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
宗璞

宗璞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42期【作者简介】宗璞,当代女作家。
她以细密从客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豌的语言风格。
在她的文章中,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起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她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选文1看不见的光宗璞这座小屋是约翰·弥尔顿一六〇八至一六七四年住过的,至少有三百余年历史了。
据说有一部分重修过,还时常修葺,所以不是很破旧。
但那砖砌的烟囱和窄窗都表现出它的古老。
低矮的门,狭窄的门道,不大的房间,这就是二十年奔走革命以后弥尔顿老人活动的场所。
他四十四岁双目失明,在黑暗中过了二十年。
他的伟大诗篇《失乐园》《复乐园》乖《力士参孙》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它们给人怎样灿烂的光辉!有的评论家说,人们常用崇高这一字眼,但真正当得起的,只有很少数的艺术品,弥尔顿的史诗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诗人,弥尔顿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生活,一是有学问。
他用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参加政治斗争,为国为民也为他的教会,积极反对君主专制。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最先大声疾呼支持赴决查理一世。
他担任克伦威尔共乖国政府的拉丁文秘书,为共和国政府做了很多宣传方面的工作。
他在《为英国人声辩正续篇》里说:基督教徒不应有任何国王,既已有一个.他应是国民的公仆。
他在《失乐园》里歌颂了撒旦反对上帝的斗争.也对后来成为独裁者的克伦威尔有所批评。
我想这是能写出称得上伟大、崇高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弥尔顿的政治生活使他取得直接的经验.他的博览群书使他取得间接的经验。
《失乐园》里有这样三行诗:途中,它(指撒旦)降落在塞利卡那。
那是一片荒原,那里的中国人推着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杨周翰先生从这几句诗出发,写了一篇文章《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文中论及知识与创作的关系。
说弥尔顿的学识使他的作品获得高致。
高致,是看不见的,也不是能够唾手可得的。
只能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渐渐地高起来。
2023年最新的宗璞散文读后感六百字

2023年最新的宗璞散文读后感六百字宗璞散文读后感六百字《宗璞散文选》读后感我一直都欣赏恬淡的文风,这个在我的写作里是一只坚持的,喜欢宗璞就是因为在上中学的时候读了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现在我将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共同体会那种中学时候学习优美散文的情结。
紫藤萝瀑布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女儿)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每回经过美丽的景致都会驻足,这是我们的通病,爱美之心每个人都会有的,这样在开头我不禁停住了脚步,干嘛呢留下一个疑问我们在遇到美丽的事的时候会驻足,这是一种趋善的本性。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A(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B(映衬、逗乐、挑逗)。
(这是我在Google上下的紫藤萝很是漂亮,作为一团一团的花簇很是漂亮,紫藤萝确实是漂亮的知识无缘亲自见见,我想在任何这样的景致下面没一人不会不陶醉的在这里我们用一颗发现美的眼光去看的话,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抛开生活的一切杂念会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寄情山水了。
为这一份美丽,为这一个美好的景致而感激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孤芳自赏这是宗璞对于紫藤萝瀑布的一个说法,其实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会发光的,所谓好酒出深巷,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样藤萝的美丽还不是让大家感到愉悦么,也只有这样可以说的过去,所以不要抱怨不要说怀才不遇啊,要好好的修炼内功,这样未来才会如美丽,所有的机遇都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是要创造的。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宗璞作者简介

宗璞作者简介1. 引言宗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以其深入人心的作品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本文将为您介绍宗璞的个人背景、创作经历以及代表作品。
2. 个人背景宗璞出生于中国的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母亲则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宗璞自然而然地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创作,并在学校的文学社团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3. 创作经历宗璞在大学期间选择了文学专业,并在校内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作品,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毕业后,他开始专注于写作,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创作风格。
宗璞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准的笔触刻画出人物形象和情感。
宗璞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曾多次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并荣获了多个国际文学奖项。
宗璞的创作经历丰富多样,从小说到散文,从诗歌到戏剧,他都有涉猎,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
4. 代表作品4.1 《心灯》《心灯》是宗璞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追寻内心真实的故事。
小说中,宗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挣扎。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4.2 《漫步人生》《漫步人生》是一本集合了宗璞散文作品的精选集。
这些散文以细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作者在散文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的追求以及个人奋斗的价值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4.3 《心之旅》《心之旅》是宗璞的一本诗集,其中包含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
诗歌是宗璞最为喜爱的创作形式,他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出他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能让读者沉浸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5. 结语宗璞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广受赞誉。
宗璞散文

宗璞散文《三幅画》赏析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
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
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
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
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
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
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
四十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
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
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
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
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是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时光一晃过了四十年。
八十年代初,《钟山》编辑部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
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
我坐在船头上乘风破浪,十分得意,不断为眼前景色欢呼。
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迫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
”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
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五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
得知为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
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
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
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
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宗璞简介_宗璞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宗璞简介 紫藤萝瀑布分析 课⽂研讨 ⼀、整体把握 原先,焦虑和悲痛“⼀直压在我⼼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的光辉和浅紫⾊的芳⾹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我悟到“花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命的长河是⽆⽌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压垮,每个⼈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样,以饱满的⽣命⼒,投⾝到⽣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逢春的写照,作者的⼼曲正是那时候⼈们的⼼声。
⼆、问题研究 1.为什么⾯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章⼜提到“⼗多年前”的⼀⼤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的思想感情了。
1966年⾄1976年,是⼗年浩劫。
粉碎“四⼈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地重⼜勃发⽣机,欣欣向荣。
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紫藤萝的命运,从花⼉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作者回顾花和⼈的命运,悟到“花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命的长河是⽆⽌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不能⽼是让悲痛压在⼼头,应该⾯对新⽣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志投⾝到伟⼤的事业中去。
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的光辉和浅紫⾊的芳⾹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死谜,⼿⾜情”六字。
⼿⾜,⽐喻弟兄。
这⾥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她三岁的弟弟⾝患绝症,⽣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的喜悦”。
中学更应该是通识教育_访宗璞_陈洁

WENHUA文化MINGRENFANGTAN名人访谈中学更应该是通识教育●陈洁———访宗璞中学时学过一篇文章《西湖漫笔》,至今还记得那优美的文字。
还有一篇“课文阅读”《紫藤萝瀑布》,文章里说,紫藤萝花儿在笑、在跳、在嚷嚷、在流动。
这些词用得那么新奇,让少年的我耳目为之一新。
从那时起,就知道了中国的著名作家宗璞。
联系采访宗璞非常富于戏剧性。
那天去北大办事,从老图书馆前走过,顺路就拐上坡,进了燕南园。
那里好安静,一个个小院沉静而优雅地栖息着。
我沿着甬道慢慢往前,正对着的是一丛幽雅的竹子,我知道那竹子后面掩映的,就是著名的“三松堂”,大哲学家冯友兰、作家宗璞父女的家。
我突然很想访问,于是贸然地推开小木门,进了院子。
我站在青苔隐隐的小石子路上,大声问:“请问冯先生在家吗?”一个和善的妇人开门迎接了我,我说明来意,并对自己的冒昧感到惶恐和歉意。
但她始终笑呵呵的,并无怪罪之意。
她温和地说,今天安排有活动,但可以把家里的电话给我,允许我另外约时间。
两个星期后,我坐到了宗璞的客厅里,品着香茗,听她缓缓地诉说她的读书年代……话题自然而然地从前不久刚召开的座谈会聊起。
宗璞从15岁起就开始发表作品,那篇写滇池月光的散文处女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17岁时还写过一篇小说,但她将自己19岁时发表的短篇《A.K.C》算第一次发表作品。
60多年来,她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等。
她是小说的多面手,《弦上的梦》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广获好评,第二卷《东藏记》更是荣获茅盾文学奖。
她现在正在创作的就是第三卷《西征记》,后面还将有《北归记》。
她写的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贝叶》意蕴深刻又富有童趣,她的散文《我爱燕园》等读来如春风拂面,清新动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感谢这位老作家,在2007年11月专门为她举办了一次纪念活动。
会上,作协主席铁凝称她为“永远的大家闺秀”,陈平原等学者也认为宗璞的文字温婉雅致,富有美感。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侯宇燕)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
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
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婉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
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
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
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
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
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
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
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级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
宗璞散文选读后感

宗璞散文选读后感篇一中华散文,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今天,我读了《宗璞散文》一书,跟着宗璞先生走进了她的生活里,看她用笔记录她的生活。
宗璞,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曾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处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1948年起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中篇小说《三生石》,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等,散文集《宗璞散文选集》、《铁萧人语》等。
并有童话、短诗、译作等多种,已编为《宗璞文集》。
宗璞先生在《宗璞散文》中记录了她从1980年4月到2021年7月间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
篇篇都灌输了宗璞先生的真情,篇篇都流露出一种不一样的感情。
其中,《紫藤萝瀑布》一文最为出名,已成为中学语文书中的课文,深受大众的喜爱。
也是我非常爱读的文章。
写这篇文章时,宗璞先生的弟弟冯钟越身患绝症,生命垂危。
她做姐姐的正焦虑悲痛时,偶然一株盛开的紫藤萝引起了她的惊讶,睹物释怀,写下了这篇文章。
宗璞先生正在经历巨大的焦虑和悲痛时,受到一株紫藤萝的启迪,对瀑布般盛开的紫藤萝发出由衷赞叹,并由此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获得鼓舞和力量。
表达出了战胜不幸、振奋精神、奋勇向前的思想感情。
《紫藤萝瀑布》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人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却是充满希望的。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不能总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
《宗璞散文》与《朱自清散文》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同样讲述了很多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浅,在我将来的成长道路上给我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
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
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婉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
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
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
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
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
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
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
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
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级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
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
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
……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
”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
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
”“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
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
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
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
”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
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
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