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必修一基础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基础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基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高一的化学学习是化学知识的起点,必修一中包含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化学必修一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进行介绍和解析。

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围绕核外轨道运动。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元素由元素符号表示,如氢元素使用符号H表示。

化合物由化学式表示,如水使用化学式H2O表示。

3. 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了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原子量是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在标准情况下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

4. 原子和离子的电荷原子中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电荷平衡。

当原子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形成了离子。

失去电子的离子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离子带负电。

5.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电子结合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

6.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分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可以通过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得到。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

7. 配位数和配位键配位数是指一个中心离子周围配位体的个数。

配位键是由配位体和中心离子之间的共享电子形成的。

8.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形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子的结构可以通过分子模型或结构式表示。

9.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质量是一个物质摩尔的质量。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将物质的质量除以物质的摩尔数得到。

10. 绝对温度和气压绝对温度是摄氏度温度加上273.15K,用Kelvin(K)表示。

气压是气体对单位面积施加的力,常用单位是帕斯卡(Pa)。

原子的结构与特性

原子的结构与特性

原子的结构与特性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原子的概念,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原子的结构和特性。

本文将探讨原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特性,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微观世界的基本单位。

第一部分原子的结构1.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无电荷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则在核外的能级轨道上运动。

1.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所有已知元素进行分类的一张表。

它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例如,位于同一垂直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构型。

1.3 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原子外部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中。

每个能级可以容纳的电子数量以及它们在轨道上的位置是由量子力学规律决定的。

第二部分原子的特性2.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重组以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原子通过共享、赠送或获得电子来完成化学反应。

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元素之间能够进行化合并形成新的物质。

2.2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特性包括质量、电荷、半径、化学反应性等。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的质量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电荷由其质子和电子数目的差异决定。

2.3 原子的放射性一些原子具有放射性,这意味着原子核不稳定并会通过辐射释放能量。

放射性元素在医药、能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也需要小心处理以避免伤害人体健康。

第三部分原子结构的进一步研究3.1 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是对原子结构的更精确描述。

根据这个模型,电子不仅具有能级和轨道,还存在于不同的云状区域,称为原子轨道。

3.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其中。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原子的特性和行为。

3.3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和其他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体系。

通过量子力学,科学家发现原子的行为与我们在宏观世界中的直觉规律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概率和波粒二象性来解释。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教学设计-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教学设计-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专题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课时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课题原子核的构成单元三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历程的了解,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2、了解原子的构成,能根据原子(或离子)的表示符号并判断其中一些数量关系。

3、知道元素、核数与同位素的概念,知道同位素的应用。

【重点难点】1.熟悉并掌握原子(或离子)的表示符号并判断其中的数量关系。

2.学习并掌握核素与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投影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铜单质、氯化钠、水等,思考它们的构成认真倾听思考,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构成。

引出本节课内容。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才被揭示。

那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认识课本44-45页。

讲述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猜想和分析,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形象和描摹而建构的揭示原子本质的认知模型。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原子核的构成。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理解原子结构模型,并了解相关的证据。

体会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鼓励学生勇敢积极地面对学习的挑战,坚信必胜的信心。

讲授新课[温故知新]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被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你知道12C原子是指哪种碳原子吗?12代表什么意思?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整个原子是呈电中性的。

认真倾听,引发思考。

认真倾听。

思考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记录笔记。

从对旧知识深度思考中引发探究学习。

山东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山东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山东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

在山东高一的化学必修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许多基本的化学知识点。

本文将从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四态以及酸碱中和等方面探讨山东高一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原子结构。

原子是化学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而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轨道运动。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而原子的体积则主要由电子轨道决定。

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使得原子整体呈中性。

其次,我们要了解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形成的力量,用于将原子组合成分子或离子。

共价键是最常见的化学键,它是通过电子共享而形成的。

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来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

离子键则是由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形成的,其中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物质的四态。

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固体的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其分子振动幅度较小。

液态是另一种状态,具有固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

液体的分子通过较弱的相互作用力互相接触,并能自由流动。

气态是物质的第三种状态,具有无固定形状和体积。

气体的分子之间相互独立,运动速度较快。

等离子态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它是由高温或高能所产生的,其中物质的电离程度很高。

最后,我们要了解一下酸碱中和反应。

酸是一种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物质,碱是一种能够释放出OH-离子的物质。

当酸和碱按一定的摩尔比混合时,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H+离子和OH-离子结合,形成水。

酸碱中和反应有时会伴随着产生气体或沉淀。

在山东高一化学必修一中,学生会学习更多有关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四态以及酸碱中和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化学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科,它还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们身边的世界。

高一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高一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2个
8个
18个
32个
2n2个
注意:多条规律必须同时兼顾。
核电荷数
01
原子符号
02
电子层
03
各层电子的数目
辨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
注意:任何原子都有趋于8电子(或2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因此活泼的原子会发生电子得失
PART ONE
5、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质子:决定元素的种类,与中子共 同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
同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中子:决定原子的种类,与质子共
B
化学性质
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
微粒数计算 ①
电子总数
质子总数
中子总数
D216O
1×2+8
10
(2-1)×2 +(16-8)
3.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发现核外电子的能量
玻尔把化学、放射性和光谱学方面的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联系在一起,在研究氢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中发展了原子结构理论。1913年,玻尔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其要点如下:
在原子中,电了不能沿着任意轨道绕核旋转,而只能沿着符合一定条件的轨道旋转。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不吸收或放出能量,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轨道运动时可具有不同的能量,电子运动时所处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只能取某些不连续数值(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 只有当电子从某一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才有能量的吸收或放出。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E2)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E。)轨道时,原子就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转变为一个辐射能的光子,其频率可由两个轨道的能量差决定。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揭示了光谱线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由于这一开拓性的贡献,玻尔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3.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原子核的构成(课件)-高一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3.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原子核的构成(课件)-高一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思考:物质是否能够无限分割下去?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原 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构成,基于对原子及其结构的认识, 人们可以更好好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可以根据需 要制备各种不同性能的物质。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确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科学家依据实验获得的数据,提出了各种假说和模型,逐步提示了原子结构 的奥秘。
思考:什么是元素?谁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同一种元素含有的中子 数目一定相同吗?同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原子吗?
原子核的构成
1、元素:___具_有__相_同__核_电__荷_数__的__同_一__类_原__子_的__总_称__。_____
2、核素:具__有_一__定_质__子_数__和__一_定__中_子__数_的__一__种_原__子_称__为_一__种__核_素__
2、同位素在考古中的应用 考古学家们挖掘出生物化石,如何较准明地测定 其年代呢?同位素在考古断代上功不可没。生物 化石中含有14C。在生物死亡前,由于生命活动伴 随体内含碳元素物质与自然界中碳元素的交换, 生物体中14C所占碳原子的比例和大气中14C所占 碳原子的比例相同。大气中14C所占破原子的比例 是恒定的。但当生物体死亡后,其体内的14C和大 气中的14C停止交换,生物体内的14C所占碳原子 比例因衰变而减少,每5730年14C就减少一半。因 此,测定出土文物或化石中14C所占碳原子比例, 与大气中的恒定值进行比较,就可以测算出其死 亡的年代。
相对原子质量
AZX
F
9
10
19
18.998
199F
Na 11 12
23
22.990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掌握原子结构与性质对于深入理解化学世界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1. 原子核: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粒子——中子组成。

质子质量为1,带正电;中子质量为1,电荷中性。

2. 电子:电子是质量很轻、带负电的粒子。

每个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使得原子整体电荷为中性。

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以质子质量为基础,可以计算出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

1. 原子质量单位:原子质量单位(缩写:u)定义为^12C的质量的1/12。

相对质量较小的元素,其原子质量是小数;较重的元素,原子质量通常为整数。

2. 原子质量数:原子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用A表示,如氧的原子质量数为16。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Dmitri Mendeleev按照原子序数和性质将元素分类而成的表格。

使用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按序数递增排列,横排称为周期,竖排称为族。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至8A族元素,具有较为相似的性质。

- 过渡元素:位于主族元素之后,包括3B至2B族元素。

- 稀有气体:位于元素周期表最后一列的18族元素,具有稳定的八电子外层。

- 锕系和锔系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下方的两行分别为锕系和锔系元素。

四、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指的是原子内电子的排布方式,可分为主壳层、次壳层和轨道。

1. 主壳层:原子中离核越远的电子主壳层数值越大。

主壳层的编号使用数字和字母表示(如1、2、3...K、L、M)。

2. 次壳层:主壳层内部的层级,由数字表示(如1s、2s、2p 等)。

3. 轨道:次壳层下的进一步划分,用字母表示(如s、p、d、f 等)。

五、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原子间的化学键和分子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基础。

苏教版高一化学上学期必修一1全册课件PPT

苏教版高一化学上学期必修一1全册课件PPT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A中质子数=电子数,为氧原子;B为O2-;C为硫原子,D为镁原 子。
【答案】 (1)B (2)A、C (3)得到 2 -2 失去 2 +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规律总结】
(1)原子结构模型先后经历了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
尔等多位科学家的研究。 (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活泼非金属与活泼金属反应时,金属失电子显正价,非金属得电子显负 价。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特别提醒】 (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2)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题组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下列四位科学家都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首先提 出原子核外的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是 ( A.汤姆生 C.玻尔 B.道尔顿 D.卢瑟福 ) 【导学号:16380076】
【答案】 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5.(2016· 中山高一检测)根据下列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填编 号): 【导学号:16380078】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_。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3)A、D两元素的单质相互反应生成化合物,A元素的原子________(填“得 到”或“失去”)________个电子,在形成的化合物中显________价;D元素的原 子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个电子,在形成的化合物中显 ________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年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名称主要理论依据或技术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论点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的古代原子说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万物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参考元素化合时具有确定的质量比的关系①物质由原子构成;②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①原子中存在电子,电子的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②原子中平均分布着带正电荷的微粒,这些微粒之间镶嵌着许多电子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参考α粒子的散射现象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做高速运动;②电子的运动形态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原子轨道模型运用量子论观点研究氢原子光谱①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②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20世纪初现代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②电子运动不遵循经典力学的原理;③对于多电子原子,电子在核外一定空间近似于分层排布二、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自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人们相继发现了、和等,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刻。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对于原子,可以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例如,(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人们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是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稀有气体Ne、A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例如,要使该原子达到8个电子(最外层是一层时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通常是失去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例如,Mg2+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3)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小于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要使该原子的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最外层是一层时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通常是得到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O2-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3.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内在联系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会发生变化。

最外层都有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这种趋势只有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相互结合时才能实现。

一般采用两种方式:①得到或失去一定数目的最外层电子;②共用一定数目的电子对。

由于得失电子和共用电子对都有“一定数目”,因此,不同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个数比,化合价就是用来表现这种原子个数比的。

由此化合价就是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失为正,得为负)。

三、原子核的组成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和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和构成的,1个质子带1个单位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电荷,中子不显电性。

2.质量数(1)质量数如果忽略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和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数值,叫做质量数,质量数用符号表示。

(2)数量关系:中子数用符号表示,质子数用符号来表示,则质量数(A)=+。

(3)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该原子的近似整数值。

(4)原子组成的表示及含义①原子②的含义:代表一个为A、为Z的原子。

、3.元素、核素和同位素(1)元素具有相同 (即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①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与中子数和电子数无关。

②元素定义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又包括带电的原子(即阴、阳离子)。

例如,11H、12H、13H、H+等都称为氢元素。

③元素是一个种类概念,因此只能说人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近120种元素,而不能说120个元素。

(2)核素具有一定和一定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在天然存在的各种元素中,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核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3)同位素相同, (或 )不同的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①当一种元素至少存在两种核素时,可以运用同位素的概念。

②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不同核素间的互称,不指具体原子。

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来的平均值。

④决定同位素种类的因素是中子数(质子数相等)。

⑤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因此发现的核素(原子)种类远多于元素种类。

⑥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要点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问题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核是否发生变化?问题二常见元素中,其最高正价或最低化合价与原子结构有何联系?例1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共同获得,奖励他们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支持。

根据大爆炸理论,在大爆炸后约2 h,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原子因获得一个电子能变成稳定结构,故也可与Na反应生成NaHB.氢原子与氢离子都属于氢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C.氦元素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故其化学性质稳定D.锂原子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思路指引】解决此类问题要熟悉氢、氦、锂的电子排布结构,然后根据电子层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

变式训练1 1.观察下列A、B、C、D、E五种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与离子相对应的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与原子相对应的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是(填写代号,在本小题中下同)______,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___,最容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最容易得到电子的是________。

(3)可直接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可经过得失电子后再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4)在核电荷数1~10的元素内,列举两个与B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写出离子的符号________;列举原子的稳定性与C最接近的元素,写出元素的符号________要点二原子核的组成问题三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为什么?问题四质量数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表示的含义是否相同?例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B.1H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C.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不等D.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变式训练2.我国稀土资源丰富。

下列有关稀土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探究整合应用一、原子结构中两个等式的理解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适用于原子、分子等电中性微粒。

(2)若为阳离子X m+,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

(3)若为阴离子X n-,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此表示式适用于原子及简单离子。

二、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区别与联系元素、核素、同位素这三个概念相近,容易混淆,采用下图来区分。

1.同种元素,可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2.核电荷数相同的不同核素,虽然它们的中子数不同,但是属于同一元素。

3.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不指具体的原子,即为A1 ZX、A2 ZX、A3 ZX……的互称。

4.如果不特别指出,所谓元素的原子一律指常见的普通原子。

思路点拨(1)“同位”是指这几种核素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位置。

(2)因许多元素存在同位素,故原子的种类多于元素的种数。

但也并非所有的元素都有同位素,如Na、F、Al等就没有同位素。

(3)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三、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属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问题。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原子核保持不变,一般是在原子的最外层上发生电子数目的变化,有的原子也涉及到个别的内电子层上电子数目的变化,变化的趋向一般是达到原子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因此,原子核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目对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一般总是优先排布在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向外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布L层,等等。

2)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个电子,(n代表电子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K层为最外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原子的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两个电子)的结构式相对稳定结构。

钠、镁、铝、钾、钙等活泼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阳离子。

氟、氯、溴、碘、氧、硫等许多非活泼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阴离子。

氖氩氪氙等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这些事实说明许多原有达到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倾向,最外层8电子结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

像CO2、Cl2、N2等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

BeCl2中的铍原子,BF3中硼原子最外层电子不到8,PCl5中磷原子、SF6中硫原子最外层都超过8也很稳定。

4、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式子,叫做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堂练习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对化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而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他的学说包含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①③B.②③C.③ D.①②③2、关于12C、13C、14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属于碳元素B.表示三种碳原子C.表示三种同素异形体D.表示碳元素的三种相对原子质量3、用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写下列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