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引种猪隔离与饲养管理
良种母猪的引种及饲养管理技术

多少 , 公 猪需 要 的血统 数量 等 。
1 . 3 隔 离舍 的 准备 凡 从外 地 引入 的种 猪 必 须先 进 入 隔离舍 隔离 饲养 , 以减 少 引种带 来 的风险 。
因此 , 猪场 引种应 综 合 考 虑 , 且 必须 向具 有 “ 种
5 . 4 . 3 通 风是 降低 猪 舍 内有 害 气 体浓 度 和 增 加 新
鲜空 气 的有效 措施 之 一 。如 氨气 、 硫化 氢 等 有 害 气
体含 量过 高会 使仔 猪 呼吸 系 统疾 病 的发 病 率 升 高 。
退、 消化 不 良 、 生长缓慢 、 饲料利用率低 、 抗 病 力 下 降、 出现腹 泻 和水 肿 病 等 , 其 中 腹 泻 是 最 普 遍 的 现
k g , 0 . 2 7 9~ 0 . 3 7 2 m / 头。
过渡 到使 用新 料 。饲 喂 上要 做 到 少 喂 多 餐 , 中后期
可采用 自由采食 的饲喂方 式 , 使 仔猪 摄取 足够 营养 , 提高 生长 速度 。 5 . 6 防止 仔猪 早期 断奶 腹 泻 病 的发 生 早 期 断 奶 给仔 猪生 长发 育带 来不 良影 响 的主要表 现为食 欲 减
2 6
浙江 畜牧 兽 医
2 0 1 3年 第 6期
良种母 猪 的引种 及 饲 养管 理 技 术
刘 芳
( 云 南省 石林 县农牧 局 畜牧 兽 医总站 , 云 南石林 6 5 2 2 0 0 )
中 图分类 号 : ¥ 8 2 8 . 4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7 3 0 7 ( 2 0 1 3 ) 0 6 — 0 0 2 6 — 0 0 2 养 猪生 产 中 , 种 猪 的质 量 关 系 到养 殖 企 业 ( 场、 户) 的经 济效 益 , 优 良的种 猪 可 给猪 场 带来 持 久 、 潜 1 . 2 制 定 引种计 划 我 国 目前饲 养 的商 品猪 , 大多 为D L Y / D Y L模 式 , 即杜 洛 克 、 长 白、 大约 克 , 三元 猪
猪只引种管理制度

猪只引种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对猪只引种工作的管理,保障猪只品质和种畜安全,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二、引种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地的猪只引种工作,涉及公猪、母猪等各个环节。
三、引种管理机构各地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猪只引种工作,组织开展引种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
四、引种基地建设1. 引种基地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对基地环境、饲料水源等进行检测,确保符合引种要求。
2. 建立健全疾病防控措施,对猪只进行定期检疫、隔离,确保种畜健康。
3. 引种基地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种畜的家谱、生长情况等信息。
五、公猪管理1. 选择公猪应符合品种纯正、健康、生产性能优良的要求,避免近亲交配,避免基因衰退。
2. 对公猪进行疫苗接种,做好消毒防疫工作,确保公猪健康。
3. 对公猪进行定期检测,包括疾病检测、生殖能力检测等,筛选出生产性能优良的公猪。
六、母猪管理1. 选择母猪应符合品种优良、生产性能优异的要求,避免近亲交配,确保猪只品质。
2. 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做好消毒防疫工作,保证母猪健康。
3. 母猪的配种需计划合理,避免频繁配种,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
七、后续管理1. 对引种后的种畜进行定期检测、生长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 做好种畜的繁殖管理工作,确保猪只品质和数量的提升。
3. 培育出的种猪要定期进行检测,选出生产性能较好的优良品种,提升生产效益。
八、违规处理对违反以上规定的猪只引种基地、公猪或母猪,将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引种资格。
以上就是猪只引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希望各地有关部门认真执行,确保猪只引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猪场引种的前与后

2019年第06期非洲猪瘟疫情的全国性暴发,对我国养猪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引进优良种猪也变得越发困难。
随着国家防控措施的实施,疫情也开始有所缓解,国家正在逐步解除封锁。
引进新的种源是养猪场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可为老场注入新的“血液”。
1考察具备资质的种猪场(1)必须具备出售种猪的资质。
(2)必须为伪狂犬病净化场。
(3)必须要经实验室诊断无非洲猪瘟。
2运输车辆的严格消毒(1)消毒液:火碱或过氧乙酸。
(2)稀释比例:火碱配成3%,过氧乙酸1:200倍稀释。
(3)消毒方法:将运输车辆先用高压清洗机彻底清洗干净不留死角,再用稀释好的火碱溶液或过氧乙酸溶液彻底消毒,驾驶室内可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
将车辆反复消毒2~3次后晒干待用。
3种猪到场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维修隔离舍内的饮水系统、通风、保温、电气设备等设施,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2)按照需要提前采购必需的药物、器械、设备。
(3)新引进种猪要有单独的隔离舍,不要和本场猪群混在一起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4)准备进入隔离区的工作人员和后勤人员提前1周进入,在隔离期间遵循只出不进的原则。
进入隔离舍的工作人员在隔离结束前不准进入本场生产区。
隔离舍除固定的饲养管理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许进入。
4种猪到场后的工作(1)卸车时应防止损伤种猪,按大小、品种、公母缓慢哄入猪栏,一般每栏饲养5头左右,公猪最好单圈饲养。
有条件的公母猪尽量分栋舍饲养。
(2)种猪到场后的一周内要进行药物保健,可以有效的预防由于长途运输、应激造成的猪抵抗力下降而感染病菌。
(3)技术人员每天要尽可能多的巡视猪舍,及时发现病猪,对发病种猪进行体温监测。
对到场后的种猪进行健康筛查,发现精神差,卧地不起,全身发抖,皮肤发红等症状的病猪进行及时的标记,测量体温并及时的对症治疗。
(4)到场后的种猪喂料应随时间逐渐增加饲喂量,3~5d 达到正常饲喂量。
(5)外来车辆一律不准入场,要定期的驱鼠。
养殖场管理制度范本(4篇)

养殖场管理制度范本一、生猪养殖场种猪引进制度(一)猪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种猪来源于非疫区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二)引进的种猪要求按照GB16567标准检疫合格,并隔离饲养30d,确认为健康者后合群饲养。
(三)引种时索取发票、系谱、种畜禽合格证、动物检疫合格证,并签订质量和服务合同。
二、生猪销售运输管理制度(一)出栏生猪应按照GB16549检疫合格,方可出售;(二)在休药期内的生猪不应作为食用生猪销售;(三)禁止销售病、死猪。
(四)运输生猪车辆应在使用前后彻底消毒;(五)运输途中,不应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六)在县境内应凭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有效期内《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出县境应凭《动物检疫合格证》和《出县境动物及其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运输生猪。
生猪养殖场饲养管理制度一、宜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二、合理控制猪的饲养密度;三是夏天降温、冬天保温,保持生猪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四、采取机械通风等措施,保持舍内空气新鲜,使猪舍空气境质量符合NY/T388标准;五、猪饮用水质符合NY5027标准,保持饮水清洁、卫生;六、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七、经常清洗消毒饮水、饲喂料槽和工具。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控制度一、结合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生产实际,制定免疫程序,抓好生猪免疫接种;二、严格猪场环境、猪舍和出入车辆、人员的消毒,控制病原的传入和传出;三、制定疫病监测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四、发现疫情应及时立即向当地县(区)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及时隔离、诊断和治疗或扑杀;五、病死猪、疫苗废弃瓶等废弃物按GB16548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六、定期灭鼠、灭蚊、灭蝇;七、猪场禁止饲养其它畜禽。
生猪养殖场使用饲料管理制度一、使用的配合饲料、浓缩料应来源于具有《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企业生产的产品,预混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具有省级饲料管理部门颁发的产品批准文号;二、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要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
猪场引种注意事项及引进种猪的管理

3 %- 0 0 4 %。 以万头猪 场 为例 。一 年更 动物疫病 ; 技术力量雄厚 。诚信度 高 ;
价格定位适 中。体系完 目前 引种的猪 场主要 有三种 类型 , 新 1 0头 左 右 生产 母 猪 。则 引入 后 备 售后服务完善 ; 6
一
类是新 建猪场 。其次是 改扩 建猪场 。 母 猪 在 10头 左右 。后 备 公猪 1 9 2头 。 善。建议引种前多向业 内人士咨询。 分 3拟 1 月 、 1 7月和 3月 )每批 6 。 8头。
第三是 目前正 常生产的猪场。
对 于新 建 猪 场 。建 议根 据 生 产 规 确定 引种 时间时应避 开猪价高峰期 、疫 模 确定 引种计 划 。特 别是 引种 数 量 和 病高发期和 高温季 节 。同时要考虑高温 引种 时间。例如设计 产能 是万 头猪场 。 和寒冷对种 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按每 头母猪 上市 1 8头 肉猪 。则需要 生
5 0 221 / .5)1 0胎 2 持 续 的 品种 改 良是 猪场 提 高生 产 每个月配种 ( 6 ./208
水平 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无 ( ) 头 。考虑到新建猪场受配猪来源于后
论是新建猪场还是老猪场 。必须制订科 备母猪 。且新建猪场往往先建 育肥猪舍
二 、目标场 的选择
制订引种计划之后 。 先要 明确 引 首
学的引种计划和管理好 引进种猪 。笔者 ( 便于提早 引种 、 提前生产 、 提早 出栏 ) 种地 区和 目标场情况 ,尽量不要从不 同 。 5 008 /2 5次 。 猪场 引种。 根据 多年猪场管理经验 ,谈谈个人对这 确 定引种次数为 ( 6 1.51 0)
制订 引种 计划
计 划 内容 可 包括 目标 场背 景 、种 重大小和发情情况来调整配种计划 。 猪 市场 形势 、引种批 次、 品种、数量 、
猪场隔离管理制度

猪场隔离管理制度猪场隔离管理制度一、引言猪场隔离管理制度是指在猪场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控制疫情的扩散,对猪只进行合理分区、科学隔离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隔离的概念、隔离的重要性、隔离管理的原则和隔离区域的设置等方面对猪场隔离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隔离的概念隔离是指将不同健康状态的猪只相互隔离开来,防止疾病的传播。
通过合理的隔离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在猪场的传播,保障猪只的健康。
三、隔离的重要性1. 防止疾病传播合理的隔离管理可以有效防止疾病在猪场内的传播,降低疫情的发生概率。
2. 保障猪只健康隔离可以避免健康猪只受到疾病的侵害,保障猪只的健康状况。
3. 保障生产效益有效的隔离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四、隔离管理的原则1. 区分猪只健康状况根据猪只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组隔离,确保不同疾病状态的猪只互不交叉。
2. 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在隔离区域内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减少人员带入病原体的可能性。
3. 定期检查定期对隔离区域内的猪只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隔离区域的设置1. 隔离舍建立专门的隔离舍,用于安置患病或疑似患病的猪只,防止疾病扩散。
2. 隔离区域在猪场内设置专门的隔离区域,划分不同隔离区域,便于分类隔离管理。
六、总结猪场隔离管理制度是猪场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猪只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的隔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隔离原则,合理设置隔离区域,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提高养殖效率,保障生产安全。
希望本文能对猪场隔离管理制度有所启发与帮助。
1外地引种的注意事项

外地引种的注意事项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种猪交流日益频繁,各地都在引进种猪,即使是种猪场,也需要经常少量引种,以更新血源,改善种猪质量。
从外地引种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严防疫病传入:引种之前,必须详细了解被引种地区的疫情,对一些危害大的传染病可先抽血检疫,确认健康才确定引种。
引种的运输车辆要严格消毒。
种猪引回后,至少要隔离饲养观察30天以上,经检疫肯定无病,并按本场的免疫程序免疫后才进场饲养。
2、考虑血缘关系:用于更新猪群血缘时,引种猪的头数不宜过多,个体间应避免有血缘关系,要有清楚的系谱记录。
个体生产性能记录应在同期平均数以上。
3、引种不宜太滥:商品猪场引进父母代种猪,应根据本场的生产需要和特点,确定引入品种和数量,选定引种的种猪场。
引种场应相对固定在l~2个场,避免到处引种。
尽管确认引种场无疫病发生,但各场常见病的细菌的菌群是有不同类型或亚型。
也就是说,每到一个场引种,都有可能引入一些自身场没有的常见病的细菌。
4、注意引种龄期:在种猪4月龄左右,体重50~70千克时引种为宜。
引种时种猪日龄太小、体重过轻,日后生长发育体型变化大,很难挑选准确,造成淘汰率高;体重过大,不利运输及增加经济负担。
种猪的引种及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 引种 前 的 准备
1 . 1 根 据本 场 条 件 和生 产 计划 制 定 合 理 的 引种 计 划 。确定种猪 品种 、 级别 、 体重 以及 引种 数量 , 根 据后 备种 猪培育计 划确 定 引种 的批 次 、 时间 , 使 猪 场 的生 产规模 、 生产节律保 持稳定 , 栏舍利 用猪 舍 的地方修 建 隔离舍 。 尽 可能 在 隔离舍 饲养 引进 的种 猪 , 隔 离舍 必 须 保 证
水 中添加补 液盐 和 复合 多维 等药 物 , 或饲 喂青 绿 饲
料。
及 消 化系统 疾病 。最 好从 引种猪 场 购买一 些全 价料 或预 混料 , 保证有 1 周 的过 渡期 , 有条 件 的可准 备一 些 青 绿多 汁饲料 , 如 胡萝 b、 白菜等 。 1 . 4 引种前 要 准备好 卸猪 台或 卸猪 架 , 或 者堆 1 堆 与车 高度相 同的细沙 。
・
4 8・
贵 州畜 牧兽 医
2 0 1 3年
第3 7卷
第 1期
占 种 猪 的 引种 及 饲 养 管 理 技 木 要
JI ●●
陈 贤全
( 广 西桂 宁种 猪 有 限公 司 , 广西 南 宁 5 3 0 2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 ¥ 8 2 8 . 4
文 献 标 识 码 :B
达 到性成熟 的公 猪应 单独 隔开 。 2 . 2 在运 输过 程 中应 想 方设 法 减 少 种 猪 应激 和肢
径 。为 了做好 种猪 的引 种 和 饲养 管 理 , 最 大 限 度 发 挥 引进 种猪 的优 秀性能 , 保持 猪 只健康水 平 , 提高 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引种猪隔离与饲养管理
新引种猪隔离与饲养管理1引种原则
生产上能够正常运转的猪群可以定义为微生物达到平衡状态的微生物复合体。
事实上,很难选择到和自有猪群病原微生物群完全一致的供种方,并且从技术的角度,无法做到也没有必要去界定供种方猪群所携带的所有病原。
猪群自有的微生物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猪场的生产性能,因此在引进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从比自有猪群健康水平高或者相当的猪群引种,杜绝从比自有猪群健康水平低的猪群引种。
2隔离措施
隔离措施可以降低引进新的病原体的可能性,保护自有猪群,同时利于保护新引进种猪。
隔离期一般为2周。
引进猪进场前,建立隔离舍,并尽可能远离自有猪群,一般距自有猪群l00 m以外,至少和自有猪群之间有一道完全阻隔的实心墙,其邻圈最好是即将出售的育肥猪。
提前l周进行清扫、冲洗干净并消毒。
隔离舍要采取全进全出方式,设施要彻底冲洗、消毒,并保持干燥;要防鸟防鼠;隔离适应期间,禁止隔离猪舍的饲养员与其它生产区内的饲养员及种猪接触,尤其在最初2周,实行全封闭管理。
在此期间,如兽医确认无重要传染病、能保证良好健康状态的情况下,可适当缩减隔离期。
引进猪的第1周,要给予特殊的管理。
最初2 d严格控制饲喂量,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新鲜,同时添加常规预防量抗生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必要时可补充电解质。
严禁隔离舍的排泄物流向自有猪群的猪舍,集中处理粪污,用烧碱进行消毒。
每日进行临床观察并记录异常状况,按30%比例进行体温抽查,上下午各l次,并作好记录、采样,对关注的病原进行监测。
隔离期内,依据临床观察或者检测结果,迅速做出处理决定,怀疑传染病时,作进一步诊断,坚决淘汰不合格猪只,避免外源性病原感染自有猪群。
3适应方案
适应就是让新引进的种猪在可控制的环境中,与自有猪群已存在的病原接触,使猪只对这些病原产生免疫力,而又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的过程。
适应期一般为6周。
理想的适应过程应该在隔离舍中完成,若隔离舍的风险较大,也可以将适应过程在配种房内完成。
将即将淘汰的种猪和新引进的种猪隔栏接触(直接接触可能会导致打斗损伤),至少持续1周。
将自有生产猪群的粪便撒布在新引进种猪的水槽中,也可用清扫过粪便的扫把在水槽中涮洗的方式。
至少持续l周。
将新引进的种猪和场内存在的保育中晚期(50一70日龄)或者肥育早期的猪(体重小于45 kg)直接混合饲养在一起,新引进种猪:保育/肥育猪=5:1。
混合饲养期为l~2周。
驱虫,接种预防繁殖障碍的疫苗。
切实有效地执行既定的适应方案,将为维护自有猪群的健康状态,充分发挥新引进猪的生产性能提供良好的保障。
4免疫程序
引进猪进场后,均应按常规程序进行免疫,最佳的免疫时间是进场后的第5天。
育肥猪免疫程序:第5天猪瘟苗2头份、口蹄疫灭活苗1~2 ml;第l2天链球菌苗2 mi/头;第19天猪瘟苗2头份、口蹄疫灭活苗2 ml;第26天高致病性蓝耳病苗2 ml/头;第33天驱虫。
种猪免疫程序:第5天:猪瘟苗2头份、口蹄疫灭活苗2 ml;第l2天:链球菌苗2 ml/头;第19天:猪瘟苗2头份、口蹄疫灭活苗2 ml;第26天:高致病性蓝耳病苗l ml/头;第33天:驱虫;第40天:伪狂犬苗l ml/头;第47天:高致病性蓝耳病苗2 ml/头;第54天:细小病毒苗2 ml/头;以上程序仅供参考,各养殖场可根据本地的流行病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猪的饲养方法(1)后备种猪引入后应该隔离饲养45天。
前30天认真观察种猪的静态、食态及动态,30天以后进行猪瘟苗和原有猪群免疫接种的其他疫苗接种。
(2)免疫接种后进行自然感染接种,把原场内与引进猪一样大的猪,按引进猪:原场猪=5:1的比例进行混养。
(3)每天将原场内母猪的胎衣、死胎、木乃伊胎、哺乳仔猪粪、保育猪粪置于新引种猪栏内,让其自然感染接种,以获得原场内存在病种的免疫力。
但要特别注意,如果原场内存在猪痢疾、c 型魏氏梭菌、猪丹毒、球虫等病,就不能搞混养,粪便也不能用。
猪的历史发展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有迹象证明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
在被人们发现的化石中证明有像野
猪一样的动物穿梭于森林和沼泽中等。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先秦时期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
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
夏商周时期,史称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衔接新石器时代和秦汉的重要时期,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早在新石器时代,猪已经被广泛地养殖,并作为财富的象征,这一趋势在夏、商、西周时期依然延续并继续发展。
但是由于文字记载的缺乏,今天的人们很难清楚地了解当时的养殖业的情况,一些考古发现也只能片断地展示养猪业的某些概况。
考古者只能粗略地介绍这一时期的养猪业概况。
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
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
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
当时在猪种鉴定上已知猪的生理机能与外部形态的关系,这对汉代选育优良猪种起了很大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