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的分类及措施方案

合集下载

建筑物防雷分类

建筑物防雷分类

建筑物防雷分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别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极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本规范附录一计算。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次/a,且小于或等于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次/a,且小于或等于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防雷建筑物的分类

防雷建筑物的分类

防雷建筑物的分类
防雷建筑物是指针对雷电天气对建筑物的损害进行特殊设计和加固的建筑物。

根据防雷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防雷雷电毁坏型建筑物:这类建筑物是在雷电频繁发生的地区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雷电对建筑物的毁坏。

它们采用特殊的建筑方法和材料,包括避雷针、避雷网、等离子体激发器等,以抵御雷电的攻击。

2.防雷电磁干扰型建筑物:这类建筑物一般建在电磁波干扰比较大的地区,如机场、天线塔附近等。

它们采用特殊的电磁屏蔽设计和材料,以避免雷电对室内电子设备的干扰。

3.防雷电击型建筑物:这类建筑物一般建在雷电频繁发生、高层建筑、山顶、海边等地。

它们采用避雷针、避雷网等防雷设施,以避免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保护建筑物安全。

4.防雷电地质灾害型建筑物:这类建筑物建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如山区、水库附近等。

它们采用避雷针、避雷网、防洪设施等,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总之,不同类型的防雷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上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以保证它们在不同的雷电天气和地质灾害中都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1 -。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

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摘要:一、防雷建筑分类1.一类建筑2.二类建筑3.三类建筑二、防雷建筑标准1.一类建筑防雷标准2.二类建筑防雷标准3.三类建筑防雷标准三、防雷建筑设计要点1.接闪器设计2.引下线设计3.接地装置设计四、防雷建筑施工与验收1.施工要求2.验收标准五、防雷建筑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2.维修保养3.应急预案正文: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物对于防雷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建筑物及人身安全,我国制定了防雷一类、二类、三类建筑标准。

以下将详细介绍各类建筑的防雷标准及设计要点。

一、防雷建筑分类1.一类建筑:指遇雷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物,如重要的国家级建筑物、大型公共建筑物等。

2.二类建筑:指遇雷击可能导致较严重后果的建筑物,如一般公共建筑物、工业建筑物等。

3.三类建筑:指遇雷击可能导致一般后果的建筑物,如住宅、农业建筑物等。

二、防雷建筑标准1.一类建筑防雷标准:应设置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接闪器应具有足够的截面积和耐压性能,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接地装置应满足接地电阻要求。

2.二类建筑防雷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性能要求可适当降低。

3.三类建筑防雷标准:建议设置简易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或采用避雷带等防雷措施。

三、防雷建筑设计要点1.接闪器设计:接闪器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面积和重要性进行选择,确保能在雷击时有效引导电流。

接闪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压性能。

2.引下线设计:引下线应选用耐腐蚀、导电性能好的材料,如铜、铝等。

引下线的长度、间距和固定方式应满足设计要求。

3.接地装置设计:接地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电阻,以确保雷击时能有效引导电流。

接地装置的形状、尺寸和材料应根据土壤条件和实际需求选用。

四、防雷建筑施工与验收1.施工要求:防雷设施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确保施工质量。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听起来好像是个枯燥的技术话题,但其实里面藏着不少有趣的内容。

想象一下,雷雨交加的夜晚,窗外的闪电像是在放烟花,真是壮观。

不过,咱们的房子可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享受”雷电的洗礼。

那可就麻烦了,可能要修房子,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所以,咱们得先了解一下建筑物防雷的分类,才能更好地保护咱的家。

咱们说说这个“防雷”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避免雷电的直接击中,咱们得做好一些防护措施。

防雷可以分为几大类,主要有一级、二级和三级。

听起来像是个分级考试,其实每一类都有它的特定应用。

比如,一级防雷主要适用于一些重要的建筑物,比如医院、学校和大型体育场。

你知道吧,这些地方人流密集,万一被雷电光顾,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再说说二级防雷,这类建筑物相对来说重要性稍低,比如普通的商业办公楼和一些大型商场。

想象一下,在购物中心买东西的时候,突然外面打雷,大家慌忙躲避。

虽然不至于严重影响,但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还是得做好防雷措施,避免雷电带来的影响。

三级防雷就更随意了,主要是针对一些小型建筑,比如住宅、车库之类的。

虽然这些地方也需要防护,但相对来说,不那么严格,雷电也不会太“青睐”这些地方。

然后,我们可以聊聊如何进行防雷。

比如,装置避雷针,这就像给房子戴上了一顶“安全帽”。

雷电来袭的时候,避雷针会引导雷电流向地下,而不是通过墙壁和窗户,真是个聪明的设计!现在有些新型避雷设备,还能与建筑物的外观相结合,既好看又实用,真是一举两得。

别忘了接地系统。

这就像给建筑物铺了一条“安全路”,雷电流经这条路进入地下,避免了对建筑物的直接冲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接地系统的重要性不亚于避雷针。

这俩搭档一起来,就能给你家的小窝提供双重保护。

想想,如果你家有了这些设备,雷电来了,房子就像穿上了铠甲,安全又安心。

在防雷方面,定期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车子得定期保养一样,避雷针和接地系统也要时不时“体检”。

细微的损坏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如何划分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如何划分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如何划分(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指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危险物质,遇电火花会引起爆炸,从而造成巨大破坏或人身伤亡的建筑物。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指对国家政治或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以及制造,使用和贮存爆炸危险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

包含以下: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2、国家级会堂、办公楼、档案馆、国际机场、大型展览馆、大型候车站、国际港口客运站、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和大型体育场馆;3、国家级计算机中心、通信枢纽、以及对国家意义重大的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4、制造、使用、存储危险爆炸物、包括露天气罐和油罐等可能引起爆炸并且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等;5、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06次的省、部级办公楼及其它重要的或者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6、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0.3次的住宅及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

以上所列出的建筑物都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这些地方的防雷级别非常高,需要重点做好防雷接地工作。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指需要防雷的除第一类、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以外需要防雷的建筑物。

主要是以下范围:1、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档案馆;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12次小于0.06次的部、省级办公楼及其他重要的或者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等于0.06次小于0.03次的住宅、公共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4、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5、考虑到雷击后果和周围条件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6、年平均雷暴日15天以上的地区,高度15米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

年平均雷暴日15天及以下的地区,高度为20米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

划分依据:0区: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建筑物防雷措施

建筑物防雷措施

建筑物防雷措施1.建筑物防雷的分类防雷的分类是指建筑物按其重要性、生产性质、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所进行的分类,划分方法如下。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凡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3)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例如,火药制造车间、乙炔站、电石库、汽油提炼车间等。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

4)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5)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8)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10)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4)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注:预计雷击次数应按GB50057-94(2000年)规范附录一计算。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防雷专项处置方案

防雷专项处置方案

防雷专项处置方案一、概述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强烈的气象现象,它在人类社会中常常给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建筑物的防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的防雷专项处置方案。

二、防雷原理建筑物的防雷工作有两个主要的目的:(1)避免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2)保障建筑物内居住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防雷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防直接雷击:指通过建筑物内或外设置避雷针、避雷带等措施,把雷电导到地下。

2.防电场感应:指通过屏蔽、接地等措施,减少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自身激发的电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3.防电磁波辐射:指通过减少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让无线电、电视等设备真正获得良好的接收效果。

三、防雷方案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防雷工作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 管道穿越器在建筑物内的管道穿越处,需要安装穿越器以形成完整的接地网,防止雷电通过管道进入室内。

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建筑可采用铜板盖、金属带、金属桥架等方式进行穿越。

2. 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建筑物的防雷核心部件。

合理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地将雷电导入地下,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应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合理的接地网。

3. 集中防雷集中防雷措施主要是通过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设备,避免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直接损害。

4. 防火墙的接地防火墙是将建筑物划分成防火区域的重要构件。

它不但可以将火势控制在一个区域内,还可以防止雷电穿过。

为了使防火墙发挥最大的作用,应将它的金属部分接入接地系统。

四、防雷设计与施工标准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施工标准应该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进行,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电器设备和管线在施工过程中不允许穿过避雷针、避雷网等措施;2.避雷针必须置于建筑物高处,避雷网应设置在建筑物周围地下,以达到避免雷电直接打在建筑物上的效果;3.避雷设备的位置、数量、高度、尺寸、电阻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4.建筑物的接地系统应当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5.避雷系统和接地系统应当经过专业的防雷检测和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防雷的分类及措施1.1建筑物防雷的分类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1.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坡坏和人身伤亡者。

2.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四、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五、具有1区爆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六、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七、工业企业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八、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九、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3.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注:1. 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防直击雷和不处于其它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围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

在要考虑屏蔽的情况下,防直击雷接闪器宜采用避雷网。

2. 由于历史上频发雷击灾害地区的建筑物需采取防雷措施。

1.2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2.1一般规定1.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四、五、六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2.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在防雷装置与其它设施和建筑物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连接。

1.2.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独立避雷针(网)1.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围。

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

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围:当有管帽时应按表1-1确定;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

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

表1-1有管帽的管口外处于接闪器保护围的空间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

四、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

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五、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图1-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1)地上部分:当hx<5Ri时,Sa1≥0.4(Ri+0.1hx)(1-1)当hx≥5Ri时,Sa1≥0.1(Ri+hx)(1-2)(2)地下部分:Se1≥0.4Ri(1-3)式中Sa1---空气中距离,m ;Se1---地中距离,m ;Ri ---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Ω ;hx ---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

图1-1防雷装置至被保护物的距离六、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图1-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当(h+l/2)<5Ri时,Sa2≥0.2Ri+0.03(h+l/2)(1-4)当(h+l/2) ≥5Ri时,Sa2≥0.05Ri+0.06(h+l/2)(1-5)式中Sa2---中避雷线(网)至被保护物的空气中距离,m ;h---避雷线(网)的支柱高度,m ;l---避雷线的水平长度,m 。

七、架空避雷网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当(h+l1)<5Ri时,Sa2≥1/n?[0.4Ri+0.06(h+l1)](1-6)当(h+l1) ≥5Ri时,Sa2≥1/n?[0.1Ri+0.12(h+l1)](1-7)式中l1---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体至最近支柱的距离,m ;n---从避雷中间最低点导体至最近支柱并有同一距离l1的个数。

八、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

2.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对有不少于5根螺检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1. 中的五款的要求。

屋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3.防雷电波浸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15m:(1-8)式中l-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于地中的长度,m ;ρ-埋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Ω·m 。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二、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m 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不应大于20Ω,并宜利用金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

埋地或地沟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避雷针(网)安装在建筑物上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避雷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避雷网应按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雷击的部位敷设。

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1.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3.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符合独立避雷针(网)防直击雷措施的二、三款的要求。

4.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结构和金设备均应连到环上。

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5.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6.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1)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5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小于5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当补加水平接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9)式中lr ---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 ;A---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2 。

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10)式中lv ---补加垂直直接地体的长度,m 。

(2)当土壤电阻率ρ为500Ω·m至3000Ω·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于或等于 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对等效圆半径小于 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或垂直接地体。

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11)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1-12)注: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

7.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1)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2)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8.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1.2.3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应按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

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措施第条二款的要求。

三、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11区和2区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措施第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