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5篇

《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5篇《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1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
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
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
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2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读《瓦尔登湖》,大概是6年前,当时读完没有,我记不清了,原因是从小我就喜欢这本书,但是之前没有见到书的真面目,看到的是陶渊明和顾城,还有海子。
仰慕陶先生的修养,敬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我没有那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后悔少年时的不努力,悄悄仰慕世界,仰慕这个世界上走在人间的精灵,有爱有情有血性,他人看来:我是一个偏激而又悲情的人,憎恨自身的惰性,衣服几个月不洗,用朋友的话说,另外一个朋友换女朋友比我换衣服还勤快。
其实我的内心,我是热爱生活的,热爱比洗衣服更重要的'这个世界,不是热爱这个世界的无情,而是热爱这个世界的瞬间之美,感谢我这30年来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教会我很多,我感谢我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想去哪就去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我还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瓦尔登湖》。
希望到60岁之后,我心中还有瓦尔登湖,还有我的恩师,还没有被世界同化,还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热爱我所认识的这个功利的世界。
心疼顾城的死,如此万人敬仰的才子,就这样走了,有人说,因为爱情,我想,我不追究他的遗憾,我想走他的路(曾经想过我突然的死去),但是我没有才气,也不会写诗,死了就死了,什么也没有,我想成为一个人,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爱心,感化我自己,做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事。
悄悄地读顾城的诗,走过了我最艰难的求学生涯,走进了社会,还保存了我的坏脾气,不尊重师友,说话不注意场合,慢慢磨吧!做个圆人,眷顾大局,有社会责任感,走自己的路,到达心中的瓦尔登湖,我现在想,顾先生应该到了他的《瓦尔登湖》了吧!但愿我也有如愿的一天,也祝愿所有的人如愿。
海子先生,我也曾想,和你一样孤独的离开人间,但如今,生死见多了,也就害怕了,害怕我也和你一样的离去,亲人会伤心,或许我的朋友也会伤心吧!其实,没有一个人伤心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无欠无憾,但是人生下来,就是赎罪的,罪恶感太严重,要还情债,欠亲人的养育之恩,欠同学的成长之恩,欠同事的圆事之恩,欠朋友的感化之恩,欠恩师的教导之恩,欠自己的求索之恩。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瓦尔登湖》之美在于书中充满风光旖妮的田园般的魅力和富有内涵的深刻而智慧的思想。
前者是清泉,后者是甘露,汇聚在一起成就了《瓦尔登湖》。
我多想也在山林里找一片清澈的湖水,在湖边建一所木屋,去看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但也只是想想罢了。
每当我叹息,认为永远只能仰望她时,我猛然想到陶渊明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好一个“心远地自偏”啊!如果无法在现实中到达瓦尔登,那就在心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吧!在那里,时间便是可供我们垂钓的湖水,我们尽情痛饮,寻摸着布满鹅卵石般的星星的苍穹,每一个早晨醒来时心里不觉有了一个希望。
且就奔赴吧!向着远方与纯洁,为自己的心灵在“瓦尔登湖”旁建一所自己的木屋。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2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
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
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
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
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
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
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瓦尔登湖读后感篇3《瓦尔登湖》一书记录了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情形,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点点滴滴。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
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
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
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
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
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
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
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
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
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
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
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
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6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6篇)《瓦尔登湖》读后感满分作文篇一当我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洗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
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却是独特的。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写下来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
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
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谈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静静的扔掉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
看完这本书,心里很震撼。
他教会我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像瓦尔登湖一样干净。
他让我感到敬畏。
原来人的一生也可以是那样的。
他的生活对他的野心和平静漠不关心。
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
他的精神世界绚丽精致。
书中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远不会来临。
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
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
虽然我们无法领略梭罗那样孤独的山居生活,虽然瓦尔登湖已经永远消失,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我们心中有一个清澈的瓦尔登湖,它总能洗涤我们的心灵。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二1845年,拿了一柄斧头的亨利大卫梭罗,孤独地跑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小木屋。
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
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
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
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
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
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
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
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瓦尔登湖》读后感2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资料丰富,好处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务必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瓦尔登湖》读后感3“人们赞扬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在损害别的生活的情况下夸大某一种生活呢?”世间亦有语:“所谓生活的减法,是已有加法者方可尝试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__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__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
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
就像那可怜的__人一样。
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__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4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4篇)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情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之评。
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一定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
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
”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
《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
”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伤心……”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
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
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理想。
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
”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尔登湖》读后感
办公室叶永杏
这是一本孤独的书,更像一本日记,猎狗、田园、土地、融雪、汽笛、栗色的马、斑鸠,读《瓦尔登湖》,就像坐在一列冬夜的火车上和暴风雪前进,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想到卡尔维诺,或许二者都让我感受到了看不见的世界,沿着未知的道路,去寻找海湾上的灯光,到头来发现自己一直被禁锢在想象中的监狱中。
所以卢梭才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卡尔维诺强调的是幻想背后的轻逸,梭罗则是一种厚重,他们都是旅人,在寻找一块镜子,从而看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们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只有永远渗透现实,发觉围绕我们的现实,在宁静的时候,哪怕片刻安静,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崇高。
在湖畔,我沿着梭罗的脚印前进,这种感觉就好像,我带着我的许多行李在旅行着,全是住家住久了以后,积起来的许多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我是没有勇气把它们烧掉的:大箱子,小箱子,包裹。
因为不知道把它们安置在何处,所以只好带着它们,风呼啦啦地吹过来,我带着我的陷阱跑得飞快。
这也是我感到沉重的原因。
当我在散步的时候,其实并非在欣赏风景,而是在拖着层层重负地走过这段路而已。
后来,我看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劈柴散步,他常常带去他的牛油面包当午餐,在正午时还读读包扎它们的新闻报纸,坐在他看法下来的青松枝上,它们的芳香染到面包上,因为他的手上有一层厚厚的树脂。
梭罗是一个走到哪里都能生活的人,因为他没有带太多行李,他只有一颗像工厂似的脑袋,它可以像发动机似的,成天生产出太多让贫乏的现实接不住招的漂亮念头,梭罗选择回到大自然,我想,简单是贫乏,单纯才是伟大,而梭罗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哲学的思考最是单纯,也最是伟大,他的美的趣味是在露天培育的,在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管家,只有一片树林,一汪湖水,几声鸟鸣,青松枝淡淡的芳香,几本书以及崇尚自由的灵魂。
我想象梭罗写下这些文字时是怎样的表情,“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着才好,执迷于一座田园和关在县政府的监狱中,简直没有分别”,我认为崇尚自由的灵魂,身体肯定是有所束缚的,每座城市里的创新都会影响天空的样子,而每具在枷锁中的身体都会创造出不一样广阔的灵魂,因此,对于自由的追求则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而最沉重的枷锁或许是思想背后最轻逸的笔调,于日常琐碎中提炼出灵动的哲思,在湖畔的小憩中梦到默默无言的生活。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在瓦尔登湖畔,读出不同的故事吧。
梭罗依旧在瓦尔登湖畔漫步,他在欣赏了一片田原风景中最珍贵的部分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走的仅是几枚野苹果,梭罗却把他的田园压上了韵脚。
如果你也认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好书的话,读的次数越多,就会越喜欢它,反正,我是喜欢上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