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合集下载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一个人聪明与否,不但是集中在学业,还有九种智能评定一个人的成就。

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而非只侧重IQ。

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智能。

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

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首次介绍该理论时,提出有七种智能;后来在1995年提出第八种智能。

以后又提出第九种智能。

所以目前研究出来的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及存在智能。

简介如下:1.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

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文智能的职业。

对语文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等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

2.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数学家、税务人员、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

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3.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向导,猎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

多元智能理论解析

多元智能理论解析

多元智能理论解析人类的智能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以往智力测试只注重语言和逻辑能力,并未充分考虑到其他方面的智能,例如音乐、运动、人际交往等。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一种人的智能,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不是一个统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独立的智能组成。

加德纳在其理论中提出了八种主要的智能类型,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3.各类智能的特点与表现3.1言语-语言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这类人通常擅长于口头和书面表达,并具备较强的沟通和说服能力。

3.2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们分析问题、推理和解决逻辑谜题的能力。

这类人具备很强的数学、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喜欢思考和探索规律。

3.3空间-视觉智能空间-视觉智能是指人们理解和利用空间的能力,包括空间方向感、形状识别和图形推理。

这类人擅长于图像处理、平面设计和空间导航等领域。

3.4音乐-旋律智能音乐-旋律智能是指人们对音乐和旋律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这类人对音乐有较高的敏感度,善于演奏乐器、作曲和歌唱等。

3.5身体-动觉智能身体-动觉智能是指人们通过身体运动和手眼协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人具备很强的运动技巧和体力,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手工艺和舞蹈等活动。

3.6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人们理解和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

这类人善于观察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能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得体和善解人意。

3.7自省-内省智能自省-内省智能是指人们反思和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

这类人能够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并具备很强的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

3.8自然-观察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是指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这类人喜欢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对动植物、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较强的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些内容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整合人性的操作模式,足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

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

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

1983年,该理论首次提出时,有7种智能,后来在1995年又提出了第8种智能。

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

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指运用口语表达思想,或运用书面文字传达信息的能力。

语言智能高的人喜欢玩文字游戏、阅读、讨论以及写作;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

在学校里,语言智能高的学生表现出对语言、历史等类课程有很大兴趣。

语言智能高的人适合从事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职业。

2.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高的人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他们在学校学习时特别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等科学类的课程。

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适合从事数学家、税务人员、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等职业。

3.肢体运动智能肢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例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

肢体运动智能高的人喜欢在户外活动,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喜欢动手建造东西;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

肢体运作智能高的孩子总是跑跑跳跳,喜欢触摸环境中的物品,愿意做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等活动。

肢体运作智能高的人适合从事演员、舞者、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职业。

4.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把握九大智能培养天才宝宝

把握九大智能培养天才宝宝

把握九大智能培养天才宝宝!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了解到智能分为九种,不同的人在智能方面有所特长和不足。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全能的宝宝,并且希望能够了解到孩子的特长方面并且沿着孩子的特长方面让其有所发展。

让我们了解一下拥有特长智能的人更加适应什么样的工作。

1、语言智力--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记者、律师和作家经常表现出很好的语言能力。

2、逻辑智力--对因果关系的推理和思维能力。

科学家、会计和电脑程序员一般都有这种能力。

3、图画智力--或说为空间智力,这涉及到图画或想象思维,能精确地描述视觉和绘画。

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的这方面的能力较高。

4、音乐智力--这种智力能跟上音乐的节拍,唱准调和分辨不同音乐选集的不同。

音乐家、智慧家、作曲家的这方面能力高。

5、体能智力--个人身体活动智力能控制他们自己的运动。

这涉及的不仅是室外运动,而且也是室内活动,象缝纫和织地毯。

运动员、舞蹈家、手工艺者这方面的能力较高。

6、人格智力--这类人有回应他人、理解他人和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这种互动的人格智力是能从他人眼中看出来的天赋。

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的这种智力很好7、自我智力--这种人倾向沉思默想和能易于接近自己的感情。

有内在人格智力的人能自我反省和喜欢沉思默想神学家、心理学家为这方面的接触代表。

8、自然观察智力--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在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身上有重要的体现。

9、生存智力--陈述和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哲学家、天文学家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通过开发孩子们所有的智力,他们成为在生活的很多的成功者。

父母和幼儿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不同能力,有的孩子语言智力多点,有的孩子音乐多点--关键是。

家长朋友们,现在观察你们宝宝的特长智能,让宝宝优势得以发挥,弱势得以弥补,说不定下一个天才就是你的宝宝!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开展新生儿早教?怎样训练新生儿以及什么时侯训练新生儿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观的超越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自从1905来,传槐的鲁力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帚田。

传统的替力观认为,各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这种能力就就是不重要的。

这种智力测验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就是实施“一元化的教育”——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并且教师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所有的学生。

为了使学习的内容便于测量与具有最大范围的可比性,在学校里最受到重视的学科无疑就是与容易测量的语言、逻辑推理等智力相对应的学科,而与难以测量的智力相对应的学科,如艺术、体育等,在学校教育中就是无关紧要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教授将这种传统智力理论观照下的教育称为“惟一机会的教育”,认为“惟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就是读书的料”。

她认为智力并不就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这样,在加德纳瞧来,智力就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就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

由此,加德纳在当时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于(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人同时拥有七种基本智力,1998年与1999年她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与存在智力。

这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同时拥有以下九种基本智力。

1.言语/语言智力指的就是人对语言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

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报员都就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理智力指的就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能力。

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设计师都表现出很高的逻辑/数理智力。

3.视觉/空间有力指的就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多元智能8项

多元智能8项
8.人际智能:构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多元智能是由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一出生就具有多种智能,规纳起来至少有8项:
1.音乐智能:对音高、音调、节奏和地声调的敏感性。
2.语言智能: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表现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包括色彩、线条、形状、空间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
4.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能力。
5.肢体运动智能:是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6.内省智能:指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强项,知道自己需要的能力。
7.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解析

多元智能理论解析

多元智能理论解析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革命性的认知理论,该理论对传统智力测试只重视语言和数学智力的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力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学术能力,而是包括多种形式的智能表现,每个人都在多个智能领域具有独特的潜能和天赋,这种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知视角。

多元智能的七大类型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被分为七大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以及自我认知智能。

语言智能:指个体善于使用语言表达和理解意义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指个体善于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音乐智能:指个体对音乐的敏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指个体对空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指个体善于运用身体表达、控制和动态协调的能力。

人际智能:指个体善于理解他人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能力。

自我认知智能:指个体了解自己情感状态、能力和价值的能力。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在自己擅长的智力领域中有所作为。

在工作场所中,领导者也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智能类型进行合理分工和激励,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团队的协同效应。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还延伸到个人发展领域。

了解自己的多元智能类型,有助于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多元智能理论意义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拓宽了人们对智力的认知范围,打破了传统对智力的约束和框架,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

这一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智力和能力的认知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发展和进步。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颠覆了传统智力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促进了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学习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不再具备普适性。

因此,教育界开始关注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拓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

他认为智能不是一个单一的维度,人类拥有多种不同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分为了九大不同的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潜能,而不是仅仅注重智商的高低。

以往的教育系统过于强调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导致其他类型智能的发展受限。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学生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和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个体差异的认识和尊重,追求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优势更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他们擅长、喜欢的学科和领域可能并不相同。

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往往把所有学生都塞进同一个框架中,造成了学习的不适和失落感。

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潜能,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估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挖掘学生对某一智能的天赋和热爱,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比如,对于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元素来设计教学任务,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具有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术成绩的提升。

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多种智能的潜能,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多种方式开发他们的潜能和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观的超越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自从1905来,传槐的鲁力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帚田。

传统的替力观认为,各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这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人同时拥有七种基本智力,1998年和1999年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这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同时拥有以下九种基本智力。

1.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报员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能力。

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设计师都表现出很高的逻辑/数理智力。

3.视觉/空间有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是视觉/空间智力高的9.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哲学家、天文学家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加德纳认为,九种基本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

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

因此,智力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多元智力理沦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托。

评多元智力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_加德纳和斯腾伯格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一)、加德纳简介(刘志芹收集)加德纳(1943- )出生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斯克兰顿(Scranton)市,自幼热爱音乐特别是钢琴艺术,高中后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哈佛大学度过的。

加德纳是一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1972~2000年间任零点计划主任。

他获得过普林斯顿(Princeton)、麦克吉尔(McGill)及爱维(Tel Aviv)等大学的18个荣誉学位。

1981年因为在哈佛零点计划的工作而获得麦克阿瑟(Mac Arthur)奖。

他在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了约20本书,发表文章和书评约400篇。

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二)、多元智力理论产生渊源(杨丽琳收集)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不仅加德纳本人的有关著作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其他专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和论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关心理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占到了非常可观的比重。

1.历史上对传统智力测试的批判19世纪8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Galton)开创了对智力进行测量的先河。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为了鉴别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以让他们接受特殊的教育,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量表。

从此,智力测试便风靡美国乃至全世界。

然而,也正是从智力测试产生之日起,关于智力测试局限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人们对它的批判主要是针对智力测试的潜在理念即智力是一元的、是一种单一的整合的能力而提出的。

对智力单因素论的批判历来就有,加德纳虽不是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第一人,但他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使传统智力测试的若干局限性愈加突显。

2.加德纳本人的研究积累在首部著作《艺术和人的发展》(The Arts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73)中,加德纳指出皮亚杰的发展模式只适用于“最终导向科学思维的思维过程,其终极状态可以非常逻辑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他考察了创造性活动中认知过程的发展,开始着重探索伟大的艺术家的思维过程,并相继出版《艺术、智能与大脑: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等著作。

(三)、多元智力理论内涵(马赟收集)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①。

1、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5、身体—运动智力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最显着的例子是从事体操或表演艺术的人。

6、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内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等,这种智力尤为重要。

视其他几种智力.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的关注.2、是突出文化性.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力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3、突出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要素,而这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九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4加德纳把智力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科学心理学诞生至今,有关智力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两次转变:(1)20世纪上半叶,流派认为智力可以分解为元素,元素构成智力的结构。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智力研究。

信息加工学派认为,智力的单元应是主体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即时心理运算或操作。

该学派注重从具体的智力活动中动态地把握智力,但它只徘徊在智力的操作层面,不利于揭示智力的全貌。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分析了传统智力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他最早提出的智力成分理论虽然采取的是信息加工的立场,但在很多场合整合了因素分析的方法。

(一)三元智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对传统智力研究的挑战,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1985年)和《应用的智力》(1986年)两部专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的三元模式。

斯腾伯格通过对职业心理学家和普通人的调查认为,智力包括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智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能测验前两种能一书中集中阐述了成功智力理论的内容,赋予智力以新的含义:成功就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成的人生理想,而不是遥遥无期的空中楼阁;并且“成功”也不是伟人巨匠的专属,它同样属于那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位置的平凡人。

因此,成功智力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智力。

或者也可以说,若是脱离现实活动的成功来空谈智力则类似于纸上谈兵。

(三)、成功智力理论内涵(沈丽娟收集)“人生的成功,既不靠IQ,也不靠EQ,而是取决于您的成功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R.J.斯腾伯格(R.J.sternberg)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被《科学文摘》(ScienceDigest)评为全美前100位科学家之一。

斯腾伯格在研究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加工研究的方法,对人的复杂和多层面的智力结构进行了清晰和完整的描述。

早在获得的成功。

其次,斯腾伯格对成功智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三个关键所在。

分析性智力是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的智力,即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智力;创造性智力是找对问题的智力,即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的智力;实践性智力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智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智力。

这三个关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如斯指出的那样,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紧要。

再次,斯腾伯格对具有成功智力者画了一幅肖像。

他认为具有成功智力者有这20个特征:(1)能自我激励;(2)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3)知道什么时候应坚持;(4)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5)能将思想转变为行动;(6)以产品成IQ益显露。

这种理论和测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一味强调技术,看不到研究对象所处的整体文化背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只将智力制成标本剖裂地加以对待。

斯腾伯格出于这样的反思,明确指出,有人认为可以用测验或心理测量的方法来了解智力,这是最可笑的。

在斯腾伯格看来,传统的IQ测验以及在美国广为使用的一些标准化测验所能测量的只是内涵宽广、结构复杂的智力的极小一部分,也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

斯腾伯格将之称为“呆滞的智力”,它只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分数作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较少联系。

斯腾伯格反复强调必须超越“智商”,趋向“成功智力”。

二.注重以产品成果为导向。

斯腾伯格指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虽然关心过程,但他们最终关注的焦点仍在成果和产品上。

没有成果的过程就好比一辆外观设计精美却没有引擎的汽车,斯腾伯格以产品成果为导向来判断智力,这是完成了对IQ的又一纵深的超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末明言知识”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会有增长的缘故。

这种未明言知识来源于经验,它是一种以行为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