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名词解释外科护理学

合集下载

丹毒护理标准

丹毒护理标准

丹毒一、定义丹毒(erysipe1as)俗称“流火”,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二、分类(一)水疱性丹毒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称为水疱性丹毒。

(二)脓疱性丹毒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称为脓疱性丹毒。

(三)坏疽性丹毒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称为坏疽性丹毒。

(四)游走性丹毒皮损一面消退,一面发展扩大,呈岛屿状篁延者,称为游走性丹毒。

(五)复发性丹毒若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称为复发性丹毒。

三、病因本病主要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的微小破损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

营养不良、酗酒、患糖尿病及肾炎等易促发本病。

足癣继发感染及下肢外伤则可诱发下肢的丹毒,颜面、咽、鼻腔、耳等处的病灶可引起颜面丹毒。

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好发于小腿及颜面部,发病急剧,常先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皮损为境界清楚的鲜红色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发亮,皮温高,迅速向周围扩大,自觉灼痛,触痛明显,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

四、资料收集与评估(一)一般资料:入院2小时完成“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单(成人)”,评估既往史、皮损情况、饮食、大小便、过敏史。

(二)主诉资料及评估1.疼痛。

2.皮疹。

3.发热、疲倦无力。

(Ξ)查体资料及评估1.皮肤情况:皮损的部位、面积、程度。

2.疼痛情况:部位、程度、是否影响睡眠。

3.精神状态:有无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住院期间评估1.生命体征:有无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2.皮肤情况:皮肤有无破损、感染,皮肤肿胀情况是否减轻。

3.疼痛评估。

(五)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与认知程度1患者是否有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社会支持情况。

4.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是否了解。

五、治疗要点(一)注意休息,保持局部清洁卫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如患面部丹毒,应寻找鼻腔、口腔及耳部等处有无感染灶,并给予相应处理。

外科名词解释 (3)

外科名词解释 (3)

灭菌法(sterilization):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消毒法(disinfection):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例如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容量失调: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浓度失调: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及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

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

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向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向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纳,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倒置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高渗性缺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原发性缺水。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

水和钠随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丹毒

丹毒

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者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环 境,减少外界刺激。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
3.了解病人既往疼痛的处理办法及效果。指导分散注意力,鼓励 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
4.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局部湿敷、紫外线、红外线照射、超 短波及音频电疗等。 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 需要积极寻找面部口腔
面部丹毒 等处有无病灶
消除 诱因 • 由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 需积极治疗足癣,防止
再发
相关护理
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健有康无史引起机身体体抵状抗力降低的疾病 况
皮肤情 心理-社 况 会状况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A
B
C
了解患者既往的不 良行为:如抠鼻、 掏耳、搔抓皮肤等
有无外伤及感染: 有无皮肤皲裂、放 如口鼻、咽耳、脐 射性损伤、接种、 部、下肢及足部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心理-社会状况
单击添加段落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3、本病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 绪,不利于配合治疗
护理诊断
A 体温过高: 与局部感染及炎症有关
游走型丹毒
复发型丹毒
发生特点 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者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 屿状蔓延者 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抗链和血白细胞

中医外科学-丹毒

中医外科学-丹毒

3.中醫文獻認識及分類: 《諸病源候論》:“丹者,人身突然焮赤,如丹
塗之狀,故謂之丹。或發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 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小兒得之 最忌”
《千金要方》:“丹者,一名‘元火’,肉中忽 有赤如丹塗之色” 分類:(p547-14) (p550-1) 生於頭面部—稱抱頭火丹;生於軀幹部—稱內發丹毒 生於小腿足脛部—稱流火;發於新生兒—稱赤遊丹毒 一般好發於小腿及頭面部。
疼痛 疼痛持續明顯,或跳痛
燒灼樣輕痛,面部劇痛
化膿
常有

復發無常有 Nhomakorabea2.接觸性皮炎: 有過敏藥物接觸史;皮損以紅腫、水皰、丘疹為
主,伴焮熱、瘙癢,多無疼痛;一般無明顯全身症 狀。
3.類丹毒(p550-2) 多發於手部,有豬骨或魚蝦之刺劃破皮膚史,紅
斑範圍小,症狀輕,無明顯全身症狀。
五、治 療
以涼血清熱、解毒化瘀為基本治則。 1.內治 ①風熱毒蘊證 證候:發於頭面部。皮膚焮紅灼熱,腫脹疼痛,甚則發生水皰,
丹毒
一、概述
1.定義:是一種患部皮膚突然發紅成片、色如丹塗脂 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2.特點:起病急,進展快,先有全身寒戰、發熱,隨 即出現大片皮膚潮紅、色如塗丹,灼熱疼痛,邊界清 楚,迅速向四周擴散。數日內可逐漸痊癒,但常易反 復發作。一般很少化膿或組織壞死。(p549-8)
3.本病:西醫也稱丹毒,即網狀淋巴管炎。由溶血性 鏈球菌從皮膚黏膜破損處侵入皮內網狀淋巴管所致。
2.外治
①外敷法:用金黃散或玉露散,以冷開水或鮮絲瓜葉 搗汁或金銀花露調敷。或鮮荷花葉、鮮蒲公英、鮮 地丁全草、鮮馬齒莧、鮮冬青樹葉等搗爛濕敷。幹 後調換,或以冷開水時時濕潤。
②砭鐮法:患處消毒後,用七星針或三棱針叩刺患部 皮膚,放血瀉毒。此法只適用於下肢復發性丹毒, 禁用於赤遊丹、抱頭火丹患者。

外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外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名词解释汇总1.【休克】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2.【洗手护士(器械护士)】直接配合的护士直接参与手术,主动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全过程。

主要职责是负责手术过程中器械、物品和敷料的供给。

3.【洁净手术室】通过一定的空气洁净措施,是手术室内的细菌数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空气洁净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4.【外科手术热】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临床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术后吸收热。

5.【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等并发的感染。

6.【疖】是指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7.【危险三甲区】鼻、上唇及其周围的疖受到挤压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8.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9.【痈】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颈项部、背部及上唇部。

10.【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11.【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又称网状淋巴管炎。

常见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

12.【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3.【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实质是毒血症。

14.【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及高温金属)、电流、放射线以及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

外科学名词解释

外科学名词解释

1.无菌术:针对微生物及一切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包括灭菌法消毒法和操作规则以及管理制度。

2.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静脉注入。

如血压升高而中信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

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增高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3.最低肺泡浓度(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这时的肺泡内所含吸人麻药的最低浓度,就称之为MAC4.疖:俗称疥疮,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病菌金葡菌为主。

5.痈: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6.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感染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与面部,常有全身反应,少有组织坏死、化脓;易治愈但常复发。

7.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形成的新生物。

8.库欣反应::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减慢(又称两慢一高),称为库欣反应9.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脑组织从高压力去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神经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裂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性或病理性间隙或孔道中,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10.熊猫眼(眼镜征):颅前窝骨折时,骨折多累及额骨水平部和筛骨。

骨折出血可经鼻流出,或进入框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淤血斑,俗称。

11.脑震荡:为最轻的脑损伤,其特点为伤后即刻发生的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12.中间清醒期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

继而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

13.开放性颅脑伤;头部受到锐器、火器、偶或钝器的打击,引起头皮、颅骨及颅内结构的联合损伤,并使颅腔与外界直接沟通,称为开放性颅脑伤。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1 症状体征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

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2 用药治疗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

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

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

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1)辨证用药及方剂: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中医外科学-丹毒-笔记

中医外科学-丹毒-笔记

中医外科学-丹毒-笔记 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丹毒是患部⽪肤突然发红成⽚、⾊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病名。

如⽣于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部者,称抱头⽕丹;发于⼩腿⾜部者,称流⽕;新⽣⼉多⽣于臀部,称⾚游丹毒。

本病西医也称丹毒。

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肤忽然变⾚,⾊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数⽇内可逐渐疫愈,但容易复发。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热⽕毒为患。

凡发于头⾯部者,多夹风热; 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郁⽕; 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 发于新⽣⼉者,多由胎热⽕毒所致。

内治法和外治法 1.内治 (1)风热毒蕴证 主症:发于头⾯部,⽪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

⾆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证 主症:发于胸腹腰胯部,⽪肤红肿蔓延,摸之灼⼿,肿胀疼痛,伴⼝⼲且苦。

⾆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利湿。

⽅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 主症:发于下肢,局部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疱、紫斑,甚⾄结毒化脓或⽪肤坏死。

或反复发作,可形成⼤脚风。

伴发热,胃纳不⾹。

⾆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4)胎⽕蕴毒证 主症:发⽣于新⽣⼉,多见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性。

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呕吐。

治法:凉⾎清热解毒。

⽅药:犀⾓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外治 (1)外敷法:⽤⽟露散或⾦黄散,以冷开⽔或鲜丝⽠叶捣汁或⾦银花露调敷。

或鲜荷花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等捣烂湿敷。

(2)砭镰法:患处消毒后,⽤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肤,放⾎泄毒。

此法只适⽤于下肢复发性丹毒,禁⽤于⾚游丹毒、抱头⽕丹患者。

(3)若流⽕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做⼩切⼝引流,掺九⼀丹,外敷红油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名词解释外科护理学
丹毒(Cellulitis)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是由细菌进入皮肤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丹毒通常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常常发生在皮肤破损或创伤部位,如溃疡、切口或烧伤的周围区域。

在外科护理学中,护士的角色是提供丹毒患者的综合护理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与丹毒相关的外科护理学术语的解释:
1.抗感染治疗:丹毒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药物,以
杀灭感染的细菌。

外科护理师负责监测患者对抗生素的反
应和副作用,并确保患者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2.创面护理:对于有创口或溃疡的患者,外科护理师负责创
面的清洁、消毒和更换敷料。

他们确保创面的适当保护,
并关注感染迹象如红肿、疼痛或分泌物增多。

3.疼痛管理:丹毒通常伴随着疼痛和不适。

外科护理师负责
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或舒适措施)来缓解疼痛。

4.患教和家庭支持:外科护理师需要向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提
供有关丹毒的信息和教育,包括预防感染、如何正确处理
创伤和识别感染迹象的指导。

5.感染控制和预防:外科护理师负责确保丹毒患者的环境清
洁,并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减少细菌传播和交叉
感染的风险。

以上是和丹毒相关的一些外科护理学术语的解释。

外科护理师在丹毒患者的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抗感染治疗、创面护理、疼痛管理、患教和家庭支持,以及感染控制和预防等方面。

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