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交通情况分析讲解
上海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

主要的 承载方 式,从 2 0 1 3 年 夏 季
开 始 彼轨 道交 通 取 代。 近两 年 ,网 约 车 对 出租 汽 车 行 业影 响 大 ,客运 量大 幅 下滑 ( 见图 1 ) 。
2 基 础 设施 供应 持 续增 长 ,运 能 不断提 高
线路 甲 . 高峰运营 车速 为 l 5 . 2 公 /小时 , 相比 2 l 0 5 年提高 4 . 1 %;
晚高峰 为 l 5 . 8公 里 /小 时 ,相 比
超过 l 0 0 %。近 4 0个乍 站 实 施 f - 限 流 、部 分车 站 侠 行跳 停 等措 施 ,站
台仍 旧拥 挤 。
越 客流之 比约 为 1 . 0:1 . 8: 2 . 3 ,
速 已达 成 日 杯 ,处于较 好目 f 乏 务水平。 受 空 问 布 局 、职 住 分 布 影 响 ,
各方 向 道 路 承 受 不 同 的 交通 压 力,
且进 出不 埘 称性 也 逐环 提 高 。早 高 l 使 得 线路 运 营 车速 存 住 区域 和 方
潮 汐 现 象 加剧 ,客 流 不均 衡 突 出。
高峰 时 段 穿越 外 、中 、 内三
小时 。
缸 市 刨建公交都市相关指标
, j 、 时 , 目前 均车
提出 ,中心城线路 均运 行车速需达
到1 2~ 1 5公
环 的 公 共 交通 潮 汐现 象 逐 环 提 升 , 向心 特 征 显 酱。外 、 中 、内 二环 穿
严重 。 轨 道 交通 作 日 日均 客运 量 保 持 在干 万 乘次 以 上 ,近 五 年 以 来轨
高,乘客持较满意态度
公交 々用 道规 模 不 断扩 大 ,并 且加 强 监督 管 理 ,中心 城 公共 汽 电
上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交通拥堵区域:市中心、商业 区、居住区等人口密集区域
交通拥堵时间:高峰时段, 如早高峰和晚高峰
交通拥堵原因:道路容量不足、 车辆数量过多、公共交通不足 等
交通拥堵影响:影响市民出行、 增加通勤时间和成本、降低城 市运行效率等
增加公共交通 线路和班次, 提高覆盖面和
便利性
优化公共交通 票价制度,降
低出行成本
加强公共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运载能力
推广公共交通 文化,提高市
民出行意识
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推广智能出行方式,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加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管和调度能力来自地铁系统发达,覆盖面广
公交车线路完善,方便出 行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
建设大量的自行车道和步 行道,提倡绿色出行
政策背景: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纽约市采取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的政策 实施方式:通过收取拥堵费、限制停车位等措施减少私家车进入市区 成效分析: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公共交通使用率 借鉴意义:限制私家车政策可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借鉴意义:对于上 海等交通拥堵严重 的城市,可以借鉴 伦敦的拥堵收费制 度,通过经济手段 调节交通流量,缓 解城市交通压力。
东京: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纽约:严格的交通管理措施 伦敦:拥堵收费制度 巴黎:鼓励绿色出行
汇报人:
陆家嘴地区:由 于商业和金融中 心的地位,陆家 嘴地区交通拥堵 尤为严重。
上海市综合交通调查报告

上海市综合交通调查报告上海市第四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一、上海市四次全市性综合交通调查介绍城市交通是上海市民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为科学制订全市交通战略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交通矛盾,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09年,市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全市性的综合交通调查,持续更新综合交通基础数据,内容涉及人员出行、车辆出行、货物运输、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车辆停放、交通信息、交通环境等方面,以及有关的城市基础信息。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揭示交通发展内在规律,更新和优化交通预测模型,应用最新调查成果开展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专项规划和热点问题研究,这些成果在本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986年第一次综合交通调查为做好首轮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于1986年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调查,也是国内城市首次开展的综合性交通调查。
为上海市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交通数据基础,开发了本市交通模型,是世界银行在上海贷款所承认的唯一的交通信息库。
为编制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内环高架等市政建设的前期研究,以及政府争取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2)1995年第二次综合交通调查为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要求,市政府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市交通大调查,专门成立了交通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调查工作的执行。
通过调查更新了原有调查数据,适应了城市发展的要求,掌握的信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
调查数据为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等的编制以及上海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为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还于1997年开始了一年一次的小样本交通调查,实现对交通数据的常年维护与更新。
(3)2004年第三次综合交通调查更新了城市交通基础数据和交通模型,编制了《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战略(2006-2020)》、《十一五”综合交通规划》,同时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世博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等战略性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虹桥枢纽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
上海交通发展战略

上海交通发展战略【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上海交通发展战略展开,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历史背景。
其次分析了上海交通发展现状,以及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
接着详细探讨了上海交通设施建设和升级,以及智能化发展的进展。
最后讨论了上海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
在展望了未来上海交通发展的前景,并总结了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实施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交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上海、交通、发展、战略、重要性、历史背景、现状分析、规划、政策、设施建设、智能化、关键挑战、展望、实施意义。
1. 引言1.1 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之一,交通发展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交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发展战略,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城市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管理、交通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要素,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重要节点,其交通发展战略也将影响到全球城市网络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城市内部的发展,更体现在城市与世界的联系与合作中。
只有不断完善和实施交通发展战略,才能确保上海城市的持续繁荣和稳定发展。
1.2 历史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城市,其交通发展始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的交通压力不断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政府历经多年的努力,制定了一系列交通发展战略,力求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上海的交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初,上海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港口之一。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上海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上海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
它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系统,但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交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上海交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
一、上海交通现状(一)公路交通上海公路交通拥堵严重,特别是在高峰时段。
城市道路狭窄,车辆数量众多,导致交通堵塞。
此外,缺乏高速公路的环绕路是一个巨大的瓶颈,使得周边城市的交通也经常出现拥堵。
(二)铁路交通上海铁路交通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上海的铁路交通密度很高,拥有多个火车站和高铁站。
但是,在高峰时期,火车站周边交通堵塞情况严重,需要改进。
(三)水运交通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港口服务近300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上海拥有强大的水运业,但其内河运输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四)航空交通上海拥有两个主要的机场: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两个机场都是中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但在航班时刻上的安排还需推进。
二、未来的发展对策(一)建设更多交通设施上海需要建设更多的公路和高速公路,充分利用现有的铁路和水路资源。
另外,建设新的机场和改进现有的机场,开通更多的国际和国内航线是必须的。
在陆路交通方面,建设新的高速公路和养护现有的道路,以便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二)深化数字化技术领域发展在智能化交通方面,上海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在“智能交通”、“智慧路网”等方面的实践突破,可建议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为交通服务。
(三)优化城市规划上海可以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改善过去的设计不足,并在规划过程中考虑交通因素。
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和精确地预测未来城市发展步伐及其带来的影响,加大对交通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交通解决方案的建议与投入。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系统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但仍需进一步进行完善。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数字技术研究、优化城市规划,以及建设更多交通设施等措施来推进上海交通的未来发展。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在上世纪末,上海制订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目前,前一个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上海作为远东乃至亚洲重要经贸中心之一的地位基本确立。
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城市对内对外综合运输的巨大贡献。
为了能够在2010年左右借助于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契机,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还需要有进一步大力发展。
回顾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过程的艰难和成果的喜人。
上海是一个人口和产业特别密集的特大城市,中心区90多平方公里之内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4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2平方米,只有国内同类城市的1/2到1/3,国外同类城市的1/5到十几分之一,市域交通的捉襟见肘。
城市道路拥堵状况严重困扰了城市进一步发展。
今后人口虽然可以有所疏解,但第三产业将有很大的发展,人多路少的基本情况不会改变,这是考虑上海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域交通水平稳步提高。
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已建成地铁和高架线路65公里,初步形成十字加西半环的网络骨架。
日客流量达65万人次。
为其逐步成为公交出行的重要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区道路总长度5204公里。
中心城已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和“申”字形高架网络;地面公共交通持续发展,服务供应水平日益提高,线网覆盖面扩大,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公交运营线路近千条,公交汽、电车18000辆,日客运量724万乘次;出租车已达4.29万辆,日客运量212万乘次;市域轮渡现有客渡19条,车渡5条,日客运量为54万人次;渡江车辆为450万辆次,随着大桥、隧道等越江交通的增加,正在实行结构调整;陆岛交通主要为通往本市崇明和长兴、横沙等岛屿的长江轮渡和跨海通浙江舟山诸岛的海渡,日乘客运输量为2万人次,过江车辆为750万辆次;城市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达1057万乘次/日。
上海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和对策

上海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和对策交通技术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得到长足的进步,但交通问题却始终困扰着城市的发展,成为最难解决的城市问题之一,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市民的关心。
80 年代以来,城市规划、交通等部门和众多的学术团体都为大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目前,高速公路、快速轻轨、地铁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化交通的试验与开发已得到了相当大的进展,交通的高速化、智能化已成为20 世纪交通科学技术的重要特征,人们的时空观念得了深刻的变化。
就上海而言,21 世纪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上海处于长江流域和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区,是两条经济主轴“T 形”结构的交点,经济的基础和地理的优势,使上海处于我国经济起飞的龙头地位。
因此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亦是区域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上海交通难问题的症结主要在城市中心区,它的交通问题已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特别就上海近年来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交通十分发达,以两个扇面射向大陆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道路建设、结合市区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强,建设规模以空前的速度发展。
尽管城市道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车辆增长过速,本来可望得到缓解的城市道路交通,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堵塞,高峰时间越来越长。
随之道路交通运行中的交通事故、拥堵、秩序、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长期以来缓解道路交通问题的改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土木工程设施的建设增加供给能力,只能造成“拥挤——建设——更拥挤——再建设”的恶性循环" 因而更应关注交通管理科学技术的应用" 借此调节并优化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 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
首先,我们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具体有以下问题:现阶段的快速发展与建设时期,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处于发展的波动期,影响规划的各类因素也在动态变化,因此城市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已有的规划及建设计划很难保持一致。
上海市公共交通拥堵现象整治分析

上海市公共交通拥堵现象整治分析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上海市公共交通拥堵现象整治分析【导言】上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研究导言【第一章】城市交通拥堵的界定、形成和后果【第二章】上海市交通拥堵的表现及其特征【第三章】上海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实践及问题【第四章】国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第五章】治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路径分析【结语/参考文献】如何缓解上海市公共交通拥堵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交通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城市发展、规划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改善人们生活与出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前瞻性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道路情况、公共交通设施、机动车保有量等交通供给与人们日常出行和生活的交通需求所产生的矛盾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是世界各国现代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交通拥堵会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比如经济成本的损失、社会效率的降低、环境污染的加大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交通安全等,这些危害严重制约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满足感。
为了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效率,我们迫切地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来面对现阶段的交通难题。
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的治理,来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节约出行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改善人们居住环境,这对增强城市整体功能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了有效缓解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十分有必要。
本文从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病入手,指出现阶段治理交通拥堵状况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分析了交通拥堵的形成和所产生的后果,以上海为例,指出交通拥堵的表现和特征,并对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的城市交通现状以及现有尝试治堵举措进行分析,指出不足;通过总结国外典型大城市成功治理拥堵的经验,借鉴其中适合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站在全局性战略规划的角度,找出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后出现三个电车公司:法国电车公司、英 资电车公司和中国电车公司。
上海安亭建全国最大汽车博览馆
2004年,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每百户城镇居民 家庭拥有5.3辆私家车。从户主年龄段分布情况来看,30至40岁的户 主由于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家用小汽车的拥有量 最高,达每百户9辆。
人力车(rickshaw)曾称为黄包车、东 洋车、腕车、东洋手车等。 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8年创造。
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300辆黄包车,由于其形制简单,车价低廉,
所以深受民众欢迎。起初车轮是木制的,行路时隆隆作响。1930年时,黄包车有 6万辆。 近代上海称为“包车”。车身锃亮,两侧有车灯,车夫衣着整齐,
自行车于19世纪末叶传入上海被称为脚踏车、自转车、双轮踏车、 双轮铁车、双轮车。
1876年葛元煦《沪游杂记》:骑车“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 如挑沙袋走索之状”。
1885年链式自行车发明不久,就被外商带到中国。19世纪末,三 名西方青年骑新款自行车从英国出发,552天后到上海。哄动一 时。
1897年,上海曾举行自行车比赛。此后逐渐成为市民使用最普遍 的交通工具。
上海目前的地铁线路示意图
2005年底已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4号线“C”字型新路(浦西大木桥至浦东 蓝村路车站)共22座车站 。
到2010年,上海的地铁规模将与伦敦、纽约这样的世界级大城市基本相当,成为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地铁长度超过400公里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一五”期间,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南北主干道,工程南起莘庄,北到 宝钢。目前已建成通车的一期工程是上海兴建的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快速线;工 程南起莘庄,北至上海火车站,工程正线全长21.35公里,1995年5月竣工。
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长12.43公里,南接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 北至外环线共富新村站终点,其中地下线路4.05公里,高架线路8.38公里,是 我国第一条“上为高架道路,中为轨道线路,下为地面道”的一体化高架工程, 总投资为36亿人民币,其中高架道路和地面道路已于2002年12月率先建成通 车。
3、淞沪铁路
1874年,英商吴淞铁路 公司(怡和洋行等组建)开 始建造13公里的连接上海与 吴淞之间的铁路,工程师 Morrison担当建造的大任。
1876年淞沪铁路开 通,车站在河南路桥北侧, 这是中国第一条营业的铁路。
“先导号”在1876年2月 14日开始了首次旅程,数 以千计的中国人围观这列 “火车”。 8月3日压死一名士兵,于 是民众激愤。
腰系擦汗毛巾。它与一般的“黄包车”(人力车)虽是“同族”,却身价不同。 “黄包车”车子陈旧,车夫衣着破破烂烂,苦力拉客,赖以谋生。“包车”则是 主人家独用的“专车”,车夫也是专司其职,雇佣后付给工资。19世纪20、30年 代,轿车在上海尚未普及,即使富商大贾,也有不少是乘坐“包车”的。
1853年,外侨史密斯将 第一辆西洋风格的马车 输入上海 (兰林柯林 《上海史》) 。此后富 家小姐坐马车狂奔,成 为时尚。后来又演绎出 富小姐与马车夫私奔的 故事。
上海的交通
一、上海传统交通工具
独轮车与轿子
独轮车是具有两千年以上历史的交通工具。也称“小车”,木质、独轮,既可载 人,也可装运货物,载重二、三百斤。看似失之简单,却又制造方便。特别是去 农村,田埂小径,别的工具很难行驶,独轮车倒能通过。
在近代,独轮车也是上海市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
坐独轮车上班,曾是近代 纺织女工们每天的生活内 容之一。
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横跨闸北和宝山两个区,沿线设9个车站,从上 海火车站站出发,途经中山北路站、延长路站、上海马戏城站3座地下车站, 然后转上地面,经汶水路站、彭浦新村站、共康路站、通河新村站、呼兰路站, 最终抵达共富新村站。
北延伸段2004年底通车。
地铁二号线是上海地铁网络中的东西线路。规划西起虹桥机场,经过上海闹市 区,在南京东路外滩穿越黄浦江到达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再向东延伸至线 路终点张江高科站;在龙阳路站可与在建的磁悬浮线换乘,直达浦东国际机场。 2000年6月竣工。
2、电车与汽车
汽车简史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世界 上第一辆蒸汽车驱动三轮汽车。1804年脱威迪克 设计制造了第一辆蒸汽汽车。1879年德国工程师 卡尔•本茨首先试验成功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 1986年国际汽车产业界推举德国戴姆勒―奔驰汽 车公司主办国际汽车百年圣诞庆贺的盛典,并公 认国际汽车产业界汽车发明家是创办奔驰汽车公 司的卡尔•本茨先生。所以人们一般把1886年称作 为汽车元年。
盛唐之世,舆轿的种类更 多。皇帝所乘谓之“步 辇”,王公大臣所乘称为 “步舆”,至宋代,始有 “轿子”一词。明,轿 子又有“显轿”与“暖轿” 之分。显轿也叫“凉轿”, 民间则称“山轿”。清朝 规矩森严,即便是乘轿也 不例外。
一位女传教士乘着藤编的 凉轿去乡下传教。
二、近代陆上交通工具
1、人力车、马车、自行车
淞沪铁路出现问题后,中英政府就此在烟台举行谈判,并协议中方收购这条 铁路。在中方分期付款之际,第4台机车“总督号”投入使用。1877年10月20日, 在当天运行后,中方赎回了这条铁路。12月18日,铁轨全部被拆毁。铁轨、机车 等被运至台湾。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命运。
三、当代陆上交通设施
1、轨道交通与磁浮列车
舆轿是一种独特的代步工具。在车 马盛行的年代,人们借助车可以驰 骋于平原之上,但如遇陡峭险峻的 山路,就只能利用舆轿这种可翻山 逾岭的交通工具了。司马迁在《史 记》中曾提到,大禹治水“山行乘 檋”,“山行即桥”。《史记·河渠 书》集解引徐广曰:“檋,一作 桥。”
因檋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 一后两人肩上,远望过去 “状如桥中空离地也” (《癸巳类稿·轿释名》), 所以又可称桥。而“桥”、 “轿”二字古时相通。这是 古文献中对舆轿类的最早记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