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篇1《祝福》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齐读生字词。
(3分钟)呈现本目标是细读课文,体会深意。
二、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分钟)导入新课:以几种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杀,他杀引入本堂课讨论祥林嫂的死是属于那种死亡?那又是为什么?她的死又代表了什么?”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37分钟)1、教师板书“祥林嫂死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研读课文。
(5分钟)2、讨论探究(1)让有自己想法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对于不同的看法一个一个来讨论。
先---生1:他杀。
师:那谁是凶手。
要求学生去原文里一一找出答案,不同学生将答案集齐:鲁四爷、四婶、柳妈、卫婆子、她婆家人、“我”(此处师生共笑,课堂气氛愉悦轻松)。
教师总结凶手:乌镇的一群人是凶手!(8分钟)后----生2:自杀。
师:为什么是自杀?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生2处于下风。
(6分钟)(2)教师进一步提问师:为什么他或他们是凶手呢?(5分钟)学生一一说明缘由。
A例如以“你放着罢,祥林嫂!”讲解句式和语序知识。
(2分钟)B对回答者回答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驳、讨论。
(5分钟)(3)让学生齐读小说的开头两节,结合注释回答这样的开头有什么深意?通过讨论,引出祥林嫂死了的原因是封建礼教。
教师板书“封建礼教吃人”(6分钟)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写完课后练习与本课同步练习复习下一课生字词。
附:板书“祥林嫂死了!”“封建礼教吃人!”辩论、讨论的东西太多,因时间有限而不够深入探讨,教师应选一个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教学环节紧凑。
教师就其中的一些学生回答的文中缘由穿插一些别的知识较好,学生不易对课堂的同一个探讨问题疲劳《琵琶行》第二课时一、检查上堂课效果,复述《琵琶行》故事二、进入课堂讲解探究1、让学生分组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之后选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学生提出了大概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挑选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写在了黑板上:A.景物描写的作用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C.欣赏描写音乐的句子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也不是学生能定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
听评课记录高中语文

听评课记录:高中语文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赤壁赋》授课教师:XXX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X教室听课人数:50人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赤壁赋》,学生能够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课程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赤壁之战和苏轼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题。
2.课文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文言文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穿插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课堂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和组织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课文要点,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评课记录:1.课程目标明确,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
2.教师授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小组讨论、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建议与改进:1.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避免部分学生过于被动或无所事事。
3.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作业,如写作、朗诵等。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人物形象分析与情感理解: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准确分析主要人物张秉贵的形象特征,理解其“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精神内涵,提升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1.2 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学生能够认识到优质服务对社会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创设:“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人,他们或许只是平凡的岗位上的工作者,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人物——张秉贵,他被誉为‘燕京第九景’,是首都百货大楼的一颗璀璨明珠。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情境创设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期待了解张秉贵的故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初读感知: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了解张秉贵的形象和事迹。
•细节剖析: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深入剖析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具体表现,如他如何对待顾客、如何克服困难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张秉贵形象的理解和对“一团火”精神的认识,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张秉贵的事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一团火”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做好笔记,初步了解张秉贵的形象和事迹。
•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细节,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拓展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初读感知、细节剖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
高二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

高二语文公开课听课记录1. 开场白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高二语文公开课的听课经历。
不得不说,这次的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听得我都快坐不住了。
老实说,语文课虽然听上去有点枯燥,但这次的老师简直是个“语文魔法师”,把干巴巴的课本变得生动有趣。
1.1 课堂氛围一进教室,气氛就很热烈。
老师站在讲台上,眼睛里闪着光,满脸笑容,就像是把“阳光”都带到了课堂。
同学们七嘴八舌,气氛轻松得像是在家里聊天。
就算有几个同学因为早上没吃好,眼神有点迷糊,但老师总能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尤其是当老师用夸张的动作模仿课文里的角色时,教室里简直笑成一片,真的是“笑声不断”,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1.2 课程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关于古诗词的赏析,老师开始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古诗词为什么能跨越千年依然打动我们?”这问题一出来,大家都在心里默默思考,仿佛一瞬间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
然后,老师开始逐句解析,轻轻松松就把那种“天人之际”的意境带了出来。
她说诗词就像是时间的胶囊,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真的很有意思。
2. 互动环节接下来,老师发起了互动,鼓励同学们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
哇,几位同学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他们的想法真是五花八门。
有的同学讲到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声音里带着激昂,真有点“激情四射”的感觉;还有同学说,诗中的意象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简直是“心有灵犀”。
整个过程不仅让我们参与感满满,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大家纷纷表示想多聊聊。
2.1 学生反应最让我意外的是,有个平时比较腼腆的同学,也勇敢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
他说古诗给他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的是让人感动到不行。
听着听着,我忍不住想,真是“英雄出少年”,这可是平时从不发言的同学啊!他一发言,整个班级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大家都鼓掌,气氛瞬间变得火热,简直就像是“群星闪耀”的感觉。
2.2 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有趣,她用视频和音乐结合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

高一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导入部分。
1.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问同学们对毛泽东的了解,同学们纷纷回答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军事成就等。
(二)诗歌朗读。
1. 老师先进行范读,读的时候节奏把握准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重音也处理得当,如“看”“怅寥廓”等字重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2. 同学们跟读,老师在一旁纠正读音和节奏问题,像“百舸(gě)”这个字,很多同学读错,老师重点强调。
(三)诗歌分析。
1. 上阕。
- 写景部分。
- 老师指出“看”字领起了下文的七句写景内容,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视觉描写,其中“红遍”“尽染”写出了秋天山林经霜后的艳丽色彩。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碧透”写出江水的清澈,“争流”展现出船只竞相前行的热闹景象,动静结合。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字写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把鱼在水中轻快游动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也是一高一低的空间描写。
- 下阕。
- 抒情部分。
- 老师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是过渡句,由写景转为抒情。
“怅”字表达出作者的深沉思索,“谁主沉浮”则体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 在回忆往昔部分,“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出对往昔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里描写了同学们意气风发、蔑视权贵的形象,“粪土当年万户侯”运用了意动用法,把“万户侯”当作粪土,表现出革命青年的豪情。
- 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问句结尾,既是对过去斗争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革命前景的展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总结与作业。
1. 老师总结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上阕的秋景描写和下阕的革命情怀抒发,强调了景与情的交融。
2. 作业是背诵全诗,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蕴含的古代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解析《劝学》,学生能够积累文言词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导入教师行为•情境引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学习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古代,许多先贤都留下了关于学习的深刻见解。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看看他是如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
”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的情境引入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开始思考自己对于学习的看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文本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诵读感知:首先,教师示范诵读《劝学》,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字词解析:教师选取文中重点字词进行解析,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青”、“蓝”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分析文本,重点讲解荀子关于学习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拓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哪些学习方法与荀子的观点相契合?”引导学生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诵读,自由朗读并尝试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积极参与字词解析和文本分析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针对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代学习实践进行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诵读、解析、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将古代教育思想与现代学习实践相结合进行思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本单元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回顾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强调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目的。
•“同学们,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已经共同探索了第三单元的几篇精彩文章。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我们一起迎接挑战吧!”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回顾和总结,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了,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任务发布与解读:教师详细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并逐一解读了任务的要求和评分标准。
•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
•指导与监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监控各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组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并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的选择和分配,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通过分组合作和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也确保了任务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语文听课记录(通用5篇)

语文听课记录(通用5篇)语文听课记录篇1《绝句》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
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生4:我看见白鹭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
]你还看到、听到什么?生1:听到鸟叫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生3:流水的哗哗声。
(师:你的耳朵真灵)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听课后点评: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5、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
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有关高中语文课听课记录,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氓》(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幸福——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
(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
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2、《念奴娇赤壁怀古》(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面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
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
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
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
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
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一定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
3、《氓》(本诗的艺术特点缺失)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
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
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幸福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己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这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最后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4、赤壁赋教学过程:
1、导入,引用林语堂之语。
2、标注序号:朗读全文(默读),学生朗读一遍。
(随堂评议:读音、释义共进)
3、逐段读(找学生读错的地方)
4、“何为其然也”,“何为”——“为何”(因为什么)
5、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渺渺乎予怀”中的“渺渺”何意?
6、找出情感的变化。
每一段的情感是不同的。
7、情感因何而来,由何而去?找语句。
8、第一段读出了快乐
第二段读出乐与悲
第三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挟飞仙以遨游”——渴望——失望
9、为何转喜为悲?
10、分享:教师30岁,学生15岁,加起来是苏轼写本文的年龄。
11、每个学生选择文本中一两句名言,自己站起来背诵。
过程思索:
处处小心,点点如意,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符合认知规律。
整体点评:
这是一位纯静干练的教师,普通话很好,很标准。
沉着,大气。
本文成功之处有三:一曰读。
默读全文;让几个学生分别读一段,逐段朗诵全文。
二曰理解。
抓住每一段的感情线索逐段理解:愉快---乐;悲伤----高兴。
情感因何而来,因何而去?问学生:你从第一段读出了什么愉快?读“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等。
第二段谈谈乐与悲。
从渴望读出失望:“挟飞仙以遨游-----”。
第三,如何转悲为喜了?人可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从小人生到大人生。
最后一段:你从文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这是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