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教学大纲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院《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0705012203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Natural Catastrophology)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36,其中,讲授学时:30 ,实验(实践)学时:6。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设学期:第五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课程目标和任务:1、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2、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灾害系统的概念;3、掌握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干旱灾害、冰冻灾害等主要灾害及灾害链;4、掌握中国及世界灾害区域分异;5、掌握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6、熟悉灾害应急管理、高新技术方法灾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五、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灾害学的学科体系,掌握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
(二)教学内容1.1 灾害学的产生背景1.1.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2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与特征1.2.1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1.2.2 灾害学的特征(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 —2、环境学学科体系难点:1、灾害学的研究内容2、灾害学的特征第二章灾害概述(共6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的概念与内涵,掌握灾害的分类与性质,熟悉灾害系统、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
(二)教学内容2.1 灾害的概念与内涵2.1.1 灾害的概念2.1.2 环境概念的内涵2.2 灾害的分类与性质2.2.1 灾害分类2.2.2 灾害的性质2.3 灾害系统2.3.1 灾害系统的概念2.3.2 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2.4 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2.4.1 灾害影响2.4.2 损失分析内容与步骤(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环境概念的内涵。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影响,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地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图片,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2)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影响:介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2.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3.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影响4.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2)列举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影响。
(3)谈谈你对自然灾害防治措施的认识。
2. 答案:(1)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现象。
分类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形成原因主要有地球物理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水、干旱、地震、台风等,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农作物减产、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
(3)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包括预防、减轻和恢复三个方面。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第一章自然灾害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灾害与自然灾害一、灾害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一) 灾害的概念指自然或人类社会原因引起的给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或生命、财产、精神带来灾祸的现象。
(二) 灾害的基本属性1. 灾害过程的基本属性灾害过程主要体现在致灾因子、承灾体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灾害后果的基本属性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害与利的双重性;灾害的后果往往形成复杂的灾害链。
二、灾害分类三、自然灾害及其本质属性(一)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特点潜在性、突发性、急剧性、偶发性、有限性(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三)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四、自然灾害发生的阈值:自然界部分物质瞬间进入异常运动状态的临界值,即自然灾害中异常运动发生的临界值。
五、自然灾害的分类1、按自然灾害属性的陆地自然灾害分类2、按波及范围划分的自然灾害分类3、按灾害持续时间的自然灾害分类六、自然灾害的分级•1、灾变强度:指自然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
以灾变强度来界定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将各种等级或类似的强度指标统称为灾变等级。
•2、灾度:指一次灾害事件所导致的社会损失程度。
从灾度大小来划分的损失等级,称灾度等级。
•第二节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及方法•一、自然灾害学的发展•二、自然灾害学及学科属性4、按灾害发生次序的自然灾害分类5、按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分类三、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三节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一、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二、自然灾害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第二章天文灾害⏹一、天文灾害(一)天文灾害的概念天文灾害既包括直接危害人类活动的各种天文现象,也包括作为诱发因素影响地球灾害系统的各种天文现象。
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陨石坠落、小行星碰撞、彗星碰撞、强宇宙射线冲击、地球轨道等。
⏹其中,对地球有巨大影响的主要有:⏹宇宙天体撞击地球⏹太阳活动异常⏹邻近恒星灾变等(二)天文灾害的特点⏹1、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在空间上既有全球性又有区域性⏹3、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4、能量巨大,防御困难⏹5、具有复杂的灾害链二、地球的天文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指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灾害的特点3.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4. 防洪抗洪的方法和措施5. 森林火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及预防和减轻措施。
2. 教学难点:地震、防洪抗洪、森林火灾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掌握地震、防洪抗洪、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自然灾害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3. 安排实践活动场地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5. 实践操作:进行地震、防洪抗洪、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演练,让学生掌握应对方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措施。
选修课课程纲要《自然灾害》

选修课课程纲要《自然灾害》高二地理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纲要任课教师:韩晓梅第一部分:教师简介韩晓梅,地理教师,199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
第二部分:课程纲要一、课程的背景与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展迅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灾害的羁绊。
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降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速度,减少了国民经济总产值。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摆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这个课程将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防灾减灾能力。
二、课程的要求要求班级最高人数:50人左右。
要求学生自带什么东西:会上网搜集资料、会制作幻灯片。
要求学生在选课之前有哪些注意事项:要求对本课程内容用浓厚的兴趣。
要求学生在选课之前应该有哪些知识基础等:要求学生对文科知识有较广的知识面。
注意事项:上课的时候需要带笔和本,有一些理论知识需要记录下来,以备课程测试。
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服从老师统一指挥,不迟到,不旷课,因事请假的必须出据班主任开的请假条。
三、课程的内容四、课程的实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学习方法:听课、记笔记、合作探究组织形式:个人及小组合作课外拓展性练习:上网网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设备:电子白板五、课程的评价1、成绩评定学生的课程结业成绩为100分,由三个部分构成(1)学习时间(16分)每次出席获得2分,校本课程共8次(16课时),共计16分。
每次课程后任课教师即时登记。
(2)学习表现(8分)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参与、纪律和作业完成等情况。
每次学习表现良好得1分。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让学生掌握一些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3)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等方法,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3)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信心,增强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2)自然灾害的分类(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2)破坏性;(3)不可预测性;(4)反复性。
3. 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1)气象灾害的预防;(2)地质灾害的预防;(3)海洋灾害的预防;(4)其他自然灾害的预防。
4. 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1)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2)学习相关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及应对方法;(3)参加模拟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3)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1)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策略;(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等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评估风险,提出应对措施;3. 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经验。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3. 模拟演练道具或器材;4. 学生分组名单。
灾害学教学大纲

灾害学教学大纲灾害学教学大纲灾害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灾害的原因、机制、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指导灾害学的教学工作,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灾害学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一、灾害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灾害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
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和人为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二、灾害的原因和机制灾害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原因和机制。
自然灾害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地球物理现象等,而人为灾害的原因则涉及技术失误、安全管理不善等因素。
了解灾害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预测和减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三、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灾害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灾害会破坏社会的基础设施,影响交通、通信、供水等基本服务的正常运行。
此外,灾害还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如恐慌、失业、移民等。
四、灾害的应对措施和管理为了减轻灾害的影响,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和管理。
这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应急救援机制的完善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的灾害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灾害应对能力。
五、灾害学的发展和应用灾害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灾害学的发展可以为政府制定灾害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提供灾害应对技术和服务。
此外,灾害学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地质学、气象学、工程学等。
六、灾害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灾害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如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5002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环境科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自然灾害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灾害相伴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各种灾害反而日趋严重。
目前人类面临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成灾机制复杂各异,防灾减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鉴于此,为培养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技能的合格人才特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论述了灾害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以及灾害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现代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全部课程教学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灾害概述等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主要灾害及灾害链、灾害区域分异。
第三部分介绍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
第四部分讲述了高新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
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all kinds of disas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saster.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its disaster mechanism is complex,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ffective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disasters, popularize knowledg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nhance abi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 set up the curriculum.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disaster theory, principle, 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reflects the discipline 's new progres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saster, disaster system and disaster research theory system, and the natural law of region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temporary and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description. All curriculum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atastrophology and subject system, disasters overview, etc.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mai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meas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灾害问题的新兴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院《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0705012203课程编码:Catastrophology)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Natural二、学时及学分2 学分:6。
总学时数:36,其中,讲授学时:30 ,实验(实践)学时: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开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课程目标和任务:、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1 、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灾害系统的概念;2 、掌握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干旱灾害、冰冻灾害等主要灾害及灾害链;3 4、掌握中国及世界灾害区域分异; 5、掌握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6、熟悉灾害应急管理、高新技术方法灾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五、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目前关于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研究途径和可选择的减轻自然灾害与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将来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六学时)绪论(共4第一章(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灾害学的学科体系,掌握灾害学研究内容与特征。
(二)教学内容1.1 灾害学的产生背景1.1.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2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与特征1.2.1 灾害学的研究内容1.2.2 灾害学的特征(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2、环境学学科体系难点:1、灾害学的研究内容2、灾害学的特征第二章灾害概述(共6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的概念与内涵,掌握灾害的分类与性质,熟悉灾害系统、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
(二)教学内容2.1 灾害的概念与内涵2.1.1 灾害的概念2.1.2 环境概念的内涵2.2 灾害的分类与性质2.2.1 灾害分类2.2.2 灾害的性质2.3 灾害系统2.3.1 灾害系统的概念2.3.2 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2.4 灾害影响与损失分析2.4.1 灾害影响2.4.2 损失分析内容与步骤(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环境概念的内涵。
2、灾害的分类与性质难点:1、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2、灾害影响。
第三章主要灾害及灾害链(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灾害链的概念及类型,掌握地震、洪水、干旱、冰冻、台风等灾害及灾害链,熟悉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灾害链。
教学内容(二)灾害链的类型3.13.1.1 灾害链的概念 3.1.2 灾害链的类型主要灾害及灾害链3.2—2 —3.2.1 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3.2.2 洪水灾害及其灾害链3.2.3干旱灾害及其灾害链3.2.4冰冻灾害及其灾害链3.2.5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3.2.6农作物灾害及其灾害链3.2.7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灾害链(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环境灾害链的概念及类型2、洪水、干旱、冰冻、台风等灾害及灾害链难点:1、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灾害链第四章灾害区域分异(共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世界灾害区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4.1 世界灾害区域分异4.1.1世界灾害区域分异的形成因素4.1.2世界灾害区域分异4.2 中国灾害区域分异4.2.1中国灾害区域分异的形成因素4.2.2 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世界灾害区域分异2、中国灾害区域分异难点:1、世界灾害区域分异的形成因素2、中国灾害区域分异的形成因素第五章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共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与致灾因子、灾害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掌握灾害风险管理、风险识别、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分析、风险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5.1 灾害风险概念辨识5.1.1 风险5.1.2 灾害与致灾因子—3 —5.1.3 灾害风险5.1.4灾害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5.1.5 暴露5.1.6 风险评估5.2灾害风险管理概述5.2.1 灾害风险管理的背景5.2.2 灾害风险管理框架5.3 风险因素识别5.3.1 区域调查5.3.2 识别步骤5.4 风险分析5.4.1 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分析5.4.2 脆弱性分析5.4.3灾损分析5.5 风险决策5.5.1 确定可接受风险5.5.2 决定风险水平等级排序的几种因素5.5.3 风险决策中的实际问题5.6 风险处理5.6.1 风险处理方法5.6.2 风险处理措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灾害与致灾因子2、灾害风险管理3、海洋环境灾害4、重金属污染型水环境灾害难点:1、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分析2、定风险水平等级排序的几种因素第六章灾害应急管理(共3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国外应急管理发展与经验借鉴,掌握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6.1 灾害应急管理概述6.1.1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4 —6.1.2 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害风险管理的联系及区别6.1.3 国外应急管理发展与经验借鉴6.2 应急管理的内容6.2.1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6.2.2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6.2.3 应急资源保障体系6.2.4 应急救援技术体系6.2.5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6.3 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6.3.1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6.3.2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内容(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2、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害风险管理的联系及区别3、土壤重金属污染灾害难点:1、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2、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内容第七章高新技术方法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3S”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3S”技术在灾害数据提取与建库中的应用,掌握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及其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7.1 “3S”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7.1.1 “3S”技术概述7.1.2 “3S”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7.1.3 “3S”技术在灾害数据提取与建库中的应用7.1.4 “3S”技术在灾害快速评估中的应用7.2 现代定量方法及其应用7.2.1 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及其应用7.2.2 混沌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7.2.3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及其应用7.2.4 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3S”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2、“3S”技术在灾害数据提取与建库中的应用—5 —难点:1、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及其应用第八章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共 2 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减灾系统工程现状、中国减灾系统工程建设,掌握城市灾害特点,地震、洪水、干旱等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
(二)教学内容8.1 减灾系统工程设计 8.1.1减灾系统工程设计依据 8.1.2减灾系统工程的内容中国减灾系统工程 8.2中国减灾系统工程现状8.2.1 中国减灾系统工程建设8.2.2 城市减灾系统工程8.3城市灾害特点8.3.1 8.3.2城市减灾系统工程 8.4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 8.4.1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 8.4.2洪水灾害的防治措施 8.4.3干旱灾害的防治措施 8.4.4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8.4.5台风灾害的防治措施 8.4.6农作物灾害的防治措施 8.4.7 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治措施(三)重点与难点、中国减灾系统工程建设1重点:、城市灾害特点2 难点:1、地震、洪水、干旱等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八、教学时数分配《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2 36 总学时:学分:讨论、习题课实践实验讲授章次各章标题名称学时学时等学时学时第一章 4 绪论2第二章灾害概述 4—6 —6 2 第三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6 2 第四章灾害区域分异 3 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第五章第六章 3 灾害应急管理高新技术方法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第七章 22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第八章九、本课程的实践环节1、目的和要求个学时,目的是使学生依据自然灾害学的理论,能够对自然灾害的特征、成本实践环节共6灾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要求学生能将《自然灾害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的分析,掌握自然灾害的分类与分级,能够对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2、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对六盘水市的水污染、大气污染进行实地观察,了解环境灾害的分类。
实践(1通过实地调查参观了解水污染、大气污染。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环境灾害的分类。
?)通过对六盘水市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土壤环境污染灾害。
实践(2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
?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调查,掌握土壤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之间的联系。
?)对六盘水市矿区的灾害进行实地观查,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
实践(3学时学时:2通过实地调查和网上寻找相关资料?对六盘水市矿区的灾害进行实地观查,了解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
?3、成绩评价方式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践报告,根据实践报告,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评定。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推荐教材:版。
月第年101《灾害学》毛德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 (二)参考书目:版。
月第1编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自然灾害》,陈颙、史培军 2007年9 1版。
2009年11月第《自然灾害学》,吕学军,工业出版社,版。
11月第2《环境灾害学》张丽萍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教学方法:、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1 、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导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2 7 ——3、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
教学条件要求:需要多媒体十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考查(二)成绩评定:综合成绩= 70%×卷面成绩+20%×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1、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2、平时成绩(20%):其中考勤(5%)、作业(5%)、课堂表现(5%)、课堂笔记(5%);3、课内实践(10%):考勤(5%)、实践报告(5%)。
制订:环资系研室:地理教研室执笔人:仝双梅审订人:×××附件2六盘水师范学院《自然灾害学》实践课程教学大纲(2012版)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0705012203课程名称:环境灾害学(Natural Catastrophology)二、学时:6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实践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实践课程是面向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自然灾害学》课程的实践部分,总计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