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公益广告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公益广告是通过媒体传播而有意识地进行的慈善或社会意识增强的广告宣传。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公益广告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社会道德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会在公益广告中得到反映。

本文将从公益广告的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在公益广告中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在社会责任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社会责任观念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重视,社会责任常常强调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追求公平和正义。

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往往侧重于呼吁人们捐款、志愿者服务、环保等行为,使人们接受公益广告时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权利及义务,而不是全然利他。

在公益广告中,体现着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更关注解决问题的根源,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而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责任。

在中国的公益广告中,更多的是以爱人和关心身边人的方式,倡导关爱家人、守护亲情的主题。

比如《爸爸妈妈我爱你》、《请成为一个烟民的朋友》等公益广告,这些广告更多的是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出发,更多的是直接感动人的情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

二、中西方文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异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诸多公益广告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此方面,中西方文化在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相对较早,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更倾向于从科学角度出发,呼吁人们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强调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公益广告更多的是通过科学数据和事实来警示观众,让人们理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以此为基础,呼吁人们采取实际行动,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在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逐渐提升,但是在公益广告中,更多的是强调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环保观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西方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比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愈加频繁,食品广告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同类食品广告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广告手法、主题表述、文化价值观等。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广告手法比较1.视觉呈现中西方食品广告的视觉呈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注重表现食品的外观、颜色和纹理,通过高质量的摄影手法和后期制作,使产品看上去更诱人、更美味。

而在中国的食品广告中,则倾向于利用绚丽的色彩、明亮的灯光、雕塑般的食品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2.背景环境在广告的背景环境呈现上,中西方食品广告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更注重展示食品与时尚、高品质生活的联系,常常将食品与优雅的场景、高档的餐厅、豪华的酒店相结合。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则更加注重展示家庭、团圆和温馨的氛围,常常将食品与丰盛的宴席、热闹的聚餐场面相结合。

3.情感营销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往往注重情感、故事化的营销手法,通过温情、感人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的共鸣。

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朋友间的情谊等。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记忆。

二、主题表述比较1.食品文化食品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往往强调食材的新鲜、原汁原味,强调健康、天然的食品生产和制作过程。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则更倾向于呈现食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强调家庭团圆、传统节日等。

2.消费观念中西方的消费观念也在食品广告中表现出差异。

西方国家的食品广告更注重个人享受、个性品味的满足,倾向于强调个体化的消费概念。

而中国的食品广告更加注重家庭消费、家庭团聚的意义,强调家庭幸福和亲情的传递。

3.文化符号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食品广告,在文化符号的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倾向于运用西方文化符号,如美国国旗、西方节日等来增加品牌的吸引力和辨识度。

中西广告语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中西广告语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揖参考文献铱 咱员暂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版袁2004渊04冤援 咱圆暂刑莉.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 版袁2008渊03冤援 咱猿暂祁庆富袁主编.民族文化遗产(第一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援 咱源暂钟兴麒袁储怀贞.吐鲁番坎儿井[M].乌鲁木齐院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54-55援 咱缘暂 胡 居 红 , 杨 树 敏 . 浅 谈 吐 鲁 番 地 区 坎 儿 井 的 利 用 与 保 护 [J]. 新 疆 农 业 科 学 , 2007渊03冤.
154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产使用者尧传承者的内在动力袁从而提高了保护成效遥 猿援猿 专家学者当参谋袁科学研究给建议
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袁他们通过调 查研究为该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遥
揖关键词铱广告语曰文化差异曰中西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袁无孔不入遥 人们的日常生 活都充斥五花八门尧多不胜数的广告遥 广告主要由语言尧音乐尧画面构 成袁其中占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广告语言遥 广告语言作为一 种应用语言袁随着不断发展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形式袁与普 通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遥 不同的民族袁社会的哲学观念尧思维模式尧 文化心理尧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等袁都不可避免地对广告产生影响袁 从而形成了某个民族或国家的广告语言风格和特点遥
注释院 淤Murtagh William Keeping Time: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M]. revised edtion John Wiley &Sons. Inc,1997. 于沈海虹.野集体选择冶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袁2006: 79-81. 盂刘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重庆院重庆大学袁2007:56-58.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商业广告用语虽然都是为了促销和传达信息,但在表达方式、语气、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论述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一、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语言特点1. 中文商业广告用语的语言特点中文商业广告用语以简洁、直白、凝练为特点,追求口语化和感性化,多使用中文的修辞格和说理方式。

如:“全场半价”、“买一送一”、“低价急售”等。

中文商业广告用语也注重巧妙的搭配和韵律的处理,采用平仄对仗的手法来增加语言的效果。

2. 英文商业广告用语的语言特点英文商业广告用语以简明、明快和直接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强调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简练。

英文广告使用的短语和词汇通常都是简单明了的表达。

如:“on sale”、“buy now”、“discount”等。

英文商业广告还善于使用对比、修饰等手法,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卖点的突出。

二、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文化差异1. 文化内涵不同中文商业广告用语注重情感的渲染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引用较多。

如在对待家庭、孝顺、友谊等方面会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而英文商业广告用语则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的优点和实用性。

2. 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中文商业广告用语偏爱修辞、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其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和感性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英文商业广告则更加简练、直观,强调信息的传达和产品的实用性。

3. 语气和文化差异中文商业广告用语在语气上更加委婉、礼貌,并常使用带有婉转语调的句子。

而英文商业广告则更加直接、干练,并有时使用一些俚语和幽默语言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除了以上差异,中英商业广告用语还存在其他一些差异。

中文商业广告着重强调产品的性价比和使用效果,重视人际关系和亲近感;而英文商业广告则善于利用数据和事实来证明产品的品质和竞争优势,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性。

中英商业广告用语在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广告语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广告语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2016.05一、语言和文化1、语言和文化的概念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借助语言保存并传递文明成果。

概括地说,文化既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来说,一些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聚集在物质之中又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首先,语言是部分,文化是整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次,语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具体内容。

最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广告语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广告语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价值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价值观问题就是对待个人与集体的态度。

在中国,集体主义主导着我们的社会。

人们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而且人们更倾向于实现集体利益。

除此以外,还认为衡量自我价值的主要依据就是对集体利益的贡献。

相反地,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更突出的是“我”而非“我们”,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麦当劳广告最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间的差异。

在中国,麦当劳广告中通常是以家人团聚或朋友聚会为背景,渲染出温馨、和谐的大家庭的氛围。

然而,法国麦当劳广告中,曾以同性恋为内容主题。

在温暖的麦当劳餐厅里坐着一对父子,正进行着交谈,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儿子重视的不是眼前的父亲,惦记的却是自己的同性恋情人。

在广告最后出现了一句广告词“做你自己”,这则广告突出地反映了个人主义。

2、世界观: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历来被突出和强调的观念。

人们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应当遵循天道。

例如:大草原,乳飘香,伊利奶粉美名扬。

这则广告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不可分割,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深植于中华儿女的头脑之中。

中西方广告跨文化差异的解读

中西方广告跨文化差异的解读
摘要 :在 中西跨文化 交际中。经常 出现文化冲突的事例 。因此我们很 有必要 找出其深层 次的原 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 出有效的措施 , 避免 文化冲 突。本文从现
代广告语 言 出 发。 探讨 了中西方文化 中最 关键的几个方 面的差异, 并避一分析产生差异的原 因。
关键词 : 中西方广告 : 文化差异
值 观
二 、中西 方广 告 文化 差 异产 生的原 因
( 一) 发 展阶段不 同 改革开放 以后 , 中国广告 才真正开始 了 长足的发展 , 而西方的广 告已走过 了上百年
中国价值 观的核 心是集 体主义 。 强调个 人对 集体 的义务和责任 . 集体利益至上 。而 西方文 化价值观则 以个人 主义为核 心, 高 度 重视个 人 自由 ,是 以个人 为本 位的人 生哲
历史 ,它们所要做的是保牌 广告 , 一个稍加 用 心 的广告创 意就 能起到 提醒 消费者 的作 用 ;而我们为很多产品做 的都是创牌广告 , 其广告 目标属于告知性质 , 必须通过对产 品 的性能 、特点、用 途等反复进行宣传 ,使消 费者产生初步的认知 , 这样我们 的广告 自 然 就容易流 于直 白。 ( 四) 公众文化接受习惯不同 广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 文化与 民 族是密不可分的 , 每个 民族都有其相对共 同 的行 为模式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等,所有 这 一切都 作为一 种潜 意识 和 内在 的思 维定 势扎根于深层的 民族心理之中。在 我国 , 广 告多是直截 了当的 , 如洗发水广告就是美女 明星们的一头乌黑亮丽而又飘逸的秀发 。 这 种广告虽让消费者一 目了然的认识产品 , 但 对受众却是被动的吸引 , 没 有新意 , 不能给 受众 留下深刻印象 。而西方 的广告 ,经常会 出现一些毫无关联的画面 ,让受众去联想 ,

从广告语言特点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特点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特点看中英文化差异申竹英【摘要】广告充斥着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广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及文化价值观。

基于中英文化差异,中英广告语在语言风格、句子结构和价值观方面也各不相同。

研究这些风格迥异的遣词造句,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广告语所折射出的中英文化异同,尤其对广告语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dvertisement is seen everywhere in modem society. As the carrier advertisement show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nations. Based British cultur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of culture, the languages of on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styles,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values in their advertisements. The study of these different styles in the choice of words and building of sentences helps us know more profoundly abou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s reflected from the advertisements, which is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to the success of advertisements in bo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5【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广告语;文化差异;价值观【作者】申竹英【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5一、引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广告已成为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最便捷方式之一。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看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摘要】中英商业广告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特点,包括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表达方式上,中英商业广告用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英文更加注重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而中文则更加偏重于修辞和文雅。

中英商业广告用语在文化差异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影响因素包括政治、历史、宗教等多个方面,对广告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都有着深远影响。

翻译策略对于解决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需要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加强对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翻译研究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英商业广告用语、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影响因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表达方式、文化差异、翻译研究、加强、促进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商业广告是一种主要用于传达商品、服务或品牌信息,并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宣传手段。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商业广告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还包括文化背景、习惯,以及消费者心理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广告传达信息的不准确,甚至造成文化冲突。

深入研究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文化差异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特点、表达方式差异、文化差异、影响因素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翻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英商业广告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语言体裁之一,对于增进中英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英商业广告用语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 要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广告创意是对广告作家能力的挑战,它要求广告作家要思考而不能乞求于灵感,要遵循一定得创意原则。

但是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传承一直影响着后代的文化发展和思考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文化特点;广告特点;广告差异;广告对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广告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趋势,中西方广告界的交流不断增加。

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再加上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中外广告作品总是存在一些差异。

现如今,不管是广告商还是广告学者,对于广告创意的关注和研究都是非常的重视,不时有精彩的广告创意以及指导性很强的理论著作出现。

不但如此,随着的到来,互联网也成为广告创意的试验田与战场。

1、中西方文化
1.1 中国文化特点
1.1.1 倡导中庸和平
儒家的中庸观念,对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所谓中庸,指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态度。

《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呼”,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欢。

”主张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在中庸观念的影响下,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雍容、恭顺、和平的气象和风度。

1.1.2 注意乡土情谊
自古以来,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慎迁移而安居乐业,对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无限眷恋。

乡音、乡亲、乡土深深地熔铸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种田的故土难离,出仕的衣锦还乡,离任的告老还乡,引退的解甲归田,在外的希望落叶归根。

乡土情谊使人们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有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

乡土文化、田园文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1.1.3 文化性格的内倾
传统文化强调“心”的作用,把精力放在自身的修养上,在人心之内寻善、求幸福。

儒家主张“日三省吾身”,道家提倡“游心于形骸之内”,佛教信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都是在向内用功。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传统文化性格具有内倾性。

与西方国家比,中国人更显得含蓄和温文尔雅。

1.2西方文化特点
西欧和美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别。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西方世界始终在团体与个人之间进行着冲突和斗争。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整个社会弥漫着民主和尊重个人自由的气氛。

但是个人主义也带来一些弊端,诸如社会盲目地生产,经济陷入无政府状态,国内外民族矛盾激化,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也掀起了对个人主义的反动和向社会本位的复旧。

西欧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宗教和神学长期主宰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所以宗教观念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

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在启蒙时代,宗教都是文化意识形态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统治阶级极力主张宗教为其利益服务,极力鼓吹认罪、悔罪、听命于神的思想观念,尽管世俗精神在启蒙时代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得到极大的张扬,但是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条件下,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始终不能实现对宗教神学的彻底超越。

这就是宗教观念比中国人的宗教观念要浓厚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文化中另一个特征就是西方人崇科学,“心物二分”强调征服自然。

西方近代科学因此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把全人类带入到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时代。

2、中西文化广告差异
东西方在广告领域的主要差异——即写实(再现)与写意(表现)的差异不谋而合。

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

再来看一则典型的画面语言讲故事的西方广告语。

一辆运送旧家具的车停在一栋房子楼下,二楼的窗户不断有旧家具扔在车上。

搬家具的车开走后,另外一辆小汽车开到楼下碰巧停在那扇窗楼下。

开车人下车没走几部,从窗内又扔出一个旧沙发将他的车顶砸烂。

这是出现一个名为store-brand保险公司的广告语:lifeisfull ofsurprise.(生活中充满了意外的事情)。

总体来讲,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在语篇方面是直线型的,直切主题。

这便是中西方文化在电视语言造型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异。

我国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诸如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民风民俗、音乐、绘画、诗词、书法等,为广告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例如,江中草珊瑚含片电视广告借用了家喻户晓的阿凡提形象,让人感到可亲、可近、有趣,形成了文化心理上的融合。

哈尔滨洪牌老白干酒广告,以“感情深,一口闷”这句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的劝酒词为号召,有力地打开了东北三省的消费市场。

台湾地区中华豆腐广告以一
句“豆腐小、慈母心,中华豆腐和你心连心”的顺口溜,独占豆腐广告之魁首。

这些广告都巧妙地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共同点,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

幽默是西方广告常用的手法,但将其生搬硬套到国内却未必适合,
以著名笑星陈佩斯担当的立白洗衣粉电视广告为例:陈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旅行包,在美国机场东张西望,被洋警察误以为是贩毒者,经过激烈追赶警察将其扭住,拉开旅行包,却发现是一袋袋的洗衣粉。

“这是立白洗衣粉,我老婆叫我一定要带到美国来的。

”他扯着洋警察的领子说,“洗衣服干净,不伤手。


中国电视广告要走发展自强之路,必须将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西方世界先进的创意与监管经验相结合。

中国虽然不存在一个与西方情况相类似的市民社会,不存在由资产阶级催生出的一个公共领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电视广告创作与监管经验不值得借鉴。

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但至少在许多细节方面,思路方面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何修猛.现代广告学(第六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刘林清.现代广告学(第四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6月
[3]杨海军.中外广告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卫军英.广告策划创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5]许俊基.中国广告史.中国传媒出版社.2006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