓言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②历史故事例、破釜沉舟乐不思蜀③诗文语句例、老骥伏枥万马齐喑④口头俗语例、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含有褒贬色彩例、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主谓式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复习指导:了解成语误用现象的主要类型成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⑴色彩不明: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概要

年、耳报神、值当、诈尸、灶头、糟践、 棒冰、钵子、不赖、打牙祭、辰光、冲 凉、扎猛子、听说、坐蜡、横是……
• 靓(仅吸收了“人长得漂亮”义)
2018年10月19日星期 五
李必超课件
已经退去方言色彩的
• 板上钉钉、摆谱儿、败家子、板着脸、不 舒服、不起眼、差劲、成色、出息、扯淡、 外公、上火、老板、夜猫子、打退堂鼓、 打哈哈、围脖儿„„
稳定性≠一层不变
• 走: • 《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 疾趋曰走”。 • 《韩非子· 五蠹》:“兔走触株,折颈 而死” 。 • 基本词汇的变化方式是渐变的。
2018年10月19日星期 五
李必超课件
• 很强的构词能力 • 所有的基本词汇都具有很 强的构词能力吗?
2018年10月19日星期 五
[道]有16个义项,是广义性的一种 表现:道路。水流通行的途径。方向; 方法;道理。道德。学术或宗教的思想 体系。道教的。某些迷信组织……
2018年10月19日星期 五
•
李必超课件
(二)一般词汇
请找出“一般词汇”
关于林晓勇的爱情,有一个经典 场景, 叫做麦苗和韭菜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 当然是林,骑着自行车,带着长发飘飘 著白色 连衣裙的女主人公,林的爱人,经过大片大片 的麦田。女主人公喊道:“看,那么多韭菜。” 男主人公回头一笑,“傻瓜,那是麦 苗。”“不,不,就是韭菜。”“好,好,是韭菜, 是韭菜。”
李必超课件
• 碴儿/北东冀 • 饽饽/北东冀胶 胶赣 • 餷/北东冀兰中 胶晋中 • 甭/北东冀晋中闽吴 冀胶晋闽 • 不赖/北东冀江胶晋中吴 江胶晋兰西中吴
2018年10月19日星期 五
拆兑/北东冀 不善/北东冀
吵吵/北东冀
语文--正确使用词语

熟语误用原因分析: 熟语误用原因分析:
1、望文生义 、
例二】 李明久假不归 无心工作, 久假不归, 【例二】 李明久假不归,无心工作,受 到厂长的严厉批评。 到厂长的严厉批评。 错误意义:请了很久的假,没有回来。 错误意义:请了很久的假,没有回来。 正确意义: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正确意义: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正确使用: 正确使用: 图书馆对借书期限作了明确 规定, 规定,对久假不归者给予罚款处 理。
2009年江西卷 2009年江西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 的一组( C ) 每年三月,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 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_______。 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_______学习外语呢 学习外语呢? 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 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 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 受损。 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 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 国事 况且 荣誉
高考 真题
2009年山东卷 2009年山东卷
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 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 的一组是( 的一组是( C ) 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 ______很深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很深。他 动情地说: 这次抗震救灾, 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 我对人民的爱。 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 该市______原有资源, ______原有资源 中,该市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 开发为重 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 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显得 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显得 犀利有余, 犀利有余, 老练不够。 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PPT《成语填空题》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成语填空题的语境分析法
(1)找出关键句。 这里的关键句是指与需填入的成语距离最近, 联系最紧密的句子。 一般而言,这些句子暗含了对成语的解释说明。
成语填空题的语境分析法
(2)分析语境,确定关键信息。 首先对空缺处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句 中的信息点,然后分析其含义,再将此含义缩减为对应 的词语。
中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所以第二空可填 入“字里行间”。
“字里行间”意思是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 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解析】 第三空,根据前文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
字的评价可知,颜真卿的性格比较刚健,有骨气, 可填入“铮铮铁骨”。
“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 的骨气。
【解析】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 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
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犹 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 有如箭锋耀其精神。
【解析】 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雄浑
气势。 “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
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 卿的字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 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 的性格特点。
语言 文字 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务劳动带来秩序感。秩序感是自我管控的一种 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周边事物建设有 机联系。人都有天生的内在秩序感,中小学生参与家 务劳动的过程亦包含“秩序”的要素。当两者同频共 振、__________ 时,中小学生的内在秩序感会得到进 一步的维护和巩固,从而促进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 形成。
成语填空题的语境分析法
高三语文总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教学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层级为E级,考试重点为成语)考情梳理考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考情提要江苏卷常设考点。
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近年来多采取设定语境、提供近义词,要求选用词语或成语的形式。
2010年及以前,均为给出四个句子,要求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句中成语使用的正误的题型;2012年命题材料改为一段话,要求根据语境从几组近义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入语段的空缺处;2013年仍然采用了选填近义成语的模式,但材料由一个语段变为三个独立的句子。
2015年与2014年、2012年材料形式相同,考查内容同为“词语+成语”,将成语与词语混合设题,试题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从总体上看,江苏卷对词语运用的考查,内容稳定,题型在变。
复习重点词语包括实词、虚词和成语。
实词复习重点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方法是积累和辨析近义词。
成语的复习重点在准确把握成语的来源、本义、引申义以及使用的对象、褒贬色彩等。
难点在对语境变化的把握,对近义词细微差别作辨识和选择。
能力突破解答词语题,应注重训练下列能力:①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②对词语适用对象的准确把握;③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感情色彩的准确体悟和判断;④辨识近义词的迥异和微别。
借助本书《附录》作积累,通过“对点攻关”“单元集训”锻炼和提升辨析能力。
考点1 正确使用成语教学目标:1.学习成语的辨析方法,掌握成语使用的方法与思路。
2.准确掌握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3.细致了解成语语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用的对象、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特定指向;4.辨析成语同语境之间的语法搭配、感情色彩、整体语义等方面的协调问题;5.学习重点常见成语的使用,考查重点是辨析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学习难点:1.容易误解词义、色彩和范围的成语;2.了解成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
命题思路:常用成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和结合语境的正确使用是重点。
考点精讲:根据考试大纲,词语部分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E(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成语)

B “化装”和“化妆”,前者强调身 份或者形象的改变,其结果是“隐藏”自 己;后者则仅仅是为了美化自身,主要是 容貌的打扮,结果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 自身。 ①迟疑和迟钝, ②演练和演示, ③懊悔和懊恼, ④浮躁和急躁
4、区分个体和集体 (或具体与概括)
这一角度主要针对名词近义词,看起来 没有区别的一些近义词,意义差异并不大, 但有的表示个体或具体概念,有的表示集体 或抽象概念,表示个体或具体的概念一般可 数,表示集体或者抽象的概念往往不可数。 A “人”和“人口”,“人”可以数, 是个体概念,而“人口”是集体概念,不 可数。 ①书和书本,②车和车辆, ③纸和纸张,④书和书籍
B “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 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这个 人小气”,文学语言往往写成“这个人 吝啬”。在选用近义词时,从是否有文 学色彩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也是一条 思路。 ①吓唬和恐吓,②开刀和手术,③兄弟和 昆仲(伯仲),④想念、思念和眷念
“退化”和“蜕化”
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如,“这种动物的耳朵已经退化了。” 蜕化:(1)指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 如“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 (2)指人的品行变质、腐化堕落。如“蜕化变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 D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 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 巴斯白山羊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 大街小巷,_______想起许多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 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它使词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 “挑剔性”,使用时带有了某种色彩。这 种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教案

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备考必读【考点明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A【考点解读】高考《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中的“成语”改为“熟语”,从而扩大了词语考查的范围。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般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语、熟语的语境义;另外,还包括准确把握和调配词的感情色彩。
正确使用词语,在高考中包括这样几点:(1) 辨析同义词。
(2) 正确使用虚词。
(3) 辨析成语(熟语)的使用情况。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词义、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的使用范围、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知识;关于成语(熟语)的意义、特点、结构、出处等知识;此外,还应该了解虚词及短语(熟语)的有关知识。
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同义词、近义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的选项;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解释词语语境义;在病句修改题中修改用错了的词语等。
【考情分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在前些年中,基本上是近义词辨析与成语并行考查,“缺一不可”,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高考试卷结构的变化,近义词辨析(以虚词、实词为主)的考查渐渐处于次要地位,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近义词辨析的比重逐渐降低,而成语(包括熟语)的考查依然是“必考”的内容,几乎所有的试卷中都有涉及。
【复习指津】一、实词的使用正确使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
理解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词语本身的意义,即词义;二是辨析近义词。
(一) 词义词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对词义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能进行交际、阅读和写作,所以掌握词义很重要。
1. 了解词义和字义的关系。
词义以语素意义为基础,但不等于字义。
在合成词里,字义只是理解词义的基础与线索,有些词是语素义的相加,而有些词则不可照字面意义机械理解,望文生义。
2. 了解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词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意思,叫本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正确使用词语二成语一、考点总结成语运用题的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二、复习注意1.高度重视积累。
2.确切掌握意义。
3.仔细辨析差异。
4.巧扣语境选用。
三、考查重点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教程》62页第2题A项)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62页第1题B项)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4.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例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5.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例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67页第17题D项)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例如: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63页第4题C项)7.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例如:判断下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8.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例如: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9.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例如: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10.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62页第1题C项)11.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62页第1题)12.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例如: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四、方法总结:记住下列易错易混的成语(一)经常被误用的成语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常误用为贬指。
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来形容“缺心眼儿”,贬义词。
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巧夺天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超过了自然,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鬼斧神工则用来形容人的技艺和自然的杰出创造均可。
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
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
与“景物”无关。
24.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
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
另有“举案齐眉”。
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
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
易理解相反。
29.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
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罪不当诛)3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安之若素: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
易误指吞吞吐吐。
35.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
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
37.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
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二)易混淆的成语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贬义。
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
8.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
形容态度镇定。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10.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11.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一发而不可收: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
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三)近义成语辨析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2.如虎添翼为虎作伥: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
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3.养痈遗患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
4.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5.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前者是褒义词,指“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后者是贬义词,形容“做事无法无天”。
6.迫不及待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
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则形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
7.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
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
8.披肝沥胆肝胆相照:二者都有“坦诚”意。
但前者用于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后者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
9.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二者都表示“表面关系不错,实际有两条心”之意。
但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后者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
10.另眼相看刮目相看: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
但前者是作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是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11.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二者都指“用空想安慰自己”;但前者表示虽有空想但无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
12.色厉内茬外强中干:二者都指“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但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
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
13.滥竽充数鱼目混珠:二者都有“以假充真”之意。
但前者还可以表示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
后者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
14.川流不息络绎不绝:二者都可以表示“行人、车马、船只来往频繁”。
但前者表示往同一方向,后者能表示往不同的方向。
15.涣然冰释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化为泡影:四个成语都表示“消失”,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具体事物或念头”、“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
16 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两词均指“看见就像没有看到一样”。
但前者偏重于“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后者偏重于“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
17.参差不齐良莠不齐:二者都指“不整齐”。
用于人,前者指水平不一,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别。
用于物,前者指高低长短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18.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二者都有可指“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后者还可能指东西突然无故丢失。
19.步履维艰寸步难行:二者都有可指“行走十分困难”。
便前者一般只用于有病的人或老年人,而后者还可以比喻处境困难。
20.饱经沧桑饱经风霜:二者都可指阅历深。
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后者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
21.耳闻目睹耳濡目染:二者都有“耳听眼看”的意思。
但前者强调亲自看到亲自听到,突出其真实性。
后者则强调经常看到听到并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影响。
22.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二者都有“彼此相反”之意。
但前者指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后者指人的行为和目的相反。
23.不堪设想不可思议:二者都有“不能想像”之意。
但前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适用于奇妙深奥的或不可理解的事情、道理。
24.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二者都指随口乱说。
但前者语意较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后者语意较轻,指说话不假思索或漫无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