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诱导血管生成模型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
血管生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完善版

无论原发性肿瘤还就是继发性肿瘤,一旦生长直径超过1~2 mm,都会有血管生成。
这就是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
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
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与扩散转移。
于就是体外的血管生成实验就能很好的模拟肿瘤的血管发生过程,并且适合研究药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实验。
图一血管生成镜检图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2、实验方法:2、1实验流程介绍图二实验流程图(提前将Matrigel融化,铺于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中,待胶凝后,将细胞悬液加入血管生成载玻片上孔中,成管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2、2耗材结构介绍图三血管生成载玻片纵截面示意图(Matrigel铺在下孔,细胞铺在Matrigel上,上孔充满培养基)2、3数据分析流程介绍图四实验结果收集与分析流程图(在特定的时间点采集图片,并且进行图像分析(Wimasis全自动分析)测量小管长度,成环数,细胞覆盖面积与结点。
之后在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实验结果。
)一、实验步骤1、准备基质胶1、实验前一天将Matrigel置于冰盒中,放入4。
C冰箱,使胶能过夜缓慢融化。
(注意:同样要准备一些4。
C预冷的枪头用于吸取Matrigel)2、开始实验前,将Matrigel始终保持放在冰盒中。
3、打开灭菌包装,取出ibidi血管生成载玻片。
4、每孔中加入10μl Matrigel。
注意枪头要垂直于内孔的正上方加入Matrigel,防止有Matrigel流经上孔而留下残留胶。
由于Matrigel流动性不强,并且有可能移液枪不准确,有可能打入10μl的胶,却不能填满血管生成载玻片的下孔——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像结果。
如何判断就是否加入了合适体积的Matrigel:我们只需用一张格子纸就能知道自己的移液枪调整到多少能正好把下孔填满。
如上图所示,垂直透过每个孔瞧下面的格子纸,如果格子被缩小了,那么就说明胶没加满,格子被放大了,那么胶就加多了,格子没发生什么变形,这才就是刚刚加满下孔的状态。
肿瘤血管生成

1991 年,魏德纳(Weidner) 、福克曼等发现乳腺癌 中微血管密度越大,预后越差,第一次报道了血管生
成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此后陆续在膀胱癌、前列腺 癌、肺癌、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发现了这种相关性。
外科医生也经常注意到肿瘤周围丰富的血管,但这一 现象被简单地认为是已有血管的扩张。20 世纪60 年代,格瑞布莱特( Greenblatt) 、夏比克(Shubik)
等提提出了肿瘤可产生可溶性促血管生成物质的假 设。
将血管生成作为理论提出并探讨其治疗意义是哈佛 大学福克曼(Folkman) 教授的杰出贡献。
目前研究发现血管生成所涉及的疾病领域已远不止 肿瘤一种,还包括风湿性关节炎、Crohns 病、银屑
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先兆子痫 、子宫内膜异位、Alzheimer 氏病、肥胖症等。促
进血管生成对于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伤口愈合
也有重要意义。血管生成理论在应用上已分成了抑 制血管生成,治疗性血管生成(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两大领域。
4 抑制整合蛋白分子的药物 整合蛋白(integrin) 是细胞粘附分子,具有粘附、移动及信号转导功能
二、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
传统化疗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为目标。最近几年来 发现某些化疗药物在低剂量、长时间接触中可选择 性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这称之为小剂量化 疗和抗血管生成化疗。
根据Miller 等在2001 年提出的筛选有实际意义抗 血管生成化疗药物的筛选标准,已被证实的抗血管生 成化疗药物主要有环磷酰胺、紫杉醇、长春新碱、 优氟定和羟基喜树碱等。
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原理_概述及解释说明

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原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细胞血管形成是生物体内新的血管网络的形成过程,对于正常生理和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它涉及到细胞迁移、增殖以及基质重塑等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我们对于这一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其相关原理,并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了解这些检测方法及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血管形成在正常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原理、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方法详解、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概述和目标,并简单描述了细胞血管形成的重要性。
接下来将在第二部分详细阐述相关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第三部分将对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建立血管生成实验动物模型、光镜下观察血管生成情况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
第四部分将探讨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前景展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当前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技术及原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细胞血管形成检测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其原理,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细胞血管形成检测方法,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原理和技术应用。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该领域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前景展望,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对于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来说,本文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胞血管形成检测的基础,促进相关研究的进展并推动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细胞血管形成检测及原理2.1 细胞血管形成的重要性细胞血管形成是生物体内新血管的生成过程,对于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血管形成起着关键的角色,从而满足组织和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
肿瘤血管形成

血管形成的分类:.2 据血管形成是发生在 生理过程还是病理过程?
据血管形成 差异性大小?
肿瘤微循环较肿瘤生长表现出低效和相对不足,肿瘤组织特别 是中心部位常常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
⑺ 较大的癌块中间动、静脉分支吻合可形成血管湖,这些
统称为肿瘤相关性血管病变。
⑻ 血管内皮细胞的异质性是其突出的生物学特性,主要 表现在内皮细胞的结构、功能、抗原成分及代谢特点上。 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组织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相 比 ,具有明显窗孔结构、对生长因子反应性高、粘附因 子表达高等特点 ,是造成肿瘤血管通透性高且新生旺盛 的重要原因 ,导致肿瘤的快速生长和转移。肿瘤微血管 内皮细胞具有异质性 ,受宿主组织、肿瘤类型及肿瘤微 环境的多重影响。了解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异质性特点及 其可能机制 ,对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以血管内皮细 胞为靶点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意义重大。
⑶ 肿瘤诱导以芽生方式形成的毛细血管进入肿瘤组织内, 可以见到在瘤细胞之间有漏出的红细胞;而以血管生成拟 态形成的血管有基质衬覆,很少看见红细胞漏出;
⑷ 芽生的微血管中可见微血栓的形成;而血管生成拟态 的血管中很少有微血栓形成。
⑸ 血管生成拟态大约有7 种不同形状的PAS阳性图案: 直 的、平行排列的、十字交叉的、彩虹样的(没有完全封 闭) 、有分支的彩虹样、封闭的环状和网络状的通路(即 最少有3个背靠背的PAS阳性环)。封闭的环形PAS阳性血 管图案往往是那些组织学上具有转移特征的肿瘤。
⑹ 血管生成拟态中PAS阳性血管对肿瘤血管的标记物Ⅷ 因子相关抗原、Ulex、CD31、CD34和KDR检测均为阴 性。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实验模型研究进展吴家明1,陆 茵1,2,郜 明1,张伟伟1(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收稿日期:2007-09-21,修回日期:2007-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0371727,3077276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BK2003113)作者简介:吴家明(198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转移研究,E 2mail:nj w ujia m ing@;陆 茵(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转移研究,通讯作者,Tel:025286798154,E 2mail:luyingreen@中国图书分类号:R 205;R 332;R 3632332;R 364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08)01-0011-04摘要: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肿瘤转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血管生成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发现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等研究中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如何寻找适合的血管生成模型是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
该文就主要常用模型做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关键词:血管生成;模型 血管生成(angi ogenesis )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形式形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1]。
血管生成是许多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参与调节的一个平衡过程[2]。
血管生成过多与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有关[3],抑制血管生成已经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策略。
因此寻找血管生成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
血管生成研究需借助血管生成模型进行,血管形成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在血管生成模型中模拟完成,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毛细血管网状结构的形成等。
抗血管生成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血管生成作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概述抗血管生成作用是指一种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对血管生成过程的抑制作用。
血管生成是机体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在正常生长发育、组织修复以及病理情况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异常的血管生成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血管生成作用成为了生物药理学和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众多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作用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成为了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此外,抗血管生成作用还可用于治疗其他与异常血管生成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定义、作用机制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将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让读者对血管生成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将从定义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系统地解析抗血管生成作用。
最后,将总结抗血管生成作用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对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抗血管生成作用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概览,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文中将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引言部分:介绍本篇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引发读者对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兴趣。
2.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关于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定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作用机制、以及与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发现。
3. 结论部分:对抗血管生成作用的重要性进行总结,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发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对抗血管生成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研究背景到具体的作用机制,再到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应用前景,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肿瘤血管新生学说

肿瘤血管新生学说
肿瘤血管新生学说是指肿瘤细胞可以诱导新的血管形成,以实现对其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
这一过程被认为是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下是关于肿瘤血管新生学说的详细介绍:
1. 血管生成的过程
肿瘤血管新生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信号的调控。
这些因子可以促进新的血管形成并维持其生长。
其中,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是一种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它可以增强血管通透性和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其他的因子还包括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和PDGF(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2. 血管生成与肿瘤发展的关系
肿瘤细胞可以分泌上述的细胞因子,从而诱导周边的毛细血管发生物化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肿瘤细胞可以获得所需的养分和氧气,从而不断生长和繁殖。
此外,新形成的血管也可以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便利。
3. 抑制血管生成的治疗方法
由于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人们开始研究抑制血
管生成的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西妥昔单
抗和曲妥珠单抗,这些药物可以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vEGF受体(VEGFR),从而抑制vEGF的信号传递,减少新的血管的形成。
4. 结论
肿瘤血管新生学说是对肿瘤生长机制的一次重要突破性探索。
通过研
究肿瘤血管新生的机制和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发展过程,并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肿瘤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和治疗机制

肿瘤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和治疗机制肿瘤是一种极为恶性的疾病,可由多种组织类型形成。
在恶性组织形成过程中,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被异常促进,导致肿瘤扩张和转移。
与此同时,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成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成机制细胞新生血管生成是一种生理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成血管需要外周血管内皮细胞和外周母细胞构成。
肿瘤细胞往往通过新生血管生成来满足其生长和营养需求。
肿瘤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与外周血管内皮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相比差异明显。
在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肿瘤细胞通常是通过产生一种名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质来诱导血管生成。
VEGF在体内广泛存在,它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受体VEGFR1和VEGFR2结合来刺激血管生成。
肿瘤细胞病变过程中产生的大量VEGF可以促进外周母细胞乃至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此外,肿瘤细胞还通过其他途径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的Ang-1和Ang-2水平的变化等。
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不仅包括VEGF的产生,还包括细胞外基质,纤维蛋白溶酶体(u-PA)、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体(t-PA)等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功能。
基质金属蛋白酶不仅可以溶解基质层,也可以通过释放活性配体来调节Ang-1、Ang-2、VEGF等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水平。
二、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成治疗方法肿瘤治疗的目标之一是抑制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抑制VEGF和其受体(VEGFR)的药物多种已经FDA批准使用的VEGF抑制剂已经用于治疗肿瘤。
这些药物可通过与VEGF及其受体结合而抑制VEGF/VEGFR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生成,限制肿瘤形成进程。
其中最为常见的VEGF抑制剂是Bevacizumab,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结肠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在内的多种癌症的治疗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细胞诱导血管生成模型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
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微环境诱导的在原有血管基础上生成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并在肿瘤组织内建立血液循环的过程。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或)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调节。
1、鸡胚准备和接种组织:选择北京白鸡种蛋,洗净,用l:1000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液浸泡3分钟,置37.8土0.5℃培养箱中孵育。
鸡胚发育第7天,蛋壳消毒后,标记制作2cmX3cm左右观察窗。
接种组织视研究目的而定,一定要在接种当日取材,充分清洗除去血污和粘液,再剪成1——2mm 组织小块。
2、组织接种:在制备鸡胚观察窗的次日,即鸡胚发育第8天进行组织接种。
每个鸡胚可接种5—7个组织小块于接种部位CAM表面,再用透明胶纸封好,继续孵育。
3、接种组织的收获与观察:组织接种后每12小时观察一次,到组织接种第11天(鸡胚发育第18天)收获接种组织,取出鸡胚,置接种组织连同周围的CAM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并用10%甲醛固定保存,部分组织可作石蜡切片,用作血管生成研究的免疫组化染色等。
4、CAM的血管生成表现:组织接种24小时后,CAM血管开始向接种组织生长,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血管数目及直径均明显增加;第2天,新细小血管直接趋向组织;第3天,新生血管形成以接种组织为中心,10——20条放射状
血管网;尔后,CAM血管继续明显增加。
非接种部位与接种部位比较,CAM 血管数目少,大血管与小血管呈脉样均匀分布;而接种部位的CAM血管在接种组织周围弥散样增加,以组织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在首先与组织发生联系的区域CAM血管更多。
第4天,可见新生细小CAM血管生长形成中、粗血管,并在中、粗血管继续分支出细小血管,形成新的血管网。
CAM血管管腔结构清晰,可区别动、静脉。
注意事项
该类体外实验研究,有很多人为因素影响,不能代表体内生理反应,因为内皮细胞在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培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已被激活。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类与体内生理反应有关的血管生成实验方法,尤其是与人类血管生成有关的血管生成实验。
CAM血管生成模型用于血管生成的研究,可取得两方面结果:
①检测评价接种物刺激CAM血管增生的血管生成作用,用于分析研究血管生成促进因子、抑制因子的活性和作用的检测,如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等;
②对接种物,如肿瘤组织、自身的血管生成进行研究,用于分析不同组织的血管生成活性和作用,如肿瘤组织有引发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