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案例100例共70页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法律案例(3篇)

国际贸易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中国某出口企业与俄罗斯某进口企业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由出口企业向进口企业出口一批价值100万美元的电子产品。

合同中明确了货物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条款。

出口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限内将货物装船,并通过船运公司向俄罗斯港口发送。

然而,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了暴风雨,导致货物受损。

出口企业立即通知了进口企业,并提供了受损货物的照片和相关证明文件。

进口企业在收到货物后,对受损情况进行了检查,并确认货物与出口企业提供的证明文件相符。

然而,进口企业以货物受损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出口企业遂向俄罗斯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进口企业支付货款并承担货物受损的赔偿责任。

二、争议焦点1. 货物损失的责任归属;2. 争议解决方式的适用;3. 货款支付的责任和义务。

三、法院判决俄罗斯法院审理后,作出如下判决:1. 货物损失的责任归属:法院认为,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不可抗力导致损失,卖方不负责任。

因此,货物损失的责任应由买方承担。

2. 争议解决方式的适用:合同中约定争议解决方式为仲裁,但双方在货物受损后未达成仲裁协议。

法院认为,根据CISG,争议解决方式应以合同约定为准。

因此,法院判决双方应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3. 货款支付的责任和义务:法院认为,由于货物损失的责任应由买方承担,出口企业有权要求进口企业支付货款。

同时,根据合同约定,进口企业应在货物到达后30日内支付货款。

因此,法院判决进口企业应支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国际贸易中的货物损失责任、争议解决方式以及货款支付等法律问题。

1. 货物损失责任:根据CISG,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不可抗力导致损失,卖方不负责任。

本案中,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暴风雨,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因此出口企业无需承担货物损失的责任。

2. 争议解决方式:合同中约定争议解决方式为仲裁,但双方在货物受损后未达成仲裁协议。

国际贸易法律真实案例(3篇)

国际贸易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某国际贸易公司(以下简称“原告”)被告:美国某进口商(以下简称“被告”)原告某国际贸易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主要业务为进出口贸易、代理出口等。

被告美国某进口商是一家从事机械设备进口的企业。

2018年,原告与被告达成一项机械设备进口合同,约定由原告向被告出口一批机械设备,总金额为100万美元。

根据合同约定,被告应在货物到达美国港口后30天内支付全部货款。

然而,货物到达美国港口后,被告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直至2019年5月仍未支付货款。

原告多次催收无果,遂将被告诉至我国某中级人民法院。

二、争议焦点1. 被告是否构成违约?2. 原告是否可以要求被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3. 原告能否要求被告承担违约金?三、法院判决1. 被告构成违约。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54条规定:“卖方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交付货物。

”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2. 原告可以要求被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被告违约,应向原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3. 原告可以要求被告承担违约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合同中约定,如被告逾期付款,应向原告支付5%的违约金。

因此,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国际贸易纠纷,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 违约责任。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被告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逾期付款利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本案中,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典型案例

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典型案例

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典型案例话说有个水果进口商,叫老钱,他一直想从遥远的水果盛产地A国进口一批超级新鲜美味的芒果。

老钱呢,就和A国的一个水果供应商,叫阿强,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买卖合同。

合同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芒果的品质得是一等品,个头要大,色泽要鲜亮,而且必须在某个特定日期之前运到老钱所在的港口。

结果呢,到了该收货的日子,货船是慢悠悠地来了。

老钱满心期待地跑去港口验货。

这一验,差点没把他气晕过去。

芒果的个头参差不齐,有好多小得可怜,就像发育不良似的。

色泽呢,也暗淡无光,看起来就像是放了很久的旧货。

老钱当时就火冒三丈,打电话给阿强说:“你这给我的是啥芒果啊?跟合同里写的完全不一样啊,你这不是坑我吗?”阿强却在电话那头装傻,说:“这就是我们最好的芒果啦,可能是运输途中有点小问题吧。

”老钱可不吃这一套,他可是按照合同办事的。

他拿出合同,指着那些条款说:“你看,你这明显违反了合同里关于品质的规定。

”老钱要求阿强要么换货,要么退钱。

但是阿强呢,开始耍赖,说换货成本太高,他没那么多钱,退钱更是不可能,还说老钱太挑剔了。

老钱没办法,就决定走法律程序。

这官司一打就是好几个月,老钱找了各种证据,像芒果的照片啊,检验报告之类的,证明阿强提供的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

最后法院判决老钱胜诉,阿强不仅要退还老钱的定金,还要赔偿老钱因为货物不合格而遭受的损失,像港口的仓储费啊,还有老钱本来可以把芒果卖出去赚的利润。

这个案例就告诉我们,在国际贸易买卖合同里,每一个条款都得清清楚楚,而且一旦对方违反合同,就得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不能被那些不诚信的供应商给坑了。

有一家中国的服装出口公司,老板是个时尚又精明的女士,叫李姐。

她的公司专门生产各种时尚的服装,然后出口到欧洲各国。

有一次,她和一个欧洲的大客户,杰克,签订了一份大合同。

合同里详细规定了服装的款式、颜色、面料,还有最重要的尺码。

因为欧洲人的身材和中国人不太一样,所以尺码方面得特别精准才行。

国际贸易真实法律案例(3篇)

国际贸易真实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美国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贸易制裁,其中涉及农产品,尤其是大豆。

这场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的大豆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案例将围绕中美大豆纠纷,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1. 贸易摩擦起因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美国国内产业。

随后,中国宣布对包括大豆在内的部分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此举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2. 大豆出口受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量大幅下降。

2018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大豆量仅为2017年的五分之一。

3. 法律诉讼随着贸易战的发展,美国大豆种植商和出口商纷纷将中国政府告上法庭,指控中国政府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三、法律分析1. 最惠国待遇原则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一个成员国给予另一个成员国的贸易优惠,必须无条件地给予所有其他成员国。

本案中,美国大豆种植商和出口商认为,中国政府在贸易战中给予其他国家的大豆进口优惠,而未给予美国,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

2. 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在贸易战中,中国政府采取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对进口的大豆征收高额关税。

美国大豆种植商和出口商认为,这些措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协定。

3. 贸易报复美国对中国的报复性关税措施,也被认为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相关规定。

美国大豆种植商和出口商认为,这些措施导致了美国大豆出口的严重下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四、判决结果1. 美国大豆种植商胜诉在多起诉讼中,美国大豆种植商和出口商获得了初步胜利。

美国法院判决中国政府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并要求中国政府给予美国大豆同等的贸易优惠。

2. 中国政府上诉中国政府不服一审判决,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在审理过程中,中美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一项和解协议。

国际贸易法法律案例(3篇)

国际贸易法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我国某公司与德国某公司(以下简称“德方”)于2015年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合同约定德方向我国公司出口一批机械设备,总价为1000万美元。

合同规定采用即期信用证支付方式,货物于2016年1月10日前装船,并规定货物必须符合我国国家标准。

合同签订后,我国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了信用证,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货款。

然而,在货物装船过程中,我国公司发现德方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

经我国公司多次与德方交涉,德方拒绝承认货物质量问题,并提出货物符合德国国家标准。

由于双方对货物质量存在争议,我国公司遂向我国某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二、仲裁庭审理过程1. 仲裁庭组成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我国某仲裁委员会在收到我国公司的仲裁申请后,依法组成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

其中,一名仲裁员由我国公司指定,一名仲裁员由德方指定,第三名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指定。

2. 当事人陈述与证据交换在仲裁庭审理过程中,我国公司向仲裁庭提交了以下证据:(1)国际贸易合同文本,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合法的贸易关系;(2)货物检验报告,证明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3)我国国家标准文本,证明我国对货物质量的要求;(4)我国公司向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的证明,证明我国公司已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货款。

德方则向仲裁庭提交了以下证据:(1)货物检验报告,证明货物质量符合德国国家标准;(2)德国国家标准文本,证明德国对货物质量的要求。

3. 仲裁庭调查与鉴定仲裁庭在审理过程中,对货物质量进行了调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货物质量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

4. 仲裁庭裁决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庭认为,德方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已构成违约。

因此,仲裁庭判决德方赔偿我国公司经济损失,包括货物损失、货款损失、仲裁费用等共计200万美元。

三、案例分析1. 国际贸易法在案件中的适用本案涉及国际贸易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多个法律问题。

国际贸易案例

国际贸易案例
•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 扩大?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技术而不是贸易造成了低技术工作的贬值, 不过仍有一定数量学者认为贸易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 问题:
• 1、试结合案例材料,谈谈你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理 解?
• 2、试分析全球性的收入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
案例三:中国电器走向世界,
• 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时,基本上是单一经济结构,橡胶出口占其出 口收入一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锡是其第二大出口,占全部 出口收入的10—20%。独立后,马来西亚继续投资初级产品出口,并 在制成品出口上进行投资。结果,其出口逐步多样化,保持了快速的 增长。
• 在非洲的象牙海岸,为维持其咖啡出口,加强了投资,同时,象牙海 岸还增加了对可可、木材和其他初级产品的投资,出口不断增长,国 内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 也有相反的例子。象牙海岸的邻居加纳在1957年独立时,大概是非洲 最富裕的国家。当时的加纳,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结构单
• 一,可可出口占其出口收入的60%。独立后,加纳将投资从出口基地 急转到进口替代产业。结果,到1980年,可可的出口量仅为1960年的 一半,而其他出口产品并没有弥补这一缺口。
案例一: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
•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石油大国,石油资源丰富,再其范围内,已探明的 石油储量为2615亿桶,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5.2%。沙特阿拉伯现共有8 座大型炼油厂,日提炼能力为158万桶,实际日产量约40万桶至150万 桶,其中60%左右供国内消费,其余供出口。
• 沙特阿拉伯经济结构单一,石油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对外贸 易在其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石油收入占其国家财政收入的60%--80% ,石油和石化产品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左右。进口中,机电设 备、食品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沙特利用 其丰厚的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进行了为期五年的 发展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沙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 一个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石油大国,而且成为中东最大的商品和承包劳 务市场,并拥有大量的海外资产。依靠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对外经 济援助数量可观,供给向全世界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700亿美元 的援助。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沙特阿拉伯深受国际市场石油价

国际贸易法律纠纷案例(3篇)

国际贸易法律纠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国际贸易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某国外供应商(以下简称“被告”)于2019年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由被告向原告供应一批货物。

合同约定货物质量标准为国际通用标准,并明确了违约责任。

合同签订后,原告按照约定支付了货款。

然而,在货物到达原告处后,原告发现货物质量严重不符合合同约定,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给原告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二、案件事实1. 原告与被告签订的《货物买卖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货物质量标准为国际通用标准,并规定了质量检验的时间和地点。

2. 货物到达原告处后,原告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货物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货物质量严重不符合合同约定,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货物存在材质问题,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2)部分货物存在尺寸偏差,超出合同约定的公差范围;(3)部分货物表面存在划痕、磨损等瑕疵。

3. 原告多次与被告沟通,要求被告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被告以各种理由拒绝承担责任。

4. 原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向我国某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三、争议焦点1. 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2. 被告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四、仲裁委员会裁决1. 关于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仲裁委员会认为,根据合同约定,货物质量标准为国际通用标准。

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2. 关于被告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仲裁委员会认为,被告作为供应商,应保证所供应的货物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由于被告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给原告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被告应承担违约责任。

五、裁决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如下:1. 被告赔偿原告因货物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人民币50万元;2. 被告承担仲裁费用人民币5万元。

六、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国际贸易法律纠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货物质量检验:在国际贸易中,货物质量检验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案中,原告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货物进行了检验,确保了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关于国际贸易法律案例(3篇)

关于国际贸易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国某贸易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国某外商(以下简称“乙外商”)于2010年10月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约定由甲公司向乙外商出口一批货物。

合同主要条款如下:1. 货物名称:某品牌手机;2. 数量:1000台;3. 价格:每台100美元,FOB价格;4. 装运时间:2010年12月;5. 目的港:乙国某港口;6. 支付方式:即期信用证。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的时间、数量、质量向乙外商交付了货物。

然而,乙外商在收到货物后,以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甲公司遂向我国某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外商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2. 乙外商是否构成违约。

三、法院判决1. 货物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公司提供的货物质量检测报告显示,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的标准。

乙外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货物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瑕疵。

但是,乙外商未能在合同约定的质量异议期内提出质量异议,且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货物质量严重不符合合同约定。

因此,法院认定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

2. 乙外商是否构成违约法院认为,乙外商在收到货物后,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支付期限内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53条的规定,买方应在收到货物后合理时间内支付货款。

本案中,乙外商未在合同约定的支付期限内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综上,法院判决乙外商支付甲公司货款及违约金。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中的货物质量、支付方式及违约责任等问题。

以下是对本案的详细分析:1. 货物质量在国际贸易中,货物质量是买卖双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案中,甲公司提供的货物质量检测报告显示,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

乙外商未能在合同约定的质量异议期内提出质量异议,且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货物质量严重不符合合同约定。

因此,法院认定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

2. 支付方式支付方式是国际贸易合同中的重要条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