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制度95616

合集下载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医院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制定本疼痛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住院部门及门诊科室。

三、管理要求3.1 疼痛评估3.1.1 对于每位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必需进行评估其疼痛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1.2 疼痛评估内容应包括疼痛的强度、部位、疼痛的影响程度等。

3.1.3 疼痛评估应采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NRS等。

3.2 疼痛治疗3.2.1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3.2.2 疼痛治疗方案应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和病人的身体状况确定相应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案。

3.2.3 药物治疗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如有禁忌、过敏情况或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或药剂师。

3.2.4 非药物治疗包括但不限于热敷、按摩、针灸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实施。

3.3 疼痛监测3.3.1 医院应建立疼痛管理档案,对病人的疼痛评估和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3.3.2 监测疼痛治疗效果,随时进行个性化调整,确保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3.3.3 对于难以控制的疼痛,应及时评估病情并请医生会诊。

3.4 培训和宣传3.4.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疼痛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疼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4.2 医院应加强患者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责任与制度执行4.1 医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疼痛管理工作,充分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4.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疼痛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4.3 严格执行疼痛管理制度,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附则5.1 本制度解释权在医院行政职能部门。

5.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结尾1、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 疼痛评估: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

疼痛护理管理制度

疼痛护理管理制度

疼痛护理管理制度疼痛护理管理制度一、引言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制定本疼痛护理管理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对疼痛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服务,规范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流程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水平。

三、合用范围本制度合用于医疗机构内对疼痛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疼痛评估、疼痛治疗、疼痛监测、疼痛宣教等。

四、责任部门及人员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修订本制度,并监督实施;2. 临床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疼痛管理培训和督导;3. 医疗护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

五、疼痛评估1. 疼痛评估应包括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放射及持续时间;2. 采用客观评估工具和主观自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疼痛评估;3. 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疗团队,以便制定治疗计划。

六、疼痛治疗1. 非药物治疗包括冷热敷、按摩、理疗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2. 药物治疗应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选用不同的药物,如NSDs、阿片类药物等,用药需遵循临床指南和相关规定;3. 镇痛泵、电子镇痛仪等器械的使用应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

七、疼痛监测1. 对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疼痛程度的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2. 建立疼痛监测的仪表和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3. 对于疼痛控制不理想或者并发症发生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并进行评估。

八、疼痛宣教1.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疼痛评估方法、药物使用说明、非药物治疗方法等;2. 提供疼痛管理的宣教资料和信息,让患者和家属明确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九、附件1. 疼痛评估表2. 疼痛治疗方案3. 镇痛泵操作规范十、法律名词及注释1. NSADIs:非甾体抗炎药,用于治疗轻至中度疼痛和炎症;2. 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中重度疼痛,需注意潜在的成瘾性和副作用。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总则为加强医院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疼痛缓解水平,保障患者的舒适度和疾病治疗效果,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从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二章疼痛评估和监测第三条疼痛评估1.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全面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连续时间等信息。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神色量表等。

3.患者疼痛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评。

第四条疼痛监测1.医院设立疼痛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和分析患者疼痛发生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2.每个科室应监测本科室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和镇痛效果,并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第三章疼痛治疗方案第五条非药物治疗1.医院鼓舞非药物治疗方式,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作为疼痛治疗的辅佑襄助手段。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订立个性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并予以引导和执行。

第六条药物治疗1.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应严格依照医嘱执行,遵从用药规定和剂量要求。

3.在使用镇痛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七条疼痛治疗的多学科参加1.医院鼓舞多学科参加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包含疼痛科、麻醉科、病愈医学科等。

2.医务人员应乐观参加多学科会诊,共同订立和调整疼痛治疗方案,供应全面的疼痛缓解措施。

第四章疼痛治疗的管理第八条疼痛医疗质量管理1.医院设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质控小组,负责疼痛治疗的质量管理工作。

2.医务人员应参加疼痛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包含病例讨论、学术沟通、经验总结等。

第九条疼痛治疗的评价与反馈1.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应及时进行评估,并依照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2.医院鼓舞患者供应疼痛治疗的反馈看法,并对反馈看法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条违规行为的处理1.对于违反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依照医院相关规定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疼痛管理制度简介疼痛管理制度是指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疼痛症状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疼痛是人类常见的生理不适症状之一,合理的疼痛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概述疼痛是一种不适感知,通常是由组织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生理反应。

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种类型。

急性疼痛通常是短暂的,是机体的正常反应,而慢性疼痛则是持续存在的,并常常伴随着精神和情感问题。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疼痛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对其精神和心理状态造成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疼痛管理制度的内容1. 评估疼痛: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部位、持续时间等。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3. 定期随访:定期跟踪病人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教育患者:向患者提供关于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疼痛。

5. 多学科合作:医疗团队需协作,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共同制定和执行疼痛管理计划。

疼痛管理制度的挑战1. 多因素影响:疼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2.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忍受程度有所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长期管理:慢性疼痛需要长期管理,要求医疗团队和患者之间建立持续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4. 药物滥用风险:长期使用镇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需要谨慎使用。

结语建立科学健全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感状态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评估、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和多学科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在疼痛管理领域能够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让患者能够在疼痛中找到希望和温暖。

以上是关于疼痛管理制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病患疼痛管理制度

病患疼痛管理制度

病患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病患疼痛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病患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疗部门、医务人员以及参加病患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全体医护人员。

第三条定义疼痛:病患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感觉。

第四条基本原则病患疼痛管理工作应遵从以下原则: 1. 敬重病患的权益和自主选择权。

2. 综合评估病患的疼痛程度和特点。

3. 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疼痛管理。

4. 供应必需的疼痛缓解措施,减轻病患的疼痛感受。

5. 加强病患疼痛的监测和记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五条疼痛评估目的疼痛评估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病患的疼痛程度、类型和特点,为后续治疗供应参考。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医院将依据病情和科室特点,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包含但不限于: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疼痛评分法、面部神色评分法等。

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方法,了解病患的疼痛情况。

第八条疼痛评估频率疼痛评估应依据病情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患的疼痛问题。

第九条疼痛评估记录医务人员应将疼痛评估结果准确记录在病患病历中,并及时更新。

第三章疼痛管理第十条疼痛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应依据疼痛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包含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

第十一条药物治疗1.医务人员应依据疼痛特点和病情,合理选用药物,并确保药物剂量和用药途径符合国家和医院相关规定。

2.医务人员应认真告知病患有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必需的监测。

3.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依据病患的疼痛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非药物治疗1.非药物治疗包含但不限于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病愈训练等。

2.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辅佑襄助。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全院疼痛管理水平,规范疼痛管理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和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涉及全院范围内的疼痛治疗及管理。

第三条疼痛综合管理包括疼痛的评估、治疗、护理和教育等内容,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共同遵守。

第二章疼痛的评估第四条患者疼痛的评估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疼痛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必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第五条疼痛评估应当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确保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症状来确定,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疼痛的治疗第七条疼痛的治疗应当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遵循“个体化、综合化、规范化”原则。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第九条疼痛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第四章疼痛的护理第十条疼痛患者应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包括卧床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护理等,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一条疼痛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床边护理,包括疏通气道、保持清洁、定期翻身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二条疼痛护理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

第五章疼痛的教育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疼痛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疼痛教育应当包括疼痛的认知、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处理技巧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十五条疼痛教育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制定,确保患者能够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全院设立疼痛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的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七条全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疼痛管理规范化及技能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疼痛管理制度与规范

疼痛管理制度与规范

疼痛管理制度与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疼痛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疼痛管理水平,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科室和工作人员执行疼痛治疗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疼痛治疗和管理应当遵从以下原则:1.疼痛评估与监测:依据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监测。

2.综合治疗:采取多种策略和手段,结合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进行综合治疗。

3.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订立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4.多学科合作:医院内的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应乐观搭配,形成多学科合作,共同为患者供应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第二章疼痛评估与监测第四条每位疼痛患者入院后,应由医务人员进行疼痛评估,包含但不限于疼痛类型、程度、部位、连续时间等。

第五条疼痛评估工具应当科学、准确,可以包含可视化模型、问卷调查等方法。

第六条医院应设立疼痛监测记录,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监测,最好每4小时记录一次。

第七条疼痛监测记录应包含患者自述疼痛程度、医务人员察看疼痛表现等内容,记录应真实、清楚。

第八条依据疼痛监测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调整疼痛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剂量。

第三章疼痛治疗和管理第九条医院应设立疼痛治疗和管理团队,由主治医生、药剂师、护士等专业人员构成,负责订立治疗方案与监督执行。

第十条依据疼痛类型和程度,治疗方案应搭配药物、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

第十一条药物治疗应遵从以下原则:1.选择适当的药物:依据疼痛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合理用药:依照剂量、频率和使用方式等要求,合理使用药物,避开滥用和误用。

3.药物监测:对药物使用效果进行监测,调整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非药物治疗应包含但不限于生理疗法、物理疗法、针灸、推拿等。

第十三条心理治疗应采取乐观正面的心理干涉,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支持等。

第十四条对于难以掌控的疼痛,医院应将其纳入疼痛专科治疗和管理范围,邀请专家参加诊治。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
疼痛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骨科门诊患者。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院注册护士。

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院执业注册医生。

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来评估疼痛,对于无法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如4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见附图)。

对昏迷等意识障碍患者使用FLACC量表评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

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

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9.临床医生、护士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二、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1.采用恰当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疼痛:
(1) 0-10分数字评分法;
(2)视觉模拟评分法;
(3)脸谱法;
(4)疼痛描述法。

2.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
(1)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于入院评估单上。

(2)在疼痛筛查和评估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
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4)对疼痛评估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q4h评估疼痛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5分。

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追踪评估(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分钟,口服用药后1小时),并记录结果。

2.建立以首诊医生和病区医生为基础的疼痛处理模式:
(1)对于护士报告的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或门急诊报告疼痛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既往疼痛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评估结果必要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护士报告后,病房医生原则上应当在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在疼痛评估表上签名,紧急情况应立即评估。

(2)临床医生在疼痛评估后,应筛选出需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制度可行的疼痛治方案,并记录在门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3)疼痛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持续的疼痛评估指标、评估时间(频率)等。

(4)治疗措施:
①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放松法、想象法、患者教育;
②通过不同途径麻醉药或非麻醉性止痛药;
③持续静脉输入法;
④患者自控泵(PCA);
⑤提供舒适措施包括体位、按压切口、创建安静的休息环境。

(5)制定疼痛治疗方案依据的原则是: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疼痛治疗方案按时进行持续的疼痛评估和记录,每天至少评估1次。

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疼痛治疗方案。

(7)医生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教育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8)为慢性疼痛患者制定出院后疼痛管理方案,并在病程录及出院记录中作好记录。

3.建立由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作为支撑的疼痛咨询模式:
经规范化疼痛处理,若患者的疼痛仍得不到有效缓解,此时可向疼痛专家进行专业治疗咨询。

三、疼痛处理原则
1.设立疼痛控制目标:
(1)疼痛强度评分≤3分;
(2)24小时内突发疼痛次数≤3次;
(3)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3次。

2.制定疼痛评估原则
(1)患者的主诉时诊断患者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的主要依据。

(2)全面评估疼痛了解肿瘤及疼痛病史、疼痛性质、程度,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史及相关的化验检查。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治疗期间疼痛的发作、治疗效果及转归。

3.遵循疼痛治疗原则
(1)采取综合措施治疗疼痛:以药物为主,非药物疗法为辅。

药物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

非药物疗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刺激及毁损等等。

(2)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剂量: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等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3)选择给药途径:首选口服给药。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可选的给药方法之一。

口服和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全身用药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以咨询
疼痛专业组人员。

(4)制定适当的给药间期:根据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5)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镇痛治疗后应及时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疼痛评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6)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可致便秘、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7)辅助治疗:依疼痛的不同病种和类型而定。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对不同疾患所致的疼痛有各自独特的效果。

(8)癌性疼痛患者:按照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①对于轻度疼痛患者(1-3分)使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非甾体类止痛药物;
②对于中度疼痛患者(4-6分)按时服用可待因片或氨酚待因片等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③对于有重度疼痛(7-10分)的癌症患者,按时服用强阿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并可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四、疼痛教育
1.医务人员接受疼痛管理方面的继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疼痛的定义、分类。

(2)疼痛评估及记录。

(3)止痛药药理学知识。

(4)多模式镇痛(如药物镇痛措施和非药物镇痛措施)的原则和方法;
(5)成瘾、耐药、生理性依赖的区别;
(6)疼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
(7)对患者的疼痛教育。

2.对患者/家属的教育主要包括:
(1)有效控制疼痛;
(2)对疼痛及伴随症状的评估;
(3)疼痛及其伴随症状的评估;
(4)疼痛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方案;
(5)疼痛治疗相关风险和费用情况;
(6)采取非药物措施减轻疼痛;
(7)出院指导。

3.护士是患者/家属疼痛教育的主体。

五、定期进行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调查,监测疼痛管理工作的落实,并做好质量改进工作。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