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篇1《祝福》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
(3分钟)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分钟)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5分钟)2、讨论探究(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
师:那谁是凶手。
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后----生2:自杀。
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
(6分钟)(2)教师进一步提问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
(2分钟)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
(5分钟)(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
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复习下一课生字词。
附:板书“祥林嫂死了!”“封建礼教吃人!”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琵琶行》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A.景物描写的作用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人物形象分析与情感理解: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准确分析主要人物张秉贵的形象特征,理解其“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精神内涵,提升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1.2 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学生能够认识到优质服务对社会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他们或许只是平凡的岗位上的工作者,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人物——张秉贵,他被誉为‘燕京第九景’,是首都百货大楼的一颗璀璨明珠。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情境创设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期待了解张秉贵的故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初读感知: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了解张秉贵的形象和事迹。
•细节剖析: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深入剖析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具体表现,如他如何对待顾客、如何克服困难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张秉贵形象的理解和对“一团火”精神的认识,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张秉贵的事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一团火”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做好笔记,初步了解张秉贵的形象和事迹。
•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细节,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拓展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初读感知、细节剖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一、引言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中,我有幸参与了一堂精彩的听课,本文将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记录和评析。
二、听课记录本节课的主题是《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然后,老师逐段讲解了文本的细节,并重点分析了贾代善和贾代儒两位角色的形象描写与寓意。
老师利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生动地描述了贾代善的丑陋形象,以及贾代儒的高尚品德。
老师还通过对比贾代善和贾代儒的形象,探讨了人物形象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还穿插了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
例如,老师问道:“为什么作者要塑造贾代善这样一个丑陋的角色?”这个问题激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从文本中找到了答案,并进行了讨论。
三、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着《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这一文本展开,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和细腻的描写,使得文本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老师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讨论,我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读文本。
此次听课中,老师还注重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
在讲解文本的同时,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捕捉寓意等。
这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阅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对《红楼梦》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结语通过这次高一语文的听课经历,我深刻意识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导入部分。
1.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问同学们对毛泽东的了解,同学们纷纷回答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军事成就等。
(二)诗歌朗读。
1. 老师先进行范读,读的时候节奏把握准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重音也处理得当,如“看”“怅寥廓”等字重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2. 同学们跟读,老师在一旁纠正读音和节奏问题,像“百舸(gě)”这个字,很多同学读错,老师重点强调。
(三)诗歌分析。
1. 上阕。
- 写景部分。
- 老师指出“看”字领起了下文的七句写景内容,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视觉描写,其中“红遍”“尽染”写出了秋天山林经霜后的艳丽色彩。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碧透”写出江水的清澈,“争流”展现出船只竞相前行的热闹景象,动静结合。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写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把鱼在水中轻快游动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也是一高一低的空间描写。
- 下阕。
- 抒情部分。
- 老师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是过渡句,由写景转为抒情。
“怅”字表达出作者的深沉思索,“谁主沉浮”则体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 在回忆往昔部分,“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出对往昔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里描写了同学们意气风发、蔑视权贵的形象,“粪土当年万户侯”运用了意动用法,把“万户侯”当作粪土,表现出革命青年的豪情。
- 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问句结尾,既是对过去斗争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革命前景的展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总结与作业。
1. 老师总结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上阕的秋景描写和下阕的革命情怀抒发,强调了景与情的交融。
2. 作业是背诵全诗,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在高一语文课堂上,我认真听讲,记录了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
以下是我对听课内容的整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通常包含主谓宾结构,也有状语从句和并列句等。
在阅读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注意词语的意义: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的词汇,我们需要通过查阅词典来了解其准确的含义。
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3.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我们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技巧1. 理清篇章结构:现代文的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每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2. 分析段落逻辑关系:现代文中的段落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转折关系等。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 理解作者观点:现代文往往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主题的观点和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写作技巧1. 提炼中心思想:写作时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主题的一致性。
2. 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等。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质量。
3. 注意结构合理性:写作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确保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四、诗歌鉴赏技巧1. 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
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入手,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我们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 领悟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诗歌往往是诗人对生活和情感的抒发。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蕴含的古代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解析《劝学》,学生能够积累文言词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引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学习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古代,许多先贤都留下了关于学习的深刻见解。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看看他是如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情境引入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开始思考自己对于学习的看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文本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诵读感知:首先,教师示范诵读《劝学》,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字词解析:教师选取文中重点字词进行解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青”、“蓝”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分析文本,重点讲解荀子关于学习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拓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些学习方法与荀子的观点相契合?”引导学生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诵读,自由朗读并尝试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积极参与字词解析和文本分析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针对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代学习实践进行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诵读、解析、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思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本单元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回顾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强调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目的。
•“同学们,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已经共同探索了第三单元的几篇精彩文章。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我们一起迎接挑战吧!”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回顾和总结,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了,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任务发布与解读:教师详细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并逐一解读了任务的要求和评分标准。
•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
•指导与监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监控各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组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并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的选择和分配,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通过分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也确保了任务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范文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范文课程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课堂内容课堂导入本节课老师以一首古诗《登高》作为课堂导入,通过让学生朗读、解释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解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红楼梦》中的一段文本进行解读。
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段文本,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的意义。
老师强调了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如“悲欢离合”、“人间烟火”,并解释了这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课文背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老师还向学生介绍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堂讨论在课文解读和背景介绍之后,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老师引导学生从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红楼梦》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在课堂讨论之后,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老师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老师还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要多读经典名著,多思考文本的内涵等。
学习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红楼梦》中的一段文本,对文本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了解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对这部作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在课堂讨论中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这对我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结本节课是一节非常有收获的语文课。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同时也了解了《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通过课堂讨论,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
这节课让我对语文学习充满了热情,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学习语文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册语文听课记录高一上册语文听课记录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过程,说明确点就是教学实录。
二是教学评点,即教学意见。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氓》(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教学过程: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问题没有解决。
(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期待————抱怨——悲伤——妥协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
(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
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2、《念奴娇赤壁怀古》(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教学过程: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过程思索: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整体点评:这是一节离奇的课。
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
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
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
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
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3、《氓》(本诗的艺术特点缺失)教学过程: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2、疏通文意4分钟3、小组交流2分钟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
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情的坟墓;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9、最后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4、赤壁赋(山师附中的教师,获得一等奖)教学过程:1、导入,引用林语堂之语。
2、标注序号:朗读全文(默读),学生朗读一遍。
(随堂评议:读音、释义共进)3、逐段读(找学生读错的地方)4、“何为其然也”,“何为”——“为何”(因为什么)5、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渺渺乎予怀”中的“渺渺”何意?6、找出情感的变化。
每一段的情感是不同的。
7、情感因何而来,由何而去?找语句。
8、第一段读出了快乐第二段读出乐与悲第三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挟飞仙以遨游”——渴望——失望9、为何转喜为悲?10、分享:教师30岁,学生15岁,加起来是苏轼写本文的年龄。
11、每个学生选择文本中一两句名言,自己站起来背诵。
过程思索:处处小心,点点如意,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符合认知规律。
整体点评:这是一位纯静干练的教师,普通话很好,很标准。
沉着,大气。
本文成功之处有三:一曰读。
默读全文;让几个学生分别读一段,逐段朗诵全文。
二曰理解。
抓住每一段的感情线索逐段理解:愉快---乐;悲伤----高兴。
情感因何而来,因何而去?问学生:你从第一段读出了什么愉快?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等。
第二段谈谈乐与悲。
从渴望读出失望:“挟飞仙以遨游-----”。
第三,如何转悲为喜了?人可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从小人生到大人生。
最后一段:你从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这是一节好课。
第一天听课后,召开评委会。
结合第一天的课讨论。
厉复东对优质课的评课要求:1、现在的问题是,教学实践跟不上新课程。
2、刘国正,大陆与港台文化素养差距很大;提倡重视文言文,加强古诗文学习,高中应达百分之七十,初中百分之五十。
这和我省的实验背诵古诗文300篇(段)是一致的。
3、目的:(1)探索古诗文规律;(2)各地市展示成果;(3)发现培养新人,新生骨干力量;(4)深化课程改革。
4、评课标准:教得好,学得好,不怕考。
(1)教得好:教: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不是为讲得精彩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倡导三维目标,不要光用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有层次性,有递进色彩,准确、得体、得当;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这次八篇课文都有全国或省一等奖;教师重视双基;紧扣文本;拓展,适当拓展;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气氛与文本基调相吻合,如《氓》的善良之心;不要用现代人的观念;语文要讲得高雅一些。
教师课堂机智:灵活,能力;不要太生硬;不要太霸权;要文雅。
(2)学得好:①精神状态好,积极主动自觉学习;②思维活跃;③达成度要高;④在理解上诵读,在诵读上理解;⑤教学要讲逻辑性;⑥短诗一定要学生背诵过;⑦情感是高层次的。
5、评课方式:定性、定量。
先定性,再定量。
排列顺序:④ ⑤ ⑥ ③ ① ②优点:1、阅读理解,符合认知规律;2、在理解上读,在读中理解;3、基本功;4、有目标无落实;目标不得当。
缺点:1、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学生无法回答;2、错误地理解了读;《氓》读平面化;3、理解了不诵读;“初”出现错别字;4、提问不周密,不该浪费时间却用时太多;5、《诗经》中“氓”特点一点不提?艺术性豪放派不提?6、形式主义的小组讨论无意义;讨论无思维价值;积极的消极的苏轼;7、教师素质好而无上好原因,诸葛亮;8、诵读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鉴赏,但没到鉴赏;没有品位语言;语文学习积累语言;9、浮:对问题的设计,无准确把握。
5.京口北固亭怀古(此课很精彩获一等奖)教学过程:1、结合大明湖畔的辛稼轩纪念祠导入。
问:们有谁到过辛稼轩纪念祠?它就在我们身边啊。
2、自由朗读全词,把不理解字词划出来。
学生问:封\狼居胥(停顿);“寄奴”何意?(注释)“风流”何意?(前一句是何意?分析一下什么人与事——英雄业绩)“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望”什么?“记”什么?(这个环节很好,就是要让学生说话,听听学生到底什么地方不明白。
)3、词释:风流、赢得、可堪(怎能忍受)4、悲愤: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5、讨论用典:(四人成组)5个用典:“佛狸祠下”不理解。
6、你选择其中一个典故来说用意。
(学生读,教师范读)怀古————伤今屏幕展示:孙权尘逝江南寄奴成功此伐(伤今)元嘉仓皇此顾佛狸神鸦社鼓(讽今)廉颇忠勇遭弃(怨今)7、总结:用典——悲愤——爱国8、结束:假如你送一束鲜花给辛弃疾祠,你将送什么呢?为什么?学生答:梅花(傲骨)、太阳花(衷心)、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紫丁香9、让学生最后诵读。
过程思索:1、让学生发现发问很好。
2、干净、利落。
语音高而无韵味,无婉转之意。
整体点评:一是全文有设计,特别是开端与结局,开端结合济南的稼轩词导入,结局用鲜花展示学生的感受,开合有度,很有创意。
二是声情并茂。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说,要把情感融进诗里。
这句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学生读后,教师范读很有特色,值得肯定。
三是分析深入。
对5个典故分析点评层层深入,由怀古——伤今——讽今——怨今,分析真是深邃。
有一点不足是把用典单列让学生分析,与文本全文分开分析,是不太适当的。
【高一上册语文听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