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
《类经图翼》督脉穴

《类经图翼》督脉穴1.督脉穴督脉穴歌督脉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
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
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
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
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对。
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凡取脊间督脉诸穴,当于骨节突处取之,但验于鱼骨,为可知也。
若取于节下,必不见效。
长强(一名气之阴,一名撅骨,灵枢谓之穷骨,亦名骨)在脊骨端,伏地取之。
督脉之络,别走任脉,足少阴所结。
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甲乙经曰∶刺三分。
一云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
忌冷食房劳。
主治腰脊强急,不可俯仰,狂病,大小便难,肠风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蚀,洞泄失精呕血,小儿囟陷,惊痫螈,脱肛泻血,此穴为五痔之本。
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千金翼云∶治赤白下痢,灸穷骨头百壮,多多惟佳。
又下漏五痔,疳蛊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为度,灸亦良,日三十壮,至七日止,但不及针。
又灸尾翠骨七壮,治脱肛神良,千金作龟尾,即穷骨也。
玉龙赋云∶兼承山,灸痔最妙。
席弘赋云∶连大杼行针,治小肠气痛。
又云∶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后长强。
百证赋云∶兼百会穴,专治脱肛。
又云∶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
灵光赋云∶百会、龟尾治痢疾。
天星秘诀云∶兼大敦,治小肠疝气。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户,一名髓空)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
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一曰刺五分,灸七七壮。
主治腰脊重痛,不得俯仰举动,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强急不能坐卧,灸随年壮,温疟汗不出,妇人经闭溺赤,灸后忌房劳强力。
千金云腰卒痛,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者,即此。
席弘赋云∶兼环跳烧针,治冷风冷痹。
阳关在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甲乙经无此穴。
)刺五分,灸三壮。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壮。
一曰刺三分,灸二十七壮。
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经络学-督脉PPT课件

-
20
➢ 【主治 Indications】
• 1.腰脊强痛。 • 2.泄泻,脱肛,痔疮,便血;黄疸,小儿疳疾。 • 3.癫痫。 • 【刺法 Method】 • 向上斜刺 0.5~1.0寸。
-
21
7. 中枢Zhōngshū(DU 7)
【定位 Location】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
棘突下凹陷中 。
【定位 Location】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
下凹陷中 。
● 腰阳关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 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四腰神
腰阳关 ●
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
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四
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四腰动、静脉的
-
29
11. 神道 Shéndào (DU 11)
【定位 Location】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
棘突下凹陷中 。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
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五胸神经后 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
●
神道
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
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 (《脉经》)
(三)督脉络脉
➢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 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灵枢·经脉》)
-
5
二、督脉穴位 Points of Governor vessel
-
6
➢ (一)督脉腧穴概要
➢ 1.腧穴特点:本经一名一穴共28穴,起于长强,止于龈 交。
《奇经八脉考》原文含注释

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总说·奇经八脉总说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
(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
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八脉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
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
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中医古籍阅读《针灸甲乙经》卷三

中医古籍阅读《针灸甲乙经》卷三《针灸甲乙经》卷三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
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面凡二十九穴第十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颈凡十七穴第十二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黄帝问曰: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愿闻孙络溪谷亦各有应乎?岐伯对曰:孙络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以应一岁,以洒(《素问》作溢)奇邪,以通荣卫。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舍(《素问》作会)大气也。
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禁不可刺,令人癫疾,目失精,灸三壮。
针灸学(十四经脉)4.11

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 Jiānyú(LI 15)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 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功 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主 治:肩臂疼痛,上肢丌遂,风疹,瘰疬。 操 作:直刺或吐下斜刺0.8~1.5寸,可灸。
手阳明大肠经
迎 香 yíngxiāng LI20 定 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J]. 针刺研究,2011,(5).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 连线中点。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 病,上肢丌遂,手臂肿痛,腹痛吏泻,滞产。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刺。 特定穴属性:手阳明大肠经癿合穴。 现代研究:针刺曲池可调节肠道蠕动、降血压。
手太阴肺经小结
1、联系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右 对称。
3、本经主要病候以肺系疾病为主,以及上肢内侧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1、2掌骨之 间(合谷)行于上肢外侧前缘,至肩端(肩髃),吐后不 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吐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
足阳明胃经
胃下口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 行到(气街穴),不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至 髀关,直抵伏兔部(大腿前侧),下至膝盖,沿 胫骨外侧前缘(足三里)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 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阳明胃经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 中趾外侧端。 足跗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 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中医经络之——13、督脉(1)

2024/7/26
13
督脉
2、交会穴:
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另:后溪通督脉
2024/7/26
14
督脉
督脉
督脉中行二十八,长强腰俞阳关达, 命门悬枢脊中穴,中枢筋缩至阳发, 灵台神道身柱住,陶道大椎颈七下, 哑门风府上脑户,强间后顶百会查, 前顶囟会连上星,神庭素髎水沟扎, 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靠上牙。
10
督脉
类,均与督脉有关。《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 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可知风病与督脉关系 甚切。外风多由足太阳而及督脉,内风多由足厥阴而及督脉。 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髓海 空虚致病,亦当调其督脉。《脉经》还指出:“腰背强痛,不 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均属督脉主病。而《素 问·骨空论》“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 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则应属冲脉、任脉所主病。由 于督脉与冲任脉相通,故连带论述。
肠功能紊乱,肝炎。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2024/7/26
32
脊中 jizhong (DU6)
【配穴】 1、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 2、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 3、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 4、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5、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2024/7/26
21
腰阳关 yaoyangguan(DU3)
【定位】仰卧位。在腰部, 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 突下凹陷中。
【取法】俯卧,于后正中线, 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约与髂脊相平。
掌握督脉的经脉循行

长强 Chángqiáng DU1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通腑消痔,宁神止痛。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癫狂, 痫证,腰脊、
尾骶部疼痛。 应用:痔疮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
脱肛、痔疮配百会(灸)。 操作: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8~1寸。不
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 备考:督脉络穴。
素髎 Suliao DU25
定位: 鼻尖正中。 功用:清热开窍 主治:鼻渊、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应用:配十宣、涌泉治疗昏厥,配内关、百会治
疗低血压。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水沟 shuigou (DU26)
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1/3交 点处。 功用:醒神开窍、通经活络 主治:神志疾患:休克,昏厥,癔病,精神分裂症, 抽搐,小儿惊风。
3.主治要点 主治要点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 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操作要点 长强斜刺,与骶骨平行; 命门、大椎向上斜刺; 哑门、风府直刺或向下斜刺,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 百会平刺 水沟向上斜刺。
百会 Baihui DU20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 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升阳固脱、开窍宁神、清热熄风 主治:头面部疾患:眩晕头痛、头胀、神经性头 痛, 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脑供血不足。 神志疾患:角弓反张、小儿惊痫、癫狂、痫证、 癔病、健忘、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证、休克。 脏气下陷:脱肛、阴挺、泄泻、疝气、胃下垂、 子宫下垂。
第二节于小腹内,出会阴,支脉入络脑。 体表:从会阴沿骶、腰、背、项正中上头顶,
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二)主要病候
实证见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虚症见头晕目 眩、摇曳不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9第18卷 第7期 2016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7 Jul .,2016任督二脉首见于《黄帝内经》。
在奇经八脉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临床诊治疾病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就经脉而言,其循行路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体现中医从独特视角认识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窗口之一。
目前,关于任脉循行路线争议不大,但对督脉循行路线却认知不一。
在《素问》《灵枢》《难经》这3本中医早期的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均有不同描述,尤其是《灵枢·经脉》《灵枢·营气》和《素问·骨空论》对督脉的循行不但和《难经·二十八难》的不同,而且各自循行路线均也不同,加之后世道家丹道学所修炼的周天功法,又给任督二脉带来一些玄学的色彩。
这使得后世学者对此感到茫然无序,不利于对中医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
笔者通过研读《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的相关内容,对督脉的循行路线提出一点看法,并求教于各位专家。
1 《难经·二十八难》所论督脉循行路线督脉的循行路线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中医学类各专业的教材多依据《难经》版本来描述,如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对督脉的循行路线为《难经·二十八难》(下称《难经》版):“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
这是比较公认的督脉循行路线,即从后背下往上行。
由此来看,《难经》版所说循行路线只是入脑,没有到上唇系带,也就是没有到督脉最后一个穴位“龈交穴”。
此外,《难经》版的循行路线又与《灵枢·营气》《素问·骨空论》所说循行路线不同。
中医理论从气机论述人体生命活动形式一直强调阴升阳降,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2]。
而《难经》版所论任督二脉均是起于下焦,而又分别从人体前后上升,这就很难与传统的阴升阳降的理论相吻合。
至于道家调息功法中的大周天按十四经脉如环无端的循行,《难经》版的说法也是无法解释这个问题的。
2 《灵枢》所论督脉循行路线在《灵枢》中,对督脉的论述,有《灵枢·经脉》《灵枢·本输》和《灵枢·营气》等篇。
其中,《灵枢·经脉》说道:“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3]。
此说与《难经》版相似。
但笔者考证该篇所言不是督脉正经。
原因有三:第一,原文说是“督脉之别”,这个“别”当不是督脉循行的正经。
联系前后文来看,前面有说十二经脉之别和任脉之别,紧接后面又是脾之大络,最后云:“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如果把这段文字看做督脉正经循行路线,则前后文均解释不通。
第二,所说“挟膂上项”。
这个“挟”字提示我们督脉沿后背向上循行不独一条,“督脉”循行路线之文献考证孙志斌,王峰,李建梅,黄梅,王寅(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通过研究督脉循行路线。
发现在《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叙述各不相同。
虽然《难经》版的循行路线现在普遍被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的教科书所采用,但它其实只描述了督脉循行的一部分。
如果以整体动态眼光来看,《素问》《灵枢》所描述督脉的循行路线是一个体现着阴升阳降的立体三维图,或者是一个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图。
关键词:督脉;素问;灵枢;难经;阴升阳降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7- 0109- 03收稿日期:2015-10-21基金项目: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资助项目(LP0125056)作者简介:孙志斌(1990-),男,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匮要略。
通讯作者:王寅(1962-),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金匮要略。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 of “Du Meridian” TheorySUN Zhibing,WANG Feng,LI Jianmei,HUANG Mei,WANG Yin(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Abstract:Study running route of Du meridian. It finds that Suwen ,Lingshu and Nanjing have differentopinion about the running route of Du meridian. Now the textbooks usually adopt the running route of Nanjing edition,but it only describes a part of the route of Du meridian. If we have dynamic lights to judge it,Suwen and Lingshu describe a very perfect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which shows the Yin raise and Yang down,and the dynamic balance of people's Qi,blood Yin and Yang.Keywords:Du meridian;Suwen ;Lingshu ;Nanjing ;Yin raise and Yang dow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7.033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8卷而是分为两条从脊柱两侧往上循行。
“膂”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到:“膂,脊梁骨。
”[4]而在《说文解字校订本》是:“膂,篆文呂,从肉,从旅。
”[5]《后汉书·董卓传》也道:“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6]这里的“膂”字在《<方言>简注》一书里可以找到更贴切的答案,其曰:“膂。
力举切,上语来”[7],《广雅》:“膂,力也”[8]。
由此,笔者认为在内经时代“膂”是指肌肉。
“挟膂上项”,就是指其顺着今日解剖学所说的竖脊肌上行到项。
第三,《灵枢·本输》中说到:“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3]。
《灵枢·营气》关于督脉描写原文如下:“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3]应当说《灵枢·营气》是论及人体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二脉的一个大循环路线。
肝脉正经在巅顶交汇督脉,然后下项、入骶为督脉。
但是后面云:“络阴器,入脐中,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但这里的文字结构没有如前一样有“是任脉也”几个字。
对此问题可从《灵枢·五音五味》求证,其道“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3]。
王冰在《素问·骨空论》对此注释的颇为意思,其曰:“今《甲乙》及《经脉流注图》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也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名目尔”[9]。
可见在《灵枢·经脉》中讲的督脉是督脉别络,《灵枢·本输》谈到督脉主要是穴位,《灵枢·营气》说的则是人体大周天的循环,而此篇章中督脉只是循环的一部分。
故笔者认为要把几个篇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才能较完整地把握督脉的内容。
3 《素问》谈督脉循行路线在《素问》中对督脉论述较多的就是《素问·骨空论》,原文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会阴部)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这段文字分为3部分:(1)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2)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
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3)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通过前后对比研究,我们会发现:第一部分是说督脉起于少腹,从下往上循行到臀部后,再合少阴贯脊属肾。
第二部分与《灵枢·营气》所论督脉循行十分相似,即从上与足太阳膀胱经往下行。
只不过《灵枢·营气》讲起于上额,《素问·骨空论》说起于目内眦,两篇所说的起始位置其实基本靠近,二者又均是在腰骶部再络于肾而终止。
第三部分说的却是任脉的循行路线。
或者说是描述督脉循行到腹部的路线(前述王冰语)。
此区区百十来字,对督脉循行路线讲了三条线路。
乍一看,似乎很难理解,其实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正是体现气机升降出入的特点。
4 督脉循行路线的动态观由上可知,在《内经》中,督脉的循行路线看似纷杂,但如果我们以一个整体动态的眼光将把这些循行路线综合来看,就会发现彼此前后并不矛盾,倒是还蕴含着人体气血运行的奥秘。
中医认为气血是按照一天不同的时间在人体经脉有规律地运行,从寅时肺经开始直到丑时肝经,这是十二经脉大周天的运行。
那么任督二脉的小周天在人体内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催移而产生气血的变化呢?在骨伤科专著《跌损妙方》有段歌诀,说到:“周身之血有一头,……;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泉井穴……丹肾俱为戌时位”[10]。
(详看《跌损妙方》一书)这里用一天12个时辰气血的流注来对应任督二脉上的11个大穴(除蟾宫穴外)。
也就是说小周天的气血变化也是随着时间的催移而变化的。
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圆来看待这个问题,则圆的一头是: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开始考虑(骨空论篇),上额交巅。
这句话给我们传递了3个重要信息。
第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人体卫气每天开始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又随着手、足三阳到阳跷脉再到足少阴肾经,再通过阴跷脉回到睛明穴。
这可以为解释《伤寒论》所说的“太阳主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