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作业 (5000字)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作文(8篇)

大学语文作文(8篇)

大学语文作文(8篇)在日常学习培训、工作中和日常生活,大家都触碰过作文吧。

作文是历经人的观念考虑到和语言表达机构,根据文本来表述一个主题风格实际意义的记叙方法。

下列是我用心梳理得高校语文作文【通用性8篇】下列是我用心梳理得,仅作参考,大家一起来瞧瞧吧。

夜空因为繁星的装点而更为绚丽夺目;池水因为鱼儿的守候而更加清亮怡人;发展因为自我反思的风采而留有闪亮的运动轨迹。

——题记呆呆地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种恐惧心理油然而生,渐渐地外扩散到我的全身;眼下慢慢地模糊不清,心绪乘着风的飞船行车在那一个让我不愿意谈及的早上眼泪从我的眼里滑掉,淌到唇边,滴到心间,漾起一层层苦味的涟漪。

一向听话的我,今日竟和老师顶撞了。

我可以见到教师的恼怒,但我心中的怒火也越烧越旺,一无意间,便会像一条火龙般喷发出去,不良影响将难以想像。

不知道是被我的眼泪所触动,或是因为她心里的不忍心,暴风与最后或是沒有到来。

她仅仅平平淡淡地丢下一句话:回家了自身想一想吧!然后便转过身离开,只留有我一个人孤独的影子。

这孤独的深更半夜恰好是要我保持清醒的時刻,我追忆着大白天那一幕幕情景,真切地感受到,她是多么的包容地看待我,可是我却没什么发觉。

你眼底明晰是疼惜的眼泪,那眼泪中蕴含着一件事的关怀,但我却没有感觉,直至这深更半夜的自我反思,才要我感受到教师一件事的关爱,一件事的包容和无私的爱。

深夜里寂静的自我反思要我感受到老师的爱,医院病床上忧伤的自我反思要我体会到母亲的爱,教室里孤独的自我反思要我触碰到同学们的爱,成长路上的自我反思要我品位到世间的真正的爱情。

自我反思,要我品位到数不胜数的宽容,多种多样的成长历程,诚心诚意的感情游乐园,这就是自我反思的风采所属。

漆黑的夜上空划过一道光亮,那就是流星,惊慌与惊讶中,我许下一个漂亮的心愿,要我始终都能品位到自我反思的风采!后记:山林因小动物的存有而颇具活力;理想因信心的存有而更为漂亮;我的人生会因为自我反思的风采而更为靓丽。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九篇)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九篇)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九篇)1、学会"照镜子"XXX曾把XXX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说,XXX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

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

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

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

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

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

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

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

XXX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XXX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

战国时齐国宰相XXX便是一个。

XXX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

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XXX报告了自己的体验。

XXX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简单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通用6篇)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通用6篇)

大学语文作文范文(通用6篇)【篇1】大学语文作文山的高度,在于它总是巍然屹立高处,俯瞰苍生万物;君子的高度,在于他们总是以低姿态示人,俯身笑问世间;伟人的高度,在于他们从不苛求外物,不断追求内心的自省,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推动整个时代向前迈进。

去看看梵高吧,作为现代艺术的殉道者、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在艺术的殿堂上有着无人企及的高度。

在37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在艺术世界沉浸、沉迷、沉醉,好像赤脚奔跑在原野上的孩童一样天真单纯,即使承受着接踵而来的失败,也从未停止追求艺术的脚步。

他所有的艺术成就,都来源于那近乎疯狂的激情——“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失去生命和理智”。

这是何等的高度,甘愿为梦想和艺术牺牲自己,燃烧自己。

去看看特蕾莎修女吧,她是人类善良、怜悯和仁慈等优秀品质最完美的化身。

这位以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关心他人的仁慈天使,她的心灵和生命都有着不平凡的高度。

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倾其一生,奉献自己,不为名利,只为延续这世间的爱。

在她的生命里,蕴含着英雄和圣徒的本色,她留下的一切是爱与和谐的缩影,值得我们用虔诚的心去思考。

去看看爱因斯坦吧,在20世纪思想界这棵大树上,他无疑是那最粗壮的根茎。

他的高度不仅仅在于他能窥见上帝的秘密,更在于他那朴素的、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埋藏着的充实的灵魂。

这是一种灵魂的高度,他对科学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以及他“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一崇高信仰,使后人在享受他带来的科技进步的同时,还懂得了如何崇敬“生命的神圣”。

去看看弘一法师吧,他的一生都活在高于常人、高于世俗的高度里。

弘一法师圆寂之时再三叮嘱弟子在身体旁放置一碗清水,为的是那些嗅味而上的蚁虫在焚烧之时能有个安身之所。

法师将自己从遥不可及的星辰中摘下,放到人间,放到尘埃里,注意到了这渺小的蚁虫。

演讲稿大学语文作业(3篇)

演讲稿大学语文作业(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而文学、语文等人文课程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然而,我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文学素养,丰富内心世界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独特的审美和深邃的思想。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我们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1. 拓宽知识面《大学语文》课程涉及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2. 培养审美情趣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情趣的体现。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审美观念,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丰富内心世界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思想的载体。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对于我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美好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1. 传承民族精神文学作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激发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语文作业答案

大学语文作业答案

⼤学语⽂作业答案⼀、请你按照顺序写出本学期⼤学语⽂课程讲的全部篇⽬,并列出问题与作者。

答:《季⽒将伐颛臾》庄⼦论说⽂;《李将军列传》司马迁纪传;《氓》诗经《蒹葭》诗经;《长歌⾏》乐府诗歌;《离骚》楚辞屈原;《饮酒》⽥园派古诗陶渊明;《灯下漫笔》鲁迅论说⽂;《从军⾏》王昌龄诗歌;《塞下曲》唐诗王维;《⽩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唐诗岑参;《天净沙秋思》宋词马致远《兰亭集序》序王羲之;《⾚壁赋》赋苏轼;《窦娥冤》元曲关汉卿;《⽔浒传》⼩说施耐庵;《西游记》⼩说吴承恩《红楼梦》⼩说曹雪芹《西厢记》元曲王实甫⼆、修改病句(指出错误的原因并进⾏修改1.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辱的国家。

改正:我们再也不是被任意列强欺辱的国家。

2.南昌起义纪念馆⾥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过的东西。

改正:南昌起义纪念馆⾥陈列着好多种周恩来当年使⽤过的东西。

3.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改正: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仪式。

4.,83岁⾼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改正:83岁⾼龄的因患病住院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5.今天⽼师⼜在班会上表扬了⾃⼰,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

改正:今天⽼师⼜在班会上表扬了我,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

6.这种新闻报道势必会弄虚作假,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

改正:这种新闻报道势必会弄虚作假,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这种新闻报道。

三、你最喜欢的四⼤名著中的哪⼀部?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800字左右)《红楼梦》象征着中国古代⼩说最⾼成就的“四⼤名著”之⼀《红楼梦》,⽆疑是万绿丛中的⼀棵奇葩,它是那样红,以⾄于⽆数⽂⼈墨客为之倾倒。

我当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楼爱好者。

于是,我以⼀个普通读者的视⾓来欣赏这部巨著,写下了⼀些浅薄的感想……读《红楼梦》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冷静的评价。

这是⼀部具有⾼度思想性的伟⼤著作,全书体现了⼀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

有⼈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单纯的艺术,不能牵扯上政治。

大学语文作业——李杜对比

大学语文作业——李杜对比

李白杜甫诗歌对比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欢探讨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思想上,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时候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风格上,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擅长的体裁上,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二、李白、杜甫诗歌语言上的比较分析李白诗歌语言具有清新、豪放、自然明快而又精美高华的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杜甫更注意在锤字、炼句上下功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诗歌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凝练的,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与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有一定的联系。

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如《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并且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

《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横江词》)“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在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鲁迅与沈从文 大学语文作业

鲁迅与沈从文 大学语文作业

鲁迅与沈从文刚拿到这个题目其实有一点疑惑,两个人虽然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似乎从气质上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听到鲁迅这个名字,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跃然脑中,严峻的面容,尖锐的犹如山峰的头发,人血馒头,黑暗,愤慨。

诸如此类的词语涌入脑海中。

而想起沈从文,从文非习武,仅名字就流露出来文雅儒雅的气息。

边城,湘西,凤凰,古镇,小桥流水,一股股犹如乡镇古镇古韵的风气扑面而来,仿佛生活中只有优雅和舒适,没有任何的黑暗与压迫。

两个似乎截然不同的人如今放在一起,让我们走进看看他们的内心与笔下流露的世界。

鲁迅鲁迅早年弃医从文,相信只有救活了人民的思想,国家才有救。

人们现在也总是说路鲁迅的文字看不懂,甚至很多时候倡导者要去鲁迅化,鲁迅确实没有说给更广大的人民听。

他是说给那些有些文化的人听的。

革命这个事,往往不仅仅是底层来搞。

仅仅是底层搞,往往就成了义和团了。

革命需要先锋队,你可以去百度查查相关词,就会明白什么叫“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些人大多是知识分子。

先锋队带领人民去革命,是革命的核心。

也就是说知识分子阶层里诞生了革命的核心。

鲁迅就在对这些人说话,而且他们也听懂了。

所以他的文字给中国的文人敲响了警钟。

别当看客,心怀同情。

在一个国家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畏畏缩缩,不愿意站出来,害怕枪子打到自己身上,但是鲁迅站出来了。

一直到大学其实都不知道人血馒头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天去看了鲁迅写的原作。

前几天的无锡高架桥侧翻事件发生后,知乎又出现了一大批文章,诸如“一夜之后,他再也没回家”。

满满的看去,全是营销带节奏的样子。

下面有人评论道:别吃人血馒头。

鲁迅先生的话,可能其描述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现象。

无论是中国在被侵略的时候,还是中国繁荣富强发展的时候。

鲁迅的话都可以成为一个警钟,时时刻刻敲响我们,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他的文字在我看来似乎总是弥漫一层悲恸的感觉,祥林嫂,闰土,一个个名字鲜活生动,他可以描述一个战乱年代在门口玩耍的孩子,孩子玩得很开心,但你看的可以很揪心。

108218-大学语文-作文-大学国文期末作业-学术争鸣-陈梦格

108218-大学语文-作文-大学国文期末作业-学术争鸣-陈梦格

關於“元龍百尺樓”此說法正誤的探討在六月二號晚上大學國文的課上,王老師帶我們學習了金元明清詩詞。

這堂課上,老師詳細講解了元好問在金末正大年間,隨着逃難的人流南下途中,作的一首《橫波亭爲青口帥賦》。

其中有一句“氣壓元龍百尺樓”,老師對此的解釋是“元龍百尺樓”一處運用了《三國誌》卷七中《魏書·呂布傳·陳登》裏面的故事——“陳登者,字元龍,在廣陵有威名。

又椅角呂布有功,加伏波將軍,年三十九卒。

後許記與劉備並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記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

’備問記:‘君言豪,寧有事邪?’記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

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

’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表大笑。

備因言曰:‘若元龍文武膽誌,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老師認爲,“元龍百尺樓”爲誤用,因爲典故裏面是劉備說“欲臥百尺樓上”,所以應當爲“劉備百尺樓”。

這一句話雖說是半開玩笑,卻讓我格外注意,並課下做了一些功課,希望證明此處並非誤用。

首先,從典故的形成角度來說,我認爲這裏只是將這個故事的兩個關鍵詞組合到一起,畢竟這個故事的主題是突出陳登的高潔傲岸,而百尺樓是對他的情操的具象投射,所以“元龍”和“百尺樓”放在一起並非是因爲兩者有邏輯上的從屬關係。

其次,這個典故早在元好問之前就已經被廣泛運用,所以“元龍百尺樓”並不是元好問“發明”的用法。

比如,宋代陸遊的《秋思》詩“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百尺樓”,還有沈礪的《狂歌行》“時而壹憑高,直上元龍樓”,以及宋代黃機《永遇樂·章史君席上》的詞中也有“史君自有,元龍豪氣,喚客且休辭醉”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完成专题后面的练习一、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二、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1、创世神话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

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

2、始祖神话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

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

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

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3、洪水神话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

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4、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

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

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5、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

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

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表现的源头,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殷周时代几百年的中国社会的风貌;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发展,国家的政事与兴衰,婚丧嫁娶的礼乐制度,家庭与爱情的苦乐悲欢。

(一)《诗经》是描写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凡属恋爱生活中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歌里得到了表现,洋溢着真挚、热烈、纯朴、健康的感情。

比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关关睢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热恋着一位姑娘的主人公对爱情大胆追求,坦率表达,以致于为了她而“转辗反侧”,但他不因此而沉浸在苦闷之中,而是热烈追求,想象着总有一天把她迎娶过来,一起过和谐欢乐的夫妻生活。

再如《邶风》中的《静女》。

这首诗是写情人幽会的,先写男子赴约,而姑娘为了逗着玩荐,先故意把自已藏起来,急得男青年到处找她,后来姑娘终于露面,并向男青年赠送礼物,表示爱慕。

全诗充满了愉快与幽默的情趣。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描写了婚姻悲剧,如《卫风·邙》。

这类诗歌表现了古代的妇女命运的苦难,揭露了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对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二)《诗经》是表现爱国思想与劳动生活的诗篇《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唱出了劳动人民对兵役和徭役制度的怨恨,但对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人民还是竭诚拥护,而且不怕牺牲,勇于参战,如《秦风·无衣》。

这首诗写出了秦俗强悍,先于勇力,乐于战斗,忘生轻死。

它是一首秦国抵御西戎部落侵扰的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的描写了战前士卒秣马厉兵的参战激情,表达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反映了人民团结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小戎》等。

《诗经》中还有一定数量的诗,表现劳动生活。

有的描写中年劳动的痛苦,有的描写桑间田垅的种采摘收,有的描写田园场圃的春织冬筑。

或痛或快,或欢或悲,无一不是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七月有》。

《诗经》中有些诗篇则直接描写劳动情景,情调大多欢快轻松,反映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乐观精神。

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桑者池池兮,行与子还兮。

行与子逝兮。

”这是一位采桑女子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劳作之后,呼唤同伴归家的歌唱,她们把繁忙的劳作当作件愉快的事,她们乐以劳累,乐在其中。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欢愉之情。

(三)《诗经》是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的诗篇奴隶社会是建筑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他们是奴隶主的私有物,奴隶主不仅剥夺了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还强迫他们从事各种苦役。

《诗经》中有大量诗篇,反映了这种悲苦与不幸。

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剥削与压迫,从来都不是逆来顺受,他们时时都在进行着反抗。

《诗经》中有些诗歌就反映出奴隶们的觉醒与反抗,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的尖锐矛盾,思想性很强。

如《魏风·伐檀》。

这些诗句写出了奴隶们渴望摆脱苦难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是对奴隶制度的反抗,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抗议,也是奴隶们要求改变自己生存环境与命运的愤怒呼声。

2、《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所搜集的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各地民情风俗不同,声音语调也不尽相同,作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他们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因此,《诗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多种多样。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诗经》中的优秀作品,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感情,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唱出了诗人的心声。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如《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如实写出了兵役制度,徭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

这首诗通过一位妻子盼望丈夫早归而不能而又无奈的真实的故事,表达出人民对徭役、兵役制度的强烈不满。

《诗经》由于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创始前人曾称风、雅、颂、赋、比、兴为诗之“六义”。

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

“诗之用”谓之艺术表现手法。

宋代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用今天的语言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法,而是直截了当的铺陈叙事,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的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如《七月有》这首诗,诗人按季节与物候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叙述奴隶们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的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首诗就是用单纯的赋的手法来表现诗歌内容的。

比就是比喻与比拟。

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如《硕鼠》中把奴隶主剥削者比喻为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用大老鼠的盗粮自肥、坐享其成来比喻寄生阶级,既生动贴切,又揭露本质,还呈现出形象的丑恶。

这就是比的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的这种表现手法,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兴就是托物起兴,它虽然只是个起头,但它在诗中往往起到极其巧妙的作用,它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象征,寓意,烘托气氛,和谐押韵。

如《关睢》一首诗,以雌雄鸠鸟成双成对、相依相恋、相鸣相叫而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

《诗经》中的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我们引入诗的开阔意境之中。

(三)纯朴优美的语言《诗经》的语言是从劳动人民口头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诗的语言,它纯朴而富有表现力。

《诗经》全书使用了3000多个单字,构成十分丰富的词汇,这3000多个单字中具有许多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这些词语极其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诗经》中还用了许多的重言,双声,叠韵等词语,大大增强了音节的和谐与修辞的效果。

如《芣苡》中描写采桑女子摘野菜时的动作,就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极其细致地写出了采桑女先拾,后捋,再装而归的劳动过程,生动的描绘出采桑女轻快利索的劳动姿态。

《诗经》中的语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好多词语不经翻译就可以直接引用,如“泾渭分明”“万寿无疆”“兢兢业业”“不可救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这些词语我们今天可以直接运用到我们的文章中,使文章多一份色彩,多一份亮丽。

(四)复迭的章法,四言句式及押韵的作用复迭是诗三百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种章法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它的好处在于好记,传习,唱和。

如《蒹葭》一首诗第一节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而在第二和第三节中,只把第一节中的“苍苍”改为“凄凄”“采采”,改“为霜”为“未晞”“未已”改“央”为“坻”“沚”,这些重章迭句使这首情歌柔情似水,境界漂渺,曲折迷离,令人遐思。

这种章法既加深印象,又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

《诗经》的基本格式为四言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帮助主题深化,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如《硕人》。

《诗经》中还有一些诗以四言为主,长短句结合,形成诗的格式的错落美。

《诗经》的大部分诗篇,音韵和谐自然,在没有韵书的2500年前,诗人能够顺口成韵,浑然天成,实在难能可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