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学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使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成语。

2. 难点: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灵活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相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3.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语图片或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成语: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常用的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并让学生跟读、朗读。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一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用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游戏互动: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或成语填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成语。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成语的使用,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成语。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成语,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悟,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延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其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运用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教案一、导入:词语的考查形式主要是词语使用正误辨析。

词语使用正误辨析,是测试正确使用词语能力的重要项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近几年来,考查形式多以单独命题为主,有时也与成语及熟语的使用结合起来考查。

二、大纲要求及学习目标:《考试说明》中要求:能“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D级。

学习目标:1、词语的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与其他词语组合恰当,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

2、重点是对标点词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2、难点是能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给现代文词语错漏能加以发现、改正。

三、自主学习(结合《预习案》熟悉词语的方法。

)四、合作探究3—15五、精讲点拨对词语而言,不求理论意义上的完整,只从语言的实际运用出发,重视对思维操作的指导和实际练习。

1、实词的辨析。

主要考查同音异形词、近义词、同义词、多义词的辨析。

2、虚词的辨析。

主要涉及关联词和介词。

对关联词的考查主要是以一段文字选择恰当的关联词的形式出现,其立意是在考查考生对复句或句群中分句之间关系的理解情况,考的是分析能力。

有时也以判断几组关联词运用得是否恰当的形式出现,对介词的考查则主要是以判断介词的运用是否正确为主。

结合下发的学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师点拨方法要正确解答词语类试题,必须做到:(一)去同存异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近义词,它们都有共同的语素,比如“承载”和“装载”这一组近义词,,它们的共同语素就是“载”。

对于这一类词,我们在辨析时,就可以采用“去同存异”法。

辨析时,先将共同的语素“载”去掉,这叫“去同”,然后对“异”字进行组词或简易解释。

“承"字可组词为“承受(担)”,“装”字可组词为‘‘装货物(东西)”,这样,这两个词的区别也就呼之欲出了。

“承载”有承受物体重量的意思;“装载”有用运输工具装东西的意思。

当然,给这类词进行组词的时候,所组之词要尽可能的将这两组近义词区分开来。

例: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考情诊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直是高频考点。

近几年全国卷将词语放在阅读文段中考查,对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无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都考查的是根据语境填写成语,这既考查考生的成语积累量,也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准确把握词语使用对象和准确判断词语感彩与适用语境是词语考查的主要方面。

考点一成语填空近几年全国卷对成语的考查题型是客观题,而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第18题,全国甲卷、乙卷第17题均采用主观题考查成语填空。

此类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填写的成语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

该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的成语的储备量,对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情景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

成语填空题型新颖,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积累。

【词语选择】选词填空,多为近义词。

词语选择是传统题目,解题主要方法是在近义词中找出词语的“个性义”,对照语境作出最佳选择。

解题的原则就是:去同存异,关键有三步:一是找差异。

找出近义词的差异,也就是词语的“个性义”;也就是说两个词语有共性,在共性之下,我们再来找他们的个性;个性义是广泛的,除自身带有的特殊意思上有差别外,还有语义轻重、感彩、使用对象、词语语法属性等方面的不同。

二是看语境。

结合“个性义”根据语境做最恰当的选择。

三是用排除。

运用传统的排除法,通过确定已经明确选择的某几个词语,再来综合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可以避免某一个词语拿不定主意时的窘境。

1.个性义是选择的根本。

法制/法治法制:法制制度。

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反思/反省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省,有“悔悟”义。

妨碍/妨害妨碍:侧重于指造成一定障碍。

妨害:侧重于指有损害。

每时每刻无时无刻由于此二词都有“时刻”二字,一些粗心的人便容易混淆它们。

其实,它们意思完全相反:“每时每刻”讲“时刻”都有,多用于肯定句;“无时无刻”讲“时刻”都无,多用于否定句。

2014年高考语言知识专题正确使用成语学案

2014年高考语言知识专题正确使用成语学案

2014年高考语言知识专题正确使用成语学案高考研究2014-04-04 2020语言知识专题正确使用成语(熟语)【考纲解读】2014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D,表达应用。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

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

对成语的考查,侧重点是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和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的能力。

近几年的考查方式基本上都是判断选择的形式。

题型一:选择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题型二:运用近义成语填空。

【经典探赜】1.(2014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答案】D【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掌握成语的数量和对成语准确理解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语境并据此确定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的能力。

本题选用了常见常用的成语,提供的语言环境比较通俗浅显,为答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依据。

A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

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出自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C项,“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学案1正确使用成语(一)资料

学案1正确使用成语(一)资料

B.苏轼的《水调歌头》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
化典入词的范例。 C.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 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史上最严交规”颁布后,交通事故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 大意。 解析:A“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 带宾语。B“信手拈来”不能带宾语。C“方兴未艾”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 展。使用正确。D“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不能错误地理解成“渐渐下
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环保新生活。尤 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调来的局长。 D.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让我估量这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 一筹,与《儒林外史》相较,则是并驾齐驱。 解析:A“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多用于贬义 场合。此处褒贬失当。B“雨后春笋”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 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可见该成语主要用于褒义。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 大量建造“垃圾食品厂”的事情,显然不能用“雨后春笋”来修饰,此处可以考 虑改用“源源不断”之类的词语作修饰语。C“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 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含贬义。D“并驾齐驱”意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 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使用正确。注意此处容易错用“半斤 八两”,使感情色彩不协调。
消除成语使用褒贬误用4法 ①确定语境的感情色彩。②明确成语的感情色彩。③确认成语与
句子的感情色彩是否吻合。④整体把握表达中心,注意排除贬词褒用
或褒词贬用的特定语言环境。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词海泛舟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学案、教案)

词海泛舟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学案、教案)

词海泛舟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学案、教案)教案章节一:成语的定义与特点1.1 成语的定义1.2 成语的特点1.3 成语的来源1.4 成语的使用场合与对象教案章节二:成语的分类与结构2.1 成语的分类2.2 成语的结构2.3 成语的词性2.4 成语的词义关系教案章节三:成语的正确使用3.1 成语的语义搭配3.2 成语的感情色彩3.3 成语的固定搭配3.4 成语的语义限制教案章节四:常见成语错误使用分析4.1 成语的误用4.2 成语的滥用4.3 成语的望文生义4.4 成语的褒贬误用教案章节五:成语的应用与实践5.1 成语的口头运用5.2 成语的书面运用5.3 成语在文段中的应用5.4 成语的实际运用案例分析教案章节六:成语的积累与记忆6.1 成语的积累方法6.2 成语的记忆技巧6.3 成语的联想记忆法6.4 成语的词根词缀记忆法教案章节七:成语的辨析与练习7.1 成语的辨析方法7.2 成语的近义词辨析7.3 成语的反义词辨析7.4 成语的练习题设计与解析教案章节八:成语的文化内涵与故事背景8.1 成语的文化内涵8.2 成语的来源故事8.3 成语的历史背景8.4 成语的文化价值教案章节九:成语的实战演练与拓展9.1 成语的应用练习9.2 成语的填空练习9.3 成语的改错练习9.4 成语的拓展阅读与讨论教案章节十:成语的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成语教学的评估标准10.2 成语教学的反馈方法10.3 学语学习的自我评估10.4 教师对成语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教案章节十一:成语游戏与趣味练习11.1 成语接龙游戏11.2 成语猜谜游戏11.3 成语趣味填空11.4 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教案章节十二: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12.1 成语在网络用语中的运用12.2 成语在广告语中的创意运用12.3 成语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例析12.4 成语在日常交流中的得体使用教案章节十三:成语与文学典故13.1 成语中的诗词典故13.2 成语中的历史典故13.3 成语与成语故事的关系13.4 成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教案章节十四:跨文化视角下的成语14.1 成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使用14.2 成语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诠释14.3 成语的翻译与跨文化适应14.4 成语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传播教案章节十五:总结与复习15.1 成语学习总结15.2 成语误用的常见情况回顾15.3 重点成语的复习与巩固15.4 成语学习计划与后续学习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成语的定义、特点、分类与结构。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

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教案0913 2200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教师版(四)课前预习:了解高考考查的成语类型,掌握本学案涉及的所有成语,适当拓展。

一,巧设迁移(学生主持)二,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能辨析出成语常见的五种误用形式。

2小组通过讨论交流,能准确澄清该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方法,并能灵活掌握运用。

3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成语,展示个人学识。

三,自主探究:要求:结合下列例题总结成语的误用类型并归纳其做题方法例1:那位大师在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兴之所至,上下其手。

误用类型:望文生义,“上下其手”意思是,比喻玩弄手段,串通作弊。

易混:沆瀣一气(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例2: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误用类型:不合语境。

“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

易混: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例3: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误用类型:褒贬失当。

前后矛盾。

例4: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误用类型:对象误用。

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后常用来称美女,不用于“各种花卉”。

还有“浩如烟海”和“豆蔻年华”等例5:多穗高粱成熟期参差不齐,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不齐,不能指时间的早晚。

误用类型:对象误用易混:良莠不齐例6:当身着蓝色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全场一片欢呼声。

大家挥舞着鲜花和国旗,100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手拿红丝巾在一旁手不停挥。

误用类型:不合语境。

“手不停挥”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根据语境,应用“载歌载舞”。

例7: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词海泛舟,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学案、教案)

词海泛舟,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学案、教案)

词海泛舟,慧眼识珠——正确使用成语(学案、教案)第一章:成语概述1.1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1.2 成语的来源与结构1.3 成语的应用与价值第二章:成语的分类与辨别2.1 成语的分类2.2 成语的辨别方法2.3 常见成语误用举例第三章:成语的正确运用3.1 成语的语境匹配3.2 成语的词义辨析3.3 成语的搭配与运用技巧第四章:成语典故与成语故事4.1 成语典故的来源与意义4.2 成语故事的选取与讲述4.3 典故与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成语游戏与练习5.1 成语游戏的设计与实施5.2 成语练习的编写与反馈5.3 游戏与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第六章:成语的拓展与迁移6.1 成语的拓展方法6.2 成语的迁移与应用6.3 拓展与迁移在教学中的实践第七章:成语与文化7.1 成语与文化背景7.2 成语与传统文化7.3 文化与成语教学的融合第八章:成语的教学评估与反馈8.1 成语教学评估的方法与工具8.2 学语学习的评价标准8.3 教学反馈与调整策略第九章:成语教学案例分析9.1 成语教学的成功案例9.2 成语教学的困难与解决办法9.3 案例分析与教学启示第十章:成语教学的创新发展10.1 成语教学的创新理念10.2 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整合10.3 成语教学的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成语概述二、成语的分类与辨别三、成语的正确运用补充说明:强调成语使用的语境匹配,解释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提供成语的常见搭配和运用实例,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成语。

四、成语典故与成语故事补充说明:详细介绍成语典故的来源,解释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或文化内涵,提供选取和讲述成语故事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成语故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成语游戏与练习补充说明:介绍不同类型的成语游戏及其设计与实施方法,提供编写成语练习的策略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方法。

六、成语的拓展与迁移补充说明:探讨如何通过联想、类比、同义词辨析等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成语词汇,以及如何将成语知识迁移到写作、阅读等实际应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正确使用词语(成语)课前欢乐时光------成语之最最吝啬的人— 最便宜的东西— 最孤独的人—最长的寿命— 最遥远的地方— 最有份量的话— 最荒凉的地方— 最好的箭术— 成语字形积累 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直接了当( ) 换然一新( ) 道貌暗然( ) 既往不究( ) 别出心裁( ) 礼上往来( ) 陨身不恤( ) 震聋发聩( ) 铤而走险( ) 趋之若骛( ) 按步就车( ) 色厉内茬( ) 如火如茶( ) 因地治宜( ) 推心至腹( ) 纷至踏来( ) 原形必露( ) 谈笑风声( ) 委屈求全( ) 金壁辉煌( )一、学习目标 1.对成语使用常见错误进行归类,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及解题能力。

2.学会正确使用成语方法。

重点 成语使用常见错误归类、分析,训练解题能力。

难点 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

二、成语1、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①古代寓言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②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 乐不思蜀 ③诗文语句 老骥伏枥 万马齐喑 ④口头俗语 一言为定 三教九流三、点击误区——成语误用类型;方法探究——分析把握成语的解题技巧【示例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春暖花开,冰雪融化,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 、当我们深刻反思整个三鹿奶粉事件时,有必要好好思考,三鹿集团究竟鹿死谁手,它是为谁而亡,这也许正是现在我们反思三鹿奶粉事件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C 、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D 、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示例2】: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②李晓刚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痛。

探究归纳:成语设误类型(一)方法: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仅从词语的字面意思去生硬的理解,对成语的流源及引申意比喻意不了解,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示例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B 、湛蓝色的密歇根湖,一望无垠,浩如烟海。

据说她的面积有两个半台湾那么大。

C 、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D 、呼和浩特市近日对全市驾校教练员进行了考试,考试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有40%的教练员不合格。

探究归纳:成语设误类型(二) 总结方法:【示例4】 ①刚一起跑,高三(7)班的刘鹏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②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③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发挥。

探究归纳:成语设误类型(三) 总结方法:【示例5】下列成语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南太平洋岛萨摩亚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萨摩亚红十字会官员罗斯玛丽·诺斯说,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确保灾民有洁净的饮水和令人满意的卫生设施。

B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C 、有消息称,“达芬”是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效药。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购买储备了大量“达芬”,以备不时之需。

D 、在9月22日举行的民盟2010中国城市文化论坛上,梁晓声、陈忱等专家、学者纷纷抛出真知灼见的建议。

探究归纳:成语设误类型(四) 总结方法:补充这类词语误用较为常见,如:劳苦大众民不聊生广大灾民哀鸿遍野百姓生灵涂炭目前当务之急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一天天地日臻完善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众多的莘莘学子寒舍真是蓬筚生辉妄自菲薄自己等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忍俊不禁地笑起来真知灼见的意见正方兴未艾期期艾艾的神情浑身遍体鳞伤值得可歌可泣独自孑然一身三令五申的强调难言之隐的苦衷说的言不由衷【示例6】: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在传统文化继承上,我们不能抱残守缺,应该积极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光彩。

探究归纳:成语设误类型(五)总结方法:【示例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别担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B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人们在追思启功先生时,不仅敬佩他的书画功力,更敬佩阿德高尚人格,他不仅是文化界的泰山北斗,更是一位谦谦君子。

探究归纳:成语设误类型(六)总结方法:补充谦辞(只能自己说自己)蓬荜生辉、敝帚自珍、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无功受禄、敬谢不敏、信笔涂鸦、一孔之见、才疏学浅、德薄才疏、挂一漏万、不情之请、姑妄言之、笨鸟先飞、一枝之栖、望尘莫及、不足挂齿、雕虫小技、东涂西抹、班门弄斧、聊表寸心、洗耳恭听姑妄言之敬辞(自己说别人或者说对方)高抬贵手、不吝赐教、鼎力相助、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率先垂范、虚怀若谷、虚左以待反思总结真题检测1.(10年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2. (10年江苏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 (10年陕西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4.(10年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人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有份量的话—一言九鼎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21.接-截22.换-焕23.暗-岸24.究-咎26.上-尚27.陨-殒28.震-振30骛-鹜31.步-部32茬-荏33.茶-荼34.治-制35.至-置36.踏-沓37.必-毕38.声-生39.屈-曲40.壁-碧导入:正确使用成语是近十年高考一直考查的内容,且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Ⅰ卷,命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辨别能力。

要想提高解题正确率,当然须以熟练掌握大量常用成语为基础,但汉语成语面广量大,完全掌握确非易事。

因此要我们对此类题型作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就可以发现命题者对错误选项的设置(以下简称“设误”)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考生能够依据命题者的设误,从中摸索出一定的解题技巧,解题时就可大大提高得分效率。

【示例1】解析:C项“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添一句话。

此处合适。

A 项“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

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属于望文生义;、B 项“鹿死谁手”,原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

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D 项“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用于此处,即属于望文生义。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示例2】解析:“差强人意”中的“差”是“稍微”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①句中却把它理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使用错误。

“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的意思,整个成语指“文章不用涂改就写成”,而②句却把它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而用错。

探究归纳:成语设误类型(一)、望文生义方法:晓词义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

仔细辨析引申意比喻意【示例3】解析: A 项“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语意不符合;B项“浩如烟海”,形容书籍、文献、资料等数量繁多,极其丰富,这里对象用错;C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