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合集下载

第11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第11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1)对数律
u u ln( z / zo ) k

2 )指数律
u u1 ( z / z1 )
u u10 ( z / 10)m
m
由于气象上测的地面风速通常为 10m 高度的风速, 所以上式又可以写成
• (2)大气边界层中风向随高度的变化 • 根据揣流运动方程可以导出边界层中 风矢量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 出不同高度上的风矢量,把它们投影到 一个平面上,在把风矢量的顶端连接起 来,就是所谓的爱克曼螺线,如图14-4 所示 。 •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高度的增加, 风速的增大,风向享有偏转,到达边界 层顶时,风的大小 方向完全与地转风 (自由大气中的风)一致。
• 1. 无界情况 • 当污染源位于无界的空间,x 轴与烟流轴线重 合时,空间某点的浓度可根据正态分布假定写出
C( x, y, z) A( x) exp(ay ) exp(bz )
2 2
• 由方差 的定义得

2 y


0
y Cdy

2

0
Cdy


2 z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z 2 Cdz
• 3 局地风 • 风对排入大气的污染物有两种作用,一种是 输送作用,即把污染物输送到较远的地方,从 而决定了污染区的方位总是在污染源的下风向; 另一种是对污染物的冲淡稀释作用,风速愈大, 单位时间内混入废气的清洁空气愈多,从而废 气的稀释效果就愈好。 • 然而在某些局部地区,由于受到下垫面的强 烈影响,形成了与一般情况下截然不同的风场, 风的这两种作用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 而有必要对局部风场进行讨论。 • 局地风按其成因可分为由地形引起的和由热 力引起的局部循环。实际上这两者相互结合在 一起,很难截然分开。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城市街道风
汽车风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干岛效应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二、气象的热力因子 (一)大气温度层结 概念:气温随高度的分布称为大气层结。
1.干绝热递减率 概念:干空气团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绝热上升或 下降单位高度温度降低或升高数值(γd )。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下垫面摩擦力
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
风速廓线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常用的两个风速廓线模式: 1.对数率
高度为Z处的风 速(m/s)
摩擦速度
ū u* ln Z
重复污染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2.山谷风
谷风
转换期的 污染
山风
热力环流 引起的漫

谷风示意图
侧向封 闭山谷
山风示意图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3.城市风 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
气 流 上 升

郊区
市区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形成逆温的主要过程:
辐射逆温
下沉逆温
锋面逆温
湍流逆温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一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辐射逆温
全年都可 出现
第八章污染物稀释法控制
第一节 影响
时间长,范围
宽,逆温层厚
L

环境化学中的污染物分析与控制

环境化学中的污染物分析与控制

环境化学中的污染物分析与控制污染物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物质,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环境化学是研究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分析和控制污染物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环境化学中的污染物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一、污染物的分析方法1. 采样和预处理:对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首先需要进行采样和预处理。

采样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和袋装采样等多种技术,预处理包括样品的提取、富集和净化等工作。

2. 分析技术:环境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

其中,色谱法可以分为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大类,用于分离和测定有机污染物。

质谱法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各种污染物,尤其对微量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电化学分析法可以用于测定水体和土壤中的无机污染物浓度。

3. 特征分析:通过对污染物的特征分析,可以确定其来源和迁移途径。

特征分析方法包括同位素分析、稳定性分析等。

同位素分析可以通过测定特定同位素之间的比例,确定污染物的来源。

稳定性分析可以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和生物降解特性。

二、污染物的控制技术1. 政策与法规: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是控制污染物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通过法律和法规对污染物的排放限制进行规范,推动企业和个人按照环境要求进行生产和生活。

2. 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是指通过改变生产工艺、优化资源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措施,实现对污染物的控制。

比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高效过滤器和净化设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 废物处理和处置: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物,需要进行有效的废物处理和处置。

比如,将污染物进行分类、分解、氧化或还原等处理过程,以达到无害化排放的要求。

4. 环境修复技术:对于受到污染的环境,可以通过环境修复技术进行治理。

环境修复技术包括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大气修复等。

常见的方法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总结:环境化学中的污染物分析和控制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东南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08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东南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08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2
2 y
exp
z
H e 2
2
2 z
exp
z
H e 2
2
2 z
地面轴线浓度
x,0,0,
H
Q
u y z
exp(
H
2
2
2 z
)
求导
max
2Q z ueH 2
y
z
H 2
2.地面连续点源
地面高度为0,
有效源高为0
x, y,0,0
Q
u y z
y2
exp[(2 y2
z2
2 z2 )]
vs
Q0vs u
Hn
6.37 g
Q0T u 3Ta
(ln
J
2
2 J
2)
J
u (Q0vs )1/ 2
(0.43
Ta
0.28 vsTa ) 1
g(dQ / dz)
gT
第三节 污染物落地浓度
➢ 高斯扩散模式
➢ 一般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 扩散参数的确定 ▪ 影响浓度的时间因素
2 2 z
]
则总浓度为:
(8-3)
x,
y,zຫໍສະໝຸດ Q2u yz
exp
y2
2
2 y
exp
z
He
2
2 z
2
exp
z
He
2
2 z
2
➢ 一般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一般气象条件是指风速大于1.0m/s,整个空间具有相同温度层结的情况。 1.高架连续点源
x,
y, z
Q
2u y z
exp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与控制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与控制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与控制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许多有害物质被释放到大气、水和土壤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进行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与控制。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以及控制措施。

一、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是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物的来源、浓度和分布,为制定环境保护和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1. 大气污染物的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颗粒物的分析通常使用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进行形态和元素分析。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析则可以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水污染物的分析: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

重金属的分析可以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测定。

有机物的分析可以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或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测定。

微生物的分析则可以使用培养基方法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检测。

3. 土壤污染物的分析: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

重金属的分析可以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测定。

有机物的分析可以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或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测定。

农药的分析则可以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或液相色谱进行检测。

二、环境污染物的控制除了进行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外,我们还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污染物控制措施:1. 大气污染物控制:大气污染物主要源自工厂和交通运输。

为了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可以采用燃煤和燃油的脱硫、脱氮和除尘技术,以及汽车尾气的净化装置。

此外,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2. 水污染物控制: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工业废水。

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ppt

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ppt

h0 arcsin[sin sin cos cos cos(15t 300)] [0.006918 0.399912cos0 0.070257sin0 0.006758cos20
0.000907sin 20 0.002697cos30 0.001480sin 30 ]180 / 0 360dn / 365
空被云遮盖,云量就是几。如:云占天空的1/10,云量记为1;在云层 中有少量空隙(空隙总量不到天空的1/20)记为10;当天空无云或云 量不到1/20时,云量为0。
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份。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 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云的层次和高度。 低云量:低云的云掩盖天空的成数。 云量的记录:一般总云量/低云量的形式记录,如10/7。 云状:多种多样,1932年国际云学委员会出版的国际云图将云状分为
四族十属。
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测定方法:激光测云
仪、弧光测云仪等,目力测定法
6、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 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m,Km。
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大气中的雾、水汽、烟尘等,可使能见度降低。 7、太阳高度角
衡定的一块空气团为对象在干绝热条件下沿垂直上升而 导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一个由气态方程给定的确定
值。γ则是气温的环境层结, 是在太阳、地球的热量幅
射和其他气象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实际环境状况。
•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a g ( d ) Z
T
▼ d , a 0 气块加速运动,大气是不稳定的; ▼ d , a 0 气块减速运动,大气是稳定的; ▼ d , a 0 大气是中性的。

环境工程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课后答案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0-1名词解释: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公害:由人为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产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0-2 试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一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即指的是人类的环境。

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

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污染了的或受损害的环境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

0-3试讨论我国的环境和污染问题0-4什么是环境工程学?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环境工程学应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舒适地生存与发展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工程学中稀释的原理

环境工程学中稀释的原理

环境工程学中稀释的原理
环境工程中稀释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
1. 降低污染物浓度
向污染物中加入大量的稀释水可以降低污染物的相对浓度,从而减轻污染程度。

2. 加速扩散稀释
在水体中增加流速或产生湍流,可以使污染物迅速扩散并稀释在大体积水中。

3. 提高自净能力
适度稀释可以防止水体中污染物超标,减缓生化反应,保持水体自净能力。

4. 调节pH值
加入稀释水可调节pH值,使其保持在生物适宜的范围,避免酸碱度过大或过小。

5. 控制盐度变化
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加入稀释水,可以减少盐度剧烈变化对海洋生物的伤害。

6. 稀释高浓度毒性污染物
可以大量清洁水迅速稀释高浓度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降低其毒性影响。

7. 稀释温度过高的水体
向水体中注入大量较低温度的稀释水,可以降低水温,防止高温对生物的损害。

8. 经济实用的简易处理
稀释是环境工程中应用广泛的简易治理方法之一,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

但是稀释法只是一种简易处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手段综合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气象因素主要有:风, 湍流,大气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 11.1.1 风
• 1.风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风是指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垂直方 向的空气运动称为升降气流。风具有方 向(指风的来向)和大小(m/s)。风向 的表示方法有:
• (1)方位表示法,一般把圆周分为1 6个方位,两相邻风向方位夹角22.5度;
. (3)QH <1700kJ/s或ΔT<35K时 时
H 2(1.5vsd 0.01QH ) / u
. (4)凡地面以上10m高度年平均风速 <1.5m/s

H

5.50QH1/
4
(
dTa dZ
0.0098)3/8
11.3 污染物落地浓度
• 大气扩散的基本问题是研究湍流传播和物质浓 度衰减的关系问题。目前可用梯度输送理论、统 计理论和相似理论来处理这个问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地区的粗糙度比郊区和平坦乡村 大得多,在同一高度上风速比郊区和乡村要小,风速梯度 也小,因而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混合的快,移动的慢。
• 根据湍流的半经验理论,可以导出最为常用的两个反映 边界层内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1)对数律
u

u k
ln( z
/
zo
)
2 )指数律
u u1(z / z1)m
下 . (1)当QH >2100kJ/s,ΔT>35K 时
H

n0QHn1
H
n2 s
u
1
QH

0.35 PQv
T Ts
T Ts Ta
. (2)当 1700kJ/s < QH <2100kJ/s

H

H1

(H 2

H1)
QH 1700 400
H1 2(1.5vsd 0.01QH ) / u
H 1.6F1( /3 3.5x)2/3u1,(x 3.5x)
. 当F<55 时 . 当F>55 时
x 14F 5/3 x 34F 2/5
. Briggs推荐式适合于中小型热源的烟云抬升 计算,火力发电厂的烟源多采用此式。
. 3. 国家标准推荐
式. 国标GB/T13201-91推荐的烟气抬升公式如
• 2.大气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 从地面向上约1000m的大气层,因直接受 地面的影响,称之为大气边界层。在边界层之 上的大气,由于受地面的影响甚微,称之为自 由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主要发生在大气边界层。
• (1)大气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不同粗 糙度下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1—3所示。
• 夜晚,地面冷却放热,紧贴山坡的空气比谷中部同高度 上的空气冷却快,故密度差而使冷而重的山坡空气沿山坡 滑向谷底,形成“山风”。
• 当谷底层出现山风(或谷风)时,由于补偿作用,在上 层大气中将会出现反山风(或反谷风),从而在铅直方向 组成闭合的环流。在山谷风转换期,风向来回极不稳定, 因而污染物不易向外输送,在山沟中停留时间长,有可能 造成严重污染。
• 1. 无界情况 • 当污染源位于无界的空间,x 轴与烟流轴线重
合时,空间某点的浓度可根据正态分布假定写出
C(x, y, z) A(x) exp( ay2 ) exp( bz2 )
• 由方差 的定义得
y 2Cdy

2 y

0
0 Cdy
z 2Cdz

2 z

0
实源贡献:由于坐标原点位移,前式中的z在新 坐标中应为(z-H):
C实(无界)
Q

2 u y z
exp[ y 2
2
2 y

(z H)2 ]
2
2 z
虚源贡献:坐标原点下移H距离,式(14-27) 中的 z在新坐标系中应为(z+H):
C虚(无界)
Q

2 u y z
exp[
• 然而在某些局部地区,由于受到下垫面的强 烈影响,形成了与一般情况下截然不同的风场, 风的这两种作用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 而有必要对局部风场进行讨论。
• 局地风按其成因可分为由地形引起的和由热 力引起的局部循环。实际上这两者相互结合在 一起,很难截然分开。
• (1)山谷风
• 由于热力原因,在山和平地之间发展起来的固有风系称 为山谷风。
• 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 夜间),其压较低,在晴朗平稳的天气 下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的 特殊局地风,称之为城市风,如图11-7 所示。
• 这种风在城市市区辐合产生上升气流,周围地区的 风向向城市中心汇合,这就使城郊工业区的污染物在 夜间向城市中心输送,从而导致市区的严重污染,特 别是当上空有逆温层在时更为突出。
• (1)高架连续点源地面浓度。令式(14-30) 中 z=0,可以得到地面浓度计算公式:
C(x, y, o; H ) Q exp( y 2 ) exp( H 2 )

u y z
2
2 y
2
2 z
(2)高架连续点源地面轴线浓度。地面轴线浓 度由式(11-31)在y=0时得:
流,其浓度分布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 高斯扩散模式正是在污染物浓度符合正态分布的前
提下导出的,其基本的假设是: • 烟羽的扩散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正态分布;在扩
散的整个空间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 污染源排放是连续的、均匀的; • 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没有衰减和增生; • 在 x 方向,平流作用远大于扩散作用; • 地面足够平坦。 • 从这些假定出发,可以导出高斯扩散模式。
• 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的风称 为山风。由山风和谷风形成的山谷风环流如图14-5所示。
• 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热,山坡上的空气比山谷 中部同高度的空气增热快,因而在水平方向形成温度差, 温度差引起密度差,即山坡上的空气比同一高度处山谷上 空空气密度低,进而使谷底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 风”。
0 Cdz
由连续条件可写出

u Cdydz
联解可得
Q A(x)

2 y z u
a

1/
2
2 y
b

1/
2
2 z
那么,上式可改写为
C(x, y, z) Q exp[( y 2 z 2 )]

2 u y z
2
2 y
2
2 z
• 1. 有界情况
•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高度的增加, 风速的增大,风向享有偏转,到达边界 层顶时,风的大小 方向完全与地转风 (自由大气中的风)一致。
• 3 局地风
• 风对排入大气的污染物有两种作用,一种是 输送作用,即把污染物输送到较远的地方,从 而决定了污染区的方位总是在污染源的下风向; 另一种是对污染物的冲淡稀释作用,风速愈大, 单位时间内混入废气的清洁空气愈多,从而废 气的稀释效果就愈好。
y2
2
2 y

(z H)2
2
2 z
]
• 那么,P点的浓度为
C(x,
y,
z,
H
)

2
Q

u
y
z
exp(
y2
2
2 z
)
{
exp[
(
z
H
2
2 z
)2
]

[
(
z
H
2
2 z
)2
]}
上式就是通常所讲的高斯扩散模式,也是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基本公式。由这个公式 可以计算下风向任意一点是污染物浓度。几 种特殊情况下的高斯模式计算公式如下:
• 按照全反射的原理,可以用“像源法”来 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1-18所示,空间某点P的 浓度可以看成两部分贡献之和:一部分是不存 在地面时P点所具有的浓度;另一部分是由于 地面反射而增加的浓度。这相当于位置(0,0, H)的实源和在(0,0,-H)的虚源单独存在 时对P点造成的浓度之和,即:
C C实(无界) C虚(无界)
(2)海 陆 风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叫海陆风。
其形成和山谷风类似,主要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的。 由海风和陆地风形成环流如图11-6所示。这种环流的形成,使夜间吹向海 面的污染物,在白天又吹回来。从而造成严重污染
• (3)城市热岛效应
• 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使城市热 源和地面覆盖物与郊区形成显著的差异, 从而导致城市比周围地区热的现象,称 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第11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 稀释法
• ——采用高烟囱排放污染物,通过大气的输 送和扩散作用降低其“着地浓度”,使污染物 的地面浓度达到规定标准的方法。
• 11.1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
• 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里,即使从污染源排 向大气的污染物量并没有很大变化,但不同时 段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效应却有很大不同。 这是由于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大气具有不同的 扩散稀释能力所致。
H 1.6F1/3x2/3u1,(x xF )
H 2.(4 F / u S)1/3,(x xF )
.式 中
xF u /
S,F

gvs
d 2(Ts Ta 4 Ts
),S

g(
Ta
/
Z)
. 当大气为中性或不稳定 / Z 0

H 1.6F1/3x2/3u1,(x 3.5x)
• 有地面存在下的高斯公式的坐标系取法与无界情况下不 同,如图11-17所示
• 坐标原点为 地面排放点或 高架源排放点 铅直地面投影 点,x轴正向 指向平均风向, y轴在水平面 上垂直于x轴, z 轴垂直于 oxy平面上延 伸,烟流中心 线在oxy平面 的投影与x轴 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