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长江水质状况
长江靖江段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刘
波 :浅 谈 小 型 水 利 工 程 的管 理
1 3 5
传统 的管理 观念 ,我们也要提 出新 的管 理模 式 ,不能拘泥于
旧 的模 式 , 国家 要 发 展 ,农 村 要 发 展 ,就 要 勇 于 改 变 旧 的传 统 观 念 ,做 到 因地 制 宜 、 因 时制 宜 。最 大 限 度 的发 挥 小 型 水 利 工 程 的 效 益 。既 促 进 农 业 综 合 能 力 的 发 展 ,又 为 农 民 生活 水 平 提 高 、 国家 建 设 出 了一 份 力 。 四 、 小 型水 利工 程 的 管理 体 制 在 小 型 水 利 工程 的管 理 体 制 上 , 我们要遵循这样的思路 : 在 社 会 主义 经 济 体 制 大 旗 的领 导 下 ,要 建 立 适 合 与 现 在 这 个 社 会 相 协 调 的管 理 体 制 。在 小 型 水 利 工 程 的 管 理 中 ,应 谨 慎 行 事 ,尽 量 得 到 领 导 、群 众 的 支持 ,建 立 一 个 合 理 的 、结 构
工程 的管理是一件不容小觑的事。
参 考 文 献
【 1 】王 学 勇. 农 村 小 型 水 利 工 程 管 理 的 对 策 和 建议 卟 甘 肃 水
利 水 电技 术 ,2 0 0 9 ,1 2 :3 2 2 .
【 2 】胡 瑞 芬 . 浅 谈 小 型 水 利 工 程 管 理 Ⅲ. 工程 建 设与 管理 ,
明确 的 管理 体 制 。
不仅仅需要地方政府小小 的维修 费用, 他 更需要使整个水利工
程设备齐全 , 一 个 不 完 整 的小 型水 利 工 程 对于 农 业 的发 展是 致 命 的。 只 有拥 有 整 套 的水 利设 备 , 才能 使 它 发 挥 它 的经 济 效 益 。 因 此需 要 增 加 对 小 型水 利 工 程 的 扶持 , 投 入 资金 , 减 小 对 它 的
长江水污染及其治理

扩有 总 散效 结 、控 性 水制 的 资、 来 源水 说 保工 , 护程 其 管改 原 理变 因 没水 就 有情 是 跟不 各 上利 类 等于 污 。污 染 染源 物没 的有 稀得 释到
重长 农 理 活 最 的江 业 性 水 后 水沿 、 化 平 , 质岸 生 因 的 工 变的 活 子 提 业 差工 废 逐 高 废 问厂 水 渐 、 水 题、 被 加 高 以 。居 大 强 新 及 民量,技生 也的越术活 不排来的污 例放越发水 外到多展排 ,江的以放 因河废及, 此湖水现随 导泊包代着 致之括社人 了中工会类 严,业的生 、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616×108立 方米,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6%。从量上说, 完全可以满足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及生活需水的 要求,但由于诸多原因,长江流域内局部地区 缺水还相当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制约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江的缺水特点是: 不是整体处于干涸或缺水状态,而是局部性的 缺水。 此图展现的是昔日碧波荡漾、商船云集的 江南水道,如今却处处堆满生活垃圾。“守着 长江没水喝”,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总体来说,长江水质是比较好的,但是干流 城市若干江段、支流和湖泊污染已很严重。三大湖 泊有机污染程度依次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而 太湖、巢湖、滇池被国家列为三个污染最严重的淡 水湖泊;。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 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九· 五”国家 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无明显好转。 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目前, 由于长江水体的含磷量偏高,继汉江出现水华现象 后,上游的乌江也出现了水华的迹象。 此图为重庆段污染后的情况
逐是 渐什 变么 差导 ?致 了 流 域 水 质
•
•
•
•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其水质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受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长江水质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长江水质逐渐得到改善。
本文将从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为长江水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我们来评价一下当前的长江水质状况。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水质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
在城市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大的影响下,长江上游及支流水质明显改善。
而且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已经从劣Ⅴ类别提升到Ⅳ类别,水质总体状况有所改善。
长江下游水域的水质依然较差,受到城市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水质仍然不容乐观。
除了表层水质的改善,底泥污染也是长江水质问题的一大隐患。
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改善长江水质,我们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长江生态保护和水质改善的政策力度将会持续加大。
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措施的不断完善,长江水质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长江水质的监测、治理和保护将更加有效和精细,各项治理工作将更加精准和有力。
市场力量在长江水质改善中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相关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治污效率,改善长江水质。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长江水质的改善。
政府作为主体,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管责任,切实加强水质保护工作力度,从根源上减少各类污染源的排放。
企业要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效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科研机构要加强技术创新,为长江水质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公众要提高环保意识,主动支持环保措施,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只有形成全社会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江水质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长江水检测报告2023

长江水检测报告2023一、背景和目的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对中国经济和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长江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长江水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本报告对长江水体进行了全面检测,并分析了水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本报告的目的是提供有关长江水质的科学依据,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水环境的改善。
二、检测方法为了全面了解长江水质,我们采用了多种检测方法和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
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1. 物理指标检测我们测量了长江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物理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我们可以了解水体的基本性质和适宜生物生存的范围。
2. 化学指标检测我们检测了长江水体中的主要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物质的含量。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对于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指标检测我们采集了长江水体的水样,并对其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进行分析。
通过对生物群落的研究,可以反映出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三、检测结果与分析根据我们的检测数据,我们对长江水体的水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结果和分析:1.物理指标–长江水体的平均温度为25℃,符合大多数生物生存的要求。
–水体的平均pH值为7.2,属于中性偏碱性。
–水体的平均溶解氧含量为8mg/L,达到生物生存的要求。
2.化学指标–长江水体中的氨氮和总氮含量超过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表明水体存在严重的氮污染问题。
–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含量也明显超标,显示出水体存在有机污染和磷污染的问题。
–部分重金属物质的含量超过了标准限值,如铅、镉和汞等。
3.生物指标–长江水体的浮游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表明水体生态系统收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受损情况。
四、问题原因和建议措施根据上述的检测结果和分析,我们认为长江水质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和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直接排放到长江中,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长江水质的评价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一、摘要文章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质依靠流量、流速和解降系数的数学模型,找出了污染源的所在地。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后十年污水治理做出了预测。
利用Matlab,C语言程序进行求解。
得出了有关结论。
针对问题一,根据03,、04年长江流域的水质报告表,对长江近两年的水质情况的综合评价是:饮用水占%32。
对每个地区近两年的的68,非饮用水%水质情况进行统计,找出该地区污染种类出现的频率是:Ⅰ类水比例为30%、Ⅱ类水比例为23%、Ⅲ类水比例为20%、Ⅳ类水比例小于1%、Ⅴ类水比例为30%、劣Ⅴ类水比例小于2%。
因此水质评价和污染频率推测污染情况相当严重。
针对问题二,根据主要的污染物在各个观测点的观测数据,建立水质依靠流量、流速和降解系数的数学模型。
对长江干流沿岸各个地段的排污量进行统计,找出了该地区污染源所在地区:长江中游湖北宜昌至湖南岳阳段。
针对问题三,根据各年的的废水排放总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找出废水排放量总量与年份之间的关系。
根据附件4污水排放量,对未来十年废水排放总量占长江总流量比例进行预测。
从预测结果中,发现污水百分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6),由此说明长江污水的处理迫在眉2427.3到2014年的%睫。
针对问题四,依照过去10年的Ⅳ类、Ⅴ类水和Ⅵ类水的统计数据,通过数据拟合构建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的未来十年Ⅳ类、Ⅴ类水和Ⅵ水占长江总水量的百分比。
引入流量的概念,得到长江的总流量HS。
从而求出未来十年每年需要处理的污水量为:75.195亿吨。
针对问题五,提出了解决长江水质污染问题从四个方面着手的方案:沿长江工厂的整治,民众意识的唤醒,上游植被的保护,以及法律的硬性要求。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微分方程权重线性回归模型二、问题的提出题目给出长江沿线17个观测站(地区)近两年多主要水质指标的检测数据,以及干流上7个观测站近一年多的基本数据。
通常认为一个观测站(地区)的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于本地区的排污和上游的污水。
国内主要河流污染状况

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
10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8.6%、6.6%、1.0%和3.8%。
长江支流水质总体良好。
大支流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沱江、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
但岷江眉山段、湘江衡阳段和赣江南昌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均为氨氮。
省界河段水质为优。
20个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5.0%和5.0%,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2.黄河流域黄河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
44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2%、4.5%、6.8%和20.5%。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省界河段为中度污染。
11个断面中,Ⅰ~Ⅲ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3.6%、9.1%和27.3%。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3.珠江流域珠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33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4.9%、12.1%和3.0%。
珠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溶解氧。
珠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松花江流域总体为轻度污染,42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7.6%、35.7%、4.8%和11.9%松花江干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
松花江支流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5.淮河流域淮河流域总体为轻度污染,86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9%、32.5%、9.3%和16.3%。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长江水源调查报告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变化趋势总结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长江水质整体稳定,但部分区域如江苏、安徽等省份的河流 存在水质变差的风险,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04
预测分析
水质预测模型和方法
基于水文和水质…
利用长江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质监 测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 模型来预测未来水质变化。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水质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等相关法规和规定,将长江水质分为Ⅰ、Ⅱ、Ⅲ、Ⅳ、Ⅴ 类,其中Ⅰ类为最优,Ⅴ类为最差。
水质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单因子评价 主要考虑各水质指标是否达标,综合评价则考虑各水质指标 之间的相互影响。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 流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沱沱河 ,干流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主要水源区域和污染源
主要水源区域
长江上游及沿江地区,包括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汉江、赣江等 河流
基于主成分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复杂的 水质影响因素简化为几个主成分 ,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水质变化 。
基于人工神经网…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将水质 影响因素和未来水质变化之间的 关系进行学习,建立模型来预测 未来水质变化。
水质预测结果和分析
01
根据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内长江流域的水质变化趋势,预 测结果包括未来十年内各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和变化范围。
通过对长江水源进行调查,可以了解长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 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长江的环境问题

长江的环境问题【长江流域的水污染现状及防治】一、长江水污染现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之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流域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127亿m3,90年代初约为142亿m3,10年期增了15亿m3,总量占全国排污量的40%。
而到了1998年全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为189亿m3,2001年上升至220亿m3;流域内3万多公里河长中,1998年超标河长达19%,2000年上升到26%,2001年为26.3%。
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超标率也呈上升趋势。
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由于未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控制,已成为长江水资源保护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主要表现为:--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遏制,威胁城市用水安全。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500多个主要城市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
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50%左右,其中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排污量又占干流城市排放量的70%以上。
五大城市近岸水域污染带长约400公里,目前已影响到邻近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支流污染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在支流两万多公里评价河长中,超标河长达七千公里。
其中主要污染支流水质状况为:嘉陵江干流部分江段水质达四、五类,引起部分城市饮用水困难;岷(沱)江全江水质较差,劣于三类,成都、宜宾、乐山自贡等城市江段水质更差,饮用水源水质难以得到保证;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河段枯水期水质超标,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年污染,水质劣于三类。
--湖泊富营养化仍在发展。
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
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无明显好转。
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
目前,由于长江水体的含磷量偏高,继汉江出现水华现象后,上游的乌江也出现了水华的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从 3 类水质因子的季均和年均特征可以总结得出,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2013—2017年间,长江干流入出库断面DO 的年均值以Ⅰ类水质标准为主,少数年份为Ⅱ类水质标准,存在蓄水阶段性特征.COD,Mn和NH3-N 的年均值偏离Ⅰ类水质标准的年份减少,偏近Ⅱ类水质标准的年份增多,且入库比出库的水质要差,且随着时间推进出库断面的水质逐渐呈好.2,本文采用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所得到的年均水质评价结果以Ⅰ类水质为主,表现出明显的蓄水阶段性特征,可见蓄水的阶段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库区长江干流的水质变化趋势,与DO 指标的较为类似.季度变化上,长江干流的入库与出库水质变化仍
表现出一定的季度特征,水质类别处于Ⅰ、Ⅱ类水质标准,且长江干流入库和出库的季度水质化存在着反向年际变动.3 长江干流入出库断面水质的未来年均变化趋势同过去存在一致性,但持续性不强,有一定随机性入库断面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伴随4 个季度的推进表现出同过去由反向向正向持续性的过渡,但要弱于年变化趋势,且出库断面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在4 个季度中表现出与过去正反持续性的交替变换.因此,要在保持水质趋好的形势下防控好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