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评价20133015000100计科三秦贤康大概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是耀眼的一颗明珠,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9世纪末,在清政府多次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失败结束。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在我眼里看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做了妥协。
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的官员,也就是近代史书中所说的“洋务派”。
从而发动了洋务运动。
评价1、首先,我们不能否定它的积极作用: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口号,通过国家的便利集中力量最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与外国企业竞争,发展民用企业。
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在客观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藉此促进作用。
使中国不再那么贫困。
此外,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才的发展。
因为洋务运动需要知识,所以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学生,开办了中国的新式学堂。
同时,也派出了最早的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后面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黄兴,鲁迅等人正是在国外留学归来救国的。
与此同时,当时还翻译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批海军。
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发动阶层是封建阶级,从阶级上就可以知道它自己的阶级性质与这场运动是相矛盾的--------一方面要发展资本,另一方面又要巩固封建统治。
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乘兴制度。
所以我前面说了只是一个妥协。
虽然说着“自强”,“求富“的口号,但是它并没有让中国富起来。
再者,洋务运动是需要西方技术的支持的,然而西方却并不希望中国富起来。
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一、简单评价洋务运动(1)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2)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
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3)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4)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二、如何认识国民党的性质。
国民党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国民党新军阀政权取代了北洋军阀政权,但是政权的性质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变换,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地主阶级的统治。
(2)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因为政权易位而发生变换,依然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革命对象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革命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中国人民受到国民党新军阀更残忍的统治,因此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做坚决斗争。
三、遵义会议的意义(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的正确路线在中国中央的领导地位,是革命斗争的实践,把毛泽东推上了中国革命领导的舞台,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于中国的实际全面结合起来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2)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的错误进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为什么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往中国人们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将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
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们就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评价及对今天启示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评价及对今天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尝试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一次努力。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并探讨洋务运动对今天的启示。
首先,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洋务运动在改革思想和科学技术引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时的洋务派大力推崇西方文化和科技,他们积极引进了铁路、电报等现代化设施,并且努力开办各类学校,培养人才。
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洋务运动也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一些政策的失败和思想的狭隘使得洋务运动很快陷入停滞。
其次,洋务运动对今天具有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化需要全面发展,不能单凭引进外来的科技,而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革。
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单纯引进技术和模仿西方制度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现代化。
我们今天应该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不仅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其次,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提醒我们,在引进外来文化和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经验,但不能简单复制,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和实际进行改革创新。
最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教会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洋务运动在一些层面上的失败部分源于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这也给我们提醒,在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时,需要注重改善制度环境,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民众参与。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这段历史,并从洋务运动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今天,我们要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结合自身国情,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评价第1篇: 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劝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评价洋务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具争议和反响的历史事件。
其间因涉及众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军事等方面的变化,洋务运动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洋务运动又称洋務運動、自強運動、洋務鬥爭等,始于清太平天国战争后,主要时期是自同治八年(1869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该时期主要是由翁同龢、张之洞、李鸿章等一批知名官员所主导的。
主要目的是通过模仿西方国家,并吸收先进技术,使中国的军事、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能够向前迈进,从而重新反击列强的侵略。
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有两个关键之处。
第一,是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运动的工作,并动员一大批官员、学者以及工匠参与其中。
第二,是该运动吸引了欧美一批知名专家和技术精英,如罗胜彪、瓦尔登、麦克李、雅各布等先进的机械、化学、造船、军事、矿业等领域专家相继来华,致力于对中国各项事业进行技术传授与改良。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
首先,有些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民生的创新。
其次,在人才上,中国缺乏大批像罗胜彪、瓦尔登等类似专家可以承担重任,从而欠缺了与西方的对等地位。
第三,由于太多人才、劳工和资源集中在实行“洋务”的大面上,中小企业、手工业和农业等传统行业被忽视,结果造成了经济过度依赖进口,特别是依赖某些特定的商人和机构,增加了未来的危险性。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毕竟是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次尝试。
虽然在一些领域上有了重要改革和进步,但由于许多问题和缺陷,洋务运动的影响不太足以翻转中国百年来处于落后状态的状况,未来需要着重提倡自主创新和“走出去”更活跃地投身国际化市场来扩大影响力。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让店铺来告诉你吧。
首先必须搞清楚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洋务就是夷务,就是指和外国交涉的一切事物。
在清朝的文件上,筹办夷务就是办理洋务之意。
洋务运动就是指清朝政府中以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发起的购买或仿造外国洋枪洋炮的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挽救和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对付当时爆发的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
奕□、文祥等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是“心腹之害”,外国列强只不过是“肘腋之忧”、“肢体之患”,故“灭发(指太平军——引者)捻为先”。
非常清楚,洋务运动的起因并不是为了对付外国侵略者,恰恰相反,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恶产物。
历史事实的确如此。
从1861年开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办“洋务”,购买外国军火、装备并训练“新军”,建造一些近代化的军械所、枪炮厂和造船厂。
他们利用这些新式武器,与法国、美国的洋枪队勾结在一起,血腥地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众所周知,曾、左、李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尤其是李鸿章更是多次地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贼。
而李时岳、胡滨二同志的文章却说什么曾、左、李是“近继林、龚、魏”,“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
抛开洋务运动的原委,这恐怕不合适吧?!第二李、胡在他们文章的末尾,提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
”我认为这种不看目的、只看是否向西方学习就作为评判人物或事件的标准的提法,也是不确切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救国救民”而向西方国家学习进步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先进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等,将永远值得人们称道。
如前所述,洋务派官僚并非象李、胡所说是“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他们所标榜的“自强”,是通过建立军火工业,加强清朝封建国家的武装力量;他们的所谓“求富”,决不是求国家民族之富,而是要使李鸿章一伙封建买办性官僚集团发财之富。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的认识: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地主阶级不可能完成自救。
2.改革既需魄力也需毅力。
3.改革既要布新更要除旧。
4.改革成功必须以国家民族的独立为首要前提,以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保障。
(中国近代化必须在取得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从“自强”到“求富”近代化: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具体包括经济工业化,即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在中国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政治民族化,即资产阶级的民族取代专制独裁。
思想文化现代化,即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取代封建思想。
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名称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性质封建性企业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特点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式机器生产资金来源:国家管理:封建官僚产品: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有浓厚的封建性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资金来源:官僚、买办、商人以私人入股的形式筹集;产品:除了供给国家和军队外,还投放市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管理:采取官商督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洋务运动:1、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例如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2)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评价

前言:历史评价要做到客观严谨,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历史态度,要站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处于的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不能以现在的标准、眼光,来苛求发生于过去的历史事件、人物、事物,要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逐渐完善的永无止境的进步过程。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我觉得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种豆得瓜”这两句话来帮助理解,一分为二来看待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作为晚清的一场重大社会变革,身上带着非常鲜明的标签,即“守旧与创新”。
正如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谈到的:“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自发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守旧表现在于它的一系列口号、措施(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等)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这些努力,按照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也就是说,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步到19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所做的努力,最终没能实现富国强兵从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一主观目的,这便是前面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
洋务运动的失败更多的是从清王朝自身来考虑的,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开展过程中却客观的、意外的、间接的对整个中国社会起到了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亦即“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高度评价的结论。
大致分几个角度举例如下:1.经济上,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前期)、民用工业(后期),引进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机器大生产)和科技人才,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注意: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由财政拨款,归国家所有的,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的带有封建性质的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2.思想上,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虽然在坚持中国旧有的政治、文化制度上带有保守消极的一面,但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这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运动,其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经济、军事、教育和政治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经济角度看,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该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设备,建立了一批工厂、矿山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例如在造船方面,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军舰,提高了中国海军的实力。
此外,洋务运动还引进了西方的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实行了以军事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化政策,忽视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从军事角度看,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
通过引进外国武器和军事技术,中国军队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洋务运动还培养了一批西式军事人才,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洋务运动注重军备竞赛和西化,却忽视了军队的组织建设和士兵的训练,导致了中国军队的实战能力不足。
此外,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军阀割据和地方武装势力的膨胀,给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隐患。
从教育角度看,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
该运动兴办了一批西式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西方知识和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洋务
运动也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然而,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洋务运动实行了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教育政策,忽视了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从政治角度看,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该运动试图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推动中国朝向现代国家的方向发展。
例如,洋务运动期间成立了一些现代机构,如翰林院和洋务局等,试图改革官僚体制和行政管理。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没有触及到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权力关系的改革,导致了改革的局限性。
此外,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据,削弱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运动,其评价存在着正反两方面。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评价洋务运动时应全面客观地看待,既要肯定其积极影响,也要认识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以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