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名词解释优质资料
第十章 表面活性剂

第十章表面活性剂习题(一)名词解释1.表面活性剂2.HLB值3.昙点4.Krafft点5.增溶作用6.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二)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说法错误的是( )A.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静脉注射的毒性大于口服B. 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可发生相互作用C. 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大D. 表面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于皮肤或黏膜,会出现皮肤或黏膜损伤E. 表面活性剂的剌激性以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最大2. 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溶血作用的顺序为( )A. 聚山梨酯2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OB. 聚山梨酯8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酶40>聚山梨酯20C. 聚山梨酯8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酶60聚山梨酯20D. 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2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酯80E. 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酯203. 下列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是( )A. 硫酸化物B. 磺酸化物C. 脂肪酸山梨坦类D. 聚山梨酯类E. 肥皂类4. 最适合做W/O型乳化剂的HLB值是( )A. 1-3B. 3-8C. 7-15D. 9-13E. 0.5-205. 下列属于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 )A. 肥皂类B. 脂肪酸甘油酯C. 季铵盐类D. 卵磷脂E. 吐温类6.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理,是由于形成了( )A. 络合物B. 胶束C. 复合物D. 包合物E. 离子对7. 月桂醇硫酸钠属于( )A.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E. A、B、C均是8. 表面活性剂中毒性最小的是( )A.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 氨基酸型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E. 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9. 常用表面活性剂溶血作用的大小次序是( )A. 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山梨酯类B. 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山梨酯类C. 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烷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D. 聚氧乙烯烷芳基醚<聚氧乙烯烷基醚<聚山梨酯<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E. 聚氧乙烯烷芳基醚<聚山梨酯<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10. 具有Krafft点的表面活性剂是( )A. 单硬脂酸甘油酯B. 司盘C. 肥皂类D.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E. 吐温11. O/W型乳化剂的HLB值一般在( )A.7-9B.5-20C.8-16D.3-8E.15-1812. 下列属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为( )A. 肥皂类B. 磺酸化物C. 硫酸化物D. 洁尔灭E. 吐温类13. 以下物质中,可作为W/O型乳化剂的是( )A. 卖泽45B. 阿拉伯胶C. 司盘80D. 吐温80E. 乳化剂OP14. 以下缩写中表示临界胶束浓度的是( )A. HLBB. GMPC. CMCD. MCE. CMS-Na15. 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的浓度大于其在溶液内部的浓度B. 能够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叫作表面活性剂C.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具有亲水基与亲油基D. 能够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叫作表面活性剂E.表面活性剂分子可在溶液表面作定向排列16. 下列关于吐温80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吐温80可作为O/W型乳剂的乳化剂B. 吐温80能与抑菌剂羟苯酯类形成络合物C. 在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中,吐温80的溶血性最强D. 吐温80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E. 吐温80在碱性溶液中易水解17.4Og吐温80(HLB为15)与6Og司盘80(HLB为4.3)混合后的HLB为( )A.12.6B.4.3C.6.5D.8.6E.10.O18. 以下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A.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B. 月桂醇硫酸钠C. 苯扎溴铵D. 卵磷脂E.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19. 与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有关的性质是( )A. 表面活性B. 在溶液中形成胶团C. 具有昙点D. 在溶液表面定向排列E. HLB值20.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征是( )A. 结构中均具有酯键B. 结构中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C. 结构中均具有醚键D. 结构中均具有醇羟基结构E. 结构中仅具有亲水基团,而无亲油基团21. 下列物质中,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是( )A. 卵磷脂B. 阿拉伯胶C. 吐温40D. 司盘20E. 三乙醇胺22. 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吐温80的溶血作用最小B.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小C. 卵磷脂无毒、无剌激性、无溶血性D. Poloxamer188可作为静脉注射脂肪乳剂的乳化剂E.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较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大的刺激性23. 以下表面活性剂中,可作为消毒剂的是( )A. 苯扎氯铵B. 卖泽C. 卞泽D. 普朗尼克E. 十二烷基硫酸钠24. 以下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A. 卵磷脂B. 胆酸钠C. 吐温80D. 油酸三乙醇胺E. 十二烷基硫酸钠25. 增溶剂要求的最适HLB值为( )A. 8-18B. 3.5-6C. 8-10D. 15-18E. 6-826. 以下属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是( )A. 泊洛沙姆B. 十六烷基硫酸钠C. 司盘65D. 苯扎氯铵E. 蔗糖脂肪酸酯27. 以下表面活性剂中,毒性最强的是( )A. 平平加OB. 吐温80C. 肥皂D. 司盘20E. 苯扎氯铵28. 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的作用称为( )A. 润湿作用B. 乳化作用C. 增溶作用D. 消泡作用E.去污作用29. 作润湿剂用的表面活性剂,要求其HLB值为( )A. 13-16B. 7-9C. 3-8D. 15-18E. 8-1630. 以下可作为杀菌剂的表面活性剂是( )A.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 肥皂类C.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E.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1. 将吐温80(HLB=15)两份和司盘80(HLB=4.3)一份混合,混合后的HLB值最接近的是( )A. 9.6B. 17.2C. 8.OD. 11.4E. 12.632. 吐温类的化学名称是( )A. 三油酸甘油酯类B.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C. 聚乙烯脂肪酸酯类D. 山梨醇脂肪酸酯类E. 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小抄)

D值: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降低90%所需的时间。
F0值:Z为10℃时,一定灭菌温度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将被灭菌物品不同受热温度折算到与湿热121℃灭菌时热效力相当的灭菌时间。
称为标准灭菌时间。
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GMP》规定F0值≥8min。
实际应在控制在12min。
F值: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min)。
常用于干热灭菌。
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
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是以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的,简称为HLB值。
Nacl等渗当量法:Nacl等渗当量法是指1g药物的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用E表示。
Z值:为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单位为度,也可以看成灭菌时间减少到1/10所需升高的温度值。
靶向制剂:靶向制剂也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裹能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或给药后药物集结于靶区,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的给药体系。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摄取后转运肝、脾等器官而发挥疗效主动靶向制剂: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转运到靶区浓集而发挥疗效。
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崩解成细小颗粒的物质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茶剂:系指含茶叶的中药或中药提取物用沸水炮服或煎服的制剂总称。
可分为茶块、袋装茶、煎煮茶。
肠溶胶囊:系指不溶于胃液,但能在肠液中崩解、熔化、释放的胶囊剂。
肠肝循环: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被重新吸收返回门脉的现象处方: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药剂制备的书面文件。
处方包括:法定处方、医师处方、协定处方,以及单方、验方、秘方、经方、古方等。
打底套色:此法是中药丸剂、散剂等剂型对药粉进行混合的一种经验方法.所谓“打底”是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乳钵中(混合之前应首先用其它色浅的、量多的药粉饱和乳钵),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地、分次地加入乳钵中轻研、使之混合均匀,“套即是色”.单糖浆: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
表面活性剂 复习

一、名词解释:1、界面吸附:指物质由相内部富集与界面的现象;2、Stern 电位ψs:固体表面外侧的Stern 面至溶液本体相的电位差为Stern 电位ψs3、Zeta 电位ζ:由滑移面至溶液本体相的电位差,称为电位ζ。
4、扩散双电层厚度k-1:k-1为扩散双电层的理论厚度。
5、吸附效率:界面吸附效率为单位浓度所能达到的界面吸附量,用22/C Γ。
6、吸附效能:界面吸附效能则为界面所能达到的最大吸附量,即饱和吸附量∞Γ7、界面张力降低效率:表面活性剂的单位本体浓度引起表面张力降低的值,用π/c 表示。
8、界面张力降低效能:即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最大值,用CMC π表示。
9、临界胶束浓度CMC :溶液的表面现象(表面张力、临界张力)与其内部性质(摩尔电导、电导率、渗透压、浊度以及密度变化等)存在相互一致的内在关系,即溶液所有的物理性质的变化存在一个范围小、统一的浓度突变点。
该突变点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10、胶束的聚集数:胶束大小的量度是聚集数,即缔合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数。
11、增溶:不溶于水的物质,在使用醇及其他溶剂的情况下,由于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而透明地溶于水的现象称为增溶。
1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温度K T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Krafft 温度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温度曲线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饱和浓度--温度曲线的交点,称为临界溶解温度k T ,为三相点,在该点饱和溶液与胶束和结晶三相共存。
1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P T :升温至某一温度时,会发生浑浊分相,通常此温度成为浊点。
14、20pC :与纯溶剂表面张力o γ相比,溶液表面张力γ下降20mN/m 时,各种本体相浓度20=πC 的对数的负值:2020lg =-=πC pC 。
15、前进接触角、后退接触角以及接触角滞后:在固/液界面扩展后测量的接触角叫做前进接触角,以A θ表示;而在固/液界面缩小后测量的接触角叫后退角,以R θ表示,前进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之间的差值(A θ—R θ)叫做接触角滞后。
药剂学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

(二)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都可能与 蛋白质结合。 蛋白质结合。 在碱性中,羧基解离, ①在碱性中,羧基解离, [蛋白质 -+[表面活性剂 +→电性结合; 蛋白质] 表面活性剂] 电性结合; 蛋白质 表面活性剂 在酸性中, 基解离, ②在酸性中,氨基解离, [蛋白质 ++[表面活性剂 -→电性结合。 蛋白质]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电性结合。 蛋白质 蛋白质构象中的次级键(盐键 氢键、疏水键)+ 盐键、 蛋白质构象中的次级键 盐键、氢键、疏水键 表面活性剂→盐键、氢键、疏水键破坏→ 表面活性剂→盐键、氢键、疏水键破坏→ 蛋白质 内部变成无秩序的疏松状态→破坏螺旋结构→ 内部变成无秩序的疏松状态→破坏螺旋结构→ 蛋 白质变性。 白质变性。
二、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应用
(一)乳化剂
HLB值在 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可作为 的表面活性剂可作为O/W型 值在 的表面活性剂可作为 型 乳化剂;HLB值在 值在3-8适用于 适用于W/O型乳化 乳化剂 值在 适用于 型乳化 剂。
25
(二)润湿剂
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叫润湿剂。 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叫润湿剂。 润湿剂最适HLB值通常为 -9。 值通常为7- 。 润湿剂最适 值通常为 常用的润湿剂有聚山梨酯类、 常用的润湿剂有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 脂肪醇醚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 脂肪醇醚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磷脂 伯洛沙姆。 类、伯洛沙姆。
10
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甘油酯 蔗糖脂肪酸酯 脂肪酸山梨坦(司盘、 脂肪酸山梨坦(司盘、Span ) 聚山梨酯(吐温、 聚山梨酯(吐温、Tween)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 )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Brij) )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泊洛沙姆、 聚氧丙烯共聚物( 聚氧乙烯 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Poloxamer) ) 名为普流罗尼克( 商品 名为普流罗尼克(Pluronic) )
表面活性剂简介知识分享

常用的消泡剂有油脂、脂肪酸酯、醇类和二甲基硅氧烷等。
泡沫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误区
润湿作用
润湿作用是人类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和 重要的过程之一。简单地说,润湿作用是一种流体 自某个表面上取代另一种流体的过程,因此,润湿 作用总是涉及三相,至少其中的两相为流体,包括 以下几种情形。
PIT法选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PIT的确定: 在等量的油和水中,加入3-4%的乳化剂,制成O/W 乳液,在不断搅拌下,逐渐加热缓慢升温,每升温 一次,都搅拌并恒温,用电导率仪测定电导率。由 电导率的变化判断乳液是否转相(转变成W/O型)。 电导率突然降低时的温度即为相转变温度(PIT)。 也可以用稀释法、染色法等来检测乳业的相转变。
分类(2)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
判断依据:
•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简称KP)。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 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简称HLB )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为得到稳定性好、分散度高的乳状液,制备O/W型乳 液的温度应低于PIT2-4℃(在该温度下界面张力接近 零,乳液粒子小而均匀,且不易聚集),然后冷却至 贮存温度。对于W/O型乳液,制备温度应高于PIT24℃,然后升温至贮存温度。
EIP法选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EIP法是乳状液转变点法,是指乳液从W/O型 转变为O/W的转变点。
另一种泡沫是密集的,气泡之间只被极薄的一 层液膜隔开,气泡堆积起来后呈多面体,类似 蜂巢状的架构,这种泡沫成为浓泡。这种浓泡 就是通常所说的泡沫。
表面活性剂 化学名词

化学名词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是能使目标溶液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中文名表面活性剂外文名surfactant别名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学科化学分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特性两亲性作用降低目标溶液的表面张力简介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加入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起源历史①公元前2500年——1850年羊油和草木灰制造肥皂羊油——三羧酸酯简称三甘酯,经碱水解→羧酸盐+单甘酯+二甘酯+甘油19世纪中叶一方面肥皂开始实现工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
②土耳其红油的出现:土耳其红油即蓖麻油与硫酸反应的产物,蓖麻油为蓖麻油酸的三甘酯,深度磺化,耐酸耐硬水③19世纪初,矿物原料制备洗涤剂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硫酸(绿油)。
蜡和茶的磺化混合物,溶于酸中,呈绿黑色,用碱中和制得。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表面活性剂:2.临界胶束浓度(CMC):3.HLB值:4.Krafft point:5.昙点: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降低。
( )2.如果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降低表面张力越显著,则表面活性越强,越容易形成正吸附。
( )3.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相比,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小,增溶力、渗透力弱,乳化能力较强。
( )4.Krafft点是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也是表面活性剂使用温度的下限。
( )5.极性有机物如尿素、N-甲基乙酰胺、乙二醇等均可升高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 6.根据HLB值的意义,HLB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其增溶效果越好。
( )7.吐温80做增溶剂时,对药物的增溶不受添加顺序的影响。
( )8.Pluronic F-68有液态、固态和半固体三种状态,均可作为优良的乳化剂。
( )9.表面活性剂之所以具有增溶作用,主要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极性。
( )10.在CMC以上,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胶束数量达到饱和。
( )11.肥皂可与苯扎溴铵合用。
( )1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与含羧基的化合物如羧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等合用。
( ) 13.皂土、白陶土、滑石粉等具负电荷的固体可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 )14.明胶、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及聚维酮等水溶性高分子对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吸附作用,减少溶液中游离表面活性剂分子数量,临界胶束浓度因此升高。
( )15.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可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
从而改善吸收。
( )16.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小。
( )17.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小顺序为: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 )18.一些不溶性无机盐如硫酸钡能化学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降。
表面活性剂的名词解释

表面活性剂的名词解释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是一类复合分子,其中一部分通常是脂类结构,另一部分则为具有水溶性的部分,这些分子具有能够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的能力。
它们可以将另一种液体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加快混合并改变液体的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在化学、石油学、农药学、制药、食品工业、家用和商业清洁剂、包装、染料、建筑材料、塑料和纤维工业等领域中都有许多用途。
它们有各种形式,可以用作降低表面张力、防止结块、使液体混合以及增加洗涤针对微细污渍的能力等等。
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两类:非电聚合物和电聚合物。
非电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如醇醚、醇胺、醛醚和酯,通常由肥皂、油脂和表面活性剂制成,其中脂肪酸和醇是最常用的材料。
它们可以自然发生溶解,形成小分子群物质,从而产生表面张力降低的作用。
电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如二烃型表面活性剂、均十型表面活性剂、十八醇型表面活性剂和硫型表面活性剂等,其特性比非电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更加稳定,形成大分子物质。
它们的作用是将表面上的液体分子或固体粒子吸附在表面,形成聚合物膜,起到包裹、防止污染和粒子吸附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可分为三大类:清洁剂、洗涤剂和阻抗粒子粘附剂。
清洁剂用于去除污垢和污物,有助于清洁物体表面。
洗涤剂用于洗涤污染物,有助于降低润湿性,改善污染物的分散性和溶解性。
阻粒子粘附剂用于阻止粘附物体之间的接触,有助于润湿性和粘附性。
有时,表面活性剂还可以用于提高生物可利用性,增加液体的流动性,增加消泡能力,阻碍氧化降解等。
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如减少污染、提高清洁效率、减少包装制品的成本、提高水的吸收性、增加泡沫稳定性、降低表面张力和可利用性等。
然而,这些好处也有它们的局限性,因为它们会增加水分质量,增加污水处理工艺的成本,污染地下水,降低自来水的品质,影响蓝藻的生长等等。
因此,用户在使用表面活性剂时,应该谨慎选择型号,控制用量,并遵循一些安全操作措施,以确保安全和健康的使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浸湿: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
25.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将固-气界面用固-液界面代替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即为铺展。
26.自憎液体:不能在自己的吸附膜自发展开的液体称为自憎液体。
27.临界表面张力:以接触角θ的余弦cosθ对液体的表面张力γL作图,可得一直线,将此直线延长到cosθ=1处,其对应的液体表面张力值即为此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
5.表面活性:在液体中加入某种物质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叫表面活性。
6.表面活性剂:是指在某液体中加入少量某物质时就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急剧降低,并且产生一系列应用功能的物质。
7.吸附:表面上活性剂这种从水内部迁至表面,在表面富集的过程叫吸附。
8.低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表面:物质和它产生的蒸汽或者真空接触的面。(液体或固体和气体的接触面)
2.界面:任意两种物质接触的两相面。(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或液体的接触面)
3.表面张力:指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N/m)。
4.表面自由能:单位表面上的分子比体相内部同分子量所具有的自由能过剩值,称为表面自由能(J/m2)。
12.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此时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稳定的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高频电导、渗透压、电导率等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36.絮凝剂:用于使固体微粒从分散体系中聚集或絮凝的分散剂。
3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阴离子亲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
38.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其分子溶于水发生电离后,与亲油基相连的亲水基是带阳电荷的面活性剂。
39.两性表面活性剂:指在分子中,同时具有阴离子、阳离子亲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
4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在水溶液中不电离出任何形式的离子,亲水基主要由具有一定数量的含氧基团(一般为醚基或羟基)构成亲水性,靠与水形成氢键实现溶解的表面活性剂。
41.碳氟表面活性剂:指碳氢链疏水基上的氢完全被氟原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取代了的表面活性剂。
42.硅表面活性剂:含有硅原子的表面活性剂。
43.氟硅氧表面活性剂:是指普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中的部分氢原子被氟取代后得到的品种。
44.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指相对分子量在数千以上并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
13.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是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14. Krafft点:它是指1%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加热时由浑浊忽然变澄清时相变的温度。
15.浊点:是指一定浓度的非离子表面活性活性剂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突然析出使溶液变浑浊的温度点。
19.多重乳状液:在乳状液分散相液滴中若有另一种分散相液体分布其中,这样形成的体系称为多重乳状液。
20.乳化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互不混溶和两种液体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21.相转变温度(PIT):是指在某一种特定的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质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22.润湿作用:指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可在界面处发生定向吸附,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改变体系润湿性质的作用。
33.聚集作用:分散剂粒子以任意方式或受任何因素的作用而结合在一起,形成有结构或无特定结构的集团的作用。
34.絮凝:乳化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
35.絮凝作用:在体系中加入一定的电解质可能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液体表面的扩散双电子层的厚度,降低表面电贺荷的电量,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从而使微粒的物理稳定性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形成疏松的纤维状结构,但振摇又重新分散均匀的作用叫絮凝作用。
9.高表面能固体: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能>100mJ/m2的物质。
10.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11.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极性头向内,非极性头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聚集体,称为反胶团。
28.起泡性:是指表面活性剂在外界作用下产生泡沫的难易程度。
29.稳泡性:是指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产生泡沫之后,泡沫的持久性或泡沫“寿命”的长短。
30.分散:将固体以微小粒子形式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体系的过程
31.分散作用:一般是指把一种物质分散剂于另一种物质中以形成分散剂体系的作用。
32.聚集:悬浮液中微细粒子相互粘附团聚。
16.增溶作用:是指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在溶剂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作用。
17.增溶量:向100ml已标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由滴定管滴加被增溶物,当达到饱和时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浑浊,此时已滴入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mol)即为增溶量。
18.胶团催化:反应速度对环境极为敏感,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团使介质的性能发生变化,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速度的明显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胶团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