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思考题
生化实验思考题

⽣化实验思考题1. 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1. 什么是纸层析技术是利⽤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使其以不同速度移动的⼀种物理分离⽅法。
2. 什么是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是指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和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的⽐值。
3. 层析技术的种类1 吸附层析2 分配层析3 离⼦交换层析4 凝胶过滤层析5 亲和层析6 ⽓象层析7 固相层析8 柱层析9 纸层析10 薄层层析11 ⾼效液相层析4. 影响Rf值的因素有哪些1 纸层析时纸层析时要在密闭仪器中加⼊平衡试剂使纸层析上吸附的溶剂达到饱和.2 滤纸要保持洁净,点样时要适量斑点不能过⼤.3 样品物分⼦结构和极性4 滤纸的厚薄和纤维松紧度不⼀样,结合的⽔量也不⼀样。
2. 酵母RNA的提取和分离1. 试验中为什么选择⼲酵母做实验材料?酵母中RNA含量较⾼(2.67%~10.0%),DNA含量少2. 提取RNA的⽅法有⼏种?稀碱法和浓盐法3. 加⼊酸性⼄醇的⽬的?在碱提取液中加⼊酸性⼄醇溶液可使解聚的核糖核酸沉淀,由此得到RNA的粗制品。
4. 如何鉴定RNA的组分?现象如何?RNA中含有核糖,碱基,磷酸各组分。
核糖与浓盐酸和苔⿊酚共热产⽣绿⾊;嘌呤碱与银铵络离⼦共热⽩⾊絮状嘌呤银化物沉淀;磷酸与钼酸铵试剂作⽤产⽣黄⾊的磷钼酸铵,加硫酸煮沸可使其⽔解,从⽔解液中可以测出上述组分的存在。
3. 球蛋⽩提取及含量测定1. 蛋⽩质沉淀⽅法有哪些?分可逆沉淀法和不可逆沉淀法两种。
其中可逆沉淀法有等电点沉淀,中性盐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不可逆沉淀法有加热沉淀,重⾦属盐沉淀,⽣物碱沉淀。
2. 蛋⽩质含量测定的⽅法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光度计,双缩脲法,福林酚法3. 分光光度计的使⽤及注意事项1 接电源,打开样品室暗箱盖,预热20min2 调节所需波长3 开盖放⿊⾊⽐⾊⽫,关盖,调T%为0%4 放空⽩对照,放样品液到⽐⾊⽫2/3到3/4处,⽤擦镜纸擦⼲表⾯,在对照组处调T为100%5 调节T%到ABS,分别测各样品分光光度值4. 盐析原理将⼤量盐加到蛋⽩质溶液中,⾼浓度的盐离⼦(如硫酸铵的SO4和NH4)有很强的⽔化⼒,可夺取蛋⽩质分⼦的⽔化层,使之“失⽔”,于是蛋⽩质胶粒凝结并沉淀析出.盐析时若溶液pH在蛋⽩质等电点则效果更好.由于各种蛋⽩质分⼦颗粒⼤⼩、亲⽔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的盐浓度也不⼀样,因此调节混合蛋⽩质溶液中的中性盐浓度可使各种蛋⽩质分段沉淀.4.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1.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2. 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激活剂分别是?激活剂:Cl-;抑制剂:Cu2+3. NaOH对v反应实验,做碘反应实验前为何加盐酸因为碘遇NaOH变NaI和NaIO3,⽽不能与淀粉发⽣反应,所以加⼊盐酸中和氢氧化钠。
高级生化思考题

第一章概论1.生物分子提取和纯化的一般过程?2.细胞破碎的方法?3.抽提有效成分的影响因子:4.生物大分子常用的浓缩纯化方法?5.纯化方案的评价指标是什么?6.生物分离技术(纯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7.纯化生物产品的总收率是如何计算的?第二章沉淀法1.蛋白质沉淀方法有哪些?2.盐析的概念及机理是什么?3.硫酸铵饱和度:4.影响盐析的因素有哪些?5.硫酸铵盐析的方法有哪几种?6.盐析常数(Ks):7.常用的脱盐方法:8.透析法注意事项:9.有机溶液能降低蛋白质溶解的原理:10.用乙醇沉淀蛋白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第三章吸附层析1.吸附层析分离物质的基本原理:2.吸附层析常用的吸附剂的种类:3.吸附剂的选择:4.羟基磷灰石(HA) :5.硅胶吸附剂:6.洗脱剂符合条件:7.柱层析的设备:8.柱层析操作的一般过程:9.核酸在HA层析柱上分离的次序是双链RNA、杂链RNA、双链DNA,为什么?10.薄层层析(TLC):第四章离子交换层析1.离子交换剂有哪几部分组成?何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剂?2.影响离子交换选择性的因素:3.常用的离子交换剂应满足的要求?4.常用离子交换剂的分类?5.常用的离子交换剂的载体有:6.影响离子交换剂膨胀度的因子有哪些?哪个是关键因子?为什么?7.离子交换层析中,以0.1-0.5mol/L的NaCl梯度的缓冲液洗脱(总体积200mL,梯度瓶直径相同),通过层析柱75mL时, NaCl浓度是多少?0.25 mol/L8.现有肌苷样品溶液100mL,浓度为2mol/L,若每克干树脂总交换容量为3.5mmol,而实际交换容量是总交换容量的5%,问大约需要多少树脂?200/3.5=57.1 /0.05=1143g第五章凝胶过滤层析1.凝胶层析:2.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大分子物质的机制是什么?3.凝胶过滤的特点:4.用凝胶过滤层析法测定分子质量的局限性:5.分子质量为8×104和10×104的蛋白质能否在SephadexG-75柱中分开?为什么?(SephadexG-75的分离范围为3000 -70000)6.制备合格的凝胶柱应注意哪几点?7.概述哪些因子影响凝胶层析的分辨率?为什么?第六章亲和层析1.亲和层析:以亲和吸附剂为固定相,以特异性溶液为流动相。
生化2上课思考题 2

Ch1 代谢总论1. 新陈代谢的特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能量代谢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质代谢是基础,能量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2)代谢途径有线性的、分支的、环形的。
一般而言,分解代谢途径是汇聚(convergent)的,合成代谢途径是发散(divergent)的;(3)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不是简单的逆反应,它们通常采用不同的途径(不同反应、不同部位等),从而增强生物对代谢调控的应变能力,避免浪费能量。
(4)各代谢途径具有数量不多的通用活性载体;(5)代谢途径主要由6种化学反应组成(氧化-还原反应、需要ATP水解的连接反应、异构、基团转移、水解、功能基团的添加或移除),反应机制通常比较简单;(6)各代谢途径具有共同的严密调节方式,以达到平衡和经济;——分子水平:酶量的调节(转录)、酶活调节(变构,共价修饰)、反映底物调节——细胞水平(区域化调节)——整体水平调节(激素和神经调节)(7)代谢是动态的,动态中的相对稳定。
2. 生物体互逆的代谢途径不是简单的可逆反应,其意义是什么?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不是简单的可逆反应,他们通常采用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反应、不同的部位、不同催化的酶等等),从而增强生物体对于代谢调控的应变能力,避免浪费能量的无效循环。
比如糖酵解中的3部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中采用不同的反应途径,或是用不同的酶催化来完成。
脂肪酸的β氧化进行的部位是在线粒体机制中,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场所则位于细胞质中。
3. 熟记各类活性分子(载体)。
ATP是通用的代谢能量载体(通货),ATP-ADP循环在生物系统的能量交换中十分重要;NAD+,NADP+,FAD,FMN是电子载体;辅酶A是活化的酰基的载体4. NAD+,NADP+, FMN和FAD等通用电子载体以及ATP(通用能量载体),CoA(通用酰基载体)结构上都有ADP。
从进化的角度上进行解释。
进化上支持RNA起源的学说,在生命起源的时候,是RNA世界,即只存在RNA这一种核酸,来承担催化剂以及信息储存的功能,从而这些通用的载体在结构上都具有ADP,并且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分子被保留下来。
生化各思考题

生化各思考题第七章、代谢调控1、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细胞中各种生物分子的合成、利用和降解反应的总和。
一般来说,新陈代谢包括了所有产生和储藏能量的反应,以及所有利用这些能量合成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反应。
但不包括从小分子化合物合成蛋白质与核酸的过程。
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分为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2、什么是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有哪些形式。
新陈代谢是逐步进行的,每种代谢都是由一连串反应组成的一个系列。
这些一连串有序反应组成的系列就叫做代谢途径。
在每一个代谢途径中,前一个反应的产物就是后一个反应的底物。
所有这些反应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统称为代谢中间产物,简称代谢物。
代谢途径具有线形、环形和螺旋形等形式。
有些代谢途径存在分支。
3、简述代谢途径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常温常压、有水的近中性环境。
由酶催化,酶的活性受到调控,精密的调控机制保证机体最经济地利用物质和能量。
代谢反应逐步进行,步骤繁多,彼此协调,有严格顺序性。
各代谢途径相互交接,形成物质与能量的网络化交流系统。
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能量逐步释放或吸收。
4、列表说明真核细胞主要代谢途径与酶的区域分布。
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代谢途径(酶或酶系)细胞内分布糖酵解胞液尿素合成胞液、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线粒体蛋白质合成内质网、胞液磷酸戊糖途径胞液DNA合成细胞核糖异生胞液mRNA合成细胞核糖原合成与分解胞液tRNA合成核质脂肪酸β氧化线粒体rRNA合成核仁脂肪酸合成胞液血红素合成胞液、线粒体呼吸链线粒体胆红素合成微粒体、胞液胆固醇合成内质网、胞液多种水解酶溶酶体磷脂合成内质网5、三个关键的中间代谢物是什么?在代谢过程中关键的代谢中间产物有三种: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
特别是乙酰CoA是各代谢之间的枢纽物质。
通过三种中间产物使细胞中四类主要有机物质: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实现相互转变。
6、细胞对代谢的调节途径有哪些?调节酶的活性。
生物化学思考题

生物化学思考题蛋白质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答: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1)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N量×6.25(2)紫外比色法(3)双缩脲法(4)Folin—酚法(5)考马斯亮兰G—250比色法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蛋白质经过怎样处理才可产生这些基本组成单位?答: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蛋白质经过如下三种处理均可产生氨基酸基本单位:(1)酸水解:常用 6 mol/L的盐酸或4mol/L的硫酸在105-110℃ 20小时左右。
(2)碱水解:一般用5 mol/L氢氧化钠煮沸10-20小时。
(3)酶水解:已有十多种蛋白水解酶,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热激蛋白酶等。
反应条件温和,酶水解时间长,反应不完全。
3、已知末端α-COOH,pK3.6,末端α-NH3+pK8.0 ε-NH+3pK10.6。
计算Ala-Ala-Lys-Ala的等电点。
4、简述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顺序。
答:测定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先后顺序为:(1)测定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的数目。
(2)拆分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
(3)断开链内二硫键。
(4)分析每条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比及数目。
(5)鉴定多肽链的N、C瑞残基。
(6)裂解多肽成小的肽段。
(7)测各肽段的氨基酸序列。
(8)重建完整多肽链的一级结构。
(9)确定二硫键的位置。
5、从热力学上考虑,一个多肽的片段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α-螺旋,是完全暴露在水的环境中还是完全埋藏在蛋白质的非极性内部?为什么?答:当多肽片断完全埋藏在蛋白质的非极性内部时,容易形成氢键。
因为在水的环境中,肽键的C=O和N-H基团能和水形成氢键,亦能彼此之间形成氢键,这两种情况在自由能上没有差别。
因此相对的说,形成α-螺旋的可能性较小。
而当多肽片段在蛋白质的非极性内部时,这些极性基团除了彼此之间形成氢键外,不再和其它基团形成氢键,因此有利于α-螺旋的形成。
6、某氨基酸溶于pH7的水中,所得氨基酸溶液的pH为6,问此氨基酸的pI是大于6、等于6还是小于6?氨基酸在固体状态时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
生化实验思考题总结

生化实验思考题总结1.蛋白质定量测量的方法有哪些?简要说明其原理。
答:a.紫外吸收,在2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b.定氮法,利用蛋白质中氮元素含量为16%固定比例来测定。
c.分光光度计法,利用OD值和蛋白质浓度成正比的原理。
显色剂为考蓝。
d.双缩脲法。
也是利用显色反应。
e.Folin酚法。
2.如果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的蛋白质样品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在各蛋白质分子量已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哪一种蛋白质时所想要的?答:现在假设有三种蛋白质a b c,分子质量a>b>c。
那么,a最先流出,在体积V1处有一个洗脱体积,对应的a的溶液浓度在V1处也最高,就会有一个OD值的峰值。
b c同理。
由不同的OD峰值,对应不同的洗脱体积,就可以筛选出想要的蛋白质。
如果想要b,那么在第二个吸收峰的时候,找到相应的洗脱体积,然后在其附近的所接到的溶液进行选取。
就会得到想要的蛋白质。
3.如果盐析后的样品不经脱盐处理便上样电泳,对其结果有何影响?答:如果没有去除清蛋白里面的盐分,则会使电泳速度下降。
原因在于溶液离子强度太大,蛋白质表面的电荷减少,所以导致电泳速度下降,甚至无法泳动。
4.对电泳所得的结果如何进行定量分析?答:将电泳完毕的样品(凝胶),按条带宽度的分布剪下,分别把每个小块样品用NaOH溶液漂洗,再将漂洗过的溶液进行OD值的测量。
5.使SDS-PAGE具有高分辨率的三个因素是什么?答:浓缩效应。
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
6.实验所得的各点数据中,哪些易出现较大的误差?答:有两个点。
第一个,在三十秒的点,反应速度太快,时间如果掌握不准,容易出现误差。
另一个,在3min的点,反应速度很慢,斜率小,则倒数大,所以时间掌握不好,也容易出现大误差。
7.假如把碱性磷酸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提高十倍,实验方案该如何修改?答:把底物和酶的浓度都降低。
8.请举出三种提取质粒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中一种方法的原理。
答:碱裂解(要求原理,书上有);一步法(见书上46,47页有关TELT试剂的内容);SDS法;煮沸法。
生化考试的实验思考题

X9 肌糖原的酵解A)人体和动植物体中糖的存储形式是什么?实验时,为什么可以用淀粉代替糖原?人体中糖的储存形式为肌糖原与肝糖原,植物体中为淀粉。
因肌肉糜中含有可以酵解淀粉与糖原的酶类,最终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参与显色反应。
B)试述糖酵解作用的生理意义?糖酵解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供能途径,但其释放的能量不多,而且在一般生理情况下,大多数组织有足够的氧以供有氧氧化之需,很少进行糖酵解,因此这一代谢途径供能意义不大,但少数组织,如视网膜、睾丸、肾髓质和红细胞等组织细胞,即使在有氧条件下,仍需从糖酵解获得能量。
在某些情况下,糖酵解有特殊的生理意义。
例如剧烈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糖分解加速,此时即使呼吸和循环加快以增加氧的供应量,仍不能满足体内糖完全氧化所需要的能量,这时肌肉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必须通过糖酵解过程,以补充所需的能量。
在剧烈运动后,可见血中乳酸浓度成倍地升高,这是糖酵解加强的结果。
又如人们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的初期,由于缺氧,组织细胞也往往通过增强糖酵解获得能量。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贫血、大量失血、呼吸障碍、肿瘤组织等,组织细胞也需通过糖酵解来获取能量。
倘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产生过多,而导致酸中毒。
X10 脂肪酸的β-氧化A)为什么说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制备新鲜的肝糜?新鲜的肝糜中酶的活性高,所以生成丙酮的量才高如果不新鲜,酶的活性太低了,丙酮的量太低甚至没有,那实验就会失败B)什么叫做酮体?为什么正常代谢的产生的酮体量很少?在什么情况下血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而尿中也能出现酮体?答:1、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2、因为代谢正常的情况下,血糖能够供给人体足够的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
这时就不需要脂肪大量分解来提供能量。
酮体的生成就是来自于肝内脂肪酸的分解。
脂肪不大量分解,自然没有大量脂肪酸分解成酮体。
3、但若人体血糖量不足,为了维持血糖稳定,就会促进脂肪的分解,生成一定的能量供给人体正常需要。
生化思考题

临床生化检验第六章掌握:➢酶活性的国际单位定义:酶活性单位1、惯用单位:常由发明者自行命名,结果无可比性;(20世纪50年代).2、国际单位: 在特定条件下,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µmol/ min)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76年); 63年是25℃及最适条件下.3、Katal单位:在规定条件下,即每秒钟转化1个摩尔底物(mol /s)的酶量➢酶活性测定的连续监测法和定时法的概念定时法:将酶与底物在特定条件(缓冲液、温度等)下孵育,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终止液终止反应,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出底物或产物的总变化量,除以时间即可计算出底物消耗速度(-d[S]/min)或产物生成速度(d[P]/min),将速度换算为µmol/ min便是以国际单位表示的酶活性。
连续监测法:将酶与底物在特定条件(缓冲液、温度等)下孵育,每隔一定时间(2s∼60s)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底物或产物的特征信号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每分钟的信号变化速率。
连续监测法是在多个时间点连续测定产物生成量或底物消耗量,选取线性期的速率来计算酶活性,又称速率法。
➢连续监测法的计算和分类;计算:分类:➢酶活性测定最适条件的概念和意义;最适条件(optimum condition):是指能满足酶发挥最大催化效率所需的条件1.合适的底物和最适底物浓度2.理想的缓冲液种类、最适离子强度和反应液的最适pH3.最适反应温度4.合适的辅因子、激活剂浓度5.酶偶联反应还需要确定指示酶和辅助酶的用量6.合理的测定时间,延滞期应尽量短暂并有足够的线性期7.合适的样品与反应试剂的比例及足够的检测范围8.尽量去除各种抑制剂➢ALT、AST、ALP、GGT、LD、CK、AMY、ChE的测定方法。
ALT:1.测定谷氨酸以酶电极法作代表,因需特殊仪器不适合临床检验2.测定丙酮酸①以赖氏法为代表的定时法②以IFCC推荐法为代表的连续监测法③偶联丙酮酸氧化酶法CK:1.比色法2.连续监测法3.荧光法4.化学发光法熟悉: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酶动力学参数的含义;电泳法和免疫抑制法测定同工酶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思考题1、组成蛋白质的AA 有哪些根据R 基的极性如何对其进行分类根据R 基的极性分:非极性R 基氨基酸共9种,均为中性AA ,疏水R 基AA 。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甲硫氨酸(蛋氨酸)。
极性R 基氨基酸共11种,均为亲水R 基AA 。
根据R 基在生理pH 下带电与否分:(1)不带电荷的极性R 基AA :共有6种,均为中性AA 。
包括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
)(2)带负电荷的极性R 基AA :共有2种,均为酸性AA 。
包括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3)带正电荷的极性R 基AA :共有3种,均为碱性AA 。
赖氨酸、精氨酸和组 氨酸。
2 、什么叫pI 有何生物学意义pI :氨基酸蛋白质中的常见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共20种。
蛋白中的稀有氨基酸:只在某些蛋白质中存在。
非蛋白质氨基酸:细胞、组织中有,蛋白质中无。
&当氨基酸主要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时'(或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等于0,在外电场作用下既不向正极移动,也不向负极移动)所处溶液的pH值就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当溶液中pH = pI时,AA净电荷为零;pH > pI时,AA带负电;pH < pI 时,AA带正电。
a、可据此利用电泳及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
b、等电点时AA的溶解度最小,易沉淀,可据此利用等电点沉淀法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
.c、等电点时由于净电荷为零,AA在电场中不移动,可据此利用等电聚焦法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
3 、什么叫Edman 反应有何生物学意义Edman反应(氨基酸与异硫氰酸苯酯的反应)氨基酸的α-NH2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苯异硫氰酸酯)间的反应。
可用于鉴定多肽或蛋白质的N-端氨基酸。
意义:测N-端;测氨基酸序列;测肽链数目。
—4 、什么叫肽肽单位肽平面二面角肽:氨基酸分子间通过脱去一分子水而相互连接成的链状化合物。
肽单位:多肽链中从一个α碳原子到相邻α碳原子之间的结构。
肽平面:由组成肽单位的6个原子所形成的酰氨平面称肽平面或肽基平面。
、在肽平面内,两个C α既可是顺式构型也可是反式构型,但反式较稳定。
二面角:肽链主链上由α- 碳原子连接的两个键,C α- N 和C α- C 是纯的单键,能自由旋转。
绕C α-N 键轴旋转的角度称为φ,绕C α-C 键轴旋转的角度称ψ。
二面角:同一个C α的φ和ψ就称为该C α的二面角(扭角)。
5 、蛋白质有哪些结构层次各有何特点1、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多肽链中AA 的排列顺序。
2、一级结构中AA 的连接方式肽键:构成了多肽链的主链骨架。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高级结构;三维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多肽链主链的折叠方式。
常见的有:α—螺旋(主要),β—折叠(其次),β—转角,310螺旋,β—凸起,环和无规卷曲等。
其中前三种为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α—螺旋~⑴、结构特点主要是右手螺旋;肽链构成螺旋骨架,R基分布在螺旋的外侧;每个肽键都参与氢键的形成,氢键的方向与螺旋的纵轴平行。
⑵、稳定力氢键/β—折叠⑴、结构特点1、肽链呈锯齿形伸展,邻近两链以相反或相同方向平行排列成片状。
2、R基位于片层平面两侧。
3、主要为链间氢键。
4、氢键的方向与肽链的长轴近于垂直。
5、两种类型:平行式和反平行式,反平行式较稳定。
⑵、稳定力)氢键。
β—转角⑴、结构特点含4个AA,呈发夹状。
⑵、稳定力氢键。
}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1、概念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侧链间的相互作用,经过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的近似球形的紧密结构。
包括三级结构多肽链中一切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2、稳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作用力疏水相互作用(主要作用力);范德华力;静电力;氢键;配位键;二硫键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1、概念!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非共价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致密空间结构。
其中每条肽链称为一个亚基(或单体)。
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统称为寡聚蛋白质。
只有三级结构的称单体蛋白质。
2、特点⑴、亚基间结合通过非共价作用(注意:没有二硫键)。
⑵、亚基数目常为偶数,亚基的排列常具对称性。
⑶、亚基间常具有协同性和别构效应。
⑷、绝大多数寡聚形式为活性形式。
>6 、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如:胰岛素51个AA中,有24个AA在鸟类、鱼类中的位置和顺序始终不变;CytC 110个AA中,有28个AA在40种生物中均相同。
说明一级结构相同的蛋白质,其功能也相同。
一级结构差异愈小,其功能的相似性愈大。
(亲缘关系愈近)如:分子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说明一级结构的细微改变也会导致其功能的改变(结构不同则功能不同),功能的改变是以结构的改变为基础的。
7 、什么叫做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和变构作用各有何特点1、蛋白质的变性作用⑴、概念蛋白质分子由于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高级结构被破坏,从而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也发生改变的现象。
》(2)、变性的特征生物活性丧失;侧链基团暴露;理化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等);易被水解。
蛋白质的变构作用(别构作用)⑴、概念别构蛋白质:当多亚基蛋白质的某一亚基与某些小分子(配体)结合后,导致蛋白质分子发生构象的改变,从而使蛋白质分子与其它配体的结合或催化受影响,这种效应就称为别构效应。
具有别构效应的蛋白质就称为别构蛋白质。
⑵、特点a、只存在于寡聚蛋白中,变构破坏了亚基与亚基间的相互作用(氢键、离子键等)。
¥b、分子构象要发生改变。
c、亚基间存在协同作用。
(这种影响是通过构象的改变来实现的)蛋白质的常用分离技术有哪些1、色谱法:凝胶层析(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2、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第二章酶的思考题:1、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酶和一般催化剂有何异同^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酶为蛋白质,少数酶为核酸(RNA,核酶;DNA,脱氧核酶[体外]))同: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⑴、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变。
⑵、不能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点。
催化机理在于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⑴、催化效率高。
⑵、具高度专一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底物的特性。
⑶、反应条件温和⑷、活力可被调节⑸、易失活2、按系统分类法,酶可分为几类各举一例(大类)。
根据酶催化反应的性质,将酶分为6大类#⑴、氧化还原酶类:催化底物间的氧化还原应为NADH+H+⑵、转移酶类(移换酶类):催化底物间的基团转移⑶、水解酶类:催化底物的水解#⑷、裂合酶类(裂解酶类):催化底物脱去一些基团形成双键的反应或其逆反应。
⑸、异构酶类:催化各类异构体间的转换⑹、合成酶类:催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连成一物质并与ATP的分解相偶联的反应。
!3、什么是酶的活性中心有何特征活性中心:酶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部位。
(结合部位+催化部位)特点:⑴、活性中心只占酶分子的一小部分,只有活性中心的AA才与底物接触。
⑵、组成活性中心的AA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在空间结构上则非常接近。
'⑶、组成活性中心的必需AA常具易解离基团。
如Ser,Tyr ,His,Cys ,Glu,Asp,Lys,Arg⑷、活性中心外观上常为一疏水凹穴或裂缝。
⑸、底物与酶常常通过弱键结合。
⑹、活性中心具柔性。
4、酶的专一性有几种酶作用专一性的机理是什么酶使化学反应速度加快的因素有哪些~:)⑴、锁钥学说:已被淘汰。
⑵、诱导契合学说由Koshland提出。
认为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具柔性,底物与酶的靠近可诱使酶发生构象的改变,以利于酶与底物的结合并发生催化反应。
该学说可解释酶作用的各种结构专一性。
~⑶、三点附着学说认为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有三个结合点,只有当这3个结合点都匹配的时候,酶才会催化相应的反应。
该学说可解释酶作用的立体异构专一性。
5、什么是米氏方程Km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求Km⑴、米式方程的表达式Km 可用于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的意义⑵、Kma、 Km的值在米式方程中,令v = 1/2Vmax,则:Km = [S]b、K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但受pH、温度、离子强度的影响。
c、1/ Km可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1/ Km↑(Km↓),亲和力↑。
$d、同一种酶如有几种底物,则Km最小的底物即为该酶的最适底物。
e、可用以推断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
⑶、Km 及Vmax的求法 p120a、v-[S]作图法。
由图,求出Vmax,当v=1/2Vmax 时,Km= [S]。
]b、双倒数作图法 (1/v-1/[S]作图法,Lineweaver-Burk作图法) 。
纵轴截距:1/Vmax横轴截距:-1/Km该法求出的Vmax及Km比第一种方法精确。
此外,还有 v-v/[s], [s]-[s]/v 作图等。
6、什么是酶的抑制作用有几种重要的酶抑制剂有哪些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何异同 1、抑制作用:某些物质通过与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团(主要是活性中心的一些基团)结合,使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从而使酶活力下降或丧失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
2、抑制作用的类型 p123①不可逆抑制剂及其作用部位有机磷化合物:二异丙基氟磷酸,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等)。
作用部位: 作用于乙酰胆碱脂酶活性中心的Ser-OH ,使酶失活,乙酰胆碱 大量积累,神经过渡兴奋而中毒;·用解磷定才能解除毒性。
其他常见的不可逆抑制剂:重金属离子;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氰化物、硫化物和CO ;烷化剂;青霉素等。
抑制作用不可逆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混合型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作用无抑制剂不可逆抑制剂可逆抑制剂[E]v*[②竞争性抑制剂及其作用部位磺胺药:对-氨基苯磺酰胺,细菌体内:作用部位:磺胺药结构与对- 氨基苯甲酸相似,可竞争性地抑制FH 2合成酶对氨基苯甲酸-FH 4(四氢叶酸)嘌呤核苷酸FH 2 合成酶核酸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7、什么是别构酶什么是共价修饰酶各有何特点①别构酶:效应物与酶分子中的别构中心结合后,诱使酶分子发生构象的改变,使酶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受影响,从而调节酶活性的效应称别构效应。
具有别构效应的酶称为别构酶。
特点:⑴、均为寡聚酶,具多个亚基,有四级结构。
⑵、酶分子具二中心。
活性中心和别构中心。
⑶、v-[s]关系不符合米氏方程。
[具正协同性的别构酶:v-[s]曲线呈S型。
具负协同性的别构酶:v-[s]曲线呈表观双曲线型。
⑷、常位于代谢途径中的第一步或分支点上。
⑸、温和变性可导致别构效应的丧失。
②共价修饰酶:通过其它酶对其酶蛋白上某些氨基酸残基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增、减基团),使酶在高活性形式与低活性形式之间互变,从而调节酶的活性称为酶的共价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