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础会计考试之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复式记账: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系统的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关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2.记账凭证:又称记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填制的凭证。
他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3.会计账户: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结果的载体。
4.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试记账方法。
5.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6.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8.结账:是指会计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结账,计算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做相应结转的工作。
9.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0.原始凭证: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证。
11.会计科目:是指对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
1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13.会计账簿:指由一定格式帐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
14.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凭证组织,账务组织,记账程序)15.试算平衡:是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规律,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
16.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实收实付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标准的一种制度。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1、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2、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3、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4、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据。
5、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6、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存货的计价方法。
一次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如下: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7、结账: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入下期或下年新账(期末余额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期初余额)8、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属于动态报表。
9、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
10、未达账项:未达账项是指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导致了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即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并已经登记入账,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含义是什么?在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该遵循哪些要求?1、会计要素确认的含义:会计要素的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列入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
确认主要解决某一个项目是否确认、如何确认和何时确认三个问题,它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最终确认。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自考)

名词解释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职能有多种,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会计内容和作用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变化着;但是从会计的本质来讲,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
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活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以货币表现得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会计目标:是指通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风险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出的合理设定.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货币计量: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定、计量和报告. 会计方法:指为了达到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的总称.会计核算:指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并通过编制报告使其成为有效地会计信息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复式记账:是一种将经济业务记录在账户中的方法。
会计循环:每一个会计期间所放生的经济业务。
都要通过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这三个环节周而复始的进行会计处理,将大量的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信息。
习惯上,将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这以会计核算程序称为会计循环。
会计要素:又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的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动资产: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或资产负债表起1年内表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以及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
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盈余公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概括地说就是各个会计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和资金运动,或者说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2.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3.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4.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和会计分析的方法。
5.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6.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7.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在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8.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
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9.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服务管理行为。
10.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11.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1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3.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吐血推荐)基础会计必考!

名词解释1. 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产生以货币为度量的财务信息,供各方面决策之用。
2. 账户: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所做的进一步分类。
3. 账簿:是由一定格式且相互联系的帐页所组成用来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记录、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簿籍(按用途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外表形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卡片式和磁性媒介质式账簿)。
4. 会计分录:是对每笔经纪业务应借记或应贷记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5.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纪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6. 会计报表:是企业对反映在各种账簿中的会计事项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7. 权责发生制(应计制):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
8. 收付实现制(现金制):以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
9. 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从而造成记账时间的不一致,一方已取得凭证登记入账,另一方因尚未取得凭证或者未办妥手续而没有登记入账的款项。
10.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运用复式记账原理,记录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11. 复式记账法:对于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做互联系的登记。
12. 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
13. 永续盘存制:是指按库存品品种、规格逐一设置库存品明细账,逐笔或逐日登记其收入、发出数量,并随时在账上反映出库存数量的一种核算方法。
14. 实地盘存制:是指期末通过实物盘点来确定库存品的数量,并据以计算出库存品成本或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15. 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凡是涉及明细账户的同一笔经济业务,应根据会计凭证,在登记相关的总分类账户的同时,按照相同的方向、相等的金额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3.会计核算职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4.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监督工作应发挥的作用,或它应有的功能。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5.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6.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特定单位。
7.持续经营:也称连续经营,假定会计主体将按照其现在的目标方针和形式持续地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其所持有的资产将会按照取得该资产的目的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其所承担的债务也会被按期偿付。
8.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假定相同的若干期间段,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提供会计主体的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9.货币计量:指会计采用一定的货币单位来计量与报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结果。
10.会计目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11.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事项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
12.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切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3.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
14.明晰性原则:也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明了清晰地反映出会计业务事项,以便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做出准确的理解、判断、分析和利用。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重点范围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利润:利润是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5.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也有人称其为“会计等式”、“会计方程式”,是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交易或者事项,都不会影响会计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数量等式。
会计恒等式分为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
6.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对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借、贷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7.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
8.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9.总分类账簿:总分类账簿,也称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一级会计科目设置的,用以分类登记全部交易或事项,提供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总括性核算资料的账簿。
10.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11.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即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年末)关于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是一张静态的报表。
)12.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会计考试之名词
解释
基础会计考试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3.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再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4.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5.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6.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7.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8.会计等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
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9.账户:就是在会计内容划分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按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以分门别类地记录和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
10.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1.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也是账户的名称。
12.复式记账法:就是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13.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14.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15.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16.普通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的日记账。
17.特种日记账:是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18.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19.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某—类经济业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20.结账:是在将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于会计期末按照规定的方法结算账目,包括结计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21.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双方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而造成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收到结算凭证从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22.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指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账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然后倒挤推算出本期发出数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23.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
核算方法。
24.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25.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26.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27.会计循环:就是按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28.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之为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由本期负担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
29.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应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为取得这些收入而支出的费用相互配比,并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0.谨慎性原则:亦称之为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必须谨慎从事,即只确认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
32.应计费用:是指那些在本期企业已经受益、但尚未支付款项的费用。
33.应计收入:是指本期已经实现而尚未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
34.损益表:又称利润表,它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35.递延账项:是指虽然已收入或已付出款项,但是尚无法确定为已经实现的收入或已发生的费用。
包括预付费用和预收收入。
36.坏账损失:坏账是指企业不能收回的账款,企业因此而发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
37.收付实现制:亦称实收实付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为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标准。
38.会计核算形式:也称会计核算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凭证和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
它是记账和产生会计信息的步骤和方法。
39.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是以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为特点的一种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
40.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形式,是以定期将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汇总,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
41.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是以先定期将一定期间内(如10天)所有的记账凭证汇总编制成汇总记账凭证,然后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
42.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43.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44.会计账簿:所谓会计账簿是由具有—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
45.虚账户:是指损益类账户,即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
该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在会计期末都应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均无余额,因而又称为“临时账户”。
46.实账户:是指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该类账户在会计期末结账后,通常都有余额。
这就是说这些余额必须结转下期,以便连续记录。
因此,又称为“永久账户”。
47.预提费用:是已经发生但尚未支付需要预先计入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