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19页wor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08 年1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宏观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展多熟制、立体农业、耕地养护等方面的认识及决策能力,微观上能在一个生产单位制定合理的作物结构与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及其配套技术。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正确处理以用地与养地为核心的资源利用与养护的关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即土地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资源利用、产品增长和经济增值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教学上要做到:(1)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知识。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与种植制度有关的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复种多熟、间套作与立体农业、连作与轮作在理论上讲深讲透。(2)正确处理耕作制度外延的广度与深度。核心内容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处理好与外延的关系才能使核心内容具有坚实存在的基础和旺盛的活力。(3)完善与更新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耕作制度理

论体系包括集约用地、经济高效、多元养地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4)增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并能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改进种植模式组装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性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5)适当增加耕作制度的管理功能内容,如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种植业生产管理技术与耕作制度的优化设计,各级政府在宏观技术政策的采用等。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本课程共开设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12学时,实践教学一周。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农业生态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作物需求、生态适应性、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与保护,污染控制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

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

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

《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讨论和自学为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验实习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7.成绩评定:

(1)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计算方式:总分100分,其中:平时学习态度占10%;作业(包括实验报告)20%;期末考试(闭卷)占70%。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难点是耕作学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耕作学的任务及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教学内容:耕作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技术组装功能,宏观功能。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教学内容: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近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中国农业现状、水平。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中国耕作制度的基本特点。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战略目标:①集约农作。②经济高效。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2、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四节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教学内容:耕作学的性质。耕作学发展简况。学习耕作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二章资源辩识与耕作制度(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理解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正确掌握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的途径,难点是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构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教学内容: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二节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

教学内容: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意义。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方式。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各类农用地的潜力,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耕地生产潜力开发途径。

学时要求:0.5学时。

第三节不同资源组合与耕作制度类型

教学内容: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包括地貌类型区,东中西三带区以及五大农区类型区的耕作制度特点。

学时要求:0.5学时。

实验内容:耕作制度及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识别、评价(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