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监测与多重耐药菌管理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MDR)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MDR是指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这些细菌在治疗过程中会增加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
建立合理的MDR管理制度,能促进多个环节的有效协作,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减少患者的负担,切实保障公共卫生。
MDR管理制度的落实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诊疗管理,防范患者感染1.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建立并完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监测。
2.肠道消毒操作规范:对常规手术、产后妇女及新生儿进行肠道消毒,避免这些人群感染MDR细菌。
3.核酸检测技术使用:在诊断MDR感染时,应尽量使用核酸检测技术,减少使用抗生素。
4.科学合理用药:使用抗菌药物前务必做好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不同的菌株选择不同的药物。
二、加强医疗物资管理,确保对多重耐药细菌的有效控制1.加强消毒物质管理:各科室和部门要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标准,正确、安全、有序使用消毒物品和设备。
2.医疗器械消毒:执行严格的医疗器械消毒措施,减少病原菌污染。
3.医疗废弃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分类,尽量减少医疗废弃物的产生,避免医疗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能力1.医学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医学生的防范意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其对MDR 危害的了解和意识。
2.开展健康教育:针对社会大众普及防范MDR的知识,让公众了解MDR的危害和感染途径,增强预防意识。
3.建立公共卫生宣传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如宣传海报、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加强社会对MDR的防制力度。
四、建立信息系统,实现MDR防控信息化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传递MDR防控工作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提高医院防范MDR的能力和效果,推动防控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规范化。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制定以下具体的管理制度:1.医院设立传染病防控部门,负责MDR的日常监测和工作计划的制定等任务。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了多重耐药菌,其中约有数十万人因此丧生,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复杂,监测方法与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威胁。
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认识到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提高防控措施的执行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研究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探讨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揭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强调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水平,加强对该类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希望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推动医疗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监测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传播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管理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管理
1、多重耐药菌:指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泛耐药)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易感人群: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cvc置管等等。
3、传播途径(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其次飞沫传播、空气传播
4、预防与控制: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1.做好手卫生,做好环境的消毒,做好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2.合理应用抗生素。
3.做好监测(MORO):主动筛查、院感爆发时监测。
5、管理:
1.单间隔离(首要措施),其次为床旁隔离。
2.标识管理:放“接触隔离”名牌,下“接触隔离”医嘱。
3.做好手卫生。
4.诊疗操作、医生查房、护理工作,放在最后进行,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5.患者的设施设备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心电监护、微量泵等仪器取回前行物表清洁消毒处理。
6.周围环境的消毒:1、增加消毒次数,用含1000毫克每升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周围环境两次以上;2、设黄色垃圾桶,患者生活垃圾应当做感染性废物处理,放双层口袋并标识清楚,床单被套用黄色口袋装好并标识清楚后送洗。
7.患者外出检查、转科等,应告知相应科室做好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患者检查完毕后要进行环境消毒。
8.行有创操作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隔离衣、戴手套、防护面屏等,以免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喷溅至医务人员身上、手上,操作完毕后,应进行手卫生。
9.患者隔离解除或出院后,环境应行终末消毒,如使用空气消毒机,臭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患者床单位及周围物体表面。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一、我院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范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o二、报告及处置:(一)、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目标菌株时,应立即按危急值电话通知主管医师,同时报告院感办。
(二)、院感办对临床科室提供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指导。
(三)、主管医师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做到人人知晓。
(四)、在院感办的指导下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实施床边隔离),按照《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执行。
并使用相应隔离标志(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六)、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严格按照流程处置。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建立多重耐药菌的连续性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目标菌应立即报告临床科室和院感办,院感办给予消毒隔离指导。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临床标本,及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三)、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掌握侵袭性诊疗的适应证,并减少侵袭性设备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深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等的应用。
(四)、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将患者隔离在单人病房、隔离病房或同种疾病的病房,隔离标识明确(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携带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六)、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
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流程

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流程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由于多重耐药菌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受限,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监测和处理多重耐药菌的流程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的流程。
流程一:监测2.采集样品:根据具体的感染病例,采集相应的临床样品,如血液、尿液、痰液等,确保样品的无菌采集,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3.进行细菌分离和培养:在实验室中,将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和培养,通过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筛选出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菌株。
4.鉴定和检测耐药性:对分离出的细菌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属种和菌株特征,并进行耐药性测试,包括常规的药敏试验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5.分析和记录结果:将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下菌株的耐药谱以及与此相关的临床信息。
流程二:处理1.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这包括对感染病例的隔离,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并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宣传。
2.优化抗菌药物使用: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对细菌耐药性的选择压力。
根据耐药性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审查。
3.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关的设施管理、环境清洁和消毒,提高感染管控的质量和效果,减少感染的传播。
4.开展抗菌药物研究:推动抗菌药物研发和创新,寻找对多重耐药菌有效的新型抗菌药物。
加强与学术界和药企的合作,共同推进抗菌药物研究及开发。
5.增强公众教育: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流程主要包括监测和处理两个环节。
通过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和耐药性检测,可以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和耐药机制。
在处理阶段,制定感染控制措施、优化抗菌药物使用、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开展抗菌药物研究和增强公众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
多重耐药临床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临床管理制度
1.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
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防控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院感科、
临床科、护理部、药剂科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指导、监督和评估医院内多重
耐药细菌感染的防控工作。
2.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政策
医院应该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规范,包括严格的手卫生措施、环境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以减少多重耐药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3.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MDR细菌感染监测系统,对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设施进行监测,发
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采取措施控制传播。
4.医疗器械消毒管理
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符合规范要求,避免MDR细菌通过
器械传播。
5.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院制定抗生素使用规范,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避免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
6.隔离患者
对于已经患有MDR细菌感染的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传播
给其他患者。
7.培训医护人员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对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认识,增强
预防和控制能力。
8.开展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医院应开展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究其传播规律、致病机制,为进一步加
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对医疗卫生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战,需要医院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和管理制度,减少多重耐药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
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Multi-Drug-Resistant Infection,MDR)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情况。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疗机构内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管理和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检测与筛查、感染控制、宣教与培训等方面介绍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检测与筛查制度。
对于入院患者,应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筛查,包括核酸检测、培养检验等。
对于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如长期住院或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加强筛查频率。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包括对重要部位(如手卫生器、输液设备、洗手间等)进行微生物培养检验,以及对医务人员的采样检测。
通过检测与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独隔离、限制探视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同时,医务人员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培训和宣教,确保医务人员正确洗手并遵守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实施消毒制度,对各个环境进行规范化的消毒,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宣教与培训。
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应进行相关宣教,如正确使用抗生素、手卫生的重要性等。
宣教内容可以通过知识讲座、宣传册等形式进行传播。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包括手卫生培训、感染控制知识培训等。
通过宣教与培训,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最后,医疗机构应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包括多重耐药菌的种类、感染发生率等。
此外,医疗机构应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及时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以便于国家和地方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多重耐药菌管理方案

多重耐药菌管理方案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有效落实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降低多重耐药感染率,预防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暴发事件,制定本方案: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协作管理1.1临床科室应加强感染患者标本送检质量管理(抗生素使用前送检标本,同时,应确保标本采集质量)。
对于检出的患者应做好隔离。
1.2检验科微生物室培养出多重耐药菌,应在化验报告单上标注“多重耐药,注意隔离”提醒临床科室。
1.3检验科对于不合格标本应告知临床,并进行标本正确采集的宣教。
1.4感控管理专职人员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对耐药菌患者进行跟踪监测,监督消毒隔离执行情况。
15疑有耐药菌暴发流行时,微生物实验室负责细菌同源性检测,感控管理科负责耐药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1.6微生物实验室每季度公布全院及感染重点部门病原菌耐药情况和耐药变化趋势,每年对细菌药敏结果汇总与分析,并在医院质控简报上向医务人员反馈。
二、医务科、护理部、临床药学科等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三、临床、医技科室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患者管理,组织本部门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落实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制度。
四、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定植患者的交班工作5.1各病房医师应熟知自己所管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定植情况,管床医师换班时应进行床旁交接。
5.2新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管床医师应及时通知护士长及科主任,并在次日晨会交接班时,由科主任向全科进行通报(周六,周日的集中在周一通报)。
通报内容至少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姓名,床号,感染或定植的多重耐药菌名称,感染部位,隔离预防要点(主要是接触隔离,手卫生,病房安置,环境清洁消毒等)。
5.3患者住院期间分离到不同多重耐药菌时,应分别在晨会交班时向全科医务人员通报(包括护工)。
5.4感染或定植的多重耐药菌消除时应在交班会通报接触解除隔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瓶直接连通,以避免培养肉汤返流入血,并且难以控制 采血量。 装入血液后的培养瓶必须轻柔颠倒混匀数次以防止凝结。 标准的血培养操作可以接受的污染率为<=3%。
血培养标本的运送
血液接种入培养瓶后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 接种前后的血培养瓶均不得冷藏或冷冻。 超过时间不能放入培养箱的,应该至于室温下,且不超过数 个小时。装载到培养箱前应进行特殊标记,以便随后的结果 分析。
细菌耐药监测与多重耐药菌管理
主要内容
1
耐药监测结果 细菌样本送检 多重耐药菌管理
2
3
一、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为什么要进行细菌耐药监测
1
政策的需要(法规指南)
2
临床的需要(经验用药)
3
科研的需要(新药研发、 耐药机制)
我院2010-2012一季度细菌构成
2010年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克雷伯菌属 鲍氏不动杆菌 肠球菌属 CONS 金黄色葡萄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 白假丝酵母 其他细菌 合计 367 290 186 157 177 176 76 72 68 48 250 375 2242
12417
关于血培养的一些概念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病原菌是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据此要 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成人每次血量10 ~ 20ml,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⒈急性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细菌性肺炎和肾盂肾炎发热患者,应在抗生 素治疗或更换前,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做2次血液培养(应在抗生素治 疗前完成),分别接种于各种培养瓶内,立即运送到实验室,臵于孵箱内培养。 ⒉疑似心内膜炎患者 ⑴急性病例,在抗生素治疗或改变前1 ~ 2h,从各个不同部位采血3次做血液培
菌血症形式
1、一过性(瞬时性)
A、拔牙
细菌数/ml血
2、间歇性
A、肺炎球菌性肺炎 B、阴性菌败血症 C、腹内疡症
3、持续性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皮肤消毒和预防血培养污染
Several studies comparing these disinfectants have been published, from whi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made:
2011年
322 292 174 253 145 168 128 59 80 52 242 401 2316
2012一季度
63 48 28 37 21 16 22 9 3 6 111 97 461
2010-2012一季度检出率前7位的细菌
2010年
第一位 第二位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2011年
2011年各科室主要检出细菌统计表
2012年一季度各科室主要检出细菌统计表
正确看待耐药监测报告
1
耐药监测数据是基于临床感染病例(主要为住院 病人), 而非健康人群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可能与常规经验性用药的有效率存在差异。
2
由于受标本送检或分布不平衡、标本采集不 规范、检验操作程序不规范等因素影响,造 成耐药率比实际偏高。
※ 任何延误送入自动连续监测血培养仪的行为将会延误或阻止 细菌生长的检测(尤其是放入35-37℃ 孵育环境)
血培养送检指征(须100%送检率)
1、发热>=38.5℃伴下列一项 A. 寒战; B. 肺炎; C. 留臵深静脉导管超过5天; D. 白细胞>1.8万/mm3; E. 感染性心内膜炎; F. 收缩压低于90mmHg; G. 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感染. 2、发热>=39.5℃须抽血培养
Tincture of iodine, chloride peroxide, and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are superior to povidone-iodine preparations. Tincture of iodine and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are probably equivalent.
3
参考国外耐药监测资料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时 需结合我国国情。参考本地区耐药监测数据需 结合个体试验结果。
二、细菌样本送检
2010-2012一季度细菌送检样本构成
2010年 送检样本 痰、咽拭子 尿液 分泌物 粪便 血液 胸腹水、脑脊液、 胆汁 其它 合计 送检数 3982 3501 1604 838 890 305 276 构成 34.9% 30.7% 14.1% 7.8% 7.8% 2.7% 2.4% 11396 2011年 送检数 4384 3701 1926 780 1109 332 185 构成 35.3% 29.8% 15.5% 8.9% 8.9% 2.7% 1.5% 2012一季度 送检数 1272 825 428 130 233 63 36 2987 构成 42.6% 27.6% 14.3% 7.8% 7.8% 2.1% 1.2%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图
血培养采集注意事项
在静脉留臵导管或留臵口抽取的血样有较高的污染率,必 须与来自静脉的血样培养结果进行联合分析。 整个过程严格遵从无菌操作,不允许在消毒后按压静脉, 除非带有无菌手套。
要求和建议:
采用无菌注射器采集血液,再转入培养瓶或管中。 不推荐使用真空采血针(蝴蝶针)将患者静脉与血培养
养。
⑵亚急性病例,第一天24h内,相隔1h连续采集3次血标本培养,若24 ~ 48h全 部阴性,再采集2 ~ 3次血标本培养。 ⑶若已经抗生素治疗患者,连续3天,每天取2次血液标本。 ——节选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P.738
血培养简介
血培养- 临床实验室用以侦测败血症的重要实验
细菌和真菌可通个多个部位进入血液
血管 (19%), 生殖泌尿道(17%), 呼吸道 (12%), 肠道 和腹膜 (5%), 皮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胆道 (4%), 腹内脓肿 (3%), 其他已知和 (8%) 和未知部位 (27%). 临床表现分为一过性菌血症(transient), 间歇性菌血 症(intermittent)或持续性菌血症(continuous).
针对这些皮肤消毒剂已有不少的对比研究,结论可以总结为以下 两点: ①碘町、次氯酸和洗必太的消毒效果要优于碘伏。 ②碘町和洗必太的作用大致相等。 ※ 要求和建议:建议使用碘町或者洗必太。 碘酊作用30秒; 洗必泰的作用时间和碘酊一样,但是由于没有伴随的过敏 反应,所以不必擦去。但其不能用于小于2个月的婴儿皮肤 的消毒
大肠埃希菌
2012一季度
白假丝酵母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第六位 第七位
白假丝酵母
克雷伯菌属 肠球菌属 CONS 鲍氏不动杆菌
鲍氏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假丝酵母 克雷伯菌属 CONS 肠球菌属 鲍氏不动杆菌 克雷伯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CONS
2010年各科室主要检出细菌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