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耕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壤耕作的过程和实施措施。
2. 种子、土壤、农具等实物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土壤耕作的重要性。
可能的问题如下:- 为什么土壤耕作对农作物生长很重要?- 你们了解哪些土壤耕作的方法?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土壤耕作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措施,包括:- 松土:通过犁地或耙地,把土壤锄松。
- 施肥:给土壤添加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 除草:清除田地中的杂草,减少对农作物的竞争。
- 灌溉:给植物适量供水,保持土壤湿润。
3. 观察实践(20分钟)准备好种子、土壤和农具,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
每个小组依次完成以下步骤:- 选取一块土壤较硬的地方,用犁地或耙地松土。
- 在松土的地方撒上适量的肥料。
- 在同一块土壤上种植相同的种子,然后轻轻覆盖土壤。
- 给种子进行适量的浇水。
4. 回顾与总结(10分钟)- 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知识做对比。
- 总结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和影响。
五、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农民或农艺专家来学校,给学生讲解更多关于土壤耕作的知识。
- 学生可通过采访农民、观察农田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土壤耕作的实际应用。
六、作业:请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的土地上,选择一个小区域进行土壤耕作实践。
他们需要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七、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土壤耕作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耕作的知识和技能。
大班社会活动关于耕种教案40篇

大班社会活动关于耕种教案40篇教案1:认识农田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农田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一:农田观察1.带领孩子们到校园附近的农田进行观察。
2.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农田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进行记录。
3.引导孩子们思考农田的作用,为什么我们需要农田。
活动二:种植小实验1.准备一些小花盆和土壤。
2.将一部分土壤放入花盆中,让孩子们在上面播种一些常见蔬菜的种子,如小白菜、豌豆等。
3.在另外一些花盆中不放土壤,只放水,观察两组花盆的变化。
4.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土壤才能生长。
教案2:了解农具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常见的农具及其作用。
活动一:农具展示1.准备一些常见的农具,如锄头、耙子、镰刀等,并摆放在展示区。
2.让孩子们观察这些农具,询问他们对于这些农具的认识和作用。
活动二:模拟使用农具1.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塑料土块和小盆栽植物。
2.让孩子们轮流尝试使用不同的农具来锄草、松土等操作,并观察结果。
3.引导孩子们思考,不同的农具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为什么我们需要它们。
教案3:了解耕种过程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耕种的基本过程。
活动一:播种实验1.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小盆栽植物和种子。
2.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3.引导孩子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将种子撒入土壤中,然后浇水。
4.让孩子们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活动二:收割体验1.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不同蔬菜的收割时机,如叶菜类、根茎类等。
2.在教室内或校园内种植一些蔬菜,等待它们生长成熟。
3.安排孩子们一起体验收割的过程,并让他们品尝自己种植的蔬菜。
教案4:保护农田环境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认识保护农田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一:农药的使用1.引导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农田中使用的农药的作用和影响。
2.让孩子们模拟使用农药的过程,如喷洒农药在植物上。
3.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使用过多的农药会对农田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活动二:制作有机肥料1.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厨余垃圾和土壤。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6篇农耕劳动教育教案1【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河姆渡遗址1.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2.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3.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4.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5.过渡: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半坡遗址去看一看。
(二)半坡遗址1.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3.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三)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四)课堂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耕教育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农耕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 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农业工具使用方法和基本种植技术。
-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通过参与农耕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农业劳动者的敬意。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农耕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2. 农业生产各个环节3. 简单农业工具使用方法4. 基本种植技术5. 农耕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农耕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简单农业工具使用方法- 基本种植技术2. 教学难点:- 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 简单农业工具的使用技巧- 基本种植技术的掌握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耕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农业工具使用方法和基本种植技术。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农耕知识。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农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农耕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农耕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农耕的起源和发展。
3. 讲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包括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
4. 讲解简单农业工具使用方法和基本种植技术,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 组织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耕文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6.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农耕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耕作学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耕作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掌握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 理解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耕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耕作学的基本原理3. 耕作关键技术4. 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耕作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耕作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学术论文或教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耕作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章节:第二章耕地土壤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耕地土壤的特性和管理方法。
2. 掌握耕地土壤改良和保护技术。
3. 理解耕地土壤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耕地土壤的特性2. 耕地土壤的管理方法3. 耕地土壤改良和保护技术4. 耕地土壤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耕地土壤的特性,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耕地土壤的管理方法和改良保护技术。
3. 实践:安排实地考察,观察耕地土壤的实际情况。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学术论文或教材3. 实地考察所需工具和设备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耕地土壤管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章节:第三章种植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种植制度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不同种植制度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理解种植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种植制度的定义和分类2. 不同种植制度的特点和适用条件3. 种植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种植制度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不同种植制度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作物布局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作物布局。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1作物布局的含义2作物布局的意义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4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第二节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6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第三节作物布局设计1作物布局设计2作物布局研究法第四节我国的作物布局1粮食作物布局2经济作物布3果品蔬菜布局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
难点是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我省的作物布局。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等到.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2王立祥等.耕作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3吕文安.农业推广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4沈秀瑛.应用作物生态学.沈阳: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八、本章思考题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2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何异同?3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4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内容?5一个地区应该如何进行作物布局?6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对作物布局会产生哪些影响?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2学时)教学内容:1作物布局的含义2作物布局的意义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4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5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2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何异同?第二节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2学时)教学内容: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6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7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2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内容?第三节作物布局设计第四节我国的作物布局(2学时)教学内容:1作物布局设计2作物布局研究法3粮食作物布局4经济作物布5果品蔬菜布局6饲料绿肥作物布局7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一个地区应该如何进行作物布局?2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对作物布局会产生哪些影响?第三章种植方式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各种种植方式的效益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间混套作1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4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第二节复种1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复种效益原理3复种的条件4复种的农业技术第三节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1复种的类型与分析2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3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各种种植方式的效益原理。
难点是各种种植方式的效益原理。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目前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沈学年,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3浙江农业大学等.耕作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4西北农业大学.耕作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八、本章思考题1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2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国内间混套作发展的趋势。
4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5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6复种效益原理。
7复种的技术要求。
8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9世界复种发展的趋势。
10复种实施的条件。
第三章种植方式第一节间混套作(2学时)教学内容:1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4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5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2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国内间混套作发展的趋势。
4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5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第二节复种(2学时)教学内容:1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复种效益原理3复种的条件4复种的农业技术5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复种效益原理。
2复种的技术要求。
3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4世界复种发展的趋势。
5复种实施的条件。
第三节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2学时)教学内容:1复种的类型与分析2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3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5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复种的类型。
2间作主要类型。
3套作主要类型。
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
第四章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各种种养结合模式,了解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及庭院立体种养模式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1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2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第二节种养结合模式1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2田间立体种养模式第三节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1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2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第四节庭院立体种养模式1庭院立体种养的特点2庭院立体种养的前景3庭院立体养殖模式4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目前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周玉振等.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刘中柱等.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邹超正等.中国高功能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 4卢良恕等.中国立体农业模式.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卢良恕等.中国立体农业概论.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种养结合?为什么在种植制度上要强调种养结合?2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种养结合的模式。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旱地高效种植模式及技术。
4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小麦、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5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西瓜、棉、复种大豆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6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蟹萍立体种养技术。
7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鱼立体种养技术。
8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庭院产值3000元、效益2000元的种养形式和技术。
9庭院立体种植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10简单概括论述设计庭院高效种养的内部原理,说明多物种结构、多级质能循环的优势。
第四章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第一节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第二节种养结合模式(2学时)教学内容:1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2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3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4田间立体种养模式5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种养结合?为什么在种植制度上要强调种养结合?2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种养结合的模式。
第三节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第四节庭院立体种养模式(2学时)教学内容:1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2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3庭院立体种养的特点4庭院立体种养的前景5庭院立体养殖模式6庭院立体种植模式7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旱地高效种植模式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