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3章 尺寸精度设计与检测02

合集下载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习题集(含答案)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习题集(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具有互换性的零件。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生产。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

(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 ×误差=X-X0)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 √)四问答题1什么叫互换性?为什么说互换性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业中一个普遍遵守原则?列举互换性应用实例。

(至少三个)。

答:(1)互换性是指机器零件(或部件)相互之间可以代换且能保证使用要求的一种特性。

第三章 形状与位置精度设计与检测参考答案-

第三章 形状与位置精度设计与检测参考答案-

第三章形状与位置精度设计与检测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某平面对基准平面的平行度误差为0.05mm,那么这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一定不大于0.05mm。

(√)2.某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为0.03 mm,那么该圆柱面对基准轴线的径向全跳动公差不小于0.03mm。

(√)3.对同一要素既有位置公差要求,又有形状公差要求时,形状公差值应大于位置公差值。

(╳)4.对称度的被测中心要素和基准中心要素都应视为同一中心要素。

(╳)5.某实际要素存在形状误差,则一定存在位置误差。

(╳)同一要素。

圆柱面为锥形或腰鼓形时,不一定有轴线平行度、垂直度等位置误差;――关联要素但圆柱面并没有圆跳动误差――端平面为球冠形也没有端面圆跳动。

6.图样标注中Φ20+0.021 0mm孔,如果没有标注其圆度公差,那么它的圆度误差值可任意确定。

(╳)7.圆柱度公差是控制圆柱形零件横截面和轴向截面内形状误差的综合性指标。

(√)8.线轮廓度公差带是指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诸圆圆心应位于理想轮廓线上。

(√)9.零件图样上规定Φd实际轴线相对于ΦD基准轴线的同轴度公差为Φ0.02 mm。

这表明只要Φd实际轴线上各点分别相对于ΦD基准轴线的距离不超过0.02 mm,就能满足同轴度要求。

(╳/直径0.02 mm )10.若某轴的轴线直线度误差未超过直线度公差,则此轴的同轴度误差亦合格。

(╳)11.端面全跳动公差和平面对轴线垂直度公差两者控制的效果完全相同。

(√)12.端面圆跳动公差和端面对轴线垂直度公差两者控制的效果完全相同。

(╳)13.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采用独立原则时,零件加工的实际尺寸和形位误差中有一项超差,则该零件不合格。

(√)14.作用尺寸是由局部尺寸和形位误差综合形成的理想边界尺寸。

对一批零件来说,若已知给定的尺寸公差值和形位公差值,则可以分析计算出作用尺寸。

(╳)15.被测要素处于最小实体尺寸和形位误差为给定公差值时的综合状态,称为最小实体实效状态。

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

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
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改革
设计
教学
内容
知识
公差
套筒
公差
尺寸
基础 任务
减速器
精度
尺寸
梳理
教学
形位
导航
精度
内容摘要
本书按照教育部倡导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精神,结合作者多年来开展的公差 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成果进行编写。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安排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主要内容包括尺寸精度及配合、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光滑工件尺寸检测、典型零件精度及检测、尺寸链基础 等。全书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版面新颖。本书配有“职业导航”、“教学导航”、 “知识分布络”、“知识梳理与总结”,以便教学和读者高效率地学习知识与技能。
读书笔记
这是《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职业教育继往开来 (序)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机 械类专业课程研究专
家组
职业配合
0 2
第2章形位 公差
0 3
第3章表面 粗糙度
0 4
第4章光滑 工件尺寸检 测
0 6
第6章尺寸 链基础
0 5
第5章典型 零件公差及 检测
教学导航 0.1互换性及其意义 0.2实现互换性的条件——公差标准化和技术测量 0.3本课程的性质和要求 思考与练习题0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03章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03章1

38
39
例:
0.021 孔f25 0
mm 分别与轴 f25 0.. 007 mm、 0 020
轴f25
0.048 0. 028 0.035 mm、轴f25 0. 015 mm形成配合,
试画出配合的孔和轴公差带图,说明配合 类别,并求出孔和轴的极限偏差、公差及配 合公差。
+0.033
与轴f30
-0.020 -0.041
配合的
例3.3:试计算孔f30 与轴f30 0 +0.048 极限过盈和平均过盈。
+0.033
+0.069
配合的
例3.4:试计算孔f30
+0.033 0
与轴f30
+0.013 -0.008
配合的
极限间隙或过盈、平均间隙或过盈。
例3.5:试计算例3.2、3.3、3.4的配合公差。
是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上极限偏差或下极限 偏差,它一般为靠近零线或位于零线的那个 极限偏差。
24
5.有关配合的术语和定义 (1) 配合— 是指公称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 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形成配合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孔和轴的公称尺寸必须相同; 二、具有包容和被包容的特性,即孔和轴的结合。 配合是指一批孔、轴的装配关系,而不是指单个 孔和单个轴的相配。
它由公差大小和其相对零线的位置来确定。
19
图3.4
在绘制公差带图时,应注意用不同方式区分孔、 轴公差带,其相互位置与大小则应用协调比例 画出。
公称尺寸
20
孔、轴的公称尺寸和上、下偏差的量纲单位可能 不同,所以公差带图有两种画法: ①孔、轴基本尺寸和上、下偏差都不标写量纲单 位,表示图中各数值的量纲单位均为mm,

第3章4节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选择标注、检测)-2

第3章4节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选择标注、检测)-2

方便,可规定径向圆跳动(或全跳动)公差代替同轴度公差。
2、基准要素的选择
(1)基准部位的选择 选择基准部位时,主要应根据设计和使用要求,零件的 结构特征,并兼顾基准统一等原则进行。 1)选用零件在机器中定位的结合面作为基准部位。例如箱 体的底平面和侧面、盘类零件的轴线、回转零件的支承轴颈 或支承孔等。 2)基准要素应具有足够的大小和刚度,以保证定位稳定可 靠。例如,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相距较远的轴线组合成公共基 准轴线比一条基准轴线要稳定。 3)选用加工比较精确的表面作为基准部位。 4)尽量使装配、加工和检测基准统一。这样,既可以消除 因基准不统一而产生的误差;也可以简化夹具、量具的设计 与制造,测量方便。
f
(2) 中心要素 最小条件就是理想要素应穿过实际中心要素,并使实 际中心要素对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如图 所示, 符 合最小条件的理想 轴线为L1 ,最小直 径为φf=φd1。
被测实际要素 L2
d1
L1

最小条件是评定形状误差的基本原则,在满足零件功能 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采用近似方法评定形状误差。当采 用不同评定方法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有争议时,应以最小 区域法作为评定结果的仲裁依据。
(4) 考虑零件的结构特点
(5) 凡有关标准已对形位公差作出规定的,都应按相应的标准确 定。如与滚动轴承相配的轴和壳体孔的圆柱度公差、机床导轨 的直线度公差、齿轮箱体孔的轴线的平行度公差等。
表3-4 直线度、平面度公差等级的应用
表3-5 圆度、圆柱度公差等级的应用
表3-6 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端面跳动公差等级的应用
(2) 基准数量的确定 一般来说,应根据公差项目的定向、定位几何功能要求 来确定基准的数量。 定向公差大多只要一个基准,而定位公差则需要一个或 多个基准。例如,对于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公差项目, 一般只用一个平面或一条轴线做基准要素;对于位置度公差 项目,需要确定孔系的位置精度,就可能要用到两个或三个 基准要素。

尺寸精度设计与检测

尺寸精度设计与检测

=TD+Td
(6)
整理课件
31 1. 已知:D(d)=Φ25,Xmax=+0.013, Ymax=-0.021, Td=0.013,因结构需要采用基轴制(h)。
解:根据题意和上述公式可求
(1)由题意可知: 因采用 h ,∴先求 es、ei。 ∵h 的基本偏差为es, ∴es = 0
又∵ Td=0.013
1
第3章 孔、轴结合尺寸精度设计与检测 内容提要
1. 孔、轴结合的使用要求; 2.《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结构; 3.《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4.《极限与配合》标准的构成基本原理——
配合制、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5. 尺寸精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6. 未注尺寸公差的特点; 7. 尺寸精度检测的基本整理方课件法。
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即 D mi ndma 或 xE Ies
Xmax= Dmax–dmin= ES–ei
Xmin=
Dmin–dmax=
EI–es 整理课件
X = Xmax+ Xmin

2
② 过盈配合 (见图3-7)
24
—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
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即 D ma x d m或 in E S ei
Ymax= Dmin– dmax = EI–es
整理课件
X平(Y平) =
Xmax Ymax 2
(4)配合公差
26
配合公差是指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它 等于配合的孔与轴的公差之和。 用符号 Tf 表示。
Tf XmaxXmin 间隙配合的配合公差
为间隙公差
YminYmax
过盈配合的配合公差 为过盈公差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作业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作业
φ 45
-0.0055
Td
φ 30
4. Φ80H7/s6
3. Φ 80S7/h6 0
+0.078
Td
φ 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019 -0.048
Td TD
0
+0.059 +0.030 0
TD
-0.0780
-2-
φ 80
ES= — ei+△ = — 0.059+0.011= — 0.048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作业
0
TD
φ 120
+0.022 0
-0.072
Td
-0.087
-4-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作业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第3章 表面精度
3- 1 判断题 1. 表面缺陷属于偶然性表面结构,存在表面缺陷的零件即为废品。 2.表面粗糙度轮廓和表面波纹度轮廓一般都有周期变化的特点。 4.轮廓最小二乘中线是唯一的。 5.粗糙度参数 Ra 应用最广。 6.只要加工方法能够保证,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应尽量小。 7.零件的尺寸精度越高,通常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相应取得越小。 8.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小。 9.承受交变载荷的零件,其表面粗糙度值应小。 10.粗糙度要求不高的表面,不必在图纸上进行标注。 3- 2 选择填空(括号中为备选答案) 1.评定粗糙度轮廓时,可独立采用的评定参数是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2- 4 试根据表中已有的数值,计算并填写该表空格中的数值(单位为 mm)。 公称 尺寸 Φ25 Φ50 孔 ES -0.027 +0.039 EI TD es 0 -0.025 轴 ei -0.013 -0.064 Td 0.013 0.039 Smax 或 δ min -0.014 +0.103 Smin 或 δ max -0.048 +0.025 Sav 或 δ av -0.031 +0.064 Tf 0.034 0.078

机械精度设计基础_3版(孟兆新,马惠萍主编)PPT模板

机械精度设计基础_3版(孟兆新,马惠萍主编)PPT模板

章 渐 开 线 圆 柱 齿
7
01 7.1齿轮传动的使用 02 7.2影响渐开线圆柱
要求
齿轮精度的因素
03 7.3渐开线圆柱齿轮 04 7.4渐开线圆柱齿轮
精度的评定参数
精度标准
05 7.5渐开线圆柱齿轮 06 习题7
精度设计
09
O
N
E
第8章尺寸链的计算
第8章尺寸链的计 算
8.1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8.2用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 8.3大数互换法解尺寸链 8.4用其他方法解装配尺寸链 习题8
05
3.5几何公 差的选用
03
3.3几何误 差的评定
06
习题3
05
O
N
E
第4章表面粗糙度
第4章表面粗糙度
4.1基本概念 4.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4.4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习题4
06
O
N
E
第5章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基础

测第
技 术 基 础
章 几 何 参
第2章尺寸精度设 计
2.1有关尺寸精度设计的基本术语和 定义 2.2尺寸的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简介 2.3尺寸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4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习题2
04
O
N
E
第3章几何精度设计
第3章几何精度设计
01
3.1几何误 差
04
3.4几何公 差与尺寸公
差的关系
02
3.2几何公 差
感谢聆听
章 常 用 典


6
01 6.1滚动轴承结合的 02 6.2平键、矩形花键
精度设计
结合的精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差等级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10 16 25 40 64 100 160 250 400 640 1000 1600 2500
6
a
a按R5系列增加。 按 系列增加 系列增加。 例如 8 级的标准公差为 T = IT8 = ai = 25 i
精度越低。 精度越低。 常用的等级为
1, 2,…,18共18个等级。 , , , 共 个等级 个等级。
2. 标准公差值的计算公式(见表3-1) 标准公差值的计算公式(见表3 值的计算公式 标准公差代号为IT, 标准公差代号为 标准公差等级用IT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标准公差等级用 和阿拉伯数字组成, 例如5级则为 级则为IT5, 5.5级则为 级则为IT5.5。 例如 级则为 , 级则为 。
10
对于同一尺寸段内, 对于同一尺寸段内,各个公称尺寸的同一公差 等级的标准公差数值相同(见下图 见下图)。 等级的标准公差数值相同 见下图 。
T = a i = a f (D)
式中 D = ?
T
T (µm)
D = Dn ⋅ Dn +1
0
Dn
D
Dn+1
D(m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代入表 计算→尾数按规定修约→表3.2。 代入表3.1计算 。
IT7 × q = IT7 × (5 10 ) = IT7 × 20 10 IT7.25 =
1 4 1 2
8
= 1.12IT7 (5) 向两端延伸 精度高于IT01为 IT02= 0.2+0.005D 为 精度高于 = × 低于IT18为 IT19 = 2500×1.6i 为 低于 = 4000 i
14

2. 特点: 特点: (1) 对孔(轴): -H(a -h)为 EI (es) 对孔( ):A- 为 J-ZC)(j -zc)为 ES (ei) - 为 (2) 对 H(h) : H 为 EI = 0 (h 为 es=0) ( )
15
孔的基本偏差
公称尺寸
(3) JS(js)- 对称 ( )
17
基本偏差是确定公差带位置的唯一参数。 基本偏差是确定公差带位置的唯一参数。
孔的基本偏差
公称尺寸
3.3.2 孔、轴的基本偏差 1. 各种基本偏差形成配合的特性 (1) A—H与h和a—h与H各形成 种间隙配合。 ) 与 和 与 各形成11种间隙配合。 其中A与 ( 与 形成的配合间隙最大 形成的配合间隙最大; 其中 与h(a与H)形成的配合间隙最大; 其后,间隙依次减小。 其后,间隙依次减小。 形成5种过渡配合。 (2)JS、J—N与h和js、j—n与H 各形成 种过渡配合。 ) 、 与 和 、 与 其中JS与 ( 与 形成的配合较松 形成的配合较松, 其中 与h(js与H)形成的配合较松,获得间隙 的概率较大;其后,依次变紧; 的概率较大;其后,依次变紧;
3.2.3 尺寸分段(D) 尺寸分段( ) 1. 为什么要分段? 为什么要分段?
9
因为
T = ai = af ( D)
所以对于有一个D值 都可得到一个 值 所以对于有一个 值,都可得到一个T值。 值数目非常庞大,不便于工程应用。 这样 T 值数目非常庞大,不便于工程应用。 为了↓ 值数目→简化公差表格 简化公差表格→方便应用 为了 T 值数目 简化公差表格 方便应用 →把尺寸按一定规律分成若干段。 把尺寸按一定规律分成若干段。 把尺寸按一定规律分成若干段 2. 如何分段? 如何分段? D≤3 不分段; ≤ 不分段; D≤180 继承旧标准不均匀分段; 继承旧标准不均匀分段; ≤ D>180 按 R10 系列分段(细分时按 系列分段(细分时按R20 )。 >
3.2
标准公差系列—公差带大小标准化 标准公差系列 公差带大小标准化 + 标准公差: 标准公差
0 −
公称尺寸 /mm
1
公称尺寸
是指在《极限与配合》 是指在《极限与配合》标 准(表3.2)中所规定的任一公 )中所规定的任一公 差值, 差值,它的数值由公差等级和 轴的公称尺寸确定。 孔、轴的公称尺寸确定。
(3) IT2~IT4 几何级数插入IT1与IT5之间。 之间。 按几何级数插入 与 之间
IT1 IT2 IT3 IT4 IT5
7
设公比为 q
则 IT5 IT5 q= = IT1 IT1
4 1 4
IT5 IT2 = IT1× q = IT1× IT1
1 2
表3.1 摘自GB/T 1800.1-2009) 标准公差的计算公式 (摘自GB/T 1800.1-2009) µm
公称 尺 寸 /mm 公称 尺 寸 /mm
5
(1) IT01 , IT0 , IT1 IT01 = 0.3 +0.008 D IT02 = 0.5 +0.012 D IT03 = 0.8 +0.020 D 式中常数项和D的系数 的系数, R10/2派生系列增加 派生系列增加。 式中常数项和 的系数,按R10/2派生系列增加。 T = ai (2) IT5 ~ IT18
加工 误差 测量 误差
3
I = 0.004 D + 2.1
i (I) 与零件尺寸的关系 见图3-10。 见图 。
图3.10
4
3.2.2 公差等级及标准公差值的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a ) 1.公差等级 公差等级 公差等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公差等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01,0,1,…,18 共 20 个等级。 , , , , 个等级。
必需会用表3.2。 必需会用表 。
例3.6 已知 D=Φ30, 求IT7,IT8 , ( )查表3.2 得IT7 = 21µm, 解: 1)查表 (2)计算 )
11
IT8=33 µm
IT7 = ai = a (0.45 3 D + 0.001D )
= 16(0.45 3 18 × 30 + 0.001 18 × 30) = 20.96
ES(es)
13
T尺寸
基本尺寸 公称尺寸
+ 0 −
EI(ei) ES(es)
T尺寸
EI(ei)
3.3.1 基本偏差代号及其特点 1. 基本偏差代号: (见下图3.11) 基本偏差代号: 见下图3.11 3.11) 拉丁字母(按英文字母读音) 拉丁字母(按英文字母读音)26 + 7(CD、EF、FG、JS、ZA、ZB、ZC) 、 、 、 、 、 、 5(I、L、O、Q、W ) =28 、 、 、 、
19
φ 80 d 和 φ 80 D
0.44
对轴:es = −16 D
,
对孔:EI = +16 D 0.44
3. 孔、轴基本偏差数值表(如表3.4和表3.5所示) 轴基本偏差数值表(如表3.4和表3.5所示) 3.4和表3.5所示 由表3.3 (式中D = Dn × Dn+1 ) →计算 由表
20
→按规定进行尾数修约 →表3.4和表 。 和表3.5 和表
表3.2
公称尺寸/ 公称尺寸
T尺寸
?
(摘自GB/T1800.1-2009) 摘自 )
2
公差值怎么得到呢? 公差值怎么得到呢?
T = ai = af (D )
式中
a
— 公差等级系数, 公差等级系数, — 标准公差因子(或称公差单位) 标准公差因子(或称公差单位) ( µm )
i

i = f ( D)
+ 0
ES(es) =? ?
TD
(Td)
EI(ei) ES(es) 公称尺寸

TD
(Td)
EI(ei) =? ?
6. 孔、轴极限偏差表和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表 GB/T1800.2-2009规定的孔、轴极限偏差表是按 规定的孔、 规定的孔 GB/T1800.1-2009中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计算出 中的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计算出 轴常用公差带的极限偏差。 孔、轴常用公差带的极限偏差。 书中表3.6和表 摘录了其中 书中表 和表3.7摘录了其中优先配合的孔和轴公 和表 摘录了其中优先配合的孔和轴公 差带的极限偏差。 差带的极限偏差。 例如 查Φ30N7的极限偏差。 由表 得 的极限偏差。 由表3.6得 的极限偏差
21
ES = ES(计算值) + ∆ ∆ = ITn − IT(n − 1)
图 3.12
22
5. 孔、轴另一个极限偏差的计算 由右图可得: 由右图可得: 对孔: 对孔: A—H, ES = EI+TD , J—ZC, E I = ES -TD , 对轴: 对轴: a—h, ei = es-Td , j—zc, es = ei+Td ,
23
φ 30
−0.007 − 0.028
GB/T1801-2009中给出了基孔制和基轴制优先、常用 中给出了基孔制和基轴制优先、 中给出了基孔制和基轴制优先 配合的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 配合的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 书中表8摘录了其中优先配合的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 书中表 摘录了其中优先配合的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 摘录了其中优先配合的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
1 4
IT5 IT3= IT2×q = IT × 1 IT1
IT5 IT4 = IT3 × q = IT1× IT1
3 4
(4) 中间的插入级 例如 IT7.5 = IT7 × q = IT7 × (5 10 ) = IT7 × 10 10 = 1.25IT7
IT JS( js) = ± 2
16
若n为7~11级,ITn值为奇数时。 为 ~ 级 值为奇数时。 (ITn) − 1 则 JS(js) = ± 2
孔的基本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