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合集下载

论记者的素质

论记者的素质

论记者的素质
记者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作风
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技能修养、情感修养、体质修养和公关修养。

除此之外作为记者,还必须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念和思考分析能力,在做新闻报道时,必须权衡稿件刊出后对社会的“利”与“弊”,如果明显“弊”大于“利”就应该选择放弃。

记者的素质,是记者的思想、政治、文化、业务、道德、作风等诸种素养的总和。

素质主要来自社会实践,来自勤学苦练。

它是知识的积累,经验和智慧的升华。

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各类信息浩繁复杂的当下,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各类信息从不同的渠道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再加之受众的鉴别信息能力、志趣爱好不同,对媒体新闻传播的质量和真实性、影响力也产生了“变革式”的影响。

正是鉴于媒体如今的发展形势,新闻单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因为,新闻记者不仅担负着传播思想和信息的重任,更肩负“公正”“客观”“尽职”的新闻重责。

浅谈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

浅谈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

浅谈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我们的新闻舆论要胜任如此重担,新闻从业者特别是战斗在新闻最前沿的新闻记者就必须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那么,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综合素质呢?所谓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其实质就是记者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党报包括地市级党报,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心声、及时报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忠实记录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这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是不能胜任的。

为此,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1月2日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曾指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这里,“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指的就是政治理论素质。

政治理论素质是新闻记者必备的首要条件。

具体来说,新闻记者政治理论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熟练地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是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是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

比如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清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理论上、思想上的几次大转折。

一个新闻记者,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有关政策把握不准,就不能对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报道就会出现偏差。

“真理多走半步就变成谬误。

”记者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政治理论头脑,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界限分明;才能在错误思潮袭来的时候站稳脚跟不动摇;才能具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在风起青萍之末的时候就能及时识别,认清认准事件的性质,准确把握社会环境对新闻舆论的导向要求,在采写报道中取精弃糟,扬长避短,扶正祛邪,不搞噪音杂言。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1. 引言1.1 什么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规范要求。

这些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是其工作的基石和灵魂,影响着其在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行为和效果。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客观公正、严谨求实、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道德操守。

客观公正是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之一。

新闻记者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报道事件,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真相,避免主观色彩的介入。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要严格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信谣、不传谣,确保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准确无误。

敏锐的观察力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和事件的潜在价值,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视角和深度。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新闻环境下,新闻记者需要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和应对措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道德操守是新闻记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之一。

新闻记者要坚守新闻伦理,遵守职业操守,不偏不倚地报道新闻,维护自身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公信力。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其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整个新闻行业发展的基石和推动力量。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新闻记者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报道质量,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为什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是因为他们承载着社会舆论监督和信息传递的责任。

新闻记者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角色,其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事实的认知和理解。

如果新闻记者缺乏职业素养,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偏颇和误导,进而影响社会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也关乎新闻行业的声誉和信誉,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专业精神,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更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权益和利益,为社会提供更加准确、全面和可信的信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析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作用和困境(可编辑).doc

浅析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作用和困境(可编辑).doc

学校代码 _____________ 学号2010050194分类号 _______________ 密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学 院 专业名称 年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大连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2010 级 金秋玉 卢建伟 2014年05月10曰浅析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作用和困境能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无疑是调查性报道。

近些年来,由于调查性报道的性以及轰动性,以及它具有的很强的传播力,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为传媒赢得良好的公信力,很多优秀记者也把采写调査性报道当作自己最光荣的使命。

随着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的作用越发重要,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由此出现了许多注入记者调查受阻,报道后人身受到威胁,以及虚假新闻不断出现的现象。

本文将探求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遇到的问题,由此提出部分解决方案。

从而将调查记着的重要地位提出并呼吁对调查记者的权利加以保护,使调查报道得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调查,记者,使命,困境Analyses the role of journalis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investigativereportingAuthur:JinQiuyuTutor:LuJianwei Abstract: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s the media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role play to the extreme.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clusive nature of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nd the big bang, and it has a very strong propagation force, in the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the media has played a great progress, for the media to win a good credibility, many outstanding journalists also turn featured Chad reported sex as their most glorious mission. As journalist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refore many injection reporter investigation, after personal threats, and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news appear constantly.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porters i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nd the problems, thus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Rememb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posed to survey and called for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to better the development of surveyreports.Key words : investigative reporting,journalist,action,dilemma绪论一、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角色重要性的理论依据(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二)出镜记者的诞生(三)记者在调查报道中担任的角色记者在调查报道中的作用(一)建构事实的作用(二)结构文本作用(三)独特的传播作用三、记者在调查报道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一)记者报道中遇到的问题(二)原因分析记者的特殊身份应受到更多的保护(一)针对调查记者出台新闻法规(二)成立专门的调查记者编辑组织(三)媒体应给调查记者‚特殊‛待遇(四)制度建设、观念更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论致谢绪论21世纪,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中,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tl趋成熟与的今天,伴随着中国加快发展的新步伐,在各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讼足进步的同时,各种问题也hl益凸显。

浅谈调查性报道中的记者

浅谈调查性报道中的记者

浅谈调查性报道中的记者作者:祖拜德·艾乃土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9期摘要: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复杂、最艰苦、难度最大的一种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评论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

记者是调查性报道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文章主要讨论调查性报道的特征,调查性报道中的记者及其采访特点。

關键词:调查性报道;采访;记者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评论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

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

调查性报道发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勃兴与整个西方国家。

目前,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20世纪80年调查性报道东来。

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一诞生,就显示出其特有穿透力和影响力。

迅速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成为被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广泛采有的一种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是揭示被掩盖的新闻,尤其是丑闻、犯罪、官员腐败、权利集团的内幕,这些是构成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题材,调查性报道强调记者采访写作的调查性、原创性和独立性,如果是根据另一组织或个人提供的现成的材料完成的报道,就不能称之为调查采访是要面临巨大危险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要素:记者独立展开调查;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

当然,调查性报道中记者是最得要的,采访是最重要的环节。

采访是采访人员用行动和意志,搜集和研究有价值的真人真事作为写作素材的一种艺术活动。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大众传播而进行的认知生活,搜集寻访新闻素材的职业行为。

浅谈现场采访报道对于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

浅谈现场采访报道对于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

浅谈现场采访报道对于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第一篇:浅谈现场采访报道对于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浅谈现场采访报道对于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现场采访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基本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视新闻节目之中。

现场采访报道凸显了电视直观形象和实时传播的优势,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可信度,满足了电视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在现场采访报道中,除了出镜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同期声之外,还加入了体态语言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等信息,因此,观众可以从采访过程的整体来把握、感受、接收来自荧屏的各种信息,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增强传播效果。

作为出镜采访的记者在进行现场的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要想较好地完成现场新闻的采访工作,应该具备以下六种基本素质:一、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把握采访报道的基调从事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

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出镜记者必须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必须要实事求是。

要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和大致情况,提前做好采访报道基调的设定,尤其是涉及到突发事故或者负面新闻时,报道基调设定显得更加重要。

在采访过程中,既要引导被采访者说出新闻事实的相关内容,也要对其语言表达进行严格把关,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出去,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突发灾难事故的现场报道,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现场采访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不过多展示灾难的悲惨,而是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宣传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振奋人心。

在这样的基调下,既通过记者的现场报道展示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也通过现场采访报道了军民团结一心抢险救灾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鼓舞了士气,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扎实的新闻专业素质,做好采访准备工作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新闻发生的最近时间内获得信息并传递给观众,记者要引领观众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和现状,发掘事实真相。

在采访实施之前,出镜采访记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好准备。

浅析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及报道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及报道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及报道技巧出镜记者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直接和观众接触,承担着传递信息、解读事件的责任。

他们的新闻素养和报道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新闻素养和报道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新闻素养对出镜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新闻素养包括新闻敏感性、新闻道德、新闻判断力等方面。

新闻敏感性是出镜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他们需要对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独特故事等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新闻线索。

只有具备一定的敏感性,才能保证记者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新闻道德是出镜记者必须遵守的原则。

在面对镜头时,他们需要时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他们应该严守职业道德,遵守新闻伦理规范,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夸大事实,不进行恶意猜测或煽动情绪。

只有遵从道德准则,出镜记者才能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

新闻判断力是出镜记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他们需要凭借自身经验、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作出准确的新闻判断。

他们必须具备对事实的辨别能力,懂得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避免因个人立场或偏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除了新闻素养,出镜记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报道技巧。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技巧:出镜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准确地掌握新闻事实,能够清晰地表达思想和观点。

他们应该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复杂的信息传递给观众,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或难以理解的术语。

出镜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气质。

他们应该注重服装的搭配和形象的塑造,以展示专业和可靠的形象。

他们需要保持自信和从容的态度,充分发挥主持人的魅力和影响力。

出镜记者还需要具备临场处理能力。

报道现场常常充满各种未知的因素,他们需要能够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们应该及时调整报道的方式和角度,以适应事态的发展。

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和报道技巧对于他们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具备敏感的新闻触觉,遵守新闻道德规范,并具备辨别事实的能力。

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形象气质和临场处理能力,以提高报道的质量和观众的认可度。

浅议新闻记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浅议新闻记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浅议新闻记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张海涛(安徽省桐城市融媒体中心,安徽,桐城2314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承担着党和政府的喉舌的艰巨任务,所以对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消除新闻传播中的腐败风气,必须加强对新闻队伍的建设,提高记者自身素质,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记者;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受众提供真实的事件信息就成为了新闻记者的责任。

在此背景下,新闻记者自身素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由于一些新闻记者综合素质差,不仅影响新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导致新闻腐败风气的滋生,对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消除和避免新闻工作中的不良风气,我们需要提高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建立高素质新闻队伍,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术及知识理论。

本文就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及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进行探讨。

二、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五种基本素质1.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首先,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阶级性,必须为本阶级的利益鼓与呼。

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其政治性突出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其次,新闻记者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的建设,通过新闻传播的桥梁作用,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准确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实践证明,一个记者的眼光是否长远、是否具有灵敏的嗅觉、作风深不深入、考虑问题是否全面,都是由政治理论素质的高低决定的。

2.要有高尚职业道德素质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要求会更高。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体现在:首先,新闻记者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闻工作的原则,以人们根本利益为最大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作者:————————————————————————————————日期: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梁军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

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

“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

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

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

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

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

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记者个人的新闻作品去揭发一些人或组织希望不为人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并具有调查由报道者,而不是别人来完成、报道的主体包含某些对读者或观众而言有一定重要性的事实、其他人正在企图对公众隐瞒这些事实等三个基本要素。

总的来说,在西方充满竞争的新闻环境下,调查性报道尤其注重“揭露性”,不仅要着力跟进调查受众感兴趣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而且要刨根问底找出其中的逻辑、背后的故事,有时为此甚至不惜花上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只为一次优秀而精彩的调查性报道。

在我国,调查性报道一出现就显示出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并且迅速征服了中国新闻媒体,成为被报纸媒体和电子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学者们对调查性报道普遍有两种界定:一是认为揭露性报道题材是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特征,只有对被隐瞒的内幕消息进行披露的深度报道才是调查性报道:另一种界定是从调查手段上来区分的,认为一篇报道只要采用了深入调查的工作方法就是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精彩犀利的栏目与报道。

在电视新闻领域,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栏目,其诸多报道都贴近百姓生活、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不仅得到广泛社会关注,而且起到了媒体的监督作用,更让电视新闻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调查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调查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因此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质疑的精神。

这就要求记者是能够独立思考的,面对事实能有自己的判断,且不会盲目受舆论或思维惯性的影响。

能质疑,即是能够找出存疑之处并责问出来,这一项要求看似简单,其实是既要求记者“能想”,又要求记者“能问”,虽以精神论之,实则是态度和能力的考察。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往往能获得事件的第一手事实,对于这些新鲜的资料,记者要进行判断、整理,并确定如何开展更深一步的跟进调查,以及给受众的呈现方式。

在这样的工作进程中,调查记者已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而是事件的介入者、调查过程的亲历者,这极大考验了调查记者的功力。

其次,平衡的意识。

在普通的调查性报道而非揭露性报道中,对于记者来说,心里都应该有一座天平,天平两边应该是平衡的,用来装载调查事件所涉对象的发声机会。

在调查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多方对象,对于不同的涉事主体,记者应给予同样的发声机会,而不能具有明显的偏向性。

也许这种偏向性在调查过程中并不刻意,但是却很容易在观众接收到时被放大,让受众产生非理性的偏见,让调查性报道失去其应有的理性和深度。

第三,平等的视角,这个平等可能有双层的含义,一是在面对边缘群体时要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二是在面对涉事的不同对象时,要能对双方都持相同态度。

在调查性报道风靡的时期,一些调查记者选择了相对边缘化的题材作为其调查的主题,比如艾滋病人、同性恋等社会边缘的群体。

在对这些群体进行采访时,调查记者不仅要做到用常人的眼光看待,而且要摈除不合时宜的怜悯和同情,让被调查者感到作为一个被访者的尊严。

对于调查性报道和调查记者,业内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提出过一些自己的见解,如《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就认为,调查性报道有三个要件:第一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和事件:第二这样的行为和事件被掩盖;第三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而非他人的调查行为和结果。

而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则认为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调查记者的身体素质要求结合国内新闻行业状况、调查记者队伍规模及其新闻生产实践的特点。

可将“调查记者”定义为: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从事调查性报道,主要以社会、时政、财经等领域的负面题材为主。

由于调查性报道具有一定的难度,业内对调查记者的要求普遍较高。

调查记者在完成一次调查性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不小的体力和心力,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最基本的。

第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虽然调查记者所进行的工作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但是在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吃住行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需要克服的地方。

很多时候,发生重大事件、需要调查记者进行调查的地方,就是信息不发达、偏远的地方,因为地处偏僻或者其他原因,信息得不到很好的流通,这就需要调查记者冲锋陷阵,进行沟通与报道。

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可能不会太好,自然对调查记者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有所要求,才能克服客观环境条件的不足,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捕捉到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平静的心态。

在调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并且已经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时,调查记者面对真相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有时这种波动会较大,甚至影响到记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过于激动的情绪。

这些人之常情虽然可以为普通人所理解,但实际上对于调查记者来说,应该极力去避免。

情绪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它可以渗透在文字中,可以弥漫在电视的画面处理中,也可以通过解说词传达出来,也许一次具有感染力的调查报道更能打动受众,但这种“打动”,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报道本身,应该予以避免。

拥有平静的心态才能做出平衡的报道,才能摆出平等的视角,做好报道本身。

第三,“能奔走”。

这一点是从调查性报道在国内落地开始,就是大家所公认的,也是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中的其中一能。

在这一点上,调查记者王克勤是模范,他曾在2007年的时候做过山西境内黑煤窑现象和黑煤窑问题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凶险无处不在,为了能取得第一手的且固化的证据,他和其他记者不顾危险进行照片抢拍,却差点没能逃出那个黑矿。

虽然他们最终有惊无险地躲过一劫,可王克勤自己说过不止一次,这种类似的“逃亡”经历,他有过很多次。

他的一篇篇精彩报道,就是在这些“奔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得来的。

调查记者的思想素质要求对于调查记者来说,思想素质的要求同样不可忽视,因为调查记者就是一次调查性报道的核心,从前期策划到实地采访到后期成品这一整个过程,调查记者都是主导和驱动,所以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调查记者要有很强的正义感和深切关心人类命运、民族命运的胸怀。

国外有人把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称作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之所以痛苦,也许是因为所做事情的艰难程度。

所以以前有记者说过,只有拥有真正伟大的心胸,才能去做伟大的事业,而毅力、勇敢与办法也才会由此而产生。

然后,要重视读书思考。

记者常常会接触到一些自己熟知领域以外的事情,比如法律、经济、教育等等,这些都要求记者要重视阅读,重视知识方面的拓展。

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更是需要懂得多、懂得杂,这不仅有利于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容易吸取前人经验,形成更好调查的方法。

第三,调查记者要有较强的主动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主动发现线索、主动发现问题。

例如在1945年,澳大利亚记者柏契特在餐厅听到广播播送美国在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的消息,当时他就确立一个想法,如果有机会到广岛,一定要前往现场去看看。

不久他有机会和很多记者“赶集一样地”来到东京参加日本投降仪式的采访,他却“悄悄挣脱狗脸”,独自前往广岛,从而完成了被西方新闻界称为世纪独家新闻的调查报道《原子瘟疫》。

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不是时时都能奏效、人人都能做到的,之所以有些记者能成功,就在于他们作为记者本身已经足够优秀、成熟,有强大的自身实力支撑,才能让主观能动性得到强有力的发挥。

最后一点,需要有勇气。

这样的勇敢不是愚勇,是一种为了理想而奔走的信仰,也是一种必然,一种记者调查新闻事件到了某种程度时必然面对的情况,并且需要调查记者的经验、能力等素质进行支撑,让勇气得到发挥,让勇气的每次发挥都有意义。

调查记者的业务素质要求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提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能力,“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

”这对于调查记者同样适用。

第一,“能想”,这包括很多方面。

这个“想”首先可以解释为思想,即调查记者要有思想,有主动发现问题、追踪线索的能力;其次,还可以延展为思考周全的意思,能全面地看问题,具有一定高度的视角。

著名记者王克勤曾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

仅2001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

当年有黑社会组织曾扬言要出价五百万元买他的人头,凶此他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

在新闻界,王克勤就是一个“能想”的记者,他曾提出“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打开灯光,照亮黑暗的角落”,他思维活跃、能力突出、胸怀责任,是一名优秀的调查记者。

第二,“能奔走”。

记者报道新闻,只坐在办公桌前冥思苦想是不可能写出真实可信的文字的,真实的新闻呈现对于记者的要求是在场,记者为了完成报道必须要在新闻现场,这一点对于电视新闻报道尤为重要。

而对于调查记者来说,在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为调查记者不仅是新闻的传播者,更有责任见证重大事件,是调查过程的亲历者,所有事实必须通过自己的辛苦“奔走”来进行求证、整合。

第三,“能听”。

“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这是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在谈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时所强调的“耳能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