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象内涵和意境特点表解

合集下载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彖利人物形飲(一)常见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乂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儿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乂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怎《雨打芭热》, 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古代诗歌意象含义和意境特点表解

古代诗歌意象含义和意境特点表解

古代诗歌意象含义和意境特点表解意象含义意境特点解析/赏析。

月亮常常象征着思念、团圆、高洁等。

宁静、悠远、清冷。

嘿呀,你看月亮这玩意儿,一出来就特别容易让人想家想亲人呢。

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抬头看着月亮,心里就满是对故乡的思念。

它高高挂在天上,洒下清冷的光,那种宁静悠远的感觉就出来了,就好像在默默诉说着人们心里的那些小情绪,而且月亮那么洁白无瑕,也代表着高洁的品质呢。

柳树多表示离别、挽留等意。

轻柔、哀伤、惆怅。

柳树啊,那可真是个离别的标志。

古人送别的时候,就喜欢在柳树下,为啥呢?因为“柳”和“留”同音呀。

你看那柳枝,柔柔软软的,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一样。

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柳树就给整个画面添上了一层哀伤惆怅的氛围,就好像在说“朋友啊,你可别走啊”。

大雁象征着思乡、信使等。

孤寂、辽阔、萧瑟。

大雁这鸟可挺有意思的。

它们每年都要长途迁徙,飞在那辽阔的天空中。

那些离家在外的人看到大雁,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因为大雁能飞回家乡嘛。

而且传说大雁还能传书呢,所以有时候就像个信使。

你看它们排着队飞的时候,那画面有点孤寂,再加上秋天大雁南飞的时候,周围的景色都是萧瑟的,这意境就出来啦。

菊花代表着隐逸、高洁、坚贞等。

淡雅、清幽、冷傲。

菊花可不像那些艳丽的花朵。

它呀,总是安安静静地开着,有一种淡雅清幽的感觉。

很多隐士就喜欢菊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就代表着他那种高洁坚贞的品格,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

而且菊花在秋天开放,那时候很多花都凋谢了,它还独自盛开,就显得有点冷傲呢。

梅花象征着高洁、坚强、不屈等。

清冷、高洁、坚韧。

梅花这花可不得了。

在冰天雪地中还能盛开,那得多坚强啊。

它的花朵小小的,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在清冷的环境里显得格外高洁。

就像那些有骨气的人一样,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屈服。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你看这意境,多坚韧,多让人佩服。

诗词中的人物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人物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人物意境解析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其中塑造的各种人物也成为了展示作者意境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常伴随着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绘,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诗词中的人物意境进行解析。

一、历史人物的英雄意境古代的诗词中经常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他们或是身世过人、驰骋沙场的将领,或是以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的谋士,他们的形象给人一种豪情壮志的感觉。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笔下的“将军”形象,既有挥斥方遒的武将形象,又有不畏艰险的豪情气概,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息。

二、山水人物的恬静意境山水意境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山水之间的人物形象往往被用来突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思考。

这些人物常常被赋予恬静的气质,与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一幅融洽的画面。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色,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抒发,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三、爱情人物的浪漫意境爱情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各种人物在诗词中成为表达爱情的象征。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浪漫而唯美,给人以深情和温暖的感受。

例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歌词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形象,将恋人相思之情融入了自然之中,给人以浪漫唯美的感受。

四、神话人物的神秘意境神话人物是诗词中常见的形象之一,他们往往代表着超越常人的力量和智慧,赋予了诗词更多的神秘和幻想的色彩。

这些神话人物的形象常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一种奇幻的意境。

例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通过描述“洞庭青草”、“远树带行云”等场景,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神秘的自然景观紧密相连,给人一种令人遐想的感觉。

总之,诗词中的人物意境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方式之一。

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给读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和思考。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热点1 人物形象(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

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

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

如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抓住“诗卷”“纶巾鹤氅”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步骤】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命题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选择的,一般包括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色彩描写等。

这些景物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如:热点2 景物形象【特别提醒】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景物,因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以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一)常见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高三语文 古诗词常见形象(意象)分析

高三语文 古诗词常见形象(意象)分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分析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意象
引言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出现各种人物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们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士人
士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意象之一。

士人往往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和仁义之风。

他们通常被描绘为风度翩翩、文采斐然的人物,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响。

士人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对理想人格和道德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忧虑。

女子
女子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另一个常见的人物意象。

女子意象往往被用来描绘爱情、美丽和温柔。

在诗歌中,女子常常被赋予花草一般的美丽与细腻,也象征着诗人对纯洁和柔情的追求。

女子意象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对家庭、爱情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仙人
仙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意象。

仙人被描绘为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存在,常常居住在山水之间。

仙人意象代表了诗人对超越尘世俗忧虑、追求永恒与真理的渴望。

仙人的形象在诗歌中常常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和美感。

边塞将士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边塞将士也是常见的人物意象之一。

边塞将士经历着艰辛的边防生活,他们忍受孤独、寒冷和战争的考验。

边塞将士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民族振兴的关切,以及对英勇勇士的赞美和敬仰。

结论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人物意象丰富多样,每个意象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从士人到仙人,从女子到边塞将士,这些人物意象在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境,寄托了诗人们的理想和愿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清单,归纳整合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象内涵和意境特点表解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诗中“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