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合集下载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个地区或⽣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个地区或⽣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地⽣产⼒为中⼼的⼀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积与⽐例。

6、复种:在同⼀⽥块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复种指数:⼀个地区或⽣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积与耕地⾯积的百分⽐,反应复种程度的⾼低。

8、熟制:⼀年内在同⼀块⽥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叫单作,是指在同⼀块⽥地上、在⼀个完整的⽣长期内只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10、间作:在同⼀⽥块上,于同⼀⽣长期内,成⾏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块⽥地上、在同⼀⽣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年内,于同⼀⽥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式。

14、边际效应:边⾏植株⽣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优势和边⾏劣势。

15、单⼀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优势:边⾏植株⽣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劣势:边⾏植株⽣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式的种植⽅式。

20、轮作:在同⼀块⽥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式的种植⽅式。

21、⼟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量作⽤于⼟壤,调整耕作层和地⾯状况,以调节⼟壤⽔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长发育创造适宜⼟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耕作学复习

耕作学复习

耕作学复习耕作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耕作学:又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土保持,土壤耕作和农田保护。

简答: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①通过合理匹配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 增产)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③科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①多熟种植:一地多作,一年数收②节水农业③保护土地④营养管理:综合植物营养管理⑤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⑥农制改革:混合农作制度及农作多样化战略⑦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精确农业3.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目标①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就须靠科技、教育。

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③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农村、农业)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第二章作物布局名词解释:作物布局:是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还包括秧田布局。

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即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范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

生产结构: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林、牧、副、渔各业种类与比例而言。

含义比作物布局宽。

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有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耕作学复习题一、耕作学的定义与意义耕作学是农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农田土壤的耕作管理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它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等方面。

二、土壤耕作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适时翻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翻耕,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

4.合理密植与间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作物栽培的要点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2.合理的播种密度: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5.适时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中耕等田间管理措施,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四、农田水利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灌溉水利: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排水水利:通过排水措施,排除农田中的积水,防止水分过多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3.水土保持:通过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对于学习耕作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耕作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耕作学主要研究农田的土壤管理、田间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土壤管理耕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管理。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的调节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土壤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耕作的方法可以分为机械耕作和人工耕作两种,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田间作业措施。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耕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例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和移栽、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耕作系统和其特点。

例如,传统的耕作系统包括旋耕、轮作和休耕等,而现代的耕作系统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不同的耕作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六、耕作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复习资料可以包括耕作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耕作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出现,为耕作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耕作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它包括农田建设、农田保护、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土地培肥等。

耕作学: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比例及其在农田上的分布(或作物结构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宏观、总体、管理概念)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这一原则要求:1)因地种植:2)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作物布局的原则1.需求原则,与市场有效对接2.生态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3.注重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4.可持续发展原则5 . 要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6. 技术可行性原则★作物生产适宜区划分的方法:主导因素法。

★四级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最适宜区所有环境条件都在最适范围适宜区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次适宜区个别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不适宜区大部分特别是关键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对物种遗传变异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作物生长的一种遗传习性。

依据作物对光照度不同要求,可将其分为喜光作物和耐阴作物。

典型的喜光作物如棉花、高粱、谷子等;比较耐阴的作物如黑麦、马铃薯、豌豆、生姜、荞麦、大豆等。

临界日长——是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日照和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和(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八种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与关系。

18、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19、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20、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2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22、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3、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4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2.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3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3. 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5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5)(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5. 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2)(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6.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1)增加光照叶面积(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5)增施肥料7. 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3)(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8. 翻耕的缺点是(3)(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4)翻埋杂草(5)加深耕层9. 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3)(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10. 农牧结合的关键是(1)(1)饲料(2)小麦(3)玉米(4)油菜(5)大麦11、与种植制度有关的水分指标不包括(4)(1)降水总量(1)地下水埋深(3)灌溉程度(4)土壤贮水量(5)湿润指数12、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3)(1)250mm (2)250—500mm,(3) 600—1000mm,(4)1000mm以上13、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3)(1)1.0以下 1.5以下(3) 1.5-4.0 (4)4.0以上14、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3)(1)玉米、水稻、甘薯(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3)水稻、玉米、小麦、甘薯(4)小麦、玉米、水稻、甘薯15、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4)(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碳循环(5)水分循环16、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3)(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1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3)(1)海南省(2)上海(3)浙江(4)江苏(5)四川18、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1)(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19、坡地耕作最宜(1)(1)横坡耕作(2)顺坡耕作(3)均可(4)逆向耕作20、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3)(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21、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3)(1)水稻(2)玉米(3)橡胶(4)高粱(5)马铃薯22、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2)(1)华南地区(2)长江中下游地区(3)四川盆地(4)江淮平原(5)西南高山地区2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1)(1)氮肥(2)磷肥(3)钾肥(4)有机肥(5)钙肥24、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3)(1) 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2)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3) 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4) 棉花、麻类、油料、烟叶、糖料(5) 棉花、油料、烟叶、麻类、糖料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4)(1)3个(2)6个(3)9个(4)12个(5)15个26、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5)(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2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1)增加光照叶面积(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5)增施肥料28、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的是(5)(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29、农牧结合的关键是(1)(1)饲料(2)小麦(3)玉米(4)油菜(5)大麦3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1)增加光照叶面积(2)延长光照时间(3)提高光合效率(4)增加叶日积(5)增施肥料31、翻耕的缺点是(3)(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4)翻埋杂草(5)加深耕层四、多项选择题1. 农业自然资源包括(1235)(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2. 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1234)(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3. 作物的水平结构包括(1235)(1)作物密度(2)种植行数(3)间距(4)株高(5)带宽4. 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1)科技投入(2)有机肥料(3)化肥(4)降水(5)灌溉5.耕作学的性质(14)(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基础科学(4)应用科学(5)人文科学6、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作物(1234)(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7、忌连作作物主要包括(123)(1)马铃薯(2)烟草(3)番茄(4)水稻(5)玉米8、烟草的主要产区在(24)(1)陕西(2)山东(3)新疆(4)贵州(5)黑龙江9、按照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235)(1)富氮作物(2)豆科作物(3)富碳耗氮作物(4)禾本科作物(5)半养地作物10、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235)(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11、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12345)(1)松嫩平原(2)太湖平原(3)江淮平原(4)洞庭湖平原(5)黄淮平原12、我国农业的问题包括(134)(1)人多耕地少(2)光热资源丰富(3)农村经济落后(4)地区差异大(5)劳动力丰富13、轮作换茬的作用(12345)(1) 调养地力(2) 减轻病虫危害(3) 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4)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5) 改善土壤化学性状14、忌连作作物有(345)(1)甜菜(2)西瓜(3)烟草(4)马玲薯(5)辣椒15、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1)科技投入(2)有机肥料(3)化肥(4)降水(5)灌水16、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1)耙地(2)中耕(3)镇压(4)起垄(5)作畦17、季节休闲包括(135)(1)冬闲(2)撂荒(3)夏闲(4)全年休闲(5)秋闲18、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135)(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5)混合型1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1345)(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5)热带作物20、单作也称为(234)(1)连作(2)纯种(3)清种(4)平作(5)休闲21、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1)耙地(2)中耕(3)镇压(3)起垄(5)作畦五、简答题1.少免耕的优点有哪些?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