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火作业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安全措施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安全措施1. 动火作业的定义和分类动火作业是指在生产或工程施工中,利用明火、电火花、高温、高热等能量进行的施工或加工活动。
根据国家标准《动火作业安全规程》的定义,动火作业包括明火动火作业和非明火动火作业两种。
明火动火作业是指使用明火设备的动火作业,如电焊、氧气气焊、氧气乙炔焊等。
非明火动火作业是指不使用明火设备的动火作业,如电气工作、热切割作业等。
对于明火动火作业的风险评估通常会比较高,并且施工人员需要特别注意作业安全。
2. 动火作业的风险在动火作业中,由于明火释放的能量很大、易燃物质的存在,环境与操作条件等因素,易造成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这些事故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主要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环境风险燃气等易燃物质的存在水、电等供应系统不稳定气象条件加剧了环境风险2.2 设备风险设备老化、损坏或者不合格设备未按规定管理、维护、检查和保养设备不安全操作、使用不当等2.3 人员风险人员作业技能不够作业人员不符合身体条件人员操作不规范3. 动火作业的安全措施在动火作业时采取科学、完善的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动火作业风险。
具体的安全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明确动火作业安全责任制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各级领导负责制、责任到人,确定责任人,落实“一岗双责”机制,达到动火作业的四个“重要保护”:重要生产部位、重要设备、重要环境和重要人员。
3.2 加强动火作业风险评估对动火作业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以避免或减少环境、设备和人员的伤害风险。
3.3 安全防范措施安装、选用安全装置或设备。
设置临时地面、围挡、挂帘等隔离措施。
在动火现场设置相应的灭火器材、消防器材。
动火的进出口必须设有特定管制和监控。
3.4 加强管理动火作业必须经过严格审核、核准、批准,工地或生产机构负责人必须明确职责,动火作业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压力容器检验和液化气充装单位必须规范生产,不得将压力容器擅自加热和进行抛射、扔砸等危险行为。
动火作业中的常见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动火作业中的常见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动火作业是指在工业、建筑、石油化工等领域中进行的火源接触作业。
由于火源接触操作的特殊性质,动火作业往往存在较高的风险。
本文将分析一些常见的动火作业安全事故案例,并总结教训以提醒从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作业规程,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一、案例分析1. 某化工企业罐区着火事故该化工企业进行储存和生产的罐区,由于清洗作业人员在进行动火作业时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导致火源接触引发火灾。
火势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某建筑工地电焊引发火灾在某建筑工地的电焊作业过程中,焊接工人在焊接过程中未妥善安置防火措施,导致火花飞溅引燃周围可燃物,引发火灾。
由于事故现场疏散不及时,造成多人被困,部分人员受伤。
3. 某石油化工厂动火时泄漏引起爆炸某石油化工厂进行设备维修过程中,未发现燃气泄漏情况,工人在进行动火作业时点燃了泄漏的燃气,引发爆炸事故。
爆炸导致严重伤亡和设备损坏。
二、教训总结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动火作业前,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熟悉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和工序进行作业,不得擅自改变或省略防火措施。
2. 加强火灾风险评估在动火作业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火灾风险评估,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隐患。
针对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
3. 做好现场防火措施在动火作业现场,应设置灭火器材并保持有效状态,以防止火灾的蔓延。
同时,及时清理可燃物,确保作业区域周围没有火源或易燃物。
4. 加强监督和管理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加强对动火作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作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检查人员必须定期对作业现场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
5. 提高安全意识从业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牢记事故发生的危险性和严肃性。
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松懈安全防范和防火意识。
结语动火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常常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1. 引言动火作业是指在工业生产、建设工程等领域中进行的需要使用明火或产生高温的作业活动。
由于动火作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2. 风险分析在进行动火作业时,存在以下潜在风险:2.1 火灾风险由于明火或高温的使用,动火作业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
火灾可能导致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2 爆炸风险某些动火作业可能会产生可燃气体或粉尘,并且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引发爆炸。
爆炸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
2.3 中毒风险某些动火作业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或烟雾,对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
中毒风险需要特别关注,确保在动火作业期间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中毒事故的发生。
3. 防范措施为了减少动火作业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3.1 确定安全区域在进行动火作业之前,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安全区域,并将其与其他区域进行隔离,确保周围人员的安全。
3.2 使用防护设备动火作业时,应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火服、防火眼镜、防毒面具等,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
3.3 提供灭火设备在动火作业现场必须提供火灾灭火设备,如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灭火。
3.4 进行培训和意识提高对参与动火作业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火灾、爆炸和中毒风险的认识,并教授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
3.5 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检查和维护动火作业所使用的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安全可靠。
4. 结论动火作业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对保障工业生产和建设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对风险的认识和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进行动火作业时,务必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动火作业的事故风险及管控

动火作业的事故风险及管控近期,山东烟台接连发生2起金矿井下火灾爆炸事故,其中栖霞笏山金矿“1・10”事故使22人被困井下,最后造成10人死亡;招远曹家洼金矿“2・17”事故,造成6人死亡。
根据对笏山金矿事故原因分析,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人违规在井口开展动火作业,引起违规堆存的炸药爆炸。
曹家洼金矿也是因井下设备检修动火作业不当、缺乏现场监护、气瓶泄漏等多方面原因引发火灾。
动火作业是企业常见的一种作业,也是风险较大、事故多发的一种作业。
在构成火灾的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三要素中,动火作业主动提供了点火源,因此如果可燃物管理不好,在空气环境下必然引发火灾。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将动火作业列为特殊作业,并将“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工艺设备以外的禁火区内可能产生火焰、火花或炽热表面的非常规作业,如使用电焊、气焊(割)、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的作业”划为动火作业范畴;修订中的GB30871又将在禁火区内使用喷砂机进行的作业也纳入动火作业范畴。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中已经将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动火作业环节发生事故,其原因是对动火作业时的安全风险识别不清,因而使风险管控措施不到位所造成。
一、动火作业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1、焊渣飞溅,可能引燃周围易燃物,引发火灾爆炸。
动火作业时,动火点下部及周围的可燃物如果未及时清除,焊渣掉落引燃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
栖霞笏山金矿事故就是焊渣掉落井口内,碰撞井筒设施,弹到炸药包装纸箱上,引起纸箱等可燃物燃烧,进而导致混存乱放在硐室内的导爆管雷管、导爆索和炸药爆炸。
再如济南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4・15”火灾,也是企业在地下室管道改造作业过程中,未事先清除周围易燃物,电焊或切割产生的焊渣或火花引燃现场堆放的冷媒增效剂,瞬间产生爆燃,放出大量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造成10名现场施工和监护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安全对策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安全对策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安全对策
动火作业是指燃烧易燃物,有任何火灾和事故危险的工作。
此类工作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重大物质损失和环境污染,因此,在进行动火作业前,必须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对策和措施。
首先,应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以便了解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识别工作中的可能危险因素。
其次,应认真检查动火区域内的易燃物质类型,使用情况,可能存在的火源,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
此外,应识别作业地点周围的可能危险,诸如可能出现的气流、火源、无明火、易燃气体和固体,以及易燃物质可能引起的集中热量。
在动火作业过程中,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降低火灾和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工作安全。
首先,应考虑现场条件,例如场地布置、通风控制和电气设备,以及周边易燃物质的情况,严格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其次,应实施严格的工作控制程序,限制设备、人员、物料等有关操作,并采取必要的报警系统,以及灭火、疏散等应急处理措施。
另外,应针对动火作业的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作业许可制度和管理程序,以减少火灾危险。
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动火作业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动火作业进行得安全彻底。
此外,还应定期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执行安全操作的能力,以确保作业安全。
总而言之,动火作业的风险分析和安全对策非常重要,在实施过程中,应全面认真,重视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努力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有效的完成。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动火作业是指在工程、生产或日常生活中,使用明火或火焰加热工具进行热加工或热处理的一种作业方式。
动火作业涉及火源,易引起意外,所以对安全管理十分关键。
为了防止动火作业引起火灾和危险,在动火之前必须对作业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风险分析(1)作业环境:动火作业地点必须符合安全要求,环境干燥,通风良好,禁止存在易燃易爆物质。
(2)人员素质:动火作业必须由经过培训、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和安全防范意识强的人员进行,人员必须穿戴劳保用品,并保持清醒状态。
(3)作业设备:必须确保动火设备完好无损,认真检查燃烧器、点火器是否工作正常,出现异常马上停机检查。
(4)事故情况:要在作业前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事故情况,如气体泄漏和火焰扩散等,并制订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2. 控制措施(1)操作流程:工人进行动火作业前,必须按照操作流程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且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防火措施:动火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防火措施。
在动火之前,必须清除作业地点的杂物,避免火星乱飞,以免引起火灾。
同时,在动火作业中必须有灭火器械,以便及时扑灭火情。
(3)检查制度:在动火作业之前,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排除问题。
在作业过程中,定期对设备和场地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灭火设备:在作业现场,除了灭火器械,还应配备适配的灭火设备,如水源和灭火器。
如不慎发生火灾,及时扑灭火情。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减少动火作业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的概率,保障生产和劳动者的安全。
我们应始终牢记安全第一,严格执行安全标准,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动火作业的安全。
动火作业事故调查报告doc

动火作业事故调查报告篇一:动火作业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动火作业(石化企业)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动火作业--禁火区与动火区的划定企业根据生产工艺过程的危险程度与维修工作的需要,在厂区内划分固定动火区和禁火区。
在化工企业中设立固定动火区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固定动火区距可燃易燃物质的设备、贮罐、仓库、堆场等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规范的防火间距要求,距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最好在15m以上;(2)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固定动火区区域内的可燃气体含量在允许含量以下。
设备装置正常放空时的可燃气体扩散不到动火区;(3)若设在室内,应与防爆生产现场隔开,不准有门窗串通,允许开的门窗要向外开,道路要通畅;(4)固定动火区周围10m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可燃物质;(5)固定动火区应备有适用的、数量足够的灭火器具,并设置“动火区”字样一类的明显标志。
除固定动火区外的其他区域均为禁火区。
凡需要在禁火区动火时,必须申请办理“动火证”。
禁火区内的动火可划分为两级,一级动火是指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的要害部位、危险区域动火。
一级动火由厂安全技术和防火部门审核、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批准;二级动火是除固定动火区和一级动火区以外的动火。
二级动火由所在车间主管主任批准即可。
动火作业--动火的含义:在化工企业中,凡是动用明火或可能产生火种的作业都属于动火作业。
例如电焊、气焊、切割、熬沥青、烘砂、喷灯等明火作业;凿水泥基础、打墙眼、电气设备的耐压试验,电烙铁锡焊、凿键槽、开坡口等易产生火花或高温的作业。
在禁火区内从事上述作业都应办理动火证审批手续,落实安全动火的措施。
一、引言石油化工企业目前正向着生产装置大型化方向发展,生产从原料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要经过多道工序和复杂的加工单元,辅助供热、供水、供风、供电系统庞大。
生产过程中的炉、塔、罐、槽、压缩机、泵等设备,以管道相连通,从而形成了工艺复杂、工艺流程长的生产线。
生产过程中各工序之间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具有高度的连续性;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生产装置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动火风险分析及应急预案

一、前言动火作业是各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作业形式,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安全风险。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火作业中的事故,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本预案对动火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动火风险分析1. 火源:动火作业过程中,火源主要来源于焊接、切割、喷灯等设备。
若操作不当,火源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2. 易燃易爆物质:动火作业区域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质,如油气、粉尘等。
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物质与火源接触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3.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部分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不规范,容易引发事故。
4. 作业环境:动火作业环境复杂,如高空、狭小空间等,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 应急设施:部分单位应急设施不完善,如灭火器、消防栓等,无法及时应对火灾事故。
三、应急预案1. 组织机构(1)成立动火作业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动火作业安全工作。
(2)设立动火作业安全监督员,负责现场监督、检查和指导。
2. 预防措施(1)加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动火作业审批制度。
(2)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3)对动火作业区域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4)完善应急设施,确保消防器材、灭火器等设备齐全、有效。
3. 应急响应(1)发生火灾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
(2)利用消防器材、灭火器等设备进行灭火。
(3)若火势无法控制,立即报警,请求消防部门支援。
(4)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并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4. 后期处理(1)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2)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四、总结动火作业风险较高,企业应高度重视动火作业安全管理。
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提高动火作业安全水平,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火作业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
动火作业--禁火区与动火区的划定
企业根据生产工艺过程的危险程度与维修工作的需要,在厂区内划分固定动火区和禁火区。
在化工企业中设立固定动火区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固定动火区距可燃易燃物质的设备、贮罐、仓库、堆场等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规范的防火间距要求,距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最好在15m以上;
(2)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固定动火区区域内的可燃气体含量在允许含量以下。
设备装置正常放空时的可燃气体扩散不到动火区;
(3)若设在室内,应与防爆生产现场隔开,不准有门窗串通,允许开的门窗要向外开,道路要通畅;
(4)固定动火区周围10m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可燃物质;
(5)固定动火区应备有适用的、数量足够的灭火器具,并设置“动火区”字样一类的明显标志。
除固定动火区外的其他区域均为禁火区。
凡需要在禁火区动火时,必须申请办理“动火证”。
禁火区内的动火可划分为两级,一级动火是指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的要害部位、危险区域动火。
一级动火由厂安全技术和防火部门审核、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批准;二级动火是除固定动火区和一级动火区以外的动火。
二级动火由所在车间主管主任批准即可。
动火作业--动火的含义:在化工企业中,凡是动用明火或可能产生火种的作业都属于动火作业。
例如电焊、气焊、切割、熬沥青、烘砂、喷灯等明火作业;凿水泥基础、打墙眼、电气设备的耐压试验,电烙铁锡焊、凿键槽、开坡口等易产生火花或高温的作业。
在禁火区内从事上述作业都应办理动火证审批手续,落实安全动火的措施。
一、引言
石油化工企业目前正向着生产装置大型化方向发展,生产从原料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要经过多道工序和复杂的加工单元,辅助供热、供水、供风、供电系统庞大。
生产过程中的炉、塔、罐、槽、压缩机、泵等设备,以管道相连通,从而形成了工艺复杂、工艺流程长的生产线。
生产过程中各工序之间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具有高度的连续性;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生产
装置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石油化工行业,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安全生产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在生产、抢修、检修过程中,免不了要进行动火作业。
动火作业过程中,如有一点防范措施不到位,就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
二、原因分析
动火本身就是一个明火作业过程,无论是焊接还是切割,都经常接触到可燃、易燃、易爆物质,同时多数是与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打交道,危险性很大。
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火设备内部本身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没有进行全面吹扫、置换、蒸煮、水洗、抽加盲板等程序处理,或虽经处理而达不到动火条件,没有进行分析或分析不准,而盲目动火,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气爆、气割动火所用的乙炔、氧气等都是易燃、易爆气体,胶带、减压阀等器具不完好,出现泄漏,易发生燃烧和引起爆炸。
3.在动火作业时,无论是气割、气焊或是电焊,都要使金属在高温下熔化。
熔化的金属熔液易到处飞溅,使周围的地漏、明沟、污油井、
电缆沟以及取样点、排污点、泄漏点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4.气焊、气割时所使用的氧气瓶、乙炔瓶都是压力容器,设备本身都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如果违反安全规定,使用不当,例如乙炔瓶倒放使用,氧气瓶、乙炔瓶没有防震胶圈,乙炔瓶横卧滚动后马上使用,氧气瓶、乙炔瓶离动火点的安全距离不够10m,或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安全距离不够3m;氧气瓶、乙炔瓶受热或漏气等,都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
5.用电焊时,电焊机不完好或地线、把线绝缘不好,造成与在用设备、管线发生打火现象,甚至有的焊工在附近其他设备、管线发生打火现象,甚至有的焊工在附近其他设备、管线上引弧,造成设备、管线击穿,或使设备、管线损伤,留下隐患。
有的甚至将接地线连接于在用管线、设备以及相连的钢结构上。
6.用电时,电线或工具绝缘不好发生漏电,或焊工不穿绝缘鞋,在容器内部或潮湿环境作业,造成人员触电,或合闸时,保险熔断产生弧光烧伤皮肤等。
7.监护人员脱离岗位或没有人监护;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取样、排污、泄漏等没有及时停火,都容易发生事故。
三、应采取的安全对策
1.从事焊割作业人员、接线电工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和操作规程,经技术监督部门、安全部门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2.严格执行动火管理制度和审批手续。
3.检修或危险性大的动火项目,要制定出完整的安全施工方案,报请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审批,批准后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掌握要点。
向参与的作业人员进行“五交”,即交施工任务、交安全措施、交安全检修方法、交安全注意事项、交应遵守的有关安全规定。
4.要落实项目负责人、监护人,落实各种防范措施,看是否到位,逐一进行检查。
5.动火前必须办理动火申请手续,经单位领导同意和安全部门、消防部门检查、分析合格、批准办好动火证,签字认可后可进行动火。
要做到“三不动火”即:没有动火证不动火;防火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监护人不在现场不动火。
6.动火人拿到批准的动火证后,应检查动火部位和防火措施是否落
实,如没有落实,动火执行人要拒绝动火。
禁止拿到动火票证后,不闻不问不看,盲目动火。
7.动火审批人员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动火执行人所使用的工具、设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2)动火设备本身是否残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测爆结果是否合格,是否留有死角,是否加好了盲板进行了隔离。
(3)动火周围环境是否合格。
地漏、污油井、地沟、电缆沟是否按要求进行了封堵;放空阀、排凝阀及周围(最小半径15m)是否有泄漏点。
(4)动火审批人员要严格把关,审批前要深入动火地点查看,确认无火险隐患后方可批准。
四、强化动火监护人的特殊作用
监护人应由动火所在生产单位指派责任心强、熟悉工艺流程,了解介质的化学、物理性能,会使用消防器材、防毒器材的人员担任。
动
火前要按照动火票证检查动火措施的落实情况,随时扑灭动火飞溅的火花。
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动火执行人停止动火作业,及时通知有关人员采取措施。
监护人必须坚守岗位,不准脱岗。
在动火期间不准兼做其他工作。
动火作业完成后,要会同其他施工人员清理现场,清除残火,确认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五、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
为防止触电,电焊工所用焊把必须绝缘;电缆线、地线、把线必须绝缘良好,不破皮,防止受外界高温烘烧;过路要加保护套管,防止被过往车辆轧坏;在金属容器内或潮湿环境作业,应采用绝缘衬垫以保证焊工与焊件绝缘;电焊工不应携带焊把进出设备;禁止将接地线连接于在用管线、设备以及相连的钢结构上,以防产生静电,引起火灾;禁止在设备和无关的管线上引弧。
防止把线、地线在其他无关的管线、设备上打火,击穿击伤管线、设备。
防止在施工中踩断其他管线。
高空作业要办理登高证。
进入容器要办理进入容器许可证。
六、采取的安全措施(气割和气焊)
在使用气割和气焊时要注意氧气瓶及器具不得沾上油脂、沥青类物质,避免与高压氧气接触发生燃烧。
保证氧气瓶乙炔瓶离动火点的安全距离大于10m,或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的安全距离大于3m;乙炔
瓶应立放,禁止卧放,以防丙酮随气体带出发生爆炸。
严禁铜、银、汞类物质与乙炔接触,以防发生爆炸。
使用的胶管不得有漏气、破裂、鼓泡等现象,避免让高温工件烧破带子发生着火。
使用中发生回火要及时切断乙炔气。
严禁暴晒,使瓶内压力升高。
冬季乙炔管冻结时,禁止用火烧或用氧气吹。
乙炔瓶的易熔塞应朝向无人处。
七、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作业人员没有穿戴好合格的劳保用品不允许动火;属于防爆区的动火,未办理动火审批手续的不准擅自动火。
动火执行人不了解动火现场周围情况,不能盲目动火;没有防止火星飞溅措施的不准动火;不准在有压力的设备、管线上动火;焊工没有证的,又没有正式焊工在场进行技术指导时,不能动火。
抽加盲板时要注意做好防护,防止中毒、烫伤事故发生。
动火时要保持消防道路畅通,避免物料、机具占据消防通道。
必要时请消防人员现场监护,对检测结果进行复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