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 课文要点
最全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内容整理

最全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内容整理最全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内容整理语文的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学好语文需要掌握好一些学习的技巧。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最全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最全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内容1:《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最全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内容2: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高中语文课文《迷娘》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课文《迷娘》知识点汇总知识点:
1.《迷娘(之一)》的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的?
答案主要是通过柠檬花、茂密的绿叶、金黄的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昂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
2.《迷娘(之一)》借助各种意象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迈斯特,为什么诗中会有“爱人”“恩人”“父亲”三个不同的称呼?
答案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
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这三个称呼者,事实上,这三个被倾诉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
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
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
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3.(拓展延伸)阅读顾城的诗歌《远和近》,诗中有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诗中的意象分别指什么?
远和近
顾城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答案三个意象。
分别是你,我,云。
诗中的意象分别指:人,自然。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原卷版)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大学之道》知识点1、课文详解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课下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离骚》节选(解析版)

《离骚》节选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离骚〔先秦〕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可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
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因我采白芷加我罪名。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群臣都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诽谤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把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屈原列传》(解析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答司马谏议书》(解析版)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无衣》《春江花月夜》(解析版)

《无衣》+《春江花月夜》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无衣》1、课文详解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2、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3、课下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4、创作背景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第二,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5、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知识点课文要点
七、课文要点填空
1、本单元选编的是三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
的《张衡传》。
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
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
2、《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
史,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它的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列传》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
英勇善战为辅。
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或负荆请罪)
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期间229年的历史。
《苏武传》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
不虚构、不溢美
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
“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4、《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
,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 “四史”。
课文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
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他于公元132年创造的候风地动仪
,是世界上第一架精密准确的测量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科学家创造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