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成就,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它用辉煌的成绩向国家和人民交上了答卷,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和创新,还更加突出中国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性及贡献。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令中国在实践中迈出了重大的步伐,进一步将中国推上实现现代化的百年伟业的末班车,中国也将以更大的自信、坚定的《丝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向外拓展,向周边国家和世界的人民展示出中国的底气和能力,向世界彰显出公正和平、合作共赢的新理念,中国有能力得到世界了解和尊重,把世界带进一个贴切、和谐发展的局面。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长远意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是当前改善民生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更是未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强国之路的起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未来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为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作出新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1、改善民生首先,要有良好的民生状况,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如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要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齐步提升,提高质量,有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坚持科学发展另外,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不仅要积极改革,推进金融改革,还要加强社会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以科技创新立足改革发展,加快社会综合文明水平的提高。

3、制度改革最后,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完善各项国家制度,进行制度改革,建立新的经济制度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彻底解决贫富差距的矛盾,实现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间的均衡,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1、民生内涵民生内涵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共同推动,使社会财富增加,社会福利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活力和文化尊严不断提升,教育、就业、社会救助、卫生、安居、安全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
1. 经济建设: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2. 收入分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教育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5. 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包括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社会救助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6.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7. 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维稳工作,创建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8. 军队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方面,旨在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小康社会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深刻价值意义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悟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简单概括,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任务: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建设,实现“三个进一步”。

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个方面是政治建设,建设法治化、人民民主化、权力制约化和能力提升化的政治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协调有序、法治和民主并重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深入推进文明创建,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安详和谐的文化环境。

第四个方面是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公正、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拓展公共服务与民生领域,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进人口和计生、现代化农村、绿色低碳等各项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五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生活,让全体国民早日享受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价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有社会效益,更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进行关注和观察。

中国的发展成果通常会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形成一种以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为代表的全新文明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措施
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 推动农村 经济发展
加强社会 保障体系 建设提高 人民生活 水平
推进教育、 医疗、文 化等公共 服务均等 化
加强环境 保护建设 美丽中国
推进科技 创新提高 国家综合 实力
加强国际 合作推动 全球共同 发展
,
汇报人:
目录
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小康社会的定义:指人民生活水平 达到一定标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 业的社会状态。
小康社会的内涵: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全 面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 生活。
小康社会的标准:人均GDP达到一 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 稳定和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产业竞争力
区域协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 地区差距
民生改善
教育:提高教育质 量普及义务教育加 强职业教育和技能 培训
医疗:完善医疗保 障体系提高医疗服 务水平加强公共卫 生服务
住房:改善住房条 件解决住房困难提 高住房保障水平
养老:完善养老服 务体系提高养老服 务水平保障老年人 权益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 障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的实现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征程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1.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2.~,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3.~,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1.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创新驱动成效显著(202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2035迈入前列,)3.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5.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要结合实际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不愁吃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党的报告,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经济基础。

同时,还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政治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机制,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加强法律监督和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的法治秩序。

文化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

社会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生态文明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和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全面发展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政策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政策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政策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目标,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政府积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政策。

本文将对这些社会政策进行解读。

一、脱贫攻坚政策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之一。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升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

二、教育优先政策教育优先政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保障之一。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相关政策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等,旨在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

三、就业扶贫政策就业扶贫政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就业创业,鼓励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过就业来脱贫致富。

政策包括职业培训、创业支持、就业岗位扶持等,旨在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四、医疗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民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这些政策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旨在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五、养老保障政策养老保障政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养老需求。

政策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居家养老服务、养老院建设等,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

六、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这些政策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旨在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

七、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

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其标准主要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

以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准和指标:1. 经济标准:国内生产总值(GDP):基本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收入水平: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明显增长。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就业率:实现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基本消除贫困人口。

2. 社会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面,质量提升。

基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延长预期寿命。

建设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覆盖全民。

解决低保人口、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困难。

3. 环境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空气、水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资源保障: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

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4. 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 创新和科技水平: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数字化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数字中国。

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指标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中,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标准的达成需要长期的努力、合理的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12期
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
奋斗目标来制定。

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
下简称《建议》),是在两个时期的背景下确定的。

一是今后5 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决胜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

小康目标到现在已经是最后 5 年了,所以“十三五”规划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或者说是纲领性文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二是“十三五”规划将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编制的第一个5 年规划,所以
这5 年规划也就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规划,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50 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十三五”时期是百年大业最关
键的冲刺5 年。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
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
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因此,这也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
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
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 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包括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
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
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
康的信心和决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在于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生活困难问题。

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
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先富论”阶段。

自中国提高贫
困线标准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 亿下降到2014 年的7017 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

按照这个速度,在2020 年,这个贫困线将基本消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之后中国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
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
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 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此外还是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型社会、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生态文明型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型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中华文化文明道德社会。

同时还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

《建议》提出今后5 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表明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既包含了战略目标,又包含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引领规范、根本保证。

但是,“四个全面”在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完全相同。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龙头,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要始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