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猎场景,借以表达诗人对时局动乱的忧思和对社会命运的感慨。
下面我们就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个题目给人一种恢宏壮丽的感觉。
江城子,即长江边上的城市;密州,位于山东的一个地名。
题目中出现的“江”和“州”两个字,给人一种辽阔的意象,而“猎”这个词则突出了主题。
通过这个题目,诗人将视野拉开到江城和州县,引出后文的猎场景。
其次,诗的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冬日的繁华场面。
诗人写道:“猎笛何须怨杨柳”,这里可以联想到猎场上鸟鸣猎笛的声音,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同时,“杨柳”这个词也隐含了春天的气息,对比了冬日的严寒景象。
然后,诗人通过描绘猎场上的种种景物,展现了这个猎场的热闹和繁荣。
他写道:“白马金鞍T鞮出”,这里的白马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仪,金鞍更是富贵的象征。
而“T鞮”则是指统治者作战时所穿的一种盔甲,也显示了猎场上的壮观场面。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十旬休偃蹇驴”的场景,这里的“十旬”指的是狩猎时间长达十天,显示了猎场上的盛大气氛。
而“蹇驴”则暗示了被猎物逃窜的情景。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诗人展现了猎场的热闹和喧嚣。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对时局的思考。
他写道:“控弦疑是燕然箭”,这里的“燕然箭”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名将黄石公所射的一支箭,被誉为神箭。
通过将猎场上的箭与历史上的神箭进行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当时乱世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接着,他写道:“转盼逢迎似故人”,这里通过对比猎场上的热闹喧嚣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最后,诗人以一种豪放洒脱的心态对时局进行了总结。
他写道:“卷平冠、玉斗酒”,这里的“卷平冠”象征着离乱的世界安定,而“玉斗酒”则展示了诗人豪爽的性格。
通过这样的总结,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望。
综上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猎场的喧嚣和热闹,同时也通过对比和借代表达了对社会和时局的反思。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⑦?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西北望,射天狼⑨。
〔注释〕①本篇选自苏轼《东坡乐府》。
写于在密州做官的第二年(公元1075年),借“出猎”抒发了作者的报国热情。
密州,今山东诸诚。
②黄,指黄狗,苍,指苍鹰。
鹰和狗古时打猎用以追捕猎物。
《梁书·张充传》:“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
”③锦帽貂裘,锦缎帽和貂鼠裘。
古代贵族官僚的服饰。
④为报,请告知。
一说为了酬报。
倾城,倾动一城,全城,犹如说“万人空巷”。
⑤孙郎,即孙权。
这里作者借以自喻。
⑥酒酣,酒喝得很畅快。
尚,更加。
胸胆开张,胸怀开扩,胆气极豪。
⑦“持节”两句,西汉云中郡太守魏尚守边有方,因细故被罚,削职后汉文帝遣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事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节,以竹为之,古代使者所持,以为凭证。
作者这里以善守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⑧会,会当,将要。
雕弓,弓背上刻有花纹,称雕弓。
⑨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以为主侵掠。
这里比喻侵犯北宋的辽与西夏统治者。
《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解析〕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词。
自词被文人掌握以后,“词为艳科”几乎成了定律,往往以优美的辞藻,描绘男女相思,抒发离愁别恨,表现闲情逸趣,题材比较狭隘,风格也较柔软委婉。
苏轼的这首词,拓宽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以豪迈雄浑的笔触,开创了词作的新局面,成为词坛上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苏轼本人也颇自豪。
他给鲜于(复姓)子骏的信上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词以千骑出猎为题材,以卫国反侵略为主题,声律铿锵,格调高昂,确为前所罕见。
九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异同点

九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异同点《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豪放派作品。
它们在风格、主题和描绘场景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对这三首词的详细异同点分析。
从风格上看,这三首词都具有豪放、激愤、气势雄伟的特点,展现了作者们共同的豪放派词风。
在词的创作中,他们不受传统束缚,勇于创新,用词大胆,形象生动,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报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在主题方面,《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均以表现作者的壮志豪情为主线。
然而,它们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法各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通过描绘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种独特的背景下,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
此外,《江城子·密州出猎》以作者的狩猎场面为背景,展现了其豪放气概和英勇气概,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自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以梦境形式描绘了一幅战争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报国之志。
从描绘场景的角度来看,《渔家傲·秋思》以西北边塞为背景,展现了戍楼、孤烟、长云等荒凉景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描述了作者率领猎队,雄鹰展翅、弓箭飞舞的壮观场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在梦境中呈现了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词在风格、主题和描绘场景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
要深入理解这些词作,我们需要阅读古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宋词的魅力,感受古代文人的豪放情怀和报国之志。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赏析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 苍。
锦帽貂裘(diāoqiú),千骑(jì) 卷(juǎn) 平冈。
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9下语文词四首笔记

9下语文词四首笔记
以下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四首词的笔记:
1. 《渔家傲·秋思》通过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塞外秋景,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
其中,“衡阳雁去无留意”描绘了边塞的荒凉,而“浊酒一杯家万里”则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抒发了他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此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形容惊天动地般的战斗场面,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表达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满江红》通过写“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的悲惨处境,回忆起“发指眦裂”、“拔剑砍地”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这四首词都表达了一种豪情壮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悲壮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聊:姑且,暂且。
3、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4、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5、会:定将。
6、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
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九下【词四首】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满江红

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夜里酒醉后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 了响彻号角声的连营。想起在军营里与部 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 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写作背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 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 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 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 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 寄给陈亮的。
3.“异”字有什么作用?
1.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光不同。
4.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揭示了作者和征夫们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 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而没有办法 回去的矛盾心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 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 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 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理。
持节云中, 以魏尚自喻,渴望朝廷能像 何日遣冯唐 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 西北望,射天狼。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 指侵扰西北边境 的决心。
的西夏军队。
四、拓展延伸——爱国名句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代还有很多人抒写 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四首经典的词,分别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这四首词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四首词的知识点。
一、《渔家傲·秋思》1、作者及背景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宋朝与西夏的战争频繁,边地荒凉,将士们生活艰苦,思乡之情浓厚。
2、词牌名“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
3、重点词句解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描绘了边地秋天的独特景色,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烘托出了边地的荒凉和孤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重重山岭之中,烟雾弥漫,夕阳西下,城门紧闭的景象,展现出了边地的防守森严和紧张气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一杯浊酒寄托思乡之情,但功业未建,无法归家,表现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笛声响,寒霜满地,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和士兵都因思念家乡和战争的艰苦而落泪,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4、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色和将士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范仲淹抵御外敌、保卫边疆的决心。
5、艺术特色意境开阔:词中展现了边地的壮阔景象,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给人以雄浑、苍凉之感。
情感真挚:作者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融合在一起,情感深沉而复杂。
语言质朴:用词简洁明了,却能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景象和人物的心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作者及背景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但仍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2、重点词句解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赏析】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
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
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赏析知识结构:本文上片主要描写了边塞秋景的悲凉,而下片主要描写了边塞战士的情怀。
本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和边塞将士的忧国思乡之情。
本文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古典诗文名篇诗意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
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
“聊”,是姑且的意思。
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
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
“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
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
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
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
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
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
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
“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
“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
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
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
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
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
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
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
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
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1 / 5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翻译(附原文及注释)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
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
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
“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
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
“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
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
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
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
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
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结句一个重笔点化──“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
动静相衬,摄人心魄。
下片紧承上文描绘战事。
作者并不泛泛用笔,而是抓住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
这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剡溪”。
霹雳,是雷声,此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南史·曹景宗传》说,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
”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马快弓响固然仍从形声两方面着笔,但与上片豪壮凝重不同。
这两句写得峻急明快,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因此下面便直抒胸臆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
“了却”二字下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2 / 5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
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
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
词末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可怜白发生。
”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
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为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
此正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
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
统观全词,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结句始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片的一般定格。
词与诗不同。
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
这一方面使词更加自由而富于变化,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容易产生画蛇添足的毛病。
作词应避其短而扬其长。
从宋词实际来看,以奇句作结之佳篇都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
本词的上片结句正是如此。
这在名家词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的“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皇甫松的“人语驿边桥”(《梦江南》)等,都具有这一特色。
辛词奇在下片结句。
它不是承上点化,而是逆转突变,另翻新意,在与上文的鲜明对照中深化题旨,并给人以悲壮之美。
以唐人李绅的《悯农》诗相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前三句铺陈,末句逆转,但由于诗为偶句,其末句奇变仿佛只是针对第三句而来,所以突变之感犹不甚强烈。
辛弃疾把此种手法用之于词,得心应手,可以说最充分地发挥了词体奇句的独特功能。
关于本词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写于福建安抚使任上,是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词。
这只看到了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其中悲的意味。
从以上分析可见,它是失意英雄的慨叹。
大体可定为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
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志未酬,壮心不已,这与词中悲慨感叹的情怀)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1188是相符的。
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
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甫文》)此后又以《贺新郎》词相互应答,对“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现状表示了无比的悲愤,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雄心。
本词悲中见壮,壮中含悲,正不妨看做其与陈亮酬答之《贺新郎》词的续篇。
与此相关,内容也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写陈亮。
其实“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