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特点与技巧

• 小说描写王琦瑶与康明逊在爱情试探中 的内心渴望与言行的小心翼翼,正是坚 定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但是,一旦知道 康无意与自己结婚而只想保持一种感情 的联系也就退而求其次了:’不妨抓住 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 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 一总是流逝,没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
• 上海弄堂小家碧玉一生的爱恨悲欢虽与时代的 风雨紧紧粘在一起,但远离政治的边缘人,却 是在主流历史之外经营自己的小天地。然而真 正决定她命运的还是历史。
• 铁凝的《玫瑰门》以女性的血缘为主脉, 构建小说框架,是一部母系族谱的女性 生活史。同时也是“仿男性争斗”式的 女性关系的逼真描写。它是祖系(外 婆)、母系(舅妈)与孙系(苏眉)在 “文革”专制年代下的性别罹难、人格 异化与最终难以获救的故事。既是性别 的,又是政治的,既是生理的,又是社 会的。地主出身的外婆司绮纹在灾难面 前练就了非凡的生存本领和能屈能伸、 随机应变的个性。
• 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 平息。与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等几个男人 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爱她的和她 爱的。
• 80年代改革开放,沙龙、舞会再度时兴,王琦 瑶在她的小巷里一下又成为关注的目标。一边 是怀旧,一边是憧憬。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 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恋,最终 是长脚盗金被发现,王逼其自首而被对方失手 杀死,命丧黄泉。
• 《长恨歌》叙写一个上海女人四十年的 情与爱,笔致细腻绚烂、跌宕起伏。
• 1948年,还是上海弄堂里普通中学生的 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 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爱丽丝 公寓里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 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 瑶带着受挫的心回到乡下外婆家。
女性文学名词解释

女性文学名词解释女性文学是指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学创作,它关注女性的经验、视角和价值观,并试图挑战和改变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和与之相关的性别偏见。
女性文学起源于20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通过女性作家的努力和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学流派。
女性话语权:指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所拥有的表达自我、叙述自己经历和观点的权力。
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被男性主导的文化视角所忽视或剥夺自己的话语权。
女性文学强调以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赋予女性以更多话语权,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和尊重。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一种反抗与批评男性主导和性别不平等的思想和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并试图颠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价值观。
女性主义文学经常探讨女性身份、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的问题,通过呈现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追求平等的理念,提倡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实现。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理解和接受。
女性文学探讨女性的自我认同问题,对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观念和性别角色的规定提出质疑,试图建立起女性独有的自我认同。
通过创造与表达女性的个人和集体经验,女性文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界定自我的空间。
女性体验:女性体验是指女性在生活和社会中所经历的独特的经验。
女性文学通过关注女性的生活、情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问题,试图展现女性特有的经验和感受。
女性体验既包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也包括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和自我发展的思考。
女性性写作:女性性写作是一种关注女性性的文学创作。
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性常常被男性的视角所塑造和定义,女性的性经验和性的欢愉往往被忽视。
女性性写作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将女性性带入文学创作的范畴中,并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经验来探讨性自由、性权利和性别平等的问题。
女性叙事:女性叙事是一种以女性视角、女性经验和女性写作方式构建故事的文学形式。
女性叙事试图挑战传统的男性主导的故事叙述方式,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困境和抗争。
女性叙事常常强调女性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并探索女性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利的问题。
女性书写_刘岩

力求在理论思辩层面有所建 的批评 话 语 , 树, 此间 的 学 术 创 新 尤 以 美 国 和 法 国 学 界 女性主义理论家或从现 为代表 。 在 美 国 , 、 有学科中 借 鉴 、 或自己发明了诸如“ 厌 女” “ 、 “ 、 “ 、 “ 父权 制 ” 男 性 霸 权” 性 别 歧 视” 疏 、 “ ( , : 离” 压 迫” 等 批 评 术 语, G r o d e n e t a l ) 有效 揭 示 出 性 别 角 色、 性别身份和性 3 0 1 别关系在文学文化中的再现机制及其背后 展现以男性为中心确立 蕴藏的 权 力 关 系 , 的有关文学经典的标准和规范如何把女作 家排斥 在 外 。 在 法 国 , 女性主义理论家对 于性别与语言之间关系所做的后结构主义 阐释生发出 有 关 女 性 书 写 、 女 性 话 语、 女性 ) 主体 、 女性的性 ( 等一系列 f e m a l e s e x u a l i t y 范畴 , 拓展了性别的本体论思考 。
不 父权体 制 对 女 性 写 作 施 加 的 所 有 禁 忌 , 断重 申 “ 只 有 通 过 写 作, 通过女性作者针对 通过挑战遭受阳具统治 女性读 者 的 创 作 , 的话语 , 女性 才 能 确 立 自 己 的 地 位 , 这一地 并不 位不是 被 原 有 象 征 符 号 体 系 确 立 的 , 。 处于 该 体 系 之 中 , 而 是 处 于 沉 默 之 外” ( ) 8 8 1 第三 , 女性必须用身体表达经验和思 想 。 西克苏认 识 到 , 女 性 内 部 具 多 元 特 征, “ 无法讨论 某 一 种 女 性 性 征 , 很难讨论某种 统一的 、 同质 的 、 可以用不同编码分类的特 , ( ) 征” 因为女性的想象是永不枯竭的。 8 7 6 在男性 看 来 , 女性的性征总是同死亡联系 在 一 起 ,( 8 8 5) 但 女 性 身 体 的 双 性 ( ) 气质以及性( 行 为) 的流动复杂 b i s e x u a l 性特质都 没 有 被 充 分 认 识 和 书 写 。 ( 8 8 5) 实际上 , 女性 的 身 体 支 撑 着 其 话 语 的 逻 辑 , “ 她用身体 实 现 所 思 , 并把思想铭刻在身体 。( “ 之中 ” 西 克 苏 言 简 意 赅 地 指 出: 女 8 8 1) 她们必须创造出 性必须 通 过 身 体 来 写 作 , 摧 毁 性 别 隔 阂、 社会等 蕴意丰 富 的 语 言 , ” ( ) 级、 修辞话语 、 法规条文 ……。 8 8 6 第 四, 女 性 用 母 亲 的 白 色 乳 汁 书 写。 在创作 传 统 上 , 西克苏提倡女性从母亲的 “ 。( 用 白 色 墨 水 书 写” 馈赠汲 取 灵 感 , 8 8 1) 她认为 , 女性身上总是存在某种母性的品 滋养生命 , 抗 拒 分 离, 维 系 女 性 纽 带, 把 质: 个体的 女 性 同 整 个 女 性 的 历 史 结 合 起 来 。 ( ) 这些品质对于女性获得独立身 8 8 1—8 2 份至关 重 要 : 女性体内总留有来自母亲的 滋养 , 她能够 把 这 些 再 赋 予 另 外 的 生 命 , 使 爱得以延 续 。( 母亲因此成为一个“ 隐 8 8 1) , ( 喻” 她身体具备的馈赠和养育能力 8 8 1) 在新一代女性身上得到继承 。 第五 , 女性应 该 先 借 用 男 性 的 话 语 , 然 “ 后才能飞 翔 。 西 克 苏 认 为 , 女性一直在男
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第一节女性运动与女性主义文艺理论一、妇女的命运史:自从有了人,世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
女人也有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迄今为止,妇女的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史前时期(母系氏族时代)这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时期。
以母亲的血缘确定关系,母亲、女性的权力是置高无上的。
这是一个野蛮的、落后的时代,生产力落后,妇女承担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双重任务。
实行群婚、杂婚。
妇女的命运是很悲惨的。
这时的母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然的分工,是一种义务。
2、第二个阶段:奴隶时期包括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
这时的妇女处于家庭之中。
男子参加经济生产劳动,为家庭增殖财富。
妇女专事生育,为某一男子传宗接代。
男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纯种后代,几乎不给女子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于是,妇女的天发完全局限在一个家庭。
她们的意识,也从整个社会中脱离出来,沦为家庭意识的奴隶。
3、第三个阶段:社会时代(解放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社会主义时代,妇女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生产。
从事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
她们走入社会,并不是出于解放自己的需要,而是迫于生活。
她们走入社会,动摇了夫权家庭,也是她们解放的必要社会前提。
也正因为她们走入社会,最后才形成了女权运动,呼吁解放自己,赢得了社会解放。
二、中国妇女的命运史中国妇女的命运基本与世界妇女命运保持一致,只不过更具体一些,她们也有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奴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中的妇女。
她们拘囿于家庭,生儿育女,侍侯丈夫和公婆。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是一个女人不是人的时代。
2、第二个阶段:过渡时代“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她们也被惊醒了,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获得社会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个性解放,可惜,她们的解放先天不足,社会基础薄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社会运动(个性解放)。
她们缺少支持。
五四后,就陷入复杂的窘迫之中,要么走入社会之中,首先获得社会的解放,然后才获得个人的解放;要么走回家庭,贤妻良母,生儿育女。
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的关系解读

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的关系解读在当代,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女性不仅在社会经济领域崭露头角,还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在文学和写作领域的地位。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经说过:“女性写作就是为了使女性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能够听到对她们的世界和经验的描述。
”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首先,女性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和宣扬女性主义观点的平台。
女性主义倡导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女性作家通过她们的作品探讨性别不平等,揭示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夺。
例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光之塔去》通过女性角色的内心独白展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精神健康的摧残。
这样的作品不仅为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也鼓励和激励着更多的女性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
其次,女性写作打破了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文学模式。
过去,男性是文学的主流创作者和读者。
女性的视角和经验被边缘化和忽视。
然而,女性写作的兴起改变了这种格局。
女性作家带着她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审视和创造了文学作品。
女性作家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写作的限制,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真实且多元化,从而使得整个文学领域更加包容和丰富。
此外,女性写作还为女性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救赎的方式。
通过写作,女性作家能够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在文字中获得自由和解放。
例如,美国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提的《贝尔·杜·犹太人》中,主人公贝尔·杜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表达了对女性地位束缚的不满和追求真正自由的渴望。
这种通过写作寻求自我认同和解放的经历,不仅激励着其他的女性作家,也启发了更多的女性去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挑战社会的不公。
然而,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之间并非总是完美契合。
有些女性作家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作,而并非刻意强调女性主义的立场。
西方文论相关批评术语(人大文学院)

西方文论相关批评术语(人大)Absence 缺省 一些当代批评家特别关注文学作品背后被缺省掉的内容。
法国学者 Pierre Macherey 于 1966 年出版《文学生产的理论》一书,在他看来,作品并不是自足(self-sufficient) 的,而是必然伴随着某种缺省;弗洛伊德是将某些被缺省的词语归于潜意识。
按照这样 的理论,作品是围绕着缺省来建构的,缺省决定着作品的最终形式。
Affective 效果 理查兹出版于 1924 年的著作《文学批评原理》以及维姆萨特和伯兹里发表于 1949 年的论文《效果谬见》,是这一术语的两种不同来源。
理查兹是在讨论读者对文学作品 的阅读经验时谈到“效果”;维姆萨特和伯兹里则是警惕过多注重作品效果、而不是作 品本身的倾向。
后来美国批评家斯坦利·费希又用“效果的文体学” (affective stylistics) 取 代 其 早 期 的 概 念 “ 新 文 体 学 ” ( new stylistics ) , 以 强 调 特 定 解 释 群 体 (interpretive community)对于效果的规定性;这样,他认为文体学的侧重“便从印刷 文本的空间语境转向了心灵及其经验的时间语境”。
Alienation 异化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黑格尔,本来是指“理念”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不 断在对立的形式中实现自己的运动。
后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借用这一概念,提 出“异化劳动”的理论,意指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奴役人,使“物”成为支配性的力量。
后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此意义上使用“异化”的概念。
Alienation effect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所用的术语,德文为 verfremdungseffekt ,英文亦译作 dislocation 或者 estrangement effect。
间离效果是要防止观众沉迷于“戏剧的世界”(world of the play), 防止观众将戏剧幻想为真实的生活。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西方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重要意义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西方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重要意义王延内容提要在西方文学的历史中,由于父权制文化的主导地位,男性文学家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虽然有自己的文学传统,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的对女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采用“男性中心文化”的男性视角展开的,并用男性的标准对之加以衡量。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学批评方式出现在文学批评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文学作品。
“女性意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是妇女文学研究的中心观念,也是妇女文学的批评标准。
因此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西方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作家女性意识在西方文学的历史中,由于父权制文化的主导地位,男性文学家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浪漫主义文学以前的时代是清一色的男性文学。
传统的文学史是一个由一个个的“文学经典”汇成的男性文学的历史,这些经典将男性文本和男性经验作为中心,处处显露出对女性的歧视,甚至憎恨。
妇女虽然有自己的文学传统,但相对于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它实在是太短、太不被重视,也太难以引起重视了。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我们才看到妇女的写作。
从简·奥斯汀到勃郎特姐妹到乔治·爱略特我们才看到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文学的长河中只是疏星散见。
因此对女作家作品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传统的对女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采用“男性中心文化”的男性视角展开的,并用男性的标准对之加以衡量。
这样阐释和衡量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的文学经典标准得到更进一步的确立,男性文学的中心地位也更加牢固,女性作品被排斥到边缘。
女性作家能克服重重困难、拿起笔来进行创作这本身就是对大一统的男性文化的冲击;女作家的创作,一方面是女性经验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既有颠覆性又有包容性的写作,它是在父权中心文化内部对之进行颠覆的写作,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常常是不自觉流露出来的。
女性主义与文学

女性主义与文学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义的观念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女性主义是一种追求性别平等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
在文学领域,女性主义思潮也渐渐崭露头角,为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如何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女性开始觉醒并追求平等权利。
在文学领域中,女性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
她们以女性为主角,通过描述女性经历来呈现女性的力量和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作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性别歧视、男权主义的束缚、女性身份的建构等等。
女性主义文学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女性作家通过刻画女性角色的个性和独立性来诠释女性主义的精神。
她们不再被定义为男性的附属品,而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例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以女性为中心,通过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抑的经验和内心矛盾来探索女性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女性主义文学也关注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家庭关系。
女性主义作家以家庭和婚姻为背景,探讨了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质疑传统性别角色的桎梏。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骰子楼》就是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内外的束缚和社会角色的局限。
女性主义文学也成为了女性争取权益和表达自我声音的重要途径。
女性作家们通过叙述女性的抗争和追求平等的经历,激励其他女性意识到自身的权益和力量。
例如,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小孩》讲述了黑人妇女奋发图强的故事,揭示了种族和性别的复杂性,以及黑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意味着女性作家写作,也意味着批评家对文学中性别议题的探讨。
女性主义批评家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性别建构和性别关系,揭示了社会性别观念的缺陷和影响。
她们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并从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方面从于人) ❖ “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女性与社会生活无缘 ❖ “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 ❖ “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阁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
五:男女平等与当代性别经验的错位
❖ 50—70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做到的事 女同志也能做到:三八红旗手,铁姑娘——劳动力 与 女性的体能问题被忽视
❖ 80年代早期,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艰难选择。张 洁《方舟》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女性现实生 存的尴尬:她们即希望生活得像个男人,又希望生 活得像个女人
❖ “夫妇之道为人伦之始”,“君臣之道造端于夫 妇”。《中庸》——父权社会统治秩序的产生过 程。
❖ “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业,以礼屈服” 《白虎通》
❖ 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自喻
❖ 曹植《美女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曹丕《燕歌行》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 守空房,忧愁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2《释名》与男性话语权
❖ 天子之妃曰后,后者,言在后不敢以副言也 ❖ 诸侯——夫人,夫,扶掖,扶助其君也 ❖ 卿——内子,在闺门之内治家也 ❖ 大夫——命妇,妇,服也,服家事也 ❖ 士庶人——妻,夫贱不足以尊称,故齐等言
也
❖ 所有关于女性的评价,规范都是男性的话语行为 ❖ 《说文解字》男,从田从力,丈夫也。妇,服也,
信用卡 ❖ 沃尔斯通拉夫特:《女权辨》要求男女平权
❖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
❖ 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揭示文化中 被压抑的女性本质、建构女性美学)
❖ 性别成为一种立场,一种否定性的,反秩序 的,反异化的立场
三,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
❖ Women: 女子、女性(清末,强调社会角 色)、妇女(生产劳动和政治功能)
也会依照性别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 90年代商品化的社会,性别角色被重新定义, 某种程度上似乎达到了男女平等:
❖ 选美活动,娱乐消费品,F4和美人关
❖ 择偶——郎财女貌 漂亮的林道静找革命者, 漂亮的女孩子找有钱人(我不能因为他有钱 而不爱他),征婚——富翁与女研究生。
❖ 大学里女生的态度。
六,结论
❖ 我不否认这是个男权中心的社会,一整套价值标准都是男权 中心的标准。
❖ 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第四种人 ❖ 一个一事无成的女人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 一个有男孩气的女孩更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 ❖ 肖瓦尔特:如果女性主义只强调女性美学,变成一种新的性
别本质论,即使加上一个女权主义的参照性,我们也学不到 任何东西 ❖ 一个理想社会是能够给每个人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可能,而不 因他的性别、种族、性取向等受到歧视和压力。
从女持帚洒扫也。 ❖ 司马光《训子孙文》“夫,天也;妻,地也;日,月;
阳,阴;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日无盈亏,月 有圆缺,阳畅而生物,阴和而成物” ❖ 乃生男子,寝之床,衣之裳,弄之璋;乃生女 子……
❖ 女性的话语行为:《红楼梦》中贾母
❖ 人伦之始
❖ 伦:主次,上下,尊卑,等级
❖ 五伦:男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有所错《易》
❖ 崔莺莺却没有资格殉情。 ❖ 女子的出路:女扮男装花木兰,或者成为某妻。
二,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 简·爱与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 ❖ “空白之页”(伊萨克·迪尼森)葡萄牙修道院亚麻
血迹斑斑的故事 ❖ 波夫娃《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造成的。 ❖ 沃尔夫《自己的一间屋》,自己的空间——自己的
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写作
概论
女性主义理论如何成为可能?
❖ 弱势群体的标识:女性、少数民族 ❖ 托尔斯泰: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 ❖ 张洁: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一,女性在文化上的弱势地位
❖ 1,关于“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 男耕女织与父子相继——男性在耕作中的决定性地位决定男性占有生产 资料。
❖ 80年代中后期,社会秩序重建,女性角色的变动导 致男性角色相应的变动,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中国男子汉缺乏阳刚之气,只有阴柔之身,高仓健 成为偶像
女性主义的困境
❖ 妇女解放运动本身是否是一场权力之争。
❖ 通过通过书写女性经验是否能建构女性美 学。——女性与身体写作
五、反思女性主义
❖ 如果我们先悬置性别规范派生出来的男尊女卑的价值标准, 我们会发现
❖ 秋瑾的时代起,代表新的社会力量的新女性 出现(活动家,革命家,战士)《中国女 报》,女留学生,女作家。女性通过否定男 权来肯定自身:女人不是花瓶,玩物……
女性解放与民族解放的联合与分歧。
❖ 五四:娜拉、子君、叛逆之女,以爱情的名 义 如 庐隐,冯沅君
❖ 长不大的女儿:冰心。闺阁女子:凌叔华 ❖ 30年代:新的社会秩序重建,新女性或者回
❖ 政治抒情诗,
❖ 女性形象物品化:如花似玉,弱柳扶风,软玉温香, 冰肌玉骨——欲望的对象,可摘菜,可攀折,可把 玩。——女性的欲望被摈弃
❖ 花木兰,穆桂英:女英雄实现的恰恰是男性建功立 业的理想
❖ 焦仲卿妻,梁祝,虞姬:“死同穴”的爱情模式必 须有“夫”的认可才具有意义
❖ 男人也不是天生的,也是被造成的。 ❖ “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 ❖ “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阁寺守之,男不入,女
不出,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 女性要从父母,和周里,顺舅姑的同时,男性要修齐治平 ❖ 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则要有才。郎才女貌 ❖ 如果我们有孩子,我们教育他要正直、善良、坚强的同时,
到家庭,或者重新成为欲望化对象(丁玲的 选择)——走向革命(消除差异的性别平等)
口号:我是我自己的
❖ 我是谁?我自己是谁? ❖ 女性并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反传统的语汇系
统。——“我是和你一样的人”,准男人。 ❖ 新文学给与女性说话的权利,女性却并没有因此
获得自己的话语。 ❖ 男女平等的症结:女人跟男人平等,而不是男人
跟女人平等。女性没有建立起一套自身的价值标 准而是依照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衡定自身。
四,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问题
❖ 周恩来:妇女解放须从民族解放中得来 ❖ 女性是否是妇女运动中的主体? ❖ 享有公民权的女性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解放意义上
的自主和自由? ❖ 妇女解放运动给女性带来的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强
制身份? ❖ 女性的心理—生理经验是否进入人们的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