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10-26 11:08 共459人浏览[大] [中] [小] 1999年3月,海尔提出了企业必须完成三种转变,即从职能型结构向流程网络型结构转变、由主要经营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变(提出了3个1/3战略,即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 /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以及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这三个目标,是与海尔国际化经营战略相联系的,其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目前海尔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表现在员工素质、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全球化程度等多个方面。如果要追上,必须保持高增长速度,而保持高增长速度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使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所以,海尔集团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首先要求员工具有国际化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创新力和责任心。具体来讲,对内要满足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及潜能的最大发挥,对外要满足用户需求及潜在需求。把顾客满意、“真诚到永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每一个员工身上建立并持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从机制上寻找动力源,从源头上找活力。尤其是在今天以个性化需求为主旋律的新经济环境下,要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谋求迅速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必然的选择就是把这种外部市场压力变成工作动力,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个员工的创新力发挥出来,追求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同时把企业发展的重任和生存的压力由过去的仅仅由企业领导人来承担转变成全员分担,使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聚集出企业的整体活力,“市场链”就是基于这种管理背景提出来的。“市场链”的核心是解决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创新的动力问题,即由被动执行任务的工作责任心转变为主动的创造型责任心。

海尔经营国际化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回避“大企业病”的发生和流程效率与国际化企业接轨。发生“大企业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组织结构所造就的业务流程已被过多过细的分工而造成的分工之间的边界协调所替代,而不可能根除的“小集团利益”使这种协调更为困难。因此这种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业务单位信息交流不完全、迟缓和不流畅成为各大型企业的通病,企业由于自身的结构缺陷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的境地。在中国,就有所谓的“200亿现象”,就是用来比喻许多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原地踏步或者反而逐步走向衰退,很难再往前发展的情形。海尔在1998年销售收入已达到168亿元,按照海尔过去的发展速度,很快就接近200亿。所以为了克服和避免海尔患上“大企业病”,同时整合新经济带来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必须在管理上事先设计。按照大企业的规模和小企业的速度的要求进行管理创新,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的背景下,提出了在整个集团范围内的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管理效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问题,预防和规避“大企业病”的发生。

1.海尔企业源头论和SST观念的确立

海尔“企业源头论”认为,员工是企业的源头,源头的活力是企业活力之源。海尔认为,企业是大河,员工不是小河,而是大河的源头,源头喷涌大河就有水,小河应该是用户。如果员工对企业有忠诚度和责任心,就会不断喷涌,这条大河的水和别的企业相比就会特别多,就有竞争力;小河是用户,哪条大河里的水好喝,它就到哪条大河,同时它也给大河源头以回报,这种回报是对市场份额的一种肯定和扩大,这种肯定反过来又给予员工,使员工喷涌有新的动力。因此最关键的是源头,也就是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要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条河才能永不枯竭。这就是海尔集团提出的“源头论”。既然源头的关键是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起一种用户与源头相咬合的机制,才能使源头、大河、小河之间形成一种闭环的良性循环。所以“源头论”的提出为“市场链”机制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在全体员工确立SST即索酬、索赔和跳闸观念。

依据海尔的源头论,员工的报酬完全来源于市场,只有你的工作被市场认可和接受,才能获得报酬,如果用户不满意,不仅拿不到报酬,而且还要被用户索赔,那么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就出来并解决问题,这就是跳闸,即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一个人都与市场零距离,每一个人的收入都由市场来支付。

2.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和新流程观念的确立

传统的职能型结构是依据专业化分工设计所形成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每个人都习惯“对内”向各自所承担的专业化工作负责,“对上”遵照上级的指标执行,没有人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负责,没有人“对外”向顾客负责,结果往往使流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并导致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协调的机构和人员大量增加,加重了企业运作的成本,降低了应变市场的能力,已不能适应新经济下企业发展的要求。而流程型结构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的被各种职能部门分割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每一个流程都有直接的“顾客”(是指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为顾客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流程的行为是“直接做”的,而不是等待向上级请示后再做。业务流程再造主要解决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响应市场的速度,使企业获得成倍速发展。依据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确立流程观念,即它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具有高度经营决策权的完整业务流程。具体讲,这种观念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统的职能管理下的业务流程发展到矩阵型结构的项目流程,然后从解决基于矩阵结构所构建的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发展到新流程的确立和业务流程再造。

3.负债经营理论和负债经营观的确立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工作越来越像“推销”工作,推销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我们要什么”,而是问对方要什么?价值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所认定的绩效为何?因此从理论或实务的角度看,出发点都要是“管理成效”,而不是“管理人”,出发点应该放在结果的定义上;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目标是让每个人的长处和知识得到发挥。那么如何更进一步地使每个人的长处和知识都得到发挥呢?

海尔就此提出了负债经营的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工作都要占用企业的资源,因此可以把企业将你管辖范围内的所有资源提供给你作为你的负债,在外部市场效应内部化后,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追求达到最好的效益,所以你必须通过经营使资源增值。如果达不到,就等于浪费了企业给你的资源,当然就应该自己掏钱索赔,这就是负债经营的观念。因此,作为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负债是多少,外部提供了多少资源你就有多少负债,通过竞标的形式让更有能力的人上岗;其次利用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外部创新的空间,让负债人通过创新进行资源再增值,他的收入是增值的一部分;最后用自己增值的资源作为完成更高目标的基础,自己为自己不断提供新的资源,激发自我创新的动力。负债经营观念的确立使海尔成为一个“赛马场”,每个员工都要通过“赛跑”来看是否有能力,来体现和追求自己的价值,才能达到经营自我、不断挑战自我、战胜满足感、实现不断超越自我的境界,从而使海尔永远处在创新的轨道上。

当然负债经营观念的确立是在一定的管理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OEC管理。

业务流程再造前后职能管理业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职能部门过去主要以行管理管理为主,行使职能管理权利,整合后职能部门变成独立核算的服务型公司,行使服务职能,只有被服务单位对服务效果认可了,才能从被服务单位获得报酬。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要实现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具体的目标应该是:()A.加强职工培训B.使员工整体素质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C.加强企业文化建设D.提高员工的技术和文化素质

2.在SST的观念下,海尔内部其独立的经营主体是:()

A.班组B.事业部C.每一位员工D.每一道生产工序

3.再造的宗旨是变职能为流程,其目的是使:()

A.利润最大化B.提高企业的知名度C.每个员工、每个部门都面对市场D.提高员工的满意度4.负债经营与SST观念的关系为:()

A.无关B.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升华C.并列的关系D.SST是负债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

5.海尔的组织结构发展过程是:()

A.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团队型结构、流程型结构B.直线职能结构、流程型结构

C.矩阵结构、流程型结构D.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流程型结构

参考答案:1-5BCCBD

海尔组织结构解析 强调“有序的非平衡结构”

海尔组织结构解析强调“有序的非平衡结构” 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集团成立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集团由总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分厂四层次组成,分别承担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专业化经营发展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职能。 事业部———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运作的形式,首创于20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它是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内部在经营管理上则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公司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海尔的事业部制,外面一般认为是学习或模仿日本的体制。实际上,它更多地学习参考了美国GE的管理体制。海尔在很多方面带有明显的GE痕迹。 美国GE的组织机构变迁经过了3个阶段:一是60年代的分权运作,促进了主业的增长和经营的多样化;二是70年代根据公司总财源的分配来安排下属单位的战略需求,让各下属公司建立战略事业单位,使全公司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并使利润持续不断地增长;三是到80年代进入战略经营管理时期,对前两个阶段的组织模式不断进行修正。 张瑞敏认为这种高度分权对市场销售具有有效刺激,但又发现,这种个体户式的拼杀,会造成各事业部之间盲目竞争,竞相重复使用内外资源,于大局不利,有可能形成单位销售额上升而集团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的局面,不利于集团重点扶持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因此,海尔对分权的大小、多少有自己战略性的考虑。对“夕阳型”的产品尽可能分权划小经营单位,让其随行就市;而对“朝阳型”的产业,如未来的数字化家电,则要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大规模,确保竞争力。 果然,GE后来发现,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了,但每股的红利并没有随着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下降了。 从超事业部到脱毛衣 1972年起任GE董事长的雷金纳德·琼斯于1978年再次改组了公司的体制,实行“执行部制”,也就是“超事业部制”。这种体制就是在各个事业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业部”,来统辖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也就是在事业部的上面又多了一级管理。在改组后的体制中,董事长琼斯和两名副董事长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执行局,专管长期战略计划,负责和政府打交道,以及研究税制等问题。执行局下面设5个“执行部”,每个执行部由一名副总裁负责。执行部下共设有9个总部(实为集团),50个事业部,49个战略事业单位。各事业部的日常事务,以至有关市场、产品、技术、顾客等方面的战略决策,以前都必须向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报告,而现在则分别向各执行部报告就行了。 张瑞敏说,海尔的事业本部有些像GE1978年实行的“超事业部制”,它管了不少事业部,事业部下又管了不少项目和经营单位。像GE的5个执行部归副总裁领导一样,海尔的几位副总裁也分别领导着几大事业本部,总裁只管横向的几大中心,如财务中心、规模发展中心、资产运营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和企业文化中心等等。

海尔组织结构

海尔集团组织变革研究 一公司简介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8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持有多个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其中,按品牌统计,海尔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电器品牌(数据来源:欧睿国际Euromonitor)。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打造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品牌和市场拓展,截止2011年,累计申报12318项技术专利,获授权专利8350项;累计提报77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27项已经发布实施,是中国申请专利和提报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在全球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正在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 在流通渠道领域,海尔构筑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竞争优势。海尔实网即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市场,海尔在全国建设了7600多家县级专卖店,2.6万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可以保证农民不出村知道家电下乡,不出镇买到下乡产品;海尔在全国建立90余个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二级配送站,可以保障24小时之内配送到县,48小时之内配送到镇,实现即需即送、送装一体化;海尔在全国共布局17000多家服务商,其中在一、二级市场建立了3000多家服务商,三级市场建立了4000 多家服务商,四级市场建立1万多家乡镇服务站,可以保障随叫随到,为用户提供及时上门、一次就好的成套精致服务。海尔的虚实网融合的优势保障了企业与用户的零距离,不但有效支持海尔产品的营销,还成为国际家电名牌在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实施两个战略转型:企业转型,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商业模式转型,从传统商业模式转型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海尔组织结构应需而变,从传统的“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组织,形成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创新单元的扁平化网状组织结构,让每个员工直面市场,更加敏捷快速地获取并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世界著名的商学院、管理专家认为,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具有颠覆性、首创性和领先性的特点,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突破,有可能破解全球企业界的管理难题。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海尔对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盈利能力,2007年至2011年,海尔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8%,是收入增幅的2倍多,现金周转天数(CCC)为负的10天。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互联网特征使其具备了跨文化融合的能力,在海尔并购三洋白电业务后成立的海尔亚洲国际,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得到了日本本土员工和管理团队的认可,并吸引当地一流人才纷纷加盟。

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10-26 11:08 共459人浏览[大] [中] [小] 1999年3月,海尔提出了企业必须完成三种转变,即从职能型结构向流程网络型结构转变、由主要经营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变(提出了3个1/3战略,即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 /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以及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这三个目标,是与海尔国际化经营战略相联系的,其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目前海尔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表现在员工素质、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全球化程度等多个方面。如果要追上,必须保持高增长速度,而保持高增长速度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使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所以,海尔集团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首先要求员工具有国际化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创新力和责任心。具体来讲,对内要满足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及潜能的最大发挥,对外要满足用户需求及潜在需求。把顾客满意、“真诚到永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每一个员工身上建立并持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从机制上寻找动力源,从源头上找活力。尤其是在今天以个性化需求为主旋律的新经济环境下,要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谋求迅速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必然的选择就是把这种外部市场压力变成工作动力,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个员工的创新力发挥出来,追求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同时把企业发展的重任和生存的压力由过去的仅仅由企业领导人来承担转变成全员分担,使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聚集出企业的整体活力,“市场链”就是基于这种管理背景提出来的。“市场链”的核心是解决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创新的动力问题,即由被动执行任务的工作责任心转变为主动的创造型责任心。 海尔经营国际化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回避“大企业病”的发生和流程效率与国际化企业接轨。发生“大企业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组织结构所造就的业务流程已被过多过细的分工而造成的分工之间的边界协调所替代,而不可能根除的“小集团利益”使这种协调更为困难。因此这种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业务单位信息交流不完全、迟缓和不流畅成为各大型企业的通病,企业由于自身的结构缺陷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的境地。在中国,就有所谓的“200亿现象”,就是用来比喻许多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原地踏步或者反而逐步走向衰退,很难再往前发展的情形。海尔在1998年销售收入已达到168亿元,按照海尔过去的发展速度,很快就接近200亿。所以为了克服和避免海尔患上“大企业病”,同时整合新经济带来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必须在管理上事先设计。按照大企业的规模和小企业的速度的要求进行管理创新,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的背景下,提出了在整个集团范围内的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管理效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问题,预防和规避“大企业病”的发生。 1.海尔企业源头论和SST观念的确立

管理学角度看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管理决策职能的保证。组织是为了实现高效的运行,需要合适的有序的结构。有效地组织结构能使组织中人员之间得以有序得分工协作,使资源得以共享、机制得以完善,从各产生协作效应,实现组织目标。被誉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的法约尔,最早指出组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的概念……这一切都是为了完善组织结构。 关注“海尔”的人都知道,为了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在第一个五年中,“海尔”主要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再造:变传统企业金带动物流字塔式的直线职能结构,为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链流程;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营运零资本的"三零"目标的实现。 从“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尔”现行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又称部门化结构或分权组织,它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不同建立事业部或分公司。各事业部分别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事业部既是在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和市场销售责任单位,具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造成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较高。“海尔集团”在此基础上,按照规模经济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将各产品事业部的采购职能、仓储职能、运输职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物流推进本部,由物流推进本部统一行使各产品事业部的上述3种职能;将各产品事业部的国内营销功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商流推进本部;将国外营销部门整合为海外流(海外推进本部);将财务部门整合为资金流。于是,原有的各产品事业部就演变成为独立的生产及研发部门,而不再具有其他功能。这样,就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统一营销、统一采购和统一结算。此外,“海尔”还从各事业部分离出了所有

海尔的组织结构

海尔的组织结构 在海尔发展的23年中,为了营造使企业不断创新的机制,保持企业的高效运作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其组织结构经过了一系列动态的调整。起初, 海尔实行直线职能制。随着海尔销售额的日益扩大,这种职能型组织结构使得 公司高层领导者工作繁杂,无暇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战略性问题。从1994年开始,海尔开始采用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然而,对于各个事业部来说,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仍是集权式,不利于事业部的长远发展。于是,海尔再 次对事业部制进行了调整,建立了事业本部制组织结构,即在事业部的基础上 成立了两级利润中心,一级成本中心。集团总部下设集团本部一级利润中心, 本部下设事业部二级利润中心,工厂为成本中心。在两级利润中心,集团本部 是很重要的协调部门,重要的利润职能在二级利润中心。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由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海尔再次调整组织结构即业务流程再造,将事业部 下面的职能部门合并。增设海外推进事业总部、海外销售事业总部等;由集团 总部配送财务人员管理各本部财务。经过业务流程再造后,海尔的每一个本部 都是利润中心,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流程之间、上下公司之间都是市场关系,把海尔的外部市场压力转化为内部市场压力,解决了海尔集团规模扩大后如何 继续保持创新能力的矛盾,并为每个员工提供了个性化创新空间,以满足客户 个性化需要。围绕着三个不同时期战略的变化,海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组织 架构调整。单一产品线的直线职能制在原有单一产品线的经营模式下,直线职 能制的组织架构按照职能划分部门,职责明确,具有权利高度集中、便于企业 的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控制等特征。同时,由于各部门间的联系长 期不发生大的变化,使得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利于管理人员重视 并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从而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直线职 能制的弊端表现在多个层面: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 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 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 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

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利民公司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案例的分析提示: 1.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职能制2.组织结构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以直线制为基础,综合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的优点,在保证了直线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但骨干是直线部门,保持了直线制统一集中指挥,决策迅速的优点。具体来说它包含了直线关系、参谋和委员会,管理层次分明。 ?3.组织结构的优点:具有集中领导,便于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职责清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秩序井然,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的优点。组织结构稳定性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适应于这样小型简单的企业。 ?4.组织结构的缺点: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增加了上级主管的协调工作量,组织内信息传递线路较长,反馈缓慢,不易迅速适应新情况,实际上仍然是典型的“集权式”管理。 ?这种结构当公司生产销售规模扩大以后或强调创新的企业来说就显的比较不合适了。 ?5.组织结构的优劣:总体上来说优大于劣,据了解,利民公司以前属于家族产业,职务几乎由家庭成员所担当,总经理为了便于自己对公司进行集中领导,有利于总经理实施控制和管理,所以对以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结构。克服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世袭组织类型,避免了多头领导、责权不明、管理层次混乱、管理跨度不合理的缺点。但是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与普通职员的一些奖惩尺度需要特别留意。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

案例分析海尔基于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创新

案例分析海尔基于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创新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 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不能“各自为政”。张瑞敏说,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这正如前所述,实行事业部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随着海尔的壮大,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集团是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分厂是成本中心,班组是质量中心。结果,所有的人只面对上级,都没有面对市场,没有责任对整个过程负责,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对大规模企业灵活管理。在1998年9月8日的会上,海尔多年来的直线式“金字塔”管理结构彻底动摇,海尔人对此结构提出了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动组织结构的第一刀: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发、采购、销售等完整的业务流程,但是集团的整个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到下的统一指令,各个事业部不再各自为政。他们会因为项目而发生关联,事业部包揽全部业务流程的权利被肢解。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演变

接下来我就直入正题,为什么海尔集团会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呢?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所以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直线结构,开始是直线职能制,然后转变为事业部制;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以超事业部制为主的流程式结构,大致的组织结构演变就如图1所示。 接下来我就结合图1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直线职能制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能力无法发挥,海尔无法发展。但企业大了以后,这种模式对市场反应太慢的最大弱点就凸显出来了。到了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所以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但不能“各自为政”。在张瑞敏看来,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

然而,随着海尔集团的不断发展,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导致职工只面对上级,没面对市场,没对整个过程负责,各行其是,根本无法实现对大规模企业的灵活管理。于是,在1998年9月8日的会议上,海尔多年来的“金字塔式”直线管理结构彻底动摇。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了第一次组织结构的转变,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发、采购、销售等完整的业务流程,但是集团的整个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到下的统一指令,各个事业部也不再各自为政。他们会因为项目而发生关联,事业部包揽全部业务流程的权利被肢解。 集团把所有的事业部业务流程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成立专门的组织结构调整小组。项目小组有权力面对市场和用户,组织生产订单,而后的各事业部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小组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研发到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集团通过项目的形式把分散在各事业部的业务集中起来进行管理。 但是,就如老师上节课所讲,矩阵结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虽然项目小组同样代表集团区开展业务,但它不是一个实体,职能松散,通常项目管理部门的权力太大,彼此没有制约。职能部门的人员要听命于他的上级,如果有几个项目某个部门的上级不愿意做,就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展。同时,这种通过项目来捏合业务管理的模式也无法搭建信息平台,更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市场链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各

海尔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海尔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海尔”现行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事业部制,又称部门化结构或分权组织,它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不同建立事业部或分公司。各事业部分别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事业部既是在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和市场销售责任单位,具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 主要优点: 1、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主的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所以,这种组织结构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2、有利于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和直接管理具体经营工作的繁杂事务,而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3、改善了信息传递与沟通,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4、促使企业内部权力划分趋向合理,提高了企业动作效率。 5、节约了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海尔集团利用国外经销商现成的网络和渠道,建立其海外营销体系。 6、较好地利用了企业外部资源,促进了企业国际化经营形式的高级化。 主要缺点: 1、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造成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机构重叠, 管理成本较高。 2、事业部基于自身产品或服务进行自身能力的构建,往往会导致产品之间缺乏协调,失去 了深度竞争力和技术专门化,产品之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更加困难。 3、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 4、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影响 事业部间的协作; 5、各个事业部都设置了一套职能机构,因而失去了职能内部的规模效应;

海尔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及原因 第一阶段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管理 直线职能制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 式,就像一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原因: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劣势也日益凸 显,就是对市场的反应太慢。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

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是进入产品多元化战略阶段后,实行“矩阵型”管理、事业部制管理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它把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有较强的机动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活动的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把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事业部制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事业部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权领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

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不能“各自为政”。张瑞敏说,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这正如前所述,实行事业部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随着海尔的壮大,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集团是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分厂是成本中心,班组是质量中心。结果,所有的人只面对上级,都没有面对市场,没有责任对整个过程负责,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对大规模企业灵活管理。在1998年9月8日的会上,海尔多年来的直线式“金字塔”管理结构彻底动摇,海尔人对此结构提出了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动组织结构的第一刀: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

海尔企业组织结构

海尔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运营分析 组织结构是组织设计的结果,是组织职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组织结构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组织中各部门的设置情况和层次结构、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各部门之间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等。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划分、部门化、职权划分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三大基础。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事业部制等;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矩阵制、项目制、多维立体结构、学习型组织、基于团队的结构、无边界组织等。目前,最常用的部门化形式有:产品部门化、职能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地区部门化等,未来企业部门化的趋势是跨职能团队、顾客部门化等。 一、“海尔集团”组织结构概况 关注“海尔”的人都知道,为了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在第一个五年中,“海尔”主要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再造:变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结构,为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链流程;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营运零资本的"三零"目标的实现。 二、“海尔”组织结构分析 从“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尔”现行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又称部门化结构或分权组织,它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不同建立事业部或分公司。各事业部分别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事业部既是在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和市场销售责任单位,具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造成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较高。 所以,“海尔集团”在此基础上,按照规模经济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将各产品事业部的采购职能、仓储职能、运输职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物流推进本部,由物流推进本部统一行使各产品事业部的上述3种职能;将各产品事业部的国内营销功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商流推进本部;将国外营销部门整合为海外流(海外推进本部);将财务部门整合为资金流。于是,原有的各产品事业部就演变成为独立的生产及研发部门,而不再具有其他功能。这样,就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统一营销、统一采购和统一结算。此外,“海尔”还从各事业部分离出了所有支持业务资源,如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设备管理等,形成一个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上述几大部门在集团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如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把企业与市场结合在了一起,流程运转全以用户为中心,满足了创新的需求。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第一阶段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管理 直线职能制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 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劣势也日益凸显,就是对市场的反应太慢。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是进入产品多元化战略阶段后,实行“矩阵型”管理、事业部制管理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它把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有较强的机动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活动的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把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事业部制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事业部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权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就是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产品或地区分别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

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

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管理决策职能的保证。 下面通过分析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来探讨组织结构体系在企业生存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被誉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的法约尔,最早指出组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的概念……关于组织的概念总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有机体,其内部成员为了共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约束,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参照《基础管理学》)。 组织结构是组织设计的结果,是组织职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 一。 通过组织结构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组织中各部门的设置情况和层次结构、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各部门之间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等。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划分、部门化、职权划分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三大基础。 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 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事业部制等;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有: 矩阵制、项目制、多维立体结构、学习型组织、基于团队的结构、无边界组织等。 目前,最常用的部门化形式有: 产品部门化、职能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地区部门化等,未来企业部门化的趋势是跨职能团队、顾客部门化等。

世界上没有一个组织能永远保持不变,其原因或由于组织自身的矛盾和缺陷而显得效率不高,或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使得自身难以适应。 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必须时刻评估自己的组织效率,掌握组织自身的发展规律,敏锐洞察外界环境的变化,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有计划地、主动地寻求各种变革以求生存和发展。 所以成功的组织变革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海尔集团”为例,通过对其基本情况的了解,分析近几年来“海尔”在组织结构变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借此说明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在企业生存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关于海尔,它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而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由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起来,84年张瑞敏出任厂长时,员工800人,亏损147亿元,经过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旗下现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并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一定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已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 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体制等管理制度早已深入人心。 “你有多大能耐,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海尔的舞台吸引了多少精英人才。 但任何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海尔的成长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经过多次组织变革,才有了如今管理制度成熟的海尔。 20世纪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

解析海尔的组织结构设计

解析海尔的组织结构设计 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集团成立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集团由总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分厂四层次组成,分别承担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专业化经营发展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职能。 事业部———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运作的形式,首创于20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它是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内部在经营管理上则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公司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海尔的事业部制,外面一般认为是学习或模仿日本的体制。实际上,它更多地学习参考了美国GE的管理体制。海尔在很多方面带有明显的GE痕迹。 美国GE的组织机构变迁经过了3个阶段:一是60年代的分权运作,促进了主业的增长和经营的多样化;二是70年代根据公司总财源的分配来安排下属单位的战略需求,让各下属公司建立战略事业单位,使全公司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并使利润持续不断地增长;三是到80年代进入战略经营管理时期,对前两个阶段的组织模式不断进行修正。 张瑞敏认为这种高度分权对市场销售具有有效刺激,但又发现,这种个体户式的拼杀,会造成各事业部之间盲目竞争,竞相重复使用内外资源,于大局不利,有可能形成单位销售额上升而集团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的局面,不利于集团重点扶持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因此,海尔对分权的大小、多少有自己战略性的考虑。对“夕阳型”的产品尽可能分权划小经营单位,让其随行就市;而对“朝阳型”的产业,如未来的数字化家电,则要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大规模,确保竞争力。 果然,GE后来发现,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了,但每股的红利并没有随着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下降了。 从超事业部到脱毛衣 1972年起任GE董事长的雷金纳德·琼斯于1978年再次改组了公司的体制,实行“执行部制”,也就是“超事业部制”。这种体制就是在各个事业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业部”,来统辖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也就是在事业部的上面又多了一级管理。在改组后的体制中,董事长琼斯和两名副董事长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执行局,专管长期战略计划,负责和政府打交道,以及研究税制等问题。执行局下面设5个“执行部”,每个执行部由一名副总裁负责。执行部下共设有9个总部(实为集团),50个事业部,49个战略事业单位。各事业部的日常事务,以至有关市场、产品、技术、顾客等方面的战略决策,以前都必须向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报告,而现在则分别向各执行部报告就行了。 张瑞敏说,海尔的事业本部有些像GE1978年实行的“超事业部制”,它管了不少事业

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图及简介

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图及简介 海尔集团组织结构图: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9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2003年,海尔蝉联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排行榜上,可口可乐荣登榜首,麦当劳排名第二,诺基亚排名第三。 海尔集团坚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海外工厂全线运营。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 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说明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2003年8月20日,海尔霓虹灯广告在日本东京银座四丁目这一黄金地段点亮,这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在东京银座竖起的广告牌,也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影响力上升的标志。 海尔在海外美誉日渐扩大: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公司销量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2003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第一名。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2003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分别选出“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在“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排在第19位。 为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与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零营运成本“三个零”目标的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使海尔在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资源,目前,海尔物流、商流、制造系统等都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社会化运做。2002年海尔创造新的资源,在家居、通讯、软件、金融等领域大展身手。2003年,海尔获准主持制定四项国家标准,标志着海尔已经将企业间竞争由技术水平竞争、专利竞争转向标准上的竞争。 海尔在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的创新与贡献也引起世界管理界的关注与高度评价,目前,海尔已有十多个案例分别被收进哈佛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的MBA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