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1 单 细 胞 原 生 动 物 寄 生 虫 病 .
色, 鱼体 出现 严 重 弯 曲等 。 主要 危 害鲢 、 鱼 种 , 病 率 高 、 鳙 发 死 亡率高 , 流行 于 5 8月 , ~ 8月之 后是 自 内瘴症状 。
() 3 九江 头槽 绦 虫病 。 鱼体 重 减轻 , 表 黑色 素增 加 , 病 体 离群 独 游 , 有恶性 贫 血 , 重时 前肠 第 一盘 曲胀 大 呈 胃囊 并 严
关 键 词 淡 水 鱼 类 ; 生 虫 病 ; 害 ; 治 措 施 寄 危 防 中 图分类号 ¥ 6 .. 9 51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 0 —5 3 (0 8 1 — 2 2 0 0 7 7 9 2 0 )6 0 6 — 2
随着 我 国淡 水 渔 业技 术 的不 断发 展 , 殖 密 度 越 来越 养 大 , 病发 生机 率和 危 害性 也 不断提 高 , 鱼 已逐渐 成 为制 约 国
寄 生 虫 对 鱼 类 的影 响 显 著 时 可 引起 宿 主生 长 发 育 缓
跳 出水 面 , 造成 成 批死 亡 。 要 流行 于 初 冬和 春 末 , 其 能 主 尤 是密 集放 养 的越冬 池易 感染 此病 。
() 5 车轮 虫 病 。 鱼 类很 普 通 的 原 虫病 , 重 时 鱼 体 分 是 严
发 育 受 影响 , 者可 至死 亡 。 是 毒 素 的作 用 。 生 虫在 寄 重 四 寄
( ) 环 虫 病 。 我 国饲 养 鱼 类 中致 病 的有 鳃 片 指 环 1指 在
虫 、 指环 虫 、 指环 虫和 坏鳃 指 环虫 。 要 寄 生于 锶部 . 鳙 鲢 主 严
生过程 中 , 代谢 产物 排泄 于 宿主体 内。 其 有些寄 生 虫还 能 分 泌特 有 的有 毒物 质 , 宿 主产生 一定 的影响 。 对

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对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虽然较多,但要使发病的水产品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对防治的方法及用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慎重用药”的原则。

一、预防措施1.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鱼类越冬期间,体质消耗较大。

因此,要注意加强鱼类的营养,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但要注意每次投喂的量不要太多。

同时,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例如“免疫活性促长剂”、“鱼饲佳”等,可使鱼类的体质得到较快的恢复,大大提高对外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抵抗力,有效防止寄生虫病的暴发。

2.改善水体环境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

因此,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例如每10-15天施用一次“益池保”,或15-20天施用一次“保水王”,有效促进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和水色的好转及鱼类的摄食,防止代谢废物的积累,有效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3.杀灭鱼体携带的寄生虫由于鱼体在越冬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寄生虫,水温一有升高,这些寄生虫很容易大量繁殖,使鱼体大量感染。

为了防止寄生虫病暴发,可选用市场上一些安全、高效、无公害的药物,例如“鱼虫杀星”、“克虫王”系列药物等,较彻底地杀灭越冬鱼体本身携带的少量寄生虫。

二、治疗方法及其用药鱼类寄生虫病暴发后,虽然治疗的措施较多,但由于养殖的产品要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在药物的选用上一定要慎重。

1.禁止使用的杀虫药物①含砷制剂:如福美砷等;②含汞制剂:如硝酸亚汞和醋酸汞等;③有机氯杀虫剂:如五氯酚钠等。

2.控制使用的杀虫药物如敌百虫、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类(高灭磷、杀虫灵)。

此类含磷杀虫剂虽然能够较有效控制鱼类患寄生虫病,但其本身对鱼类的毒性较大。

淡水鱼类车轮虫病怎么防治

淡水鱼类车轮虫病怎么防治

03
防治措施
改善水环境
保持水质清洁
通过更换水源、减少养殖密度、 定期清理水底残饵和粪便等方式 ,保持水质良好,减少病原体滋
生的机会。
水温调控
保持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 过低,以减轻车轮虫病的发病风
险。
光照控制
适当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避免 强光照射,以减少车轮虫的繁殖
和生存。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投喂
中间宿主
车轮虫的幼虫需要在水中自由生活 一段时间,期间可能会感染水中的 其他生物,如浮游生物、螺类等, 成为中间宿主。
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可能导致车轮虫病的传播 和扩散。
02
症状识别
病鱼症状
淡水鱼类感染车轮虫后,常见的病鱼症状包括:浮头并集中 在近岸处游动,鱼体表黏液增多,鱼体逐渐消瘦,食欲减退 ,游动缓慢等。
05
治疗与用药
治疗方法
淡化处理
将感染车轮虫的鱼浸泡在淡水中,使其逐渐脱盐 并恢复活力。
药物治疗
使用抗车轮虫药物,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甲醛 等,按比例添加到水中进行药浴。
生物防治
利用某些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等,以减少车 轮虫的数量和感染。
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准确诊断
确诊感染的病原体是车轮虫后,再使用药物 治疗。
淡水鱼类车轮虫病防治
2023-11-08
目 录
• 概述 • 症状识别 • 防治措施 • 预防与控制 • 治疗与用药 • 案例分析与应用
01
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属的多种鱼类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特点
车轮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具有易感染、传播迅速、难以根除 等特点。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

淡水鱼类锚头蚤病防治方法淡水鱼类锚头蚤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感染疾病,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锚头蚤病主要通过锚头蚤寄生虫引起,锚头蚤寄生在鱼类的外表皮肤上,会造成鱼类皮肤损伤、感染和衰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锚头蚤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保持鱼缸水质清洁是预防锚头蚤病的基本措施之一、锚头蚤寄生在鱼类的外表皮肤上,因此保持鱼缸水质的清洁度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数量和传播。

定期更换水并清洗过滤器,可以有效清除缸底的污物和寄生虫卵,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加强鱼类的营养和健康管理。

健康的鱼类抵抗力强,自然会减少寄生虫的发生。

因此,合理饲养鱼类,保证其充足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加强鱼类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锚头蚤病的发生。

此外,定期观察鱼类的生长情况和体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第三,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氯胺酮、金松油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杀死锚头蚤,并在不伤害鱼类的情况下进行防治。

使用药物时,需要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指示进行使用,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第四,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

一旦发现鱼类感染了锚头蚤病,应尽快将其隔离并进行治疗。

可以将感染的鱼类暂时放入单独的鱼缸中,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其他健康的鱼类。

最后,在鱼缸中添加一定数量的清洁鱼类。

有些鱼类,如田鲫鱼、鲫鱼等,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可以帮助清除鱼缸中的寄生虫和污物。

因此,在养鱼缸中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清洁鱼类,可以减少锚头蚤寄生虫的繁殖和传播。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淡水鱼类锚头蚤病的方法包括保持鱼缸水质清洁、加强鱼类的营养和健康管理、使用药物进行防治、隔离和处理感染的鱼类以及在鱼缸中添加清洁鱼类。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锚头蚤病的发生,保护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虫体 直径 5 ~ 0 微米 ; 4 11 还有一 些小 型车轮虫 , 如 卵形 车轮虫 、 眉溪 小 车轮 虫等 , 些虫 体 的 这 直径在 2 - 7 0 4 微米 。 车轮 虫 的外 形 , 面观象 毡 帽 , 口面观 侧 反 圆碟 形 , 运动 时作车轮 般旋转 而得 名 。虫 体隆 起 的一面 叫 口面或前 面 , 口面相 对而 凹入 的 和 面, 为反 口面或后 面 。口面有一 向左 或反时 针 环 绕 的 口沟 和胞 口相 通 , 口沟 绕 体 J0 8~ 2 0C( 7  ̄ 小车 轮虫 ) 3 0 4 0C( 或 3 - 5  ̄ 车轮虫 ) 因 , 种类而异 。口沟两侧各有一 列纤毛 , 形成 口带 , 直达前 腔。胞 口和胞 咽相连 。在胞 咽附近有一
维普资讯
宝 盛堂 专栏
危害淡水 鱼 的寄生虫病 有数 十种 , 本文 只 阐述 常见 的 、 发 的 、 害严 重 的寄 生虫 病及 多 危 其 防治技 术 , 于养 好鱼 , 高 单产 有重 要 意 对 提
义。
病原 体 J车轮 虫病 的 病 原 体 为 车轮 虫 。车轮 虫 . 隶属 于纤 毛 纲 、 毛 目、 动亚 目 、 形 科 、 缘 游 壶 车 轮虫亚科 。常见 的有显 著车轮虫 、 中华 杜 氏车 轮虫 、 方车轮虫 等 , 些都是较 大型 车轮虫 , 东 这

原尾蚴在 中间寄 主体 内生活 时间 的长短 , 定 决 于剑水蚤 的寿命 。 带有成熟原 尾蚴 的剑 水蚤被 草鱼种 吞食后 , 圆尾 蚴就在鱼 肠道 中发育成 裂 头蚴 。 时身体不分节 , 此 在夏天经 J J天开始长 出节 片 、 发育为成虫 。在水 温 2 ~ 9 8 2 ℃时 , 裂头 蚴经 2 ~ 天达性成 熟 , J刀 初次 产卵。 ( 2) 双穴 吸虫 病 又称 复 口吸虫 病 , 其 病原体 为双穴吸虫尾 蚴 。 湖北双穴 吸虫 原蚴 如 及倪 氏双穴 吸虫 尾蚴 和 湖北 双 穴 吸虫及 倪 氏 吸虫 、 形双穴 吸虫 的后囊蚴 。隶 属双穴科 。 匙 后 囊 蚴 : 体 分 为前 后两 部 , 明 、 虫 透 扁平 、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之一。

养殖乌鳢也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因此及时诊断和防治乌鳢的病害对于养殖业是非常重要的。

乌鳢主要病害主要分为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三类,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1. 病因: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致病菌有假单胞菌、养殖水产中的常见细菌罗德文氏氏菌等。

2. 诊断:细菌性病害的患鱼会出现食欲减退、浮头、腹胀、游泳不灵活等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死亡。

诊断可以通过将患鱼分离出来进行细菌培养检查,确诊后也可根据症状和病情特点来进行诊断。

3. 防治: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池水质清洁。

一旦发生细菌性病害,应立即对患鱼进行隔离治疗,并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也可选择疗法,以减轻病情。

二、寄生虫病害1. 病因:乌鳢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钩虫、鳃蟌、虱子、线虫等。

2. 诊断:患鱼出现瘙痒、相互擦挂、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可怀疑为寄生虫病害。

确诊可通过对患鱼进行鱼体刮片检查或者鱼体内部解剖检查。

3. 防治:为了预防寄生虫病害,需要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水质清洁。

对于发生寄生虫病害的鱼群,可以选择使用驱虫药物或者浸泡浴液的方式进行治疗。

三、病毒性病害1. 病因:乌鳢病毒性病害主要由乌鳢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易感染乌鳢,并在高温条件下特别活跃。

2. 诊断:乌鳢感染病毒性病害时会出现贫血、水肿、体重减轻、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会死亡。

确诊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对于乌鳢的主要病害,预防胜于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关键。

一旦发生病害,及时诊断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能对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淡水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淡水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淡水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简介
淡水鱼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资源,但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疾病。


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对于保障养殖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淡水鱼的常见病症、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常见病症
淡水鱼常见病症包括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细菌感染等,其中一些病症可能
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症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常见症状包括鱼体表面出现白点、鳃部发红、鳃丝肿胀等。

•真菌感染:鱼体表面可见白色或棕色的细丝状物,鱼体皮肤出现溃疡。

•细菌感染:患病的鱼常有食欲下降、体色变暗、游动不灵等表现。

诊断方法
对淡水鱼疾病进行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1.观察症状:密切观察鱼类行为和外观,记录异常表现。

2.取样检测:获取病鱼的携带体进行显微镜检查,以确定疾病类型。

3.实验室检测:将患病鱼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学鉴定,确定病因。

防治方法
预防胜于治疗,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降低淡水鱼疾病的发生率。

以下是几种常用
的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水池,减少寄生虫和细菌的滋生环境。

2.饲料管理:合理饲养、营养充足可增强鱼类免疫力。

3.定期药浴:在诊断出有病害的情况下,可使用相应药物进行药浴治
疗。

4.加强环境监控:定期监测水质、温度等参数,保持养殖环境稳定。

结语
淡水鱼病的诊断和防治对于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介绍的常见病症、
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希望能帮助淡水鱼养殖者更好地保护鱼类健康、提高产出。

效果。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11-29T10:39:58.68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作者:武才琪王庆林(通讯作者)
[导读] 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检验系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虽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害风险。

本文以寄生虫病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寄生虫病;类型;危害;防治措施
我国淡水鱼类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为鱼类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创造了条件,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寄生虫就会侵入宿主,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发育。

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
1.1 单细胞原生动物
第一,隐鞭虫病。

该寄生虫一般侵入鱼类的鳃部和皮肤,随着数量增多,会破坏鳃小片组织,并产生凝血酶。

由于血管阻塞,增加了黏液数量,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继而出现不摄食、离开群体、靠近岸边等征象,久而久之导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具有发病急、危害重的特点。

第二,小瓜虫病。

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或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和其他物体相互摩擦接触,容易造成大量死亡。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初冬时节,尤其在鱼类数量密集的越冬池中,小瓜虫病的感染概率较高。

第三,车轮虫病。

该寄生虫侵入鱼类的头部、鳍部、体表,鱼类会大量分泌黏液,1-2周的鱼苗是主要受害群体。

鱼类的口腔内、呼吸道存在大量黏液,因此影响正常的呼吸和进食,导致体形消瘦,主要出现在每年4-7月。

第四,粘孢子虫病。

以碘泡虫为例,对于鱼类的危害范围广,该寄生虫伴有较大的胞囊,寄生在鲢鱼体内,会对神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感觉器官产生破坏,鱼类出现打圈、乱窜的现象,尾部上翘、腹腔积水、肝脾功能减退。

寄生在草鱼体内,则会危害肠道功能,出现肠道粗大、肠壁糜烂、体形消瘦等征象,最终因不摄食而死[1]。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7月,具有发病急的特点。

1.2 多细胞后生动物
第一,吸虫病。

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首先出现挣扎、跳跃征象,然后游动缓慢直至失去平衡感。

由于头部充血,可见鱼类的脑室、眼眶等部位出现鲜红色,机体呈现弯曲状。

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8月,部分鱼类伴有白内障疾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第二,鱼怪病。

该寄生虫具有成对寄生的特点,主要入侵胸鳍和心腔部位,并通过一个孔道和外界相连。

在疾病影响下,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全,出现机体失衡、狂躁不安等征象,并在短时间内死亡,主要出现在水库和湖泊中。

第三,指环虫病。

常见寄生虫类型如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等,寄生在鱼类的鳃部,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因呼吸困难必须张开鳃盖,是引起幼苗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最佳繁殖温度是20-25℃[2]。

第四,中华鱼蚤病。

该寄生虫病在轻度感染时,鱼类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则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出现躁狂不安的征象。

鱼蚤在摄食的同时,会分泌溶解组织的酶类物质,导致鳃部表皮损坏,降低了血色素水平,改变白细胞成分,最终因消瘦死亡。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每年5-9月,2龄以上草鱼是主要发病群体。

2.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生长发育缓慢,降低了抵抗力,严重情况导致鱼类死亡。

在我国南方地区,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率高,其中死亡率约为20%-30%。

结合实际案例,2001年苏南和苏北地区,鳜鱼养殖场内发现鳜鱼尾孢虫,部分鱼池内的死亡率超过60%;2002年山东章丘地区,养殖场内发生车轮虫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

具体分析来看,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的危害如下:①因机械性刺激损伤鱼类组织,鱼类出现不同病变或死亡,并且将病变传染至整个鱼塘或养殖场;②在阻塞和挤压效应下,寄生虫会挤压鱼类的正常器官组织,出现肌肉萎缩、功能坏死等病变;③掠夺鱼类的营养物质,鱼类生长期间的营养供给不足,从而诱发消瘦疾病;④寄生虫在鱼类体内直接排放代谢产物,导致毒素持续累积,或者分泌出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

3.针对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消毒管理
第一,定期清理养殖场和池塘,要求排净池内水体,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控制在160kg/亩,加水化成石灰浆泼洒在池塘内。

第二,对幼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携带病原菌和寄生虫,进入鱼塘之前,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

第三,养殖过程中,每月对鱼塘进行消毒,使用敌百虫泼洒;并且合理选择饲料、控制用量,防止水体污染。

第四,推荐选择抗病能力强的鱼种,规范养殖管理措施,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寄生虫病发生率。

3.2 制定预防措施
首先优化鱼塘设计,要求每个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保证水源清洁充足,从源头控制水体质量,避免携带病原菌。

其次,在寄生虫病高发时期,应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方面从饲料入手,进行消毒和杀虫;另一方面投喂药饵,抑制病原菌增殖[4]。

最后从鱼类本身出发,越冬时期选用配合饲料,开春季节则适当添加营养成分、免疫调节剂等。

同时采用拉网锻炼法,增加鱼类运动量;装运时避免损伤皮肤外表,阻断病原菌的入侵途径。

3.3 使用化学药物
推荐使用化学药物如优马林、鱼虫杀星,前者可有效治疗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等,具有消毒抗菌功效,且不会引起公害和污染;
后者可有效治疗中华蚤、水蜈蚣、指环虫等,具有用量少、见效快的优点,对鱼类本身没有毒害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化学药物时一要掌握发病规律,制定科学的投喂计划,将内服用药、池塘消毒相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寄生虫,选用针对性的药物,以单细胞原生动物为例,可优先选择甲醛、硫酸铜、高锰酸钾等;针对多细胞后生动物,则选用敌百虫、硫酸二氯酚等。

三是合理控制用药剂量,以高锰酸钾为例,泼洒时将浓度控制在0.7mg/L,药浴时控制在10mg/L[5]。

3.4 实施中药治疗
盲目使用化学药物,会导致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并且影响水体质量,毒素积聚在鱼类体内,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中草药治疗鱼类寄生虫病,成为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常用中药有青蒿、百部、黄芩、大蒜、苦参、大黄、南瓜子等,可以制成方剂内服,治疗肠道寄生虫病;也可以煎煮汤药,泼洒在池塘中。

相比于化学药物,中药治疗的优势是成本低廉、药源广泛、安全性高,不会造成残留,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4.病鱼实验检查方法
4.1 仪器试材
显微镜、解剖镜、解剖用具(解剖盘、解剖刀、手术剪、镊子)、培养皿、载破片、盖玻片、纱布、蒸馏水、鱼用生理盐水等。

4.2 实验方法
第一,目检:观察病鱼的外观、脏器特征,观察寄生虫病原体。

第二,镜检:观察血液涂片、粘液涂片、组织涂片、组织压展片。

4.3 实验步骤
①形态结构观察和镜检。

观察病鱼的头部、背部、腹部、尾部、鳍条,看体色是否正常、看鳍条是否完整,看体表有无寄生虫等;并刮取粘液进行镜检。

②血液检查。

采集血液样本,实施吉姆萨染色并观察。

③器官组织观察和分离。

剖开病鱼体壁,观察脏器的临床病症;制备脏器组织压展片镜检,制备肝脾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分离肠道观察有无寄生虫,获取内容物制备组织涂片镜检。

4.4 实验报告
描述实验过程中,病鱼的临床病症和病原特征;采用点线法绘制观察到的一种寄生虫,准确标注种类。

结语
综上所述,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的应用,虽然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也增加了寄生虫病发生风险。

文中介绍了单细胞原生动物、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常见类型,会危害鱼类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出现死亡。

对此,养殖户应该加强消毒管理、制定预防措施、使用化学药物、实施中药治疗,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为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朵胜.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3,(5):234-234.
[2] 姚春凤.斜管虫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J].当代水产,2014,(9):67-68.
[3] 顾光楼.探析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2):221.
[4] 王超,曾运丁,陈金涛等.我国淡水鱼类寄生虫的研究概述[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2):60-64.
[5] 胡大勇,罗颖辉,汪滢滢等.草鱼细菌性烂鳃病诊断与治疗[J].经济动物学报,2013,(3):182,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